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获取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适应,网络高质量,信息可获取性,资源
可获取性论文文献综述
闫伟[1](2019)在《自适应网络高质量信息可获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适应是个性化信息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自适应网络高质量信息的获取是个性化信息服务实现的基础,能使自适应信息服务成为可能。基于此,提出自适应网络高质量信息可获取性研究,识别并提取网络资源底层的HTML信息,构建点要素叁角网抓取信息特征,完成高质量信息的处理与深度获取。实验证明,笔者提出的自适应网络高质量信息获取方法的信息获取误差远低于传统方法,有利于大面积获取高质量信息数据,信息获准率较高。(本文来源于《信息与电脑(理论版)》期刊2019年10期)
王英,浦姝悦[2](2019)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网络可获取性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以Coursera大学合作伙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网络可获取性对于获取教学资源至关重要。文章以Coursera合作的美国大学为例,运用网络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可获取性政策,以政策制定依据为基础,评估了图书馆的网络可获取性并分析了政策遵从可获取性法律的程度。最后,结合我国内地大学图书馆的网络可获取性状况,提出了制定网络可获取性政策以及改善网络可获取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图书馆》期刊2019年04期)
闫妍,王钰,胡宝清,黄凯燕[3](2019)在《像元尺度上广西西江流域水资源可获取性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根据影响空间水资源获取的要素,建立像元尺度上水可获取性的评价模型。选取广西西江流域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在水文模型的基础上,提取流域的自然水系并进行验证;其次,获取模型的坡度、高差、径流量和取水距离等主要参数;最后,根据水资源可获取性模型,评价流域内任意点的水可获取性难易程度。通过水文模型提取的自然水系与流域实际水系基本吻合;研究水资源可获取性为0. 092 0~3. 961 1,从西北到东南表现为递增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9年03期)
王慧[4](2015)在《基于网络引文的网络学术资源可获取性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SCD数据库湖南高校科研人员2009—2013年的论文为样本,从网络引文的角度,研究了网络学术资源的可获取性以及提高网络学术资源可获取性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期刊2015年11期)
刘玉安[5](2014)在《流域水可获取性及生态需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极为重要而活跃的因素,也是维系地球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物质需求的增长导致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加大,使得部分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枯竭,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水资源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论文以汉江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DEM数据根据影响任意空间取水点的要素,即坡度、海拔高度、径流量和取水距离,提出水可获取性的SHRD评价模型,从流域的整体性出发,构建流域生态需水体系进行生态需水计算,并利用SHRD模型评价生态需水满足度。主要结论为:(1)水可获取性利用SHRD综合指数模型评价自然水系的水可获取性是可行的,指数函数拟合的水可获取性较线性函数拟合效果好,反映出水可获取性从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渐增强的趋势,且水可获取性与河网分布形态密切相关。(2)集水面积阈值在利用DEM数据提取汉江流域水系过程中,集水面积阈值设定为81km2比较合理,并对水系提取结果采用河流长度、河网密度与河道偏移量指标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提取的河网与实际水系高度吻合,能够满足后续研究和实际应用需要。(3)参考作物蒸散量汉江流域参考作物潜在蒸散量在413.47mm至609.7mm之间,多年平均值为511.19mm;空间分布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变化规律,这一规律与流域内降水、气温等气候要素变化一致,说明该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深受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影响。(4)生态需水汉江流域总的需水量为4.144×1010m3,其中需水量最大的是农田生态系统,为2.559×1010m3,最小的是湿地生态系统,为0.475×1010m3,植被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居中,分别为0.535×1010m3和0.565×108m3;就叁级生态系统来看,水田需水量最大,为2.147×1010m3,而草地需水量最小,仅0.06×108m3;其它生态系统则居中。(5)生态需水满足度利用SHRD模型评价的流域生态需水满足度总体上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最大值为985%,最小值为-37.6%;生态需水满足度在各个区间面积差异悬殊,满足度介于-25%至0所占面积最大,为15.607×103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9.02%;满足度介于25%至50%所占面积为0,为面积最小的区间。(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陈宇[6](2012)在《浅析提升地理空间数据可获取性的重要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地理信息系统(GIS)已经被广泛用于城市规划、商业、人口普查、疾病分析、交通等诸多领域。GIS在很多地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我国的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开发和使用比欧美国家要相对滞后,研究和应用之间还存在脱节的现象。本文在分析中国现有地理空间数据可获取性的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行的地理空间数据政策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预见了更加开放的地理空间数据管理政策将给我国信息技术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本文来源于《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期刊2012年12期)
何明芮,宋喆明,李永建[7](2012)在《基于眼动认知负荷实验的知识地图可获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知识地图的可获取性是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的评价指标。采用E-Prime呈现视觉刺激材料,ASL眼动仪采集30名被试者的眼动实验数据,考察被试者的首视点在不同界面以及隐含分区的分布,用实验的手段证实了信息出现在界面的不同位置带给使用者的认知负荷不同。针对信息密集的知识地图,合理降低认知负荷是增强知识地图可获取性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8](2011)在《确保数据有最大可获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2月1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发表社论,指出科学数据存储的重要性,呼吁科学界为数据的供应和管理作出积极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期刊2011年05期)
王丹红[9](2011)在《确保数据有最大可获取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就是数据,数据就是科学。” 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在社论中指出,“数据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不仅如此,社会经济、政治、环境和健康等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借助于对科学数据的分析。但是,因不能充分提供公开、透明和可供分享的数据,科学界饱受批评。《科学》杂志发(本文来源于《科学时报》期刊2011-02-21)
郭艳艳[10](2009)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可获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末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知识成为社会的主要资产,表达知识的信息成为促进社会发展最主要的资源之一,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成为人们每天都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使现代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相继投入巨额资金进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目前有许多数字图书馆都已投入使用。数字图书馆的根本问题就是要解决用户信息获取问题。即在人们有信息需求时,能够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充分、快捷、不会被拒绝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但是数字图书馆能否顺利满足用户信息获取需求即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可获取性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它自身的系统功能的可用性、馆藏资源内容质量的影响,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网络联接、用户信息素养、获取信息成本、知识产权限制、特定检索任务等其他一些政策性、人文性和经济性因素。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叁个方面:(1)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可获取性的含义;(2)影响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可获取性的因素分析,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可获取性的主要研究对象及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获取过程中现存的主要障碍;(3)提高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可获取性的策略。(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9-05-20)
可获取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网络可获取性对于获取教学资源至关重要。文章以Coursera合作的美国大学为例,运用网络调查法、内容分析法等分析了大学图书馆可获取性政策,以政策制定依据为基础,评估了图书馆的网络可获取性并分析了政策遵从可获取性法律的程度。最后,结合我国内地大学图书馆的网络可获取性状况,提出了制定网络可获取性政策以及改善网络可获取性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获取性论文参考文献
[1].闫伟.自适应网络高质量信息可获取性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
[2].王英,浦姝悦.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网络可获取性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以Coursera大学合作伙伴为例[J].图书馆.2019
[3].闫妍,王钰,胡宝清,黄凯燕.像元尺度上广西西江流域水资源可获取性综合评价[J].水力发电.2019
[4].王慧.基于网络引文的网络学术资源可获取性研究——以湖南高校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
[5].刘玉安.流域水可获取性及生态需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陈宇.浅析提升地理空间数据可获取性的重要意义[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2
[7].何明芮,宋喆明,李永建.基于眼动认知负荷实验的知识地图可获取性研究[J].管理学报.2012
[8]..确保数据有最大可获取性[J].河南科技.2011
[9].王丹红.确保数据有最大可获取性[N].科学时报.2011
[10].郭艳艳.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可获取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