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沟侵蚀论文-吴琼,樊向国

坡沟侵蚀论文-吴琼,樊向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坡沟侵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侵蚀强度,坡度,坡向,坡—沟侵蚀关系

坡沟侵蚀论文文献综述

吴琼,樊向国[1](2018)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沟侵蚀分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区拜泉县为研究区,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获取坡面侵蚀量和侵蚀沟分布资料,利用USLE模型和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不同强度等级、坡度和坡向下的坡—沟侵蚀分布关系。研究成果可为黑土区坡—沟侵蚀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8年08期)

樊向国[2](2018)在《东北黑土区沟蚀发展潜力及坡—沟侵蚀分布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愈演愈烈的发展造就了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严重制约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黑土地危机迫在眉睫。侵蚀沟形态复杂状况反映了区域沟壑化程度,而沟蚀危险性评估将研究区侵蚀状况划分为不同等级,进一步明确了沟蚀危险性空间分布,并结合坡面侵蚀量探讨了典型黑土区坡-沟侵蚀分布关系。该研究对认识黑土区坡-沟侵蚀演变规律,针对性评估与治理黑土区坡面侵蚀和沟蚀意义深远。为了寻求侵蚀沟形态量化的新方法,探索沟蚀危险性等级和坡-沟侵蚀研究的新思路。论文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普查数据,借助于遥感和GIS技术,深入分析了侵蚀沟形态特征、发展潜力及坡-沟侵蚀分布关系。首先,采用分形维数量化侵蚀沟形态特征,确定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分形无标度区间、分形维数分布范围和空间变异性,并采用二维分形理论将侵蚀沟划分为线型和分支型。通过分析分形维数与侵蚀沟长度、周长、面积、密度、密集度和沟道纵比等量化指标的相关性,给出了分形维数与各量化参数之间的表征关系。同时,采用沟壑网发展潜力模型,建立密度、密集度和土地损失比指标,通过分析侵蚀沟密度、密集度和土地损失比现状指标和潜在指标发现东北黑土区沟蚀潜力具有地域分异规律。对沟蚀潜力指标和现状指标对比发现,多数情况下潜力指标远大于现状指标,沟蚀存在足够的发展空间,对此采用土地损失比空间将研究区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6个危险区,并给出了每个危险区的评估特征。从侵蚀方式来看,自北而南侵蚀方式由冻融侵蚀向水力侵蚀过渡,由西而东侵蚀方式由风蚀向水力侵蚀转变,结合潜力评估结果发现水力侵蚀是东北黑土区沟蚀的主要形式。从不同地貌类型上沟蚀指标变化来看,东北漫川漫岗区、长白山完达山地丘陵区沟蚀潜在危险性最大,是今后预防治理的重点。最后,结合典型漫岗黑土区拜泉县坡面侵蚀空间分布状况,采用USLE模型和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不同侵蚀强度、坡度和坡向上坡-沟侵蚀分布状况,明确了拜泉县坡-沟侵蚀的主要形式,坡-沟侵蚀与坡度和坡向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坡向不是影响黑土区坡-沟侵蚀的首要因子。通过建立坡面侵蚀量与沟蚀指标间的关系,分析给出了坡-沟侵蚀综合治理的临界指标。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分形维数量化侵蚀沟形态特征,突破了传统形态量化指标的局限,为侵蚀沟形态的系统性描述提供了新思路。沟壑网发展潜力模型综合考虑了闭合断面比降、侵蚀基准面深度、平衡断面、坡面集水区、试验资料和野外实测资料等对侵蚀沟形成-发展-衰退的活跃度关系,有效避免了以往沟蚀评价指标因子单一的片面性,科学性强。坡-沟侵蚀系统研究能够确定坡-沟侵蚀治理的临界指标,为区域坡-沟侵蚀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杨春霞,李莉,王佳欣,范东明,孔祥兵[3](2017)在《坡沟系统侵蚀时空分布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的水土流失试验厅,采取高精度叁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坡沟系统不同侵蚀发育阶段的地形Grid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中Arc Toolbox的3D Analyst工具和数据管理工具模块的分析功能,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别对坡沟系统侵蚀发育过程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1坡面侵蚀和沟坡侵蚀对坡沟系统产沙量贡献率的大小受降雨历时和侵蚀发育阶段影响,降雨初期的面蚀阶段以沟坡侵蚀为主,继而向坡面侵蚀为主转化。在雨强85 mm/h、降雨历时60 min的模拟试验条件下,降雨过程的前20 min面蚀阶段坡面与沟坡侵蚀贡献率之比约为3∶7,降雨过程的后20~60 min的细沟和切沟侵蚀阶段坡面与沟坡侵蚀贡献率之比约为7∶3;2径流含沙量与地表侵蚀空间不同步,试验条件下径流含沙量峰值区约滞后于侵蚀强度较大部位2个断面(2 m)。(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7年01期)

程圣东[4](2016)在《黄土区植被格局对坡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的主要指标之一,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植被的景观格局也是影响植被水土保持功效的关键因素。在黄土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背景下,植被覆盖及其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大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坡沟物理模型试验和原位观测,结合“3S”分析技术和运用分形理论,系统分析了植被格局对坡沟-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机理。首先,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揭示了植被格局对坡沟系统侵蚀动力的调节机制;其次,建立了基于栅格数据的数字植被模型,改进了数盒维数、面积维数和分形布朗运动维数等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对流域植被格局的分形量化:再次,以次降雨侵蚀能量分析计算为基础,发展了月、年等时间尺度的径流侵蚀功率计算方法;最后,建立了基于不同时空尺度植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和侵蚀动力因子的流域侵蚀产沙响应模型。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植被覆盖度相同而植被布局不同,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差异显着。相同覆盖度下的不同植被格局的蓄水减沙效益大小依次为:坡面中下部>下部>中上部>上部,在本试验条件下,将草带种植在距坡顶4.0m时的减沙效果最佳,减水7.4%,减沙62.9%;随着降雨延续,径流量峰值不断增加,而产沙量峰值不断减小,初始产流时间和径流峰值出现时间不断提前:径流量趋于稳定的时间缩短;第2次和第3次降雨产生的径流量的均值分别比第1次降雨增加5.4~37.2%、1.8~21.8%,产沙量的均值分别比第1次降雨减少42.0~82.4%、72.3~92.3%,初始产流时间分别比第1次降雨提前了 0.5~12.5 min、2.0-8.0 min;坡面植被带对径流量的削减比例平均约为5.0%,而泥沙平均消减比例约为33.0%。(2)揭示了植被格局对坡沟系统侵蚀动力的调节机制。植被通过降低径流的剪切力来降低径流冲刷对坡面土壤的分离能力:不同植被格局下径流剪切力τ的降低程度差异较大;坡面径流剪切力均随着草带与坡顶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草带布置距坡顶2m和6m时,径流剪切力最小;单位径流功率随着草带与坡顶之间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坡沟系统坡面上的径流能耗基本不变,在进入沟道后径流能耗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同时沟道的径流能耗为坡面的2.69倍。(3)改进了基于分形理论的流域植被格局量化模型,并开发了相关软件,提高了植被参数估算侵蚀强度的有效性。基于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重建方法,利用最大值合成法(MVC)生成了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植被覆盖度VC数据集;改进了数盒维数、面积维数和分形布朗运动维数等不同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实现了流域植被空间分布特征的量化。大理河流域及其上游青阳岔流域、中游小理河流域、下游岔巴沟流域的植被分布,在各自的无标度区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分形特征;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VC分布的分形布朗运动维数的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最高可达0.98,可见将分形维数作为表征流域植被格局的量化指标的有效性。(4)大理河流域年降雨量减少趋势不显着(P>0.05),但是年径流量和产沙量显现持续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增加所致。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得到1985、1996、2000、2005、2010年大理河流域的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14960.11、20444.67、21290.22、11762.96、18638.51 t/(km2 · a),在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之间变化,其中2000年平均侵蚀模数最大;流域微度侵蚀区主要分布在沿河及上游流域,强烈侵蚀面积和极强烈侵蚀面积分布广泛,且随着年代的增加,极强烈侵蚀的面积比例由32.56%升至45.79%。年降雨量系列M-K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的年降雨量变化不大,无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流域典型水文站长序列水沙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各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其中2000-2010年李家河和绥德站输沙量分别只占多年平均的86.30%,74.20%;流域的基流量随着年代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5)揭示了流域径流侵蚀功率与流域侵蚀模数之间的多时空尺度高度相关性。在次降雨洪水能量特征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发展了月、年等时间尺度径流侵蚀功率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对不同空间尺度流域月、年尺度径流侵蚀功率特征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月、年尺度径流侵蚀功率,均与输沙模数表现出了较好的相关关系,与以径流量为参数的计算成果相比,确定性系数最大从0.64提高到了 0.91,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确度。(6)建立了基于不同时空尺度植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和侵蚀动力因子的流域侵蚀产沙响应模型。以黄土高原大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线性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基于植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和月尺度降雨侵蚀动力的流域侵蚀产沙耦合关系模型;基于该耦合关系模型误差比较,选取了分形布朗运动维数作为植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指标,并加以验证;研究表明,引入了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和侵蚀动力参数的流域侵蚀产沙模型,比采用单一变量的产沙模型精度更高,能更好地定量描述流域水沙耦合关系,模型的建立和方法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其它侵蚀产沙模型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6-06-30)

王佳欣,杨春霞,高辉巧,吴卿,范东明[5](2016)在《坡沟侵蚀水沙搭配关系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沟系统是侵蚀产沙规律研究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的基本单元,研究坡沟系统侵蚀水沙搭配关系的时段特征,对于因地制宜适时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采取人工降雨模拟试验方法,分析了3种不同雨强下坡沟系统土壤侵蚀的产流产沙过程和侵蚀过程中水沙搭配关系的阶段性特征。结果表明:一定的下垫面条件下,在坡沟系统土壤侵蚀过程中存在雨强临界点,小于临界雨强时,产流产沙量随雨强的增大而急剧增大,雨强越大,侵蚀发育阶段进展越快,超过临界雨强时产流产沙量随雨强的增大和侵蚀发育的演进均有所减弱;雨量和雨强均为影响侵蚀产沙过程的重要因素,试验条件下,雨强对产流速率和产沙速率的作用系数分别是累计降雨量对其作用系数的2.1倍和2.2倍,说明雨强对产流产沙的影响更大;准浅沟侵蚀阶段的坡沟侵蚀水沙搭配关系明显不同于面蚀和细沟侵蚀阶段,同一径流量下,准浅沟侵蚀阶段的产沙量明显增大。(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6年06期)

王佳欣[6](2016)在《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及其与径流水力学参数的时空响应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水土流失不但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生产力下降,还会因为侵蚀的大量泥沙淤积而堵塞下游河道,严重影响黄河安澜和生态安全。坡沟系统介于坡面尺度和流域尺度之间,是黄土高原重要的流域组成单元,是小流域侵蚀产沙的主要源地,又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的基本治理单元,因此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规律的探究,历来是黄土高原环境整治中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重要科学命题。本试验利用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的黄土高原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和现有的坡沟系统概化模型设施,利用45mm/h、85mm/h、120mm/h等叁种雨强进行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试验,对试验过程中侵蚀沟的沟宽沟深、坡面径流流速、侵蚀产流产沙速率等数据进行测定、处理和分析,探讨了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与侵蚀过程中径流水力学参数的时空响应关系。根据本试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以往对坡沟系统的研究很少从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水力学参数的表现特征,更缺少其与侵蚀产沙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分析,不足以揭示坡沟系统产沙的时空变异的真正原因,本研究在试验内容上具有创新性。(2)雨强相同时,坡沟侵蚀累积产流产沙量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大均呈幂函数增长趋势,且雨强越大,累积产流产沙量随降雨历时呈幂函数增大的趋势也就越明显;雨强不同时,坡沟侵蚀累积产流量会随着雨强的增大而增大,但其随雨强增大的速度并不会无限增加,而是会在降雨达到一定程度后逐渐减弱。(3)不同雨强条件下,雨强越大,径流雷诺数也就越大;雨强相同时,坡沟侵蚀过程中的坡面雷诺数,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雷诺数是判别径流流态的重要依据,径流处于层流状态时,径流含沙率增长缓慢,径流处于紊流时,径流含沙率则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同种雨强时,在坡5断面和沟1断面径流雷诺数和径流含沙率达到最大值,并沿坡面逐渐趋于稳定。(4)不同降雨强度下,径流弗洛德数从大到小依次是45mm/h>120mm/h>85mm/h,由此可见,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径流弗洛德数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雨强相同时,坡沟侵蚀过程中的坡面径流弗洛德数,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大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弗洛德数是表征径流急缓状态的参数,径流处于缓流状态时,径流含沙率增长缓慢;径流处于急流状态时,径流含沙率则增长迅速。从空间角度来看,同种雨强时,弗洛德数在坡面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在坡面和沟坡转折处迅速降低,出现一个极小值后进入沟坡部分又开始逐渐增大。(5)不同雨强条件下,雨强越大阻力系数越小;雨强相同时,坡沟侵蚀过程中的阻力系数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先增大后降低最后逐渐趋于稳定。径流在沿坡面流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阻力作用,径流所受阻力的大小关系到径流对土壤的有效侵蚀力。阻力系数增大,径流含沙率则相对稳定;阻力系数减小,则径流含沙率逐渐增加。从空间角度来看,同种雨强时,沟坡各断面阻力系数比坡面各断面阻力系数小,从整个坡沟系统来看,阻力系数沿坡面逐渐减小,只是在坡面和沟坡转折处突然增大,这主要是坡面和沟坡坡度变化影响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6-05-01)

范东明,吴卿,李志萍,杨春霞,王佳欣[7](2016)在《基于模拟降雨的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水利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全自动人工降雨系统,对人工模拟的裸露坡沟系统进行了3组不同降雨强度的模拟试验,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坡沟系统侵蚀产沙量随降雨历时增加呈波动增加趋势,沟谷中部和坡面过渡区域侵蚀发育较早且发展最快,沟谷产沙及沟谷径流含沙量对坡沟系统出口径流含沙量的贡献最大,坡沟系统中沟谷中下部和坡面-沟谷过渡区域为侵蚀易发区域。在实践中建议采取工程和植物措施,着重治沟、兼顾治坡,有助于控制黄土高原沟道的侵蚀产沙。(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6年03期)

范东明[8](2016)在《坡沟系统不同发育阶段侵蚀分布及水沙输移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威胁现代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功经验。坡沟系统作为沟道小流域沿水流汇流方向自坡面至沟底之间的沟间地与沟谷地连续分布组成的基本结构体,既是开展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基本单元,也是沟道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基本单元,对其侵蚀现象与规律的探究可以为坡沟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对于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利用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模型黄河基地黄土高原模型试验大厅的全自动控制人工降雨系统及坡沟系统概化模型和Faro Focus 3D叁维激光扫描仪,在66mm/h、85mm/h和120mm/h叁种降雨强度条件下开展坡沟系统不同发育阶段的侵蚀分布及水沙输移规律试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时段分布特征在历时100 min的降雨过程中,前30 min降雨时段内产沙过程呈明显的增加趋势,30~60 min降雨时段内产沙过程相对处于波动稳定状态,60 min之后侵蚀过程又进入一个新的波动增加阶段。(2)坡沟系统径流沿程含沙量时空分布特征随降雨的进行,坡沟系统各断面的径流含沙量也呈波动增加趋势,尤其以沟坡部分和坡面下部为最明显。实验表明,随降雨历时的延长,66 mm/h降雨,随降雨历时延长,坡沟系统发育至坡面底部5断面,85 mm/h和120 mm/h降雨,坡沟系统坡沟过渡地带的侵蚀沟均溯源侵蚀发展至坡面中部3、4断面,断面3-4部位的含沙量数据点随着降雨阶段的增加而波动抬高,尤其是120mm/h降雨条件下,这种现象更加明显,坡沟系统径流含沙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是其侵蚀发育过程的直接反应,可见,85 mm/h和120mm/h降雨对坡沟系统地表形态损坏更严重,坡沟系统沟坡中部和坡沟系统过渡区域为侵蚀易发区域。(3)坡沟系统水沙输移关系利用试验条件下坡沟系统径流产沙观测数据,对3种雨强下坡沟系统含沙量(Sp-g)、坡面径流含沙量(Sp)和沟坡径流含沙量(Sg)在6个降雨时段的分析表明:随降雨历时的延长(降雨时段的延续),径流含沙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85 mm/h和120 mm/h降雨更加明显;在85 mm/h和120 mm/h雨强条件下,Sp-g与Sp和Sg均呈正相关关系;在66 mm/h雨强条件下,Sp-g与Sg呈正相关,与Sp呈负相关;进一步分析Sg和Sp的系数发现,66mm/h雨强条件下Sg和Sp的系数比为1.36:1.00,85 mm/h和120 mm/h雨强下Sg和Sp的系数比分别为3.18:1.00和29.35:1.00,说明雨强越大,沟坡产沙对坡沟系统径流含沙量增沙程度越强。(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期刊2016-03-01)

王玲玲,姚文艺,王文龙,黄静[9](2013)在《黄丘区坡沟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侵蚀产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土丘陵沟壑区桥沟流域坡沟系统为原型观测对象,利用流域内布设的不同地貌单元大型径流场定位观测设施,分析了坡沟系统不同地貌单元在年、次降雨时间尺度下的侵蚀产沙特征。结果表明,在年时间尺度上,不同地貌单元的侵蚀模数表现为:上半坡<下半坡<梁峁坡<沟谷坡<坡沟系统,水沙在不同地貌单元之间的传递中,径流输沙量往往小于径流输沙能力,径流侵蚀产生多少沙,就能输送多少沙;在次降雨时间尺度上,不同地貌单元侵蚀产沙的峰值可能出现在下半坡、沟谷坡或者坡沟系统,说明黄土丘陵沟壑区不仅在流域尺度上存在着非平衡输沙过程,在坡沟系统同样存在非平衡输沙现象。(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魏霞,丁永建,李勋贵,李占斌[10](2013)在《坡沟侵蚀系统径流能量变化特征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坡沟侵蚀系统是黄土高原特有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室内坡沟侵蚀系统进行两种不同流量(6L/min和8L/min)的放水冲刷试验,对坡沟侵蚀系统的径流能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坡沟侵蚀系统的径流能量随着流量的增大均有增大的趋势;坡沟系统中径流动能沿程呈现波动式的增大趋势,在进入沟坡以后增加速度变快,坡沟系统的径流势能的变化与动能的变化相反;且坡沟侵蚀系统中的势能远大于动能。(2)相同流量下,坡沟径流能耗沿程有增大趋势,而且在进入沟坡以后,增加的速度加快;随着冲刷流量的增大,径流能耗呈现出增长的趋势。(3)冲刷条件下,径流能量消耗过程与侵蚀产沙量过程的变化基本一致,并且建立了侵蚀量与能耗之间的相关方程。本研究拓宽了黄土高原坡沟侵蚀系统水力侵蚀过程机理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坡沟侵蚀系统侵蚀产沙量的定量计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1-15)

坡沟侵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愈演愈烈的发展造就了支离破碎、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严重制约区域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黑土地危机迫在眉睫。侵蚀沟形态复杂状况反映了区域沟壑化程度,而沟蚀危险性评估将研究区侵蚀状况划分为不同等级,进一步明确了沟蚀危险性空间分布,并结合坡面侵蚀量探讨了典型黑土区坡-沟侵蚀分布关系。该研究对认识黑土区坡-沟侵蚀演变规律,针对性评估与治理黑土区坡面侵蚀和沟蚀意义深远。为了寻求侵蚀沟形态量化的新方法,探索沟蚀危险性等级和坡-沟侵蚀研究的新思路。论文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普查数据,借助于遥感和GIS技术,深入分析了侵蚀沟形态特征、发展潜力及坡-沟侵蚀分布关系。首先,采用分形维数量化侵蚀沟形态特征,确定了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分形无标度区间、分形维数分布范围和空间变异性,并采用二维分形理论将侵蚀沟划分为线型和分支型。通过分析分形维数与侵蚀沟长度、周长、面积、密度、密集度和沟道纵比等量化指标的相关性,给出了分形维数与各量化参数之间的表征关系。同时,采用沟壑网发展潜力模型,建立密度、密集度和土地损失比指标,通过分析侵蚀沟密度、密集度和土地损失比现状指标和潜在指标发现东北黑土区沟蚀潜力具有地域分异规律。对沟蚀潜力指标和现状指标对比发现,多数情况下潜力指标远大于现状指标,沟蚀存在足够的发展空间,对此采用土地损失比空间将研究区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6个危险区,并给出了每个危险区的评估特征。从侵蚀方式来看,自北而南侵蚀方式由冻融侵蚀向水力侵蚀过渡,由西而东侵蚀方式由风蚀向水力侵蚀转变,结合潜力评估结果发现水力侵蚀是东北黑土区沟蚀的主要形式。从不同地貌类型上沟蚀指标变化来看,东北漫川漫岗区、长白山完达山地丘陵区沟蚀潜在危险性最大,是今后预防治理的重点。最后,结合典型漫岗黑土区拜泉县坡面侵蚀空间分布状况,采用USLE模型和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不同侵蚀强度、坡度和坡向上坡-沟侵蚀分布状况,明确了拜泉县坡-沟侵蚀的主要形式,坡-沟侵蚀与坡度和坡向之间的关系,并发现坡向不是影响黑土区坡-沟侵蚀的首要因子。通过建立坡面侵蚀量与沟蚀指标间的关系,分析给出了坡-沟侵蚀综合治理的临界指标。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采用分形维数量化侵蚀沟形态特征,突破了传统形态量化指标的局限,为侵蚀沟形态的系统性描述提供了新思路。沟壑网发展潜力模型综合考虑了闭合断面比降、侵蚀基准面深度、平衡断面、坡面集水区、试验资料和野外实测资料等对侵蚀沟形成-发展-衰退的活跃度关系,有效避免了以往沟蚀评价指标因子单一的片面性,科学性强。坡-沟侵蚀系统研究能够确定坡-沟侵蚀治理的临界指标,为区域坡-沟侵蚀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坡沟侵蚀论文参考文献

[1].吴琼,樊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坡—沟侵蚀分布关系[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

[2].樊向国.东北黑土区沟蚀发展潜力及坡—沟侵蚀分布关系[D].沈阳农业大学.2018

[3].杨春霞,李莉,王佳欣,范东明,孔祥兵.坡沟系统侵蚀时空分布特征试验研究[J].人民黄河.2017

[4].程圣东.黄土区植被格局对坡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

[5].王佳欣,杨春霞,高辉巧,吴卿,范东明.坡沟侵蚀水沙搭配关系的阶段性特征研究[J].人民黄河.2016

[6].王佳欣.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及其与径流水力学参数的时空响应关系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

[7].范东明,吴卿,李志萍,杨春霞,王佳欣.基于模拟降雨的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6

[8].范东明.坡沟系统不同发育阶段侵蚀分布及水沙输移规律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6

[9].王玲玲,姚文艺,王文龙,黄静.黄丘区坡沟系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侵蚀产沙特征[J].水利学报.2013

[10].魏霞,丁永建,李勋贵,李占斌.坡沟侵蚀系统径流能量变化特征试验研究[C].流域水循环与水安全——第十一届中国水论坛论文集.2013

标签:;  ;  ;  ;  

坡沟侵蚀论文-吴琼,樊向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