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促酸解论文-陈洋,董鹏,王小叁,金青哲,王兴国

酶促酸解论文-陈洋,董鹏,王小叁,金青哲,王兴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酶促酸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叁酯,酸解,NS40086脂肪酶

酶促酸解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董鹏,王小叁,金青哲,王兴国[1](2018)在《无溶剂体系酶促酸解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叁酯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优化了无溶剂体系中固定化1,3-特异性脂肪酶催化高油酸葵花籽油与硬脂酸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叁酯(SOS)的合成工艺。以SOS体系含量为考察指标,考察了酶的种类、底物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影响。确定无溶剂体系下SOS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特异性脂肪酶为NS40086,酶添加量12%(以底物总质量计),底物(高油酸葵花籽油与硬脂酸)摩尔比1∶12,反应时间4 h,反应温度7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反应产物中SOS含量为66.1%,SSO含量为7.1%,SOO含量为13.5%。(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8年07期)

范晓波,孟宗,陈琰,刘元法[2](2016)在《油酸与极度氢化大豆油酶促酸解过程中油酸位置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极度氢化大豆油作为饱和甘油叁酯模型,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催化其与油酸进行酸解反应,考察了脂肪酶初始水分活度、酶用量、底物摩尔比(极度氢化大豆油:油酸)、反应温度及时间对酸解产物甘油叁酯中油酸含量及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Sn-1,3位的油酸含量随着酶初始水分活度、酶用量和底物摩尔比(极度氢化大豆油:油酸)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油酰基向Sn-2位转移受反应时间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食品工业》期刊2016年02期)

沈琪[3](2012)在《酶促酸解制备类可可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可可脂(Cocoa Butter Equivalent,CBE)是采用可可豆以外的生产原料通过油脂改性技术而得到的在甘油叁酯组成和性能上符合天然可可脂(Cocoa Butter,CB)标准的一类替代品。作为糖果工业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食品专用油脂,其依靠生物改性技术的制备方式成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基于目前国内在分子设计和生物改性技术、晶体结构与物性关系研究方面基础较为薄弱的现状。本课题旨在采用酶促酸解的方式合成类可可脂,并对酶促酸解工艺、酶催化机理及其动力学性质以及产品的性能进行研究。首先,在非水相条件下,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棕榈油中间熔点分提物(POMF)与硬脂酸进行酸解反应生产类可可脂。实验考察了固定化酶种类、酶添加量、溶剂、酶的水分活度、底物配比和温度对酸解反应过程中的得率、反应速率以及产品组成的影响。单因素优化实验表明:Lipozyme RM IM添加量8%;以环己烷作为反应介质;酶水分活度0.55;POMF/硬脂酸质量比1:2;反应温度55℃为最佳反应条件。在此条件下,产品的得率能保持在92%以上,且主要甘油叁酯组成与可可脂较为相似。然后,以脂肪酶的催化特性为基础,推导建立了基于产品组成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模型,这一机制认为在脂肪酶的参与下,硬脂酸取代甘油骨架上棕榈酸酰基的过程符合亲核加成-消去机理。反应过程中,酶分别与底物结合,在形成酶-酰基复合物的同时也产生副产物:甘油二酯和水。当硬脂酸浓度较低时,模型的拟合度较好(R>0.98);而较高的硬脂酸浓度下(>3.58 mol/L),模型的拟合出现偏差(R<0.94)。实验同时考察了双底物乒乓机制在这一反应中对于反应初速度的拟合程度。结果表明,此酶促酸解反应的初速度变化趋势符合此机理,其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如下:Vmax=43.18 mmol/(min·L·g),K POP=0.8954 mol/L,Ks =1.4381 mol/L,Ki=4.9381 mol/L。最后,对自制类可可脂和天然可可脂分别进行硬度、晶型、固体脂肪含量(SFC),等温结晶动力学、非等温结晶动力学和结晶形态这六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发现自制类可可脂的硬度相对于可可脂稍高;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调温后,自制类可可脂中β′型成为其主要同质多晶型态;自制类可可脂的SFC变化趋势类似于可可脂,但是在35℃时的固脂含量稍高(7%左右);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自制类可可脂与可可脂在低温下有着相同的成核机理和结晶性能,但高温条件下(>20℃),自制类可可脂更易于异相成核,这使得两者的结晶性能出现差异;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表明,自制类可可脂与可可脂的主要结晶峰在结晶温度、结晶时间以及结晶热焓上的性质是较为相似的。通过偏光显微镜对自制类可可脂和可可脂结晶形态的比较分析,发现温度对两者成核及晶体生长方式的影响较为显着。较高温度下,天然可可脂偏向于圆盘状生长,而自制类可可脂则偏向于球形生长。(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2-03-01)

沈琪,刘元法,徐振波,王风艳,王兴国[4](2011)在《非水相酶促酸解制备类可可脂的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非水相条件下,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棕榈油中熔点分提物(POMF)与硬脂酸(St)进行酸解反应制备类可可脂(CBE)。考察了不同固定化酶、酶添加量、反应溶剂、酶的水分活度、底物质量比和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率、速率以及产物中甘叁酯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Lipozyme RM IMIM添加量8%(以底物质量计),环己烷为溶剂,酶水分活度0.54,St与POMF质量比2:1,反应温度60℃为最佳酸解条件;在此条件下反应150 min,产物中主要甘叁酯POP、POS、SOS含量分别达到19.36%、44.17%和25.54%,这与天然可可脂组成(POP 18%、POS 42%、SOS 27%)较为相似,满足CBE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1年07期)

酶促酸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极度氢化大豆油作为饱和甘油叁酯模型,以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为催化剂,催化其与油酸进行酸解反应,考察了脂肪酶初始水分活度、酶用量、底物摩尔比(极度氢化大豆油:油酸)、反应温度及时间对酸解产物甘油叁酯中油酸含量及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Sn-1,3位的油酸含量随着酶初始水分活度、酶用量和底物摩尔比(极度氢化大豆油:油酸)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油酰基向Sn-2位转移受反应时间的影响更为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促酸解论文参考文献

[1].陈洋,董鹏,王小叁,金青哲,王兴国.无溶剂体系酶促酸解合成富含1,3-二硬脂酸-2-油酸甘油叁酯的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8

[2].范晓波,孟宗,陈琰,刘元法.油酸与极度氢化大豆油酶促酸解过程中油酸位置分布规律研究[J].粮食与食品工业.2016

[3].沈琪.酶促酸解制备类可可脂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2

[4].沈琪,刘元法,徐振波,王风艳,王兴国.非水相酶促酸解制备类可可脂的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11

标签:;  ;  ;  ;  

酶促酸解论文-陈洋,董鹏,王小叁,金青哲,王兴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