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营末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整合,歧南斜坡,东营组末期,分布规律
东营末期论文文献综述
董毅明[1](2018)在《歧口凹陷歧南斜坡东营组末期不整合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整合是地层遭受剥蚀后再沉积形成的地质现象,其与油气运移及聚集之间的关系密切,对油气成藏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不整合发育特征,分析其对油气运移、成藏的控制作用,对进一步勘探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利用丰富的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通过对歧口凹陷歧南斜坡的不整合研究,将研究区内不整合划分为超覆—削截型、平行—削截型、平行—平行型、及超覆—平行型四种类型。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发育特征、分布范围和分布规律,并探讨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对油气富集规律的影响。研究不整合面上、下岩性组合配置类型,建立分类标准,将其划分为S/M、S/S、M/S、S/S、S/V、S/C六种接触类型,并绘制不整合面上、下岩性配置类型分布图,结果显示其分布具有区域性及分带性,不同配置类型的过度转换带与油气富集成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统计分析了不整合面上馆陶组底部及不整合面下伏地层顶部的岩性,划分不整合面附近优势砂体,结果表明虽然不整合面上部砂体物性普遍较好,但在横向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使其对油气的运移及富集的控制出现差异性。研究了不整合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整合油气成藏受多种因素共同控制。不整合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还为油气的聚集成藏提供了储层空间,不整合对油气成藏中起着运移输导、自身成藏、盖层封闭和破坏重建等重要作用,研究不整合发育特征对于寻找油气藏具有重要到意义。(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4-02)
鲍倩倩,吴智平,李伟,侯旭波,陈伟[2](2009)在《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末期正反转构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济阳坳陷大量高分辨率叁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分析,利用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和不整合的发育特征等方法,确定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末期正反转构造的分布范围以及相应的反转构造样式。对坳陷正反转构造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东营组沉积末期济阳坳陷构造应力为NEE-SWW双向强挤压应力和NW-SE双向拉张应力的迭合,且构造反转的选择性造成了正反转构造样式的差异性。对坳陷正反转构造的认识可以为济阳坳陷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09年03期)
鲍倩倩[3](2009)在《济阳坳陷东营末期构造反转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各种地震、测井、录井、钻井岩心等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解释为基础,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伸展断陷盆地内反转构造的判识方法,对济阳坳陷东营末期反转构造进行了综合判识,确定了反转构造的分布位置及几何学特征,并进一步剖析了其运动学过程,利用平衡剖面及伸展率分析、地层剥蚀量计算、断层活动性分析、反转强度系数计算等方法定量表征了盆地、断层和具体反转构造的反转强度。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球动力学背景的演化规律及构造反转的选择性分析明确了济阳坳陷东营末期构造反转的成因机制,探讨了构造反转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建立了反转构造的油气成藏模式。济阳坳陷东营末期构造反转表现为盆地的横向压缩、垂向隆升、断层正断→逆断的转换以及正反转构造样式的形成:横向上盆地整体以EW、NE向挤压为主;垂向上盆地以整体抬升剥蚀为主,凸起部位剥蚀厚度大于洼陷部位,具有截凸填凹的均夷化特征;具体的正反转构造的分布较为局限,仅发育在东部陈南断层东段和高青—平南断层中段,构造样式可分为单一断展型和取直断展型两种类型,其中陈南断层东段为单一断展型和取直断展型,高青-平南断层中段为单一断展型,反转强度陈南断层东段大于高青-平南断层中段;此外,埕南断层由于各种砂砾岩扇体较发育,缺乏其它有力证据,本论文将其定为“疑似”反转构造。济阳坳陷东营末期构造反转表现为盆地由拉张到挤压、沉降到隆升的整体反转和先存构造的选择性反转。深部岩石圈的弹性回返是造成盆地整体反转的主要原因;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再次强烈碰撞、西太平洋板块NWW向的俯冲以及郯庐断裂带的的右旋压扭运动使得济阳坳陷东营末期整体处于NEE-SWW双向挤压应力场之下,加之先存断层的倾角、上盘洼陷部位泥岩含量、异常高压发育的差异性等造成了东营末期对先存构造的选择性反转。济阳坳陷东营末期构造反转对油气成藏过程具有一定的控制和影响,表现在构造反转滞后深部烃源岩的二次生烃、影响源岩初次运移的动力、控制断层运移通道和油气运聚的方向,同时正反转挤压背斜的发育对于改善储集性能、提高储集能力、扩大圈闭幅度并最终增加油气储量等均具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09-05-01)
魏忠文,熊保贤,葛云龙,李永林[4](2000)在《南堡凹陷北部东营末期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翔实的勘探开发资料 ,利用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方法 ,计算了南堡凹陷新生代东营末期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 ;进而计算出流体势的分布特征 ;探讨了应力作用对油气运移的影响 ,分析了地应力与孔隙压力和流体势的关系 ;指出了油气运移的优选方向。(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00年04期)
东营末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济阳坳陷大量高分辨率叁维地震资料的解释和分析,利用反转构造在地震剖面上的识别标志和不整合的发育特征等方法,确定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末期正反转构造的分布范围以及相应的反转构造样式。对坳陷正反转构造成因机制研究表明,东营组沉积末期济阳坳陷构造应力为NEE-SWW双向强挤压应力和NW-SE双向拉张应力的迭合,且构造反转的选择性造成了正反转构造样式的差异性。对坳陷正反转构造的认识可以为济阳坳陷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营末期论文参考文献
[1].董毅明.歧口凹陷歧南斜坡东营组末期不整合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8
[2].鲍倩倩,吴智平,李伟,侯旭波,陈伟.济阳坳陷东营组沉积末期正反转构造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
[3].鲍倩倩.济阳坳陷东营末期构造反转特征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9
[4].魏忠文,熊保贤,葛云龙,李永林.南堡凹陷北部东营末期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移关系的探讨[J].现代地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