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术讲座听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术英语听力测试,视频,理解层次,笔记
学术讲座听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大建[1](2018)在《视频听力测试研究:视觉信息在学术讲座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国学生能够方便地利用各种网络视频(如公开课、TED演讲等)来学习专业知识,视频材料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的外语教学情境之中,因为视频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真实的、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还能够整合多种视觉信息(如图片、讲话者的手势、字幕等)来辅助学习。近年来,语言测试从业者也正在尝试将视频运用于听力测试当中,以提高考试的真实性(authenticity),从而进一步保证测试的效度。在现阶段,基于视频的听力测试多出现在校本考试或课堂测试环境中,很少有大规模语言测试项目采用视频听力测试,其主要原因是,学界对视觉信息在听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尚未有足够的了解。对此,国内外已有许多实证研究围绕视频听力测试展开,其研究话题包括视频听力和音频听力测试的对比(如Coniam 2001;Sueyoshi&Hardison 2005;Wagner 2006,2010b;Londe 2009;Suvorov 2013;Li 2013;Batty 2015等)、考生在视频听力测试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如Gruba 1999;Wagner 2007;Ockey 2007;Suvorov 2015等)、考生对视频听力测试的主观认识和态度(如Progosh 1996;Wagner 2010a;Li 2013;Cubilo&Winke 2013等)。然而,已有研究在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他们对视觉信息在听力过程中的影响也未能达成共识。此外,现有研究在探究视觉信息的作用时都没有考虑到理解层次的问题(如大意理解与细节理解、全局理解与局部理解等),而视觉信息很有可能在不同的理解层次上有不同的作用。同时,尚未有研究采用笔记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考生的听力认知过程,而笔记分析方法比常用的有声思维法等更自然、更有效(Dunkel&Davy 1989;Song 2012等)。基于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基于叁角互证的研究设计(a triangulation research design),来探究视觉信息在不同听力理解层次上的作用。本研究聚焦于基于视频的学术英语听力理解测试。通过文献回顾和测试实践回顾,讲座听力被归纳为两个理解层次:低层次理解(即细节理解)和高层次理解(即大意理解,涵盖理解主旨大意、理解说话人目的与态度、作出合理推断等)。为了深入探究视觉信息在听力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叁个研究问题:1)在有和没有视觉信息的情况下,考生的考试(选择题测量)表现如何?具体而言,考试的整体信度和效度如何?考生在视频部分和音频部分的成绩是否有差异?输入模式(视频、音频)与选择题类别(大意题、细节题)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2)在有和没有视觉信息的情况下,考生的听力信息表征(自由笔记测量)构建情况如何?具体而言,自由笔记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如何?考生在视频部分和音频部分的笔记数量是否有差异?输入模式(视频、音频)与笔记类别(大意笔记、细节笔记)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3)考生主观上如何认识基于视频的听力过程和基于音频的听力过程?具体而言,考生是如何处理大意和细节信息的,哪个更难?哪些视觉要素影响了考生的理解过程,其在不同理解层次上的作用是否相同?考生更喜欢哪种听力测试模式,视频还是音频?本研究综合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来回答上述叁个研究问题。整个研究分两个阶段进行,共收集了4组实验数据,分别为:定量的测试表现数据(选择题)、定量的笔记数据、定量的问卷数据和定性的小组访谈数据。第一阶段,为了收集学生的测试表现数据,本研究编制了一套包含叁段讲座录像和叁段讲座录音的学术英语听力考试,每段讲座后面有4-5道测试考生大意理解或细节理解的单项选择题。为了平衡音视频顺序效应(即练习效应)和讲座材料的内容效应,该考试一共分成了2*2=4个不同顺序组合的版本。共313名2016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于2017年6月参加了此次听力考试,这次考试被当做一次正式的课堂测验,其成绩记入学生的课程平时成绩。第二阶段,本研究于2017年10月进行了第二次英语听力考试,该测试包含一段讲座录像和一段讲座录音,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用自由笔记的方式记下他们所理解的内容,包括大意和细节信息。共34名2016级学生(无第一阶段研究参与者)参加了这次考试,考试结束后完成一个问卷调查,其中的6名志愿者参加了小组访谈。通过对第一阶段研究中考生的选择题成绩进行Rasch分析、配对样本T检验、r ANOVA等统计分析,第一个研究问题得到了回答,结果如下:1)本次英语听力考试题目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能够很好地支撑后续的视频听力成绩与音频听力成绩的对比分析。首先,考生分数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考生分数接近正态分布;其次,Rasch分析结果表明该考试的整体难度与研究样本的听力能力相匹配,大多数题目都与Rasch模型拟合,且整个考试的测量信度令人满意(.99);最后,本次听力考试的成绩与学生英语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高度相关(r=.519),这有力地支撑了本次听力测试的同期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2)视觉信息的加入并没有对考生的整体听力理解结果产生显着影响,因为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考生在视频听力部分的得分和音频听力部分的得分没有显着差异(p=.975)。3)大意理解显着易于细节理解,因为考生的大意题得分显着高于细节题得分(p<.001);输入模式和题目类别之间没有显着的交互效应(p=.589),但是描述性结果显示视觉信息在不同的理解层次有不同的作用。就视觉信息对考生的整体听力理解表现而言,第一阶段研究的结果与许多前人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如Suvorov 2013;Londe 2009;Gruba 1993),但考虑到不同的理解层次,本研究发现了细节理解难于大意理解,且视觉信息在这两个理解层次的作用有细微的差别。通过对第二阶段研究中考生的自由笔记进行编码、评分、配对样本T检验、r ANOVA等分析,第二个研究问题得到了回答,结果如下:1)自由笔记测量方法的整体信度和效度令人满意,能够很好地支撑后续的推断统计分析。首先,考生自由笔记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笔记分析法能够提取比传统方法(如选择题、简答题)更多的关于考生听力理解能力的信息,且考生的笔记得分接近正态分布;其次,对问卷和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也表明,自由笔记能够稳定有效地呈现考生的听力理解情况,且几乎不会对听力考试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再次,考生的自由笔记得分与其选择题成绩高度相关(r=.670),这同样证明了自由笔记测量法的同期效度;最后,对问卷和访谈相关问题的分析表明,实验听力考试中的两段讲座具有相当的内容难度,这进一步保证了后续基于重复测量的统计分析的效度。2)就考生在笔记数量方面的表现而言,视觉信息并不会对考生的整体理解产生影响,因为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考生的视频听力笔记数量和音频听力笔记数量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5)。3)视觉信息在不同层次的听力理解中有不同的作用,因为r ANOVA分析结果表明输入模式和笔记类别之间有显着的交互效应(p<.001)。具体而言,考生在视频听力过程中的大意笔记要显着多于音频听力过程中的大意笔记,考生在视频听力过程中的细节笔记要显着少于音频听力过程中的细节笔记。这意味着视觉信息对大意理解具有促进作用,而对细节理解具有阻碍作用。另外,与选择题成绩结果相似,整体而言,考生的大意笔记数量要多于细节笔记数量。总体而言,第二阶段研究中的自由笔记分析结果证实了视觉信息在不同理解层次具有不同作用的猜想,笔者尝试从认知负荷理论(Sweller 2005)和交互听力理解模型(Flowerdew&Miller 2010)两个理论框架来解释这一发现。通过对第二阶段研究中考生的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数据进行质性分析,第叁个研究问题得到了回答,结果如下:1)考生普遍认为大意层面的信息比细节层面的信息更容易获取,这与他们的考试表现相符。在小组访谈过程中,他们给出了四个主要原因:a)大意比细节更容易记忆;b)细节不如大意重要;c)受说话者语调和停顿的影响,有些细节信息容易被忽略;d)受考试策略的影响,有些考试只关注与试题有关的信息。2)考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叁种类型的视觉信息上,即说话者的手势、身体位移、面部表情。他们对视觉信息的整体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同学认为视频的使用有助于听力理解,原因在于:a)视频有助于提升他们对内容结构的把握;b)说话者的手势和停顿加深了听者的印象,有助于内容理解和记忆;c)视频听力的形式与日常课堂教学情形更接近,因此可以减少考试焦虑;d)视频听力更有趣,因而有助于集中精力。另外一些同学认为视频的使用会阻碍听力理解,原因在于:a)说话者的身体移动或其他小动作会干扰细节信息的理解;b)视频中的场景(如桌子、电脑等)会形成干扰;c)对视频听力这种形式不熟悉(尤其是刚开始播放的时候)会影响对内容的理解;d)对于某些学生(尤其是英语水平欠佳的学生)来说,视觉信息的加入会增加他们的认知负担。3)总体来说,基于视频的听力测试能够很好地被考生所接受,因为大多数学生(78.12%)表示更喜欢视频听力模式。同时,多数学生(81.25%)还认为,如果听力考试中的材料以视频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考试成绩会更好。尽管他们对不同的视觉信息有不同的态度,但是都支持将视频运用到听力考试当中,原因是:a)视频听力感觉更真实,且符合他们平时的学习习惯;b)视频模式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简单来说,第二阶段研究中考生的小组访谈和问卷数据为前面选择题测量和自由笔记测量中的发现提供了丰富的证据,也挖掘出更多考生对不同视觉信息的认知反应,同时还进一步探究了考生对视频听力测试的态度。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选择题测量、自由笔记测量和主观认知与态度等叁个层面探究了考生在视频听力测试中的表现,揭示了视觉信息在大意理解层面和细节理解层面中的不同作用,弥补了前人相关研究的不足、拓宽了视频听力测试研究的范围,其研究发现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理论层面而言,本研究的发现为现有神经听力理解模型(neurological models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如Rost 2011;Musiek&Baran 2007;Massaro1998)提供了支撑,并扩展了相关认知听力理解模型(psychological models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如Flowerdew&Miller 2010)。现有神经听力理解模型认为视觉信息能够和听者的知觉系统、意识系统、注意力系统等产生交互作用,并且大脑在理解信息时会综合利用视觉和听觉信息。本研究发现,即使存在干扰理解的可能,考生也会不自觉地观看视频画面,这证明了大脑天然倾向于同时处理多种信息。此外,考生还认为他们在视频听力过程中会更放松,且理解结果更好,这表明视觉信息能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听者的认知负荷。交互听力理解模型是在并行分布式处理(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PDP)理论框架下发展而来的(Rumelhart et al.1986;Flowerdew&Miller 2010),它认为听力理解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处理共同作用的结果,然而,该认知听力理解理论比较粗糙,未能揭示听者如何处理不同层次的信息。本研究把理解分为两个层次,并发现了听者更善于处理高层次信息,且视觉信息的加入会扩大这种差别,这说明听力理解过程是在有限认知能力情况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式的动态平衡。因此本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该模型。另外一个重要的理论启示是关于学术英语听力能力的定义。许多前人的研究(如Suvorov 2013;Li 2013)发现内容视频会影响听力的理解,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场景视频也能对听力过程产生作用。因此,为了更加贴近真实的学术听力活动场景,在定义学术英语听力能力的构念时,我们应当加入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从实践层面而言,本研究支持考试开发者将视频运用于听力能力测试当中,原因至少有叁:第一,视频的使用能够减少考试焦虑,因而能测出考生的真实听力能力;第二,视觉信息能够产生构念相关的差异,因此使用视频能够真实反映语言测试的目标语言使用域(TLU domain);第叁,视频能够对考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心理作用,因此视频听力测试能吸引考生。尽管视频听力测试具有许多优势,但考试开发者是否使用视频还应考虑测试目的,因为视觉信息对最终的测试结果影响比较小,尤其当我们使用选择题作为测量工具时。笔者认为,如果测试开发者计划编制一套低利害的考试或者课堂测验,鉴于以上视频听力的优势,他应该尽量使用视频材料;如果是高利害的考试,开发者则应当平衡视频使用的效果、考试开发与实施成本、考试公平性等多种因素来决定是否使用视频。本研究的结果对于英语听力教学亦有一定启示意义。鉴于视觉信息在听力理解过程中有积极的情感心理作用,且能够促进学生对大意的理解,教师应该考虑使用多种视频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技巧,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如何理解不同层次的信息。诚然,本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叁个方面:首先,第二阶段研究的实验设计有一定局限性,尽管笔者对该次听力考试中的两段听力材料作了内容难度上的控制,但该实验仍没有做到严格意义上的平衡(counterbalanced),并且该实验的参与人员也较少,因此该实验的研究结论并非决定性的,未来需要通过更多更严格的实验来进行验证。其二,本研究的参与者都是大学生,属于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而其他能力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可能会有不同的测试表现,未来的研究应该纳入不同英语能力水平的参与者,尤其是低水平英语学习者。其叁,本研究只覆盖了讲座理解,然而学术英语听力测试还包含了对话理解等听力活动,未来的研究也应当考虑在内。此外,未来的视频听力研究还可以运用自由笔记以外的其他手段来探究视觉信息的作用,如提纲笔记(guided notes)、填空、简答等;还可以尝试研究更多的听力理解层次。(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9-20)
张颖[2](2017)在《学术讲座听力教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术讲座听力能力培养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现实需求。针对课堂时间有限、听力材料难度大、听力目标不同以往等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环节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强调教师应当精讲多练,帮助学生从"知道"到"做到",同时重视听力文本的语言本体挖掘。(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7年01期)
王莉[3](2015)在《语篇结构和英语学术讲座的听力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文章从阶段性的角度分析学术报告潜在的宏观研究的六个阶段的特点(语篇构建阶段,总结阶段,评价阶段,互动阶段,理论阶段和例证阶段)学术讲座以语义功能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语段分析法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听力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即学生通过反复接触具有这类宏观结构的语篇就能逐步形成相应的图式,这一结构图式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语篇信息。(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期刊2015年06期)
郭艳玲,王琳[4](2012)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英语学术讲座听力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分析了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学术讲座听力方面的困惑,学生主要面对的挑战,以及为提高学术讲座水平而采用的策略,并探讨了对于教学和学习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期刊2012年06期)
李丹[5](2010)在《图式理论指导下基于电子学档平台的课外学术讲座听力能力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高校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学术讲座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解英语学术讲座对于使用英语参与学术任务的二语学习者来说尤为重要。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许多二语学习者,即使是英语能力较好者,在听学术讲座时仍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研究如何让学习者通过课外听力训练提高学术讲座听力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缺少背景知识是影响学生学术讲座听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阅读是“读者与读物”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听力也是“听者与听物”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弄懂说话者的意思,听者必须把自己的图式知识和说话者的图式知识相匹配,运用图式理论培养学生学术讲座听力能力是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学生在课内提高学术讲座听力的机会相对较少。而电子学档作为一种辅助学习工具,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师生之间课外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只需要通过互联网进入电子学档系统,便可接受教师的相关指导。因此,本研究将电子学档系统与图式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电子学档平台对将要听的学术讲座进行交流和讨论,对听过的学术讲座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以培养学生学术讲座的听力能力。本研究采用了定性及定量的方法,对重庆大学66名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做了一项为期3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验中将66名学生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学生在电子学档上开展以图式理论为指导的课外学术讲座听力能力训练,对照组学生则只接受常规的课堂听力和自主听力训练,实验后对比研究了两组学生的学术听力能力发展状况,并应用SPSS12.0来分析所得的数据。最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图式理论指导下基于电子学档平台的课外学术讲座听力能力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讲座听力能力;第二,这种课外学习能够弥补由于课程设置造成的课堂上学术讲座听力训练的不足;第叁,这种方法能够养成学生为学术讲座做准备的习惯。(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0-04-01)
陆国君[6](2008)在《浅析英语学术讲座语篇的语段分析法及其听力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段分析法是揭示讲座语篇宏观结构的一种有效方法,根据系统功能观,结合语义功能和语言选择的对应关系,可从概念、人际及语篇叁元功能角度对学术讲座语篇进行语段结构的描写和分析。语段分析法对语言教学,尤其是听力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即学生通过反复接触具有这类宏观结构的语篇就能逐步形成相应的图式,这一结构图式能帮助他们有效地处理语篇信息。(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吴飒[7](2008)在《元语篇对听力理解的作用——以TEM8微型学术讲座为例的实证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142名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探讨了元语篇对听力理解的作用。全体学生分为两组,分别听同一个TEM8(Test for English Majors-Grade 8)微型学术讲座的不同版本(含元语篇和不含元语篇)并完成相同的任务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两组学生听力理解率差异达显着水平;2)元语篇能辅助话题熟悉程度提高听力理解率;3)元语篇对不同语言水平学生提高听力理解率的贡献有差异;4)学生能无意识感知讲座中元语篇的有无并据此判断讲座质量的优劣。以上结果对外语教学的启示意义在于:语篇理解过程中,篇章组织的相关知识与背景知识同样重要;由于语篇理解受多个变量的影响,仅元语篇的出现并不一定总能保证好的理解效果。因此,教学中在重视对学生进行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训练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其逻辑思维以及综合素质的训练。(本文来源于《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期刊2008年01期)
段自力[8](2001)在《语篇组织词与学术讲座语篇的听力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纳廷革和德卡里科的词汇短语理论的内容及其分类和词汇短语在语篇中的组织功能。最后将这一理论应用到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中听讲座录音,记笔记的教学中。作者认为,语篇宏观组织词及其功能的知识有助于考生分清讲座的重点内容,辨别笔记的重点,从而提高对该类语篇的理解和记笔记的能力。(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彭汉初[9](1986)在《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举办学术讲座及听力学培训班》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于1985年10月4~7日邀请美国辛辛那提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及颌面外科主任 Donald Albert Shumrick 教授及湖南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彭勇炎教授和陶正德教授到太原讲学。讲题有:头颈肿瘤的切除与修复,光敏,游离空肠瓣修复下咽与颈段食管缺损和硅胶赝复物的应用;取除气管食管异物的力学问题;第十叁届世界耳鼻咽喉科学会的成果介绍,耳鼻咽喉与免疫,颈部肿块等。我省有120余人听讲,还有外省几位同仁参加,普遍感到收益甚大。同年5月16~29日曾举办本省第一期《听力学及其应用技术》培训班。正式学员18名,来自我省市、地、县、厂矿及防治所等,还有一名来自河南省和一名耳科研究生。(本文来源于《山西医学院学报》期刊1986年01期)
学术讲座听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术讲座听力能力培养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现实需求。针对课堂时间有限、听力材料难度大、听力目标不同以往等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环节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强调教师应当精讲多练,帮助学生从"知道"到"做到",同时重视听力文本的语言本体挖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术讲座听力论文参考文献
[1].陈大建.视频听力测试研究:视觉信息在学术讲座理解过程中的作用[D].浙江大学.2018
[2].张颖.学术讲座听力教学初探[J].考试周刊.2017
[3].王莉.语篇结构和英语学术讲座的听力理解[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
[4].郭艳玲,王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英语学术讲座听力能力研究[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2
[5].李丹.图式理论指导下基于电子学档平台的课外学术讲座听力能力培养[D].重庆大学.2010
[6].陆国君.浅析英语学术讲座语篇的语段分析法及其听力理解[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7].吴飒.元语篇对听力理解的作用——以TEM8微型学术讲座为例的实证研究(英文)[J].TeachingEnglishinChina.2008
[8].段自力.语篇组织词与学术讲座语篇的听力理解[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01
[9].彭汉初.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科举办学术讲座及听力学培训班[J].山西医学院学报.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