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认识论美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识论结构,四个契机,情感传达,实践唯物论
认识论美学论文文献综述
邓晓芒[1](2019)在《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康德美学中蕴含诸多有价值的东西,但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彰显其中被掩盖了的审美精神。康德作为理性派哲学家,首先考虑的是感性的审美活动背后的理性认识能力的作用,即诸认识能力的自由协调活动,审美中的情感传达虽然被看作鉴赏的"定义",却只是诸认识能力结合为反思判断力而造成的结果,其中的普遍规律仍然要求助于知性的"准则"。必须从康德的四个鉴赏"契机"和反思判断力的原理后面拯救出更深层次的"传情论"原理,并将传情视为植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本质中的基本人性结构。由此反过来解释四个契机和审美判断,可以更好地理顺康德美学的各个要素的关系,并使传情的基础从理性派的认识论基础转移到实践唯物论的人学基础上来,从而建立起一门崭新的"传情论美学"。(本文来源于《哲学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张惠青[2](2019)在《生态整体的审美何以可能?——贝特森递归认识论下的生态美学思想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格里高里·贝特森作为20世纪唯一一位充分论证了整体主义科学的伟大的理论家,将控制论的反馈和递归性理论融入生态学所提出的递归认识论,及其晚年对生态美学的开创性思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形而下"的角度解决生态整体论的合理路径。生态世界观构成递归认识论的根本理论前提,它以"有价值的生存"作为核心价值观,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稳定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均建基于"有机体与环境加权"式关系模式之上,自然形式也作为"有机体与环境加权"式关系模式的具体化,被阐释为"内在"(心智)与"外在"(自然)的映像关系。生态审美观构成递归认识论的核心,它以被贝特森奉为"生命与环境的终极真理"的叁组关系(神圣与美学、美学与意识、意识与神圣)为依托,通过"关联模式"这一抽象的审美模式,以与生态秩序的变化和稳定相协调的方式重新构想了生死节律,使生态美学在对生态整体进行审美关照的同时,完成了对于生、死和美的再评价。生态审美模式借由"掠视界面"模型的创建,以一种意识与无意识同构的"迭纹模式",从深层审美机制层面阐释了递归认识论,其中,差异作为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稳定的指征,使"差异的信息单元"成为生态整体审美的"元模式",生态美学成为响应"元模式"的"元语境"。(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姜晶花[3](2018)在《改造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在南京师范大学悲鸿讲坛作的第二场讲座,探讨了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康德美学中蕴含诸多有价值的东西,然而,邓晓芒先生认为必须经过改造,才能彰显其中被掩盖了的审美精神。康德作为理性派的哲学家,每当面对审美活动有关(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2-06)
张玉能,张弓[4](2018)在《认知美学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兼论李志宏认知美学与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李志宏的认知美学以康德美学的先验图式为模型,建构出一个所谓"认知模块",把美的产生和存在归结到人的认知,明显地倒退到了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的水平上,又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把美的生成说成是源自功利性的感知。这充分显示出,认知美学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是一个不健康的学术胎儿。(本文来源于《城市学刊》期刊2018年05期)
方雯[5](2017)在《从认识论到实践论:朱光潜美学转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光潜美学历程存在一种明显的现象:他解放前主要以认识论为基础,建国后逐渐转向实践美学。解放前,他受西方近现代美学影响,引进西方心理学美学,形成认识论倾向;建国后,特别是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后,他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成精神实践论美学。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朱光潜美学转向的关键,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是其美学转向的主要动因。朱光潜美学转向主要体现在美的本质论、美感论和艺术论等方面。从美的本质论转向看,他前期认为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后期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认识到美是实践的产物,美的本质具有社会性,他从马克思主义美学认识论转向实践美学,跳出了原有的认识论框架。从美感论转向看,他前期认为美感产生于“形象的直觉”,后期认为美感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乐趣,这一转向是他对主客观二元对立局面的突破,认识到美感产生于生产劳动过程中。从艺术论转向看,他前期认为艺术是“意象化的情感”,后期认为艺术是“生产劳动的对象”,随着他对主观认识的消解,艺术创造回归到实践过程中。总体而言,朱光潜美学转向的成功之处在于促进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尤其是推进了实践美学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理论局限。(本文来源于《湖南理工学院》期刊2017-06-08)
高建平[6](2015)在《从形象思维谈认识论美学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形象思维",顾名思义,指的是一种说法,认为文学艺术家在创作时运用形象来思考,与此相应,读者观众也同样通过形象来理解作品。这个说法,在今天仍在流行,但它所包含的意义,已经很模糊。美学家们不再说"形象思维",而非专业的一般大众只是随意地提到这个词,并不在乎其中的深刻含义。时至今日,如果有人问:有没有形象思维?并且很不讲理地强迫我说:只准回答"有"还是"没有",那么,我该怎么回答呢?也许,我会咬牙跺脚下一个决心,肯定地说:有!(本文来源于《文史知识》期刊2015年05期)
孔令辉[7](2014)在《从“必然”到“应当”:康德对认识论美学的超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探求审美客观必然性的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陷入"审美趣味无争辩"的境地,理性主义美学则将审美与认识等同起来,从而取消了审美的独立性,认识论美学无法自圆其说。"应当"(sollen)是考察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不同于必然性,它表示一种应然性。"应当"一方面表明反思判断力与知性、审美与认识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是一种自由。由此康德认为审美的必然性是主观原则上的"应当",从而超越了认识论美学。(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胡俊[8](2014)在《蔡仪美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蔡仪是中国首位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认识论构建美学体系的美学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其美学学说的哲学基础,并贯穿其始终。蔡仪美学学说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学术价值,从辩证唯物认识论角度展开美学的若干问题思考,有助于我们继承、发展蔡仪美学思想,推动当下最具科学色彩的认知美学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4年03期)
李启军,林梦[9](2014)在《对艺术认识论的超越——黄海澄《艺术价值论》美学思想简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海澄《艺术价值论》一书由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与价值论哲学融合而成,并对文学、音乐和美的本原等重要的美学、文艺学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形成了逻辑严密、基础牢固、内容饱满的艺术价值理论,无论是科学方法、哲学基础还是批评实践都超越了传统的艺术认识论的高度。(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4年02期)
刘木子[10](2013)在《健美操运动美学经验的哲学认识论进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健美操运动美学经验发生的内在解释机制,认为人通过把日常所理解的美学理论与实践经验迁移到健美操运动美学的相关问题理解中,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容易导致存在的经验乃至教学训练问题上的偏失问题。旨在提升对健美操运动美学本质内涵的理解,以及体育美学理论与实践深化认识。(本文来源于《当代体育科技》期刊2013年16期)
认识论美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格里高里·贝特森作为20世纪唯一一位充分论证了整体主义科学的伟大的理论家,将控制论的反馈和递归性理论融入生态学所提出的递归认识论,及其晚年对生态美学的开创性思索,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形而下"的角度解决生态整体论的合理路径。生态世界观构成递归认识论的根本理论前提,它以"有价值的生存"作为核心价值观,将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稳定以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均建基于"有机体与环境加权"式关系模式之上,自然形式也作为"有机体与环境加权"式关系模式的具体化,被阐释为"内在"(心智)与"外在"(自然)的映像关系。生态审美观构成递归认识论的核心,它以被贝特森奉为"生命与环境的终极真理"的叁组关系(神圣与美学、美学与意识、意识与神圣)为依托,通过"关联模式"这一抽象的审美模式,以与生态秩序的变化和稳定相协调的方式重新构想了生死节律,使生态美学在对生态整体进行审美关照的同时,完成了对于生、死和美的再评价。生态审美模式借由"掠视界面"模型的创建,以一种意识与无意识同构的"迭纹模式",从深层审美机制层面阐释了递归认识论,其中,差异作为生态系统的变化和稳定的指征,使"差异的信息单元"成为生态整体审美的"元模式",生态美学成为响应"元模式"的"元语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识论美学论文参考文献
[1].邓晓芒.论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及其改造[J].哲学研究.2019
[2].张惠青.生态整体的审美何以可能?——贝特森递归认识论下的生态美学思想探微[J].浙江社会科学.2019
[3].姜晶花.改造康德美学的认识论结构[N].社会科学报.2018
[4].张玉能,张弓.认知美学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兼论李志宏认知美学与西方近代认识论美学[J].城市学刊.2018
[5].方雯.从认识论到实践论:朱光潜美学转向研究[D].湖南理工学院.2017
[6].高建平.从形象思维谈认识论美学的回归[J].文史知识.2015
[7].孔令辉.从“必然”到“应当”:康德对认识论美学的超越[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8].胡俊.蔡仪美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J].文学评论.2014
[9].李启军,林梦.对艺术认识论的超越——黄海澄《艺术价值论》美学思想简论[J].艺术探索.2014
[10].刘木子.健美操运动美学经验的哲学认识论进路[J].当代体育科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