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流控芯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纳流控芯片,对准,真空吸附,预键合
纳流控芯片论文文献综述
韩璐潞[1](2019)在《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的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控芯片是当前微型全分析系统发展的热点领域,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微流控芯片中通过嵌入尺度小、比表面积大的纳流控系统形成微纳流控芯片,能进一步提高芯片的性能。本文研究了一种低成本、制作周期短的分离式微纳流控芯片的制作方法,但是将微米沟道与纳米沟道制作在不同的芯片上,需要借助一种微装配系统。本文针对分离式微纳流控芯片的对准连接要求,对微装配系统中的观测分辨率、装配应力、预键合底座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最终选用暗场照明的方式观察芯片中的微米沟道与纳米沟道,观测最小线宽可达1μm,最小深度可达50nm。为了减小装配应力,采用真空吸附的方法固定纳米芯片,根据芯片的尺寸、材料与重量等方面的因素,最终选取两个直径为6mm的橡胶真空吸盘,并且采用磁铁侧表面夹紧的方法固定微米芯片,该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形状与尺寸的芯片更换不同的磁铁,操作简单方便。为了解决微米芯片与纳米芯片的预键合问题,该系统设计一种材料为铝合金,加热方式为电阻丝生热的预键合底座,通过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预键合底座可以满足微米芯片与纳米芯片在对准操作完成后直接预键合的需求。搭建了一种包括显微观测单元、真空吸附单元和移动调整单元的对准系统,并且采用了一种“固定微米芯片,移动纳米芯片”的装配方法。该装配系统的显微观测单元采用的倒置生物显微镜的有效像素高达201万,可以清晰的采集到微米通道与纳米通道的图像;移动调整单元的手动叁维微移动平台在叁坐标方向的机械进给量均为6.5mm,精度为0.01mm,手动旋转微移动平台的粗调范围为360°,精调范围为6.5°,精度为0.0167°,满足芯片通道对准时的行程与精度需求,并且有效地集成了叁维移动与水平旋转操作于一体,提高了装配系统的集成度,增加了操作空间。同时,该装配系统设计了一款半径尺寸为55mm的预键合底座,有效地实现了芯片对准后的直接预键合操作,避免了芯片转移过程中位置相对移动的问题。本文制作完成了微米芯片与纳米芯片,微米沟道的宽度为200μm,深度为30μm,纳米沟道的宽度为5μm,深度为200nm,并采用该装配系统与装配方法完成了玻璃微纳流控芯片的对准装配,利用本套系统完成微装配具有设备成本低廉,易于操作等优点。此外,为了验证芯片的性能,进而验证该系统的实用性,进行了离子富集实验。实验证明该装配系统与装配方法可以完成分离式微纳流控芯片的对准装配,并且芯片性能良好。与其他微装配系统进行对比,本文提出的装配系统具有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灵活、集成度高和可以实现直接预键合等优点。(本文来源于《东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梦婉,王赟姣,谢婉谊,周大明,王德强[2](2018)在《一种基于氮化硼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纳米尺度流道加工过程中存在工艺复杂、效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微纳流控芯片在纳米尺度下流体特性研究领域的应用。针对此问题,提出利用氮化硼纳米管作为纳流道集成到微纳流控芯片中的方法,并对芯片的离子输运性能进行测试。在微纳流控芯片制作过程中,结合SU-8厚胶光刻工艺与PDMS键合技术,使附着在Si/SiO_2基底上的氮化硼纳米管连接两个储液槽。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加工出的芯片微流道深度为(15±0.3)μm,纳流道长度为28.12μm,直径为148 nm。此外,浓度高于100 mmol/L的KCl溶液注入芯片后,在氮化硼纳米管内达到离子平衡至少需要3 h,离子电导与浓度之间存在G_(ionic)~c~(0.43)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微纳电子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刘梦婉[3](2018)在《基于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纳流控芯片(Micro-nano fluidic chip)通过将一些功能部件集成在一块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形成控制流体贯穿整个系统的微纳米通道网络,从而实现常规化学或者生物实验室的部分功能。当集成在微纳流控芯片上的流道特征尺寸缩小至微米甚至纳米尺度时,流体在通过流道时会在范德瓦尔兹力、静电力、毛细管作用力等共同影响之下产生不同于宏观尺度的流体特征。这些特征对微纳流控芯片在流体操控、生物传感、蛋白质检测以及DNA测序等方面的应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为了探索流体在微纳流控系统中的特殊性质,需要建立合适的、具有特定纳米通道的微纳流控体系。而氮化硼纳米管和碳纳米管材料具有纳米级中空结构,非常适合作为纳流道集成到微纳流控芯片中。但是目前基于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芯片主要分为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纳米管处于水平方向上,连接两侧微储液槽,另一种是纳米管处于垂直方向由特殊薄膜支撑,分隔上下两侧的储液槽。这两种结构形式的微纳流控芯片装置目前存在一定问题。例如,用于制作水平结构的微纳流道芯片的电子束光刻技术光刻效率低,不能批量生产;垂直结构的微纳流控芯片不易与光学检测手段相结合、稳定性差、使用寿命短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的制作方法,并对芯片的离子输运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SU-8光刻胶具有良好的机械特性、光学特性以及化学稳定性等特点。选择使用SU-8光刻胶作为微流道结构材料并研究了其光刻加工工艺,制作出了流道深度为13.5±0.3μm的微流控芯片。使用PDMS键合的方法对芯片进行封装,并向芯片中注入KCl电解质溶液,通过测试两独立流道之间施加-0.1~0.1 V电压后不存在电流,从而确定了芯片键合的可靠性。相比于其它加工技术,此方法工艺简单,可以进行大规模加工,为实现多通道结构的加工提供了可能。根据确定好的SU-8光刻胶光刻工艺参数,制作基于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芯片的制作采用自底而上的方式,先将纳米管附着在基片上再进行光刻加工微流道。分别通过电子束蒸镀和反应离子刻蚀的方法在Si/SiO_2基片上制作出了标记图形,用于对纳米管定位。接着在标记基片上旋涂氮化硼纳米管分散液或直接横向生长碳纳米管得到附着有纳米管的基片。然后通过SU-8光刻加工的方法在纳米管两侧加工微流道,并进行PDMS键合,完成基于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的制作。此芯片有望应用于生物分子检测、纳米流体性质研究以及纳米受限空间内离子输运机制研究等领域。最后,向芯片内注入不同浓度的KCl溶液,通过膜片钳放大器装置在纳米管两侧施加-200~200 mV扫描电压,测试了纳米管内产生的离子电流。通过实验发现,氮化硼纳米管内注入KCl溶液后达到离子平衡需要3 h,碳纳米管内则需要10 h。此外,由于不同浓度下纳米管内电双层厚度不同,影响纳米管内电渗流运动,导致氮化硼纳米管离子电导_(4)9)4)(8)和KCl溶液浓度(8之间存在_(4)9)4)(8)~(8~(0.43)的非线性关系,碳纳米管内存在_(4)9)4)(8)~(8~(0.69)的非线性关系。此实验为基于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在流体控制、离子门控、DNA和蛋白质检测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前期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焦文祥[4](2017)在《基于近场光学力的硅基纳流控芯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已经深入到了单细胞水平,在对细胞器和单分子的研究上尤其重视,如蛋白质表达、单个DNA的消化成像。对于分子水平样品的处理,传统技术如微流控技术已经无法胜任,此时就需要更为先进的纳流控技术。其中,传统光镊技术由于其非侵入性、封装小及并行处理能力等优势成为纳流控技术中的首选驱动力。但由于衍射极限、作用距离局限以及会产生高热量,传统光镊无法对尺寸在亚微米以下的对象进行有效操控。基于近场光学力的操控技术,通过倏逝场或局域增强场的剧烈梯度变化,获得了处理更小粒子的能力,并且能够一次处理大量粒子。通过设计特定的硅基波导结构,可以在纳流控芯片中实现对纳米颗粒的各种操控功能,包括捕获、传送、分拣等。本文提出了多种新颖的波导结构以实现对纳米颗粒的操控,分别是波长控制的粒子交换单元、相位控制的粒子交换单元、驻波操控的粒子传送单元、基于驻波的粒子流量控制单元,同时从理论、仿真和数值求解等多个角度分析这些结构的性能。此外,在结构实现方面,我们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通过苏州纳米加工平台对波导的制备工艺进行了摸索和实践。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提出了基于波分复用(WDM)的粒子交换单元。波导倏逝场与纳米颗粒相互作用时,会对粒子产生梯度力与散射力,从而捕获并推动粒子前进。粒子的运动轨迹依赖于光的传输路径,而光的传输路径又受波长控制。由于波长控制操作方便,并且在硅基纳流芯片设计中被广泛采用,所以我们提出采用WDM结构操控粒子运动路径的切换。通过光学软件的仿真,我们得到了粒子在波导表面的受力分布以及对应的光学势阱,从而展示了粒子在波导上的运动轨迹。我们提出的WDM粒子交换单元结构紧凑,能够快速高效地实现粒子的交换。具体地,1×2和1×4WDM结构单元的长度分别为~6μm和~20μm,粒子通过波导结构只需要几秒钟。该结构能够进行级联实现多项操控任务,在高通量和集成化的纳流控系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提出了基于马赫曾德干涉仪(MZI)的粒子交换单元。尽管基于WDM的粒子交换单元可以通过级联实现多任务操控,但是在更大规模的集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因为对于每一个控制波长都需要对结构进行定制。考虑这一点,我们提出基于相位控制的粒子交换单元,并通过引入环形波导的方式极大地缩短的MZI干涉臂的长度。通过电光调制的方式,环形波导的折射率只需要变化8.00× 10-4,就能够实现光的传输路径的切换,并且消光比能达到~22 dB。在40 mW的输入功率下,MZI能够稳定地捕获并传送直径小至60 nm的聚苯乙烯(PS)颗粒。同时,粒子大量加载到MZI上时,对于干涉臂中光造成的损耗和相位扰动很小,基本不影响粒子的路径交换。该结构具有的单波长激励、电光调制方式和紧凑的结构等特性,提高了其路径切换效率、集成性能和动态配置能力,开辟了电-光-流混合集成平台在纳流控芯片领域的应用。3.提出了一个流畅高速的驻波粒子传送带,可以对纳米粒子进行纳米量级精度的位移操控。通过对与Sagnac环耦合的环形波导进行热光调制,驻波可以捕获并携带纳米粒子进行流畅并可控的移动,这一点是传统光子器件无法实现的。环的引入提高了反射光和入射光之间相位差对折射率变化的敏感性,将波导结构的长度缩短上百倍,并且获得了很高的热响应速度。通过数值求解粒子运动方程可知,波导附近的纳米颗粒在几十微秒内即可被驻波捕获到波腹中,并能够以纳米量级的位置分辨率随着驻波移动。此外,粒子对于高速运动的驻波传送带的延迟响应可以用来实现对不同大小粒子的分拣。这样一个结构紧凑并且光学热点可控的传送带,对于高度集成的光流控系统中的精密操控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4.提出了将驻波场引入MZI结构,并从撤除驻波场和移动驻波这两种恢复粒子运动的角度,设计驻波粒子暂停结构和定量释放结构。粒子暂停结构将MZI结构与Sagnac环组合起来,通过MZI切换光在结构中的传输路径,控制结构中驻波的建立和撤除,从而捕获和释放纳米粒子。为了衡量驻波捕获纳米粒子的稳定性,我们定义了驻波对粒子的平均捕获时间,并依此选择暂停和释放两种状态需要的反射光量。对于粒子定量释放结构,我们将MZI与驻波粒子传送带组合起来,通过环形波导的热光调制实现驻波的移动。由于耦合区模场分布不规则,粒子的运动状态不能够定性了解,我们采用光学仿真与数值求解运动方程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粒子在驻波移动时的运动分布。对于一个高度集成的光流控系统,我们的结构不仅可以作为样品暂停单元,还可以在源端作为样品的定量释放单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在苏州纳米加工平台支持下,我们尝试了对1×2WDM粒子交换单元和驻波粒子传送带两种波导结构的制备。波导结构的图形基本完整,但是波导宽度比预先设计的明显缩小,这主要是由于电子束光刻的临近效应和深硅刻蚀带来的侧壁展宽。另外,在波导附近的刻蚀区域有很多凸起结构,这可能是由于光刻胶不够纯净,刻蚀工艺无法刻蚀干净。总而言之,波导结构的制备还需要更为深入的探索和总结。(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31)
刘宏[5](2016)在《纸微纳流控芯片》一文中研究指出纸微流控芯片是近年来兴起的以纸为基底的微流控分析平台。2012年我们创新地将折纸原理应用到叁维纸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中,制成了用于多元检测的折纸微流控分析芯片(Origami Paper Analytical Devcie,简称oP AD),并针对POCT的要求发展了一种新的电化学信号转换与放大方法,简化了电化学检测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由于简单、廉价、易用的纸微流控芯片在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地区的POCT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我们的oP AD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发明被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的博物馆收藏。与传统芯片相比,纸微流控芯片具有以下不可替代的优点:(1)纸微利控芯片上的液体流动是通过纤维素纸的毛细作用驱动的,不需要传统微流控芯片所需的泵,因此简化了芯片设计,节约了成本,使得芯片的一次性使用成为可能;(2)纸微流控芯片的制作不需要传统微流控芯片所需要的昂贵的微加工技术(如光刻蚀),仅需一台商品化的喷蜡打印机,制作成本非常低,芯片从设计到加工完成只需要不到1个小时;(3)相对于简单的分析试纸(如干化学试纸或者侧流层析试纸),纸微流控需要的样品和试剂的量非常少,并且可在一块芯片上集成复杂的、例如样品前处理、多元分析等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分会:分析装置及交叉学科新方法》期刊2016-07-01)
刘坤,陈树雷,王东阳,巴德纯,朱彤[6](2015)在《生物纳流控芯片控制电极的设计与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流控芯片可以通过控制电极产生的场致效应对生物大分子的运动进行操纵,在痕量生物分子的探测、分离与富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依据生物分子操纵芯片的结构和功能,设计并绘制了芯片电极的结构模型;利用ANSOFT软件对芯片控制电极进行静电场分析,并根据模拟结果对芯片电极图案进行了优化;采用磁控溅射方法,结合设计加工的掩模,直接在玻璃纳流控芯片背面沉积了芯片控制电极图案,成功制备了生物分子操纵芯片的控制电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结构优化分析、借助掩模直接磁控溅射制备玻璃纳流控芯片背电极,缩短设计周期、简化制作工艺,满足芯片控制电极的功能设计需求,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设计与制备纳流控芯片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王俊尧[7](2014)在《微纳流控芯片中的电动纳流体富集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流体特征尺度介于量子力学与微流体力学研究尺度之间,将纳流体与微流体相结合,利用二者结构特征尺寸在限域内变化引起的流阻和双电层等物理特征的跃迁产生的跨尺度效应,可以实现微量进样、高倍富集、纯化、DNA快速分离等功能。其中,微纳流控芯片中的电动纳流体富集是目前关注重点之一,研究者利用各种微纳流控芯片,获得对诸多蛋白大分子的百万倍以上富集以及荷电小分子的千倍左右富集,提高了系统检测灵敏度。电动纳流体富集在免疫检测、酶促反应等方面得到应用,并有望应用于癌症早期痕量标志物检测。然而,电动纳流体富集机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将高密度纳米结构集成到微米结构中的制作工艺,严重影响了电动纳流体富集的性能。本文针对上述问题,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微纳通道结构中电动纳流体富集过程,研究了电动纳流体富集相关参数对富集性能的影响,制作了不同基底材料的微纳流控芯片,实现了具有高富集倍率和良好稳定性的电动纳流体富集,主要内容如下:1)构建了适用于描述电动纳流体富集过程的Poisson-Nernst-Planck和Navier-Stokes耦合模型,采用电泳-电渗流相对通量作为衡量电动离子富集倍率的指标,分析了粘度、外加电压、微纳壁面电荷密度、给定长度内纳米通道数量、纳米通道深度对富集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提高流体粘度、增加外加电压、增强微纳壁面电荷密度、加深纳米通道深度、提高给定长度内纳米通道数量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电泳-电渗流相对通量,从而获得高富集倍率。2)提出了一种制作集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玻璃微纳流控芯片的方法,利用光刻、腐蚀、热键合等微加工技术和基于聚丙烯酰胺凝胶光敏聚合反应,实现了在玻璃微米通道内集成聚丙烯酰胺凝胶纳米塞,从而获得凝胶-玻璃微纳流控芯片。研制了叁种配比(丙烯酰胺单体和交联剂配比为19:1、14:1、9:1)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纳米塞,该凝胶孔径随着交联剂比例的增加而缩小,给定面积内孔数量从1.2个/100μm2增加到2.4个/100μm2。采用等离子体刻蚀法,在聚甲基丙基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基底上制作9条阵列平面纳米沟道,结合热键合技术获得PMMA微纳流控芯片。3)利用激光诱导荧光法开展了电动纳流体富集实验,研究了给定面积内孔数量和外加电压对电动纳流体富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给定面积内孔数量和一定范围内增加外加电压有助于提高富集倍率,10nM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FITC)的富集倍率可提升600倍,0.002ng/ml FITC标记牛血清蛋白可实现较高倍率的富集。提出了一种电化学势驱动离子富集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不同电极还原性差异产生电化学势,在没有外加电源条件下,实现微纳流控芯片中的离子富集,基于Al-Pt、Fe-Pt、 Cu-Pt电极离子富集荧光强度分别为40.2、27.1、15.0。开展了电动纳流体富集应用实验-抗体抗原免疫反应,分别采用FITC标记兔IgG和偶联磁珠羊抗兔IgG作为免疫反应的抗原和抗体,将磁珠固定于凝胶的富集端,实现富集区和免疫反应区的重合有利于免疫反应的高效进行,通过富集低浓度的抗原,提高其与抗体免疫结合的数量,使得免疫反应荧光强度提高了60%,有望改善抗原蛋白的检测限。(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7-01)
覃俊[8](2014)在《集成电化学检测微电极的PMMA微纳流控芯片制作》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化学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易于微型化、低成本、低能耗等优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具有材料价格低廉、不易破碎、易于加工等优点。集成电化学检测微电极的PMMA微纳流控芯片,既具有PMMA的优点,又同时具备电化学检测的优势。然而,在聚合物材料PMMA上集成多种微纳结构的时候,各结构之间存在加工兼容性问题。首先,本文研究了一种集成电化学检测微电极的PMMA微纳流控芯片制作方法。由于加工兼容性问题,在单个芯片上集成微沟道、纳沟道和微电极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提出将微沟道和纳沟道分别制作在芯片的盖片和基片上,避免了在单个基片上同时制作微沟道和纳沟道的难题。其中,微沟道采用热压方法制作在芯片盖片上。提出利用一种等离子体刻蚀方法在基片上制作出纳沟道,然后利用一种基于光刻工艺的方法在基片上制作出微电极,有效解决了在单个基片上集成纳沟道和微电极的兼容性问题。为了避免纳沟道在芯片键合过程中发生较大变形,研究了一种基于紫外辅助热键合的方法用于芯片键合。利用上述各种方法,成功研制了一种集成银微电极的PMMA微纳流控芯片。利用该芯片,实现了对生物素(Biotin)的检测,检测限达到了1aM。此外,本文还建立了一种在单个PMMA基片上集成叁种材料微电极的新方法。电化学检测通常采用叁电极体系,而且这叁个电极(工作电极、参比电极和对电极)往往是由叁种不同材料组成的。然而,利用现有的微电极制作方法,难以在单个PMMA基片上集成多种材料微电极。为此,本文研究了多种材料微电极的不同加工方法,对不同材料电极的加工顺序进行了优化,解决了多种材料微电极之间的加工兼容性制造难题。利用该方法,在PMMA基片上成果研制出了Au-Ag-Pt叁电极体系和C-Ag-Pt叁电极体系。利用可逆键合法,将一片带有Au-Ag-Pt叁电极体系的PMMA基片与一片带有检测池的聚二甲基硅氧烷盖片键合到一起,制作出了一种电化学传感微芯片。利用两种代表性电化学探针(叁联吡啶钌和多巴胺)对该芯片的性能进行了测试。芯片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和线性度,表明该芯片可以用于多种电化学分析。(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4-06-06)
刘坤,林桥,巴德纯,朱彤,吴志勇[9](2013)在《神经元单细胞脉冲给药微纳流控芯片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系统药物刺激需要极短时间内将极微量的药物传递至脑部特定位置的有效区域,甚至只有数个细胞,传统给药技术无法满足。微纳流控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神经系统定向给药提供了可能。本文首先对基于微纳针头等神经给药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述,结合给药时间控制、位置准确度、穿刺药物泄漏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对脉冲式神经给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进行阐述,探讨了基于微纳流动与传质理论的芯片微观过程和设计优化理论,对提高神经芯片的时空分辨率和定位精度、降低药物对神经细胞的冲击作用提出了理论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国际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2013年真空工程学术会议、2013年真空咨询学术会议、2013年《真空》杂志编委会学术论文(摘要)集》期刊2013-09-22)
贾慧丹[10](2013)在《微纳流控芯片蛋白质富集分离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流控芯片的发展顺应了生化分析发展的微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的整体趋势。通过多种操作单元的灵活组合和规模集成,可实现样品的快速、准确、高效分析。近年来,随着纳米加工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研究者将纳米结构融入微流控芯片,利用纳米通道的特殊性能对生物样品进行预处理、分离和检测,扩展了微流控芯片的应用领域,也符合蛋白质组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由于蛋白质样品复杂,表达丰度差异极大,多数蛋白因含量极低难以被检测,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预富集以满足检测需求。本文构建了一个微纳流控芯片富集系统,选用阳离子选择性的Nafion树脂在垂直PDMS芯片微通道方向加工纳米孔道结构,利用纳米结构的排斥富集效应实现小分子和蛋白质的富集。实验中,以负电性的荧光素、FITC-BSA和FITC-IgG为对象,采用汞灯诱导荧光检测系统,分别对缓冲液离子强度、电场强度条件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30min内0.1fM级的荧光素和蛋白质的富集系数可达1010以上,富集系数随初始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该系统可有效应用于蛋白质的在线预富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纳流芯片富集-毛细管分离检测系统,在PDMS上下层设计高度不同的微通道作为毛细管与芯片的接口,利用PDMS的弹性实现毛细管与芯片的连接。结果表明,芯片与毛细管可成功连通,接口处无样品漏流现象。初始浓度为0.33nM的FITC-IgG溶液经芯片富集后切换电压,浓缩带可被毛细管电泳分离,富集系数在102以上,为后续质谱检测提供了样品预处理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1-01)
纳流控芯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纳米尺度流道加工过程中存在工艺复杂、效率低等缺点,限制了微纳流控芯片在纳米尺度下流体特性研究领域的应用。针对此问题,提出利用氮化硼纳米管作为纳流道集成到微纳流控芯片中的方法,并对芯片的离子输运性能进行测试。在微纳流控芯片制作过程中,结合SU-8厚胶光刻工艺与PDMS键合技术,使附着在Si/SiO_2基底上的氮化硼纳米管连接两个储液槽。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加工出的芯片微流道深度为(15±0.3)μm,纳流道长度为28.12μm,直径为148 nm。此外,浓度高于100 mmol/L的KCl溶液注入芯片后,在氮化硼纳米管内达到离子平衡至少需要3 h,离子电导与浓度之间存在G_(ionic)~c~(0.43)的非线性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流控芯片论文参考文献
[1].韩璐潞.微纳流控芯片操纵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东北电力大学.2019
[2].刘梦婉,王赟姣,谢婉谊,周大明,王德强.一种基于氮化硼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J].微纳电子技术.2018
[3].刘梦婉.基于纳米管的微纳流控芯片研究[D].吉林大学.2018
[4].焦文祥.基于近场光学力的硅基纳流控芯片研究[D].南京大学.2017
[5].刘宏.纸微纳流控芯片[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分会:分析装置及交叉学科新方法.2016
[6].刘坤,陈树雷,王东阳,巴德纯,朱彤.生物纳流控芯片控制电极的设计与制备[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5
[7].王俊尧.微纳流控芯片中的电动纳流体富集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
[8].覃俊.集成电化学检测微电极的PMMA微纳流控芯片制作[D].大连理工大学.2014
[9].刘坤,林桥,巴德纯,朱彤,吴志勇.神经元单细胞脉冲给药微纳流控芯片的研究进展[C].第十一届国际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2013年真空工程学术会议、2013年真空咨询学术会议、2013年《真空》杂志编委会学术论文(摘要)集.2013
[10].贾慧丹.微纳流控芯片蛋白质富集分离新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