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残月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残月楼》,规训权力,身体,驯顺
残月楼论文文献综述
苏日娜[1](2019)在《规训运作下的身体—李群英《残月楼》中的规训权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残月楼》是加拿大华裔作家李群英(1952—)的代表作。该作品在1990年出版后即获“温哥华市图书奖”,同年又获总督奖提名。该作品通过回忆黄氏家族的历史,真实地展现了华人的百年奋斗历程,华人社区的发展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作为一位华裔女性作家,李群英以黄氏第四代女性凯英的口吻向读者展现了黄氏家族四代女性乃至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生活与命运。本文从福柯的规训权力角度出发,对《残月楼》中身体与规训权力间的关系展开了分析,探讨了小说中保障规训权力运行的空间机制,规训身体的叁种手段以及规训权力运行的结果。在《残月楼》中,无处不在的监视使身处于全景敞式唐人街的每个华裔移民都生活在权力之眼下;同时,主流话语以及一系列的法律与文案不仅规约着每个人的外在行为,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于主流话语的内化。由此,规训权力便隐匿且持续地渗透于他们的身体,使身处权力关系中的每个华裔移民变得驯顺甚至自觉自愿地维护该权力。然而,由于权力同样可以引起反抗,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反抗之旅,也探讨了反抗规训的可能性及其意义。通过对小说中规训权力与身体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早期移民时代,人们无论驯顺或是反抗皆是许多力量关系与规训机制及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运用规训权力对《残月楼》进行解读,不仅为该小说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可以对早期华裔移民,特别是华裔女性的生活有更深刻地了解。(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4)
蔡晓惠[2](2018)在《当宗法制血缘伦理遭逢北美语境——加拿大华裔作家李群英《残月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加拿大华裔作家李群英的小说《残月楼》中,叁起乱伦事件的发生都植根于黄家这个华裔家庭的移民先辈所做出的伦理选择和北美华人社区的特殊伦理环境,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身份混乱。早期华人移民的伦理选择是宗法制血缘伦理遭遇北美语境时挤压和变形的产物,体现了早期华人移民在北美社会的精神迷失,以及血缘伦理在异域的异化;而乱伦的发生又与唐人街社区被主流社会排斥和隔离的历史境遇密切相关。这些悲剧的发生充分展现北美华人在异域伦理秩序调整和重构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其作者也以此批判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的父系传承和加拿大历史上对华人移民的不公正待遇,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黄怡[3](2017)在《族裔政治与空间表征:加拿大华裔家族传奇《残月楼》》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群英的华裔家族传奇《残月楼》以轰动加拿大的"詹妮特·史密斯案"为历史背景,在跨越太平洋的离散空间里叙述了王氏家族四代人的故事,再现了加拿大主流社会对华人边缘化和种族化的历史。在"东方主义"的种族政治背景之下,李群英以空间差异的形式将华人与印第安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表征出来,批判了少数族裔内部的东方主义。同时,作家通过对四代华裔女性生活空间变化的表征来反映华裔女性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增强,从性别视角对加拿大的种族、族裔和性别政治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郝晓威[4](2016)在《加拿大华裔的生存与发展:《残月楼》人际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着名华裔女作家李群英的小说《残月楼》于1990年在温哥华出版,即获读者好评及评论界关注。作为李群英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残月楼》对四代华裔加拿大人寻求生存进行了描述。历史和文化之间的交叉与冲突,造就了繁复的人物关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透漏着微妙而纠缠的性别关系,展现了历史进程中代际间的逐渐进化和融合。正是这样的一部小说,在展现华裔加拿大人的挣扎和生存中描绘了华人群体的发展,其中蕴藏的文化和历史对个体与群体间不同性别关系的影响值得去挖掘。本文以历史和文化两条线索开展研究,探索作品中男性之间、男女之间和女性之间叁种不同的性别关系。本文以不同时期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产生叁种性别关系各自敌对和友好关系的影响因素,旨在揭示个体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融合才是华裔生存的法则。论文主要分为叁部分。第一章展现了男性之间:情感、支配和排斥的不同关系,旨在阐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加拿大华裔男性之间微妙的联系。四代男性个体间对华人文化的理解或缺失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关系,比如父子和宗族。华人群体对个体的规约体现在约束个体的行为以最大化避免个体带给华人街灾祸,以求华人街在压抑的环境中的安全生存。因此,群体对个体展现的,是绝对的控制。另一方面,个体对华人群体持有的态度则是反抗以及想要从这个群体中剥离出来,因为他们大多受到加拿大的教育,本质上想要追求自己自身的发展和自由。从几代华人男性的不同关系恰恰体现了个体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获取、或者误解与缺失,导致了男性个体的不幸。第二章论述了两性之间:冷漠、支持和平等的渐变关系,把代际之间的变化作为论述的切入点,体现了不同代际之间华人对性别文化的理解。第一代夫妻是封建和父系权力的牺牲品,女性只是男性社会的附属品,她们的幸福得不到正视。第二代男女开始互相支持,以得到经济独立和心理慰藉,却依然向传统的实力投降。第叁代和第四代男女在教育上获得了平等,也培养了包容彼此的自由意志,发起了向权威的挑战。两性之间由于不同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不同人物命运和两性关系恰恰体现着历史的前进以及华人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然而个体的全面发展还是受到家庭和历史限制。第叁章论述了女性之间:依赖、敌对与和解的复杂关系,意图通过检验女性在发掘自己价值的挣扎过程中的身份追寻。无所顾虑的女性一无所有,也没有要争取的东西,只有彼此的依赖才能得到喜悦和安全。当女性想要维护自己作为女性仅有的家庭价值时,她们会伤害彼此并制造危机来获取她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家族历史和女性身份的和解则剥去了贴在女性自我外表下隐藏的羞耻和迷惑,让女性获得和谐的共存。通过本章的论述,论文的核心思想也得以阐释,在对中国文化的充分理解和吸收之后,才可以把自己的身份得到核实,才可以真正地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的研究表明,不同性别之间的冲突是由对文化共同认知的缺失导致的。因此,只有在充分了解文化的基础上,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感受彼此,才可以得到融洽的相处。对于华人个体来说,在不同文化中正确地放置自己作为华人的地位才可以将一切迷惑剔除,从而得到明朗的身份构建与全面的自我发展。(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彭莹[5](2014)在《从破碎到完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对李群英的《残月楼》进行解读,从叙事者、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四个层面剖析作品的叙事形式,并结合其内容与主题分析作者用支离破碎的形式烘托出加拿大华裔移民破碎的人格、家庭、社群、生活如何逐步走向完整,以期为该作品的批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残月楼》自1990年出版以来长期受到加拿大主流文学评论界关注与好评,并获得许多奖项与题名。以种族为主题打破历史沉默,该书在当代华裔加拿大英语小说中首屈一指,其高超的写作手法也引起了主流评论界的关注。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式的家族传奇,它精巧细致地描写了四代加拿大华裔在这片不适之地上的生存状况和离散经历。它展现了女权与父权、歧视与同化、谎言与解密等多股力量的破裂关系,并因此被称为长篇族裔移民史诗。以叙事学家杰拉尔·热内特、琳达·哈金和什洛米斯·里门-凯南提出的多种叙事理论为理论框架,在他们系统连贯的理论指导下,本文以叙事者、叙事角度、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为切入点,相应的结合作品的内容,深入分析该小说从破碎走向完整这一主题。在作者精心设计下的叙事者凯英用元小说,特别是通过自省式元小说和历史编纂体元小说实现对叙述与历史的思考,用碎片化的形式表达出统一的主题;并借用女性艺术家成长小说的形式,让凯英从破碎的真相中还原了完整的历史,并通过写作完成了人格的独立。在叙事角度上,作者通过反复使用碎片化的个人视角描述同一事件,最后完整客观地揭露了现实;并利用统一的集体叙事视角,使边缘群体发声,并最终让几代人融为一个整体,使她们的人格实现了完整。从叙事时间上,作者用碎片化的时间指涉华裔生活的破碎,并通过过去与现在的互动,体现出凯英一代生活的完整。在叙事空间上,作者对比碎片化的让人窒息的封闭空间与完整包容的开放空间,展现出作品强调的破碎与完整的辩证关系,并最终体现出家庭的完整。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者精巧的叙事策略的使用更好地完成了对作品主题的烘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4-05-19)
祁和平[6](2013)在《新哥特小说《女勇士》和《残月楼》中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女勇士》和《残月楼》这两部华裔英语文学作品可以被归类为新哥特小说。两者都包含疯女人、家族秘密以及鬼这些哥特语汇,但同时又对哥特传统加以革新,以应对创伤、身份、历史、种族和性别问题。无论是华人,还是女性,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历史中都是被忽略的、沉默的群体,华裔女性更是面临种族歧视以及父权体制的双重压力,历经创伤。作为少数族裔华人女作家,李群英和汤婷婷不约而同地选择哥特体裁作为叙事形式,讲述家族史中女人的秘密,借助于书写恢复创伤,实现自我身份构建。(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段儒云[7](2011)在《从残月到新月》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女权主义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发展而来。后殖民女权主义认为女性的压迫不仅仅来源于性别压迫,还来源于种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只有叁重压迫都消除的时候,女性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权主义理论来分析《残月楼》,探讨了四代华裔女性李木兰和可罗拉、陈芳梅和宋昂、碧翠丝和苏珊及凯莹,她们从甘受性别、种族、阶级的叁重压迫到女性意识的开始觉醒再到对这叁重压迫的反抗并最终打破西方霸权话语里的“东方主义”获得最终自由的过程,动态地再现了她们从边缘化的“他者”形象逐渐转变为“自我”的过程。本文共有叁章。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华裔在加拿大遭受到的种族歧视,主要是法律上的歧视和日常生活中的歧视。这些歧视导致在加拿大出生的华裔,在加拿大主流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冲突中逐渐迷失了自我身份。在小说中这种身份的迷失最终通过从一出生就受加拿大教育的主人公凯莹的努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东方主义”中的华人形象的解构而最终达到了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身份:身份杂糅。第二章从阶级压迫角度分析了四代华裔妇女在加拿大所遭受到的来自加拿大本土人的种族压迫和华人之间由于阶级差异而带来的压迫。这种阶级差异在二战之后由于加拿大华人对加拿大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而发生了转变。二战以后,由于华人获得了平等的教育权,华裔的阶级身份开始发生变化。华裔内部通过第叁代和第四代华裔阶级之间的婚姻和友谊而最终打破了阶级界限。第叁章从性别压迫角度分析了根深蒂固的父权主义制度对中国妇女的迫害,尤其是在意识形态上和经济独立上的迫害。性别分工和教育不平等是导致男女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小说中,叁代女性只有通过对父权意识的反抗,教育平等权的获得,对父权主义中的男性形象的解构才能够瓦解父权意识形态的影响,才能够真正的获得男女平等。当这叁重压迫都得到解构的时候,华裔妇女就建构了自己的全新形象,真正完成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1-06-28)
刘克东,段儒云[8](2010)在《《残月楼》中的女性形象——加拿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残月楼》作为一部反映加拿大华裔移民历史的小说,将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大家族,通过对王家四代女性命运的讲述,深刻地反映出了华裔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加拿大文化相互冲突中生存的艰难状况及其艰辛的成长历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期刊2010年03期)
李青[9](2009)在《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群英(1952—)是加拿大华裔文学繁荣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本论文研究的是她的代表作《残月楼》。这部小说在温哥华出版后立即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1990年获“温哥华市图书奖”,后又获加拿大文坛最高奖——总督奖提名,被誉为一部由华裔女作家创作的奇书。后殖民主义认为第叁世界女性深受双重压迫。一方面,她们在宗主国受到种族和文化歧视;另一方面,她们又遭受来自男权社会的性别歧视。长达一个世纪的种族歧视和隔离使加拿大华人一直处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位置,而华人女性的境遇和状况更是悲惨,她们同时处在种族主义和男权中心主义的双边缘地带。在《残月楼》这部小说中,几乎所有的女性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我。因此,作为加拿大华裔女性的代表,如何构建她们自己的身份,就成了李群英小说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残月楼》的基础上,介绍了加拿大华裔女性的生活状况及面临的身份危机,通过对比研究和归纳总结,重点分析加拿大华裔女性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性别身份。首先,少数族裔意识的觉醒使她们认识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她们汲取力量的源泉。华裔在面临白人主流文化侵略时,如果把握不好,将面临思想上的混乱和价值观的错位,从而产生文化身份危机。因此,加拿大华裔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特有的混杂文化。其次,中西文化对妇女的歧视也使加拿大华裔女性受害颇深,在构建文化身份的同时,她们还必须寻求自己的性别身份。本文通过分析《残月楼》中的女性形象,归纳总结出建立女性身份的叁个必要条件,即女性经济的独立,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借助文学创作打破女性长期以来的沉默,发出自己的声音。论文最后还探讨了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该小说所呈现的“东方话语”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曲解,并通过研究分析这种“东方化”叙事背后的深层原因。本论文将在文化身份理论、女性主义理论、东方主义理论等的基础上,通过对小说《残月楼》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多维度综合性地研究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在华裔文学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研究华裔女性在加拿大主流文化及其本族文化中的遭遇,探寻她们作为性别、种族的双重主体的身份建构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期刊2009-01-13)
李青[10](2008)在《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解读《残月楼》》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使得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更为艰难。《残月楼》通过再现华裔真实生活,对质疑文化霸权和性别压迫、建立中加混杂文化、倡导女性独立、完成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08年11期)
残月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加拿大华裔作家李群英的小说《残月楼》中,叁起乱伦事件的发生都植根于黄家这个华裔家庭的移民先辈所做出的伦理选择和北美华人社区的特殊伦理环境,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身份混乱。早期华人移民的伦理选择是宗法制血缘伦理遭遇北美语境时挤压和变形的产物,体现了早期华人移民在北美社会的精神迷失,以及血缘伦理在异域的异化;而乱伦的发生又与唐人街社区被主流社会排斥和隔离的历史境遇密切相关。这些悲剧的发生充分展现北美华人在异域伦理秩序调整和重构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而其作者也以此批判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的父系传承和加拿大历史上对华人移民的不公正待遇,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月楼论文参考文献
[1].苏日娜.规训运作下的身体—李群英《残月楼》中的规训权力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9
[2].蔡晓惠.当宗法制血缘伦理遭逢北美语境——加拿大华裔作家李群英《残月楼》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8
[3].黄怡.族裔政治与空间表征:加拿大华裔家族传奇《残月楼》[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
[4].郝晓威.加拿大华裔的生存与发展:《残月楼》人际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彭莹.从破碎到完整[D].华南理工大学.2014
[6].祁和平.新哥特小说《女勇士》和《残月楼》中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7].段儒云.从残月到新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8].刘克东,段儒云.《残月楼》中的女性形象——加拿大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双重影响[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
[9].李青.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D].宁波大学.2009
[10].李青.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解读《残月楼》[J].宜宾学院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