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电站控制优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电站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系统优化,设备改造
电站控制优化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腾[1](2019)在《电站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优化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内电力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热电厂需要通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的方式,提高产品竞争力,在发展的同时,热电厂还要关注到国家对于电站排放管理的约束限制,降低污染排放,实现燃烧优化控制。基于此,文章首先提出了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常见优化技术;其次,分析了集成控制系统在电站锅炉燃烧控制中的实际应用;最后,重点探究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14期)
魏凡超[2](2019)在《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围绕提升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内部的风粉匹配程度,并进一步提升锅炉效率、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的优化控制方法展开研究。锅炉燃烧过程中的风粉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到机组的经济性与环保性,而该过程又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所以如何提升燃烧过程的风粉匹配程度一直以来都是电站热工过程控制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首先对目前制约锅炉燃烧系统内部风粉匹配及运行灵活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将部分主要制约因素分为制粉侧和炉膛侧两方面分别阐述。之后为进一步分析燃烧系统运行过程中,相关运行参数的变化特性,构建了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的仿真模型。该仿真模型主要包括制粉系统、炉膛燃烧通道和辅助仿真系统叁部分,能够反映出在机组负荷指令变化时,燃烧系统内部风粉参数的变化特性,为后续的优化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燃烧过程中炉膛内部风粉匹配效果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制粉系统的动态特性难于准确把握,导致入炉粉量的控制品质较差。制粉系统一方面本身具有大的纯延迟环节,另一方面受一次风量影响较大,这两方面是造成制粉系统难于有效控制的两个主要特性。因此针对制粉系统的大迟延特性,本文采用了一种改进的Smith滞后预估器来实现对制粉过程纯滞后的有效预估控制。此外,在分析一次风对制粉量影响特性的基础上,本文对通过一次风前馈来提升制粉系统响应特性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提供了两种能够利用一次风影响特性来提高制粉系统响应能力的前馈控制思路,并进行了综合仿真分析。目前对电站锅炉炉膛内部燃烧过程的建模仿真与优化控制研究多集中在一些黑箱智能寻优算法,而对燃烧过程内部机理关注较少。本文在对影响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生成与锅炉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仿真计算模型,并提出一种能够综合考虑燃烧过程经济性与环保性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融合锅炉效率与氮氧化物生成量因素,实现了对燃烧过程性能的综合评价。在所提出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文提供了一种对锅炉效率与氮氧化物生成量进行平衡优化的在线寻优逻辑,并在仿真实验中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处理燃烧系统运行过程经济性与环保性的矛盾,实现燃烧过程的综合优化。(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吴文强[3](2018)在《大型电站机组低负荷运行特性及节能优化控制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提升热力发电机组调峰运行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整合节能优化管控结构,针对大型电站机组低负荷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并对节能优化措施展开了讨论,以便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期刊2018年18期)
李应保[4](2018)在《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的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站锅炉的煤粉燃烧会直接影响发电机组的效率,燃烧的产物也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对电站锅炉燃烧过程实行优化控制是提高发电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手段。目前,电站锅炉的燃烧优化主要从燃烧设备的优化,检测技术的改进和人工智能叁个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成熟,很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燃烧优化系统应用到电力生产过程中并发挥着积极作用,针对国内某350MW亚临界锅炉燃烧优化问题,本文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LabVIEW平台的燃烧优化控制系统,围绕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本文重点做了以下工作:(1)对用于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的配风优化技术和低氮燃烧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将燃烧优化理论应用到燃烧优化控制系统的设计中。针对该系统燃烧状态监测,参数优化等多个功能的线程拥堵、误操作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机转换和多线程运行的设计思想,有效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2)对锅炉燃烧系统的软测量模型进行研究,对比了BP神经网络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两种模型的软测量结果,并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回归模型,利用该350MW锅炉的历史运行数据进行建模与测试,发现改进后的模型预测精度更高,鲁棒性更强。(3)对燃烧优化控制系统所采用的差分进化算法进行了研究,本文改进了差分进化算法的变异与交叉操作,并对算法中缩放因子和交叉概率两个参数进行测试,分析了不同参数值在多峰函数上的寻优效果,得出两个参数的合理设置区间。(4)对锅炉在不同二次风配风和燃尽风风率的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实验,分析炉膛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与氮氧化物浓度分布变化,得出锅炉最适宜的配风方式及燃尽风风率。根据锅炉某一稳定负荷时间段内的历史运行数据,对燃烧优化控制系统进行离线测试,并获得了该段时间内的最优参数设定值。最后对参数优化后锅炉烟气温度,烟气含氧量,飞灰含碳量和氮氧化物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测试结果。(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8-03-01)
孙伟[5](2017)在《基于改进模糊神经网络的电站锅炉燃烧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视,因此提高锅炉燃烧效率和降低电厂污染物排放成为困扰燃煤电站的两大难题,而燃烧优化技术正是针对该类问题应运而生的技术手段。其中,在众多燃烧优化技术中,在原DCS控制基础上采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的燃烧建模优化控制技术具有投资少、风险小、效果明显的优点。截止目前,针对燃煤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建模的研究主要还停留在人工智能算法的算法优化基础上,没有充分利用燃烧机理和智能算法之间的关联。本文基于燃煤锅炉的燃烧机理,提出一种基于燃烧机理的模糊神经网络,并将其运用到锅炉NOx排放量模型和锅炉热效率模型的建立中。其中NOx排放量模型的模糊规则数为7,分别代表6层燃烧器喷口和1层燃尽风门,锅炉热效率模型的模糊规则数为4,分别代表锅炉的四大热损失:排烟损失、机械未完全燃烧损失、化学未完全燃烧损失以及散热损失。然后通过先进的寻优算法对网络结构参数进行学习和辨识。建模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较强的泛化能力,而且改进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规则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为以降低NOx排放量和提高锅炉热效率为目的的燃烧系统改造提供理论依据。然后以NOx排放量和锅炉热效率为优化目标,选择模型输入中可调节的输入参数作为优化变量,采用一种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的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对3种典型工况下的优化变量进行优化,对生成的一组pareto最优解集中,根据一个优化目标牺牲较小的同时另一个优化目标得到较大幅度改善的标准给出最终的优化结果。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各目标值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各操作变量的调整与目标值优化结果符合燃烧机理。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最后设计开发出一套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介绍了该燃烧优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工作原理及实现方式,并将其投用在某超临界机组燃煤锅炉上,投用结果表明,燃烧优化控制系统投用后,SCR入口 NOx排放量和CO排放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此系统的优越性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12-10)
秦天牧[6](2017)在《燃煤电站SCR烟气脱硝系统建模与喷氨量优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投运,火电机组需要进一步提高快速变负荷能力,从而平抑新能源电力对电网的冲击。负荷的快速升降会造成烟气中NOx浓度发生大幅变化,传统的SCR系统控制策略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快速性和准确性上无法满足现场的实际需求。随着烟气超低排放标准的出台,为了保证燃煤电站的烟气达标排放,提高SCR系统运行经济性,需要建立准确的SCR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喷氨量的精确控制。本论文充分利用燃煤电站DCS系统中的海量历史数据,结合脱硝过程机理分析,建立了SCR脱硝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喷氨量的优化控制策略,在保证达标排放的同时降低SCR运行成本,在保证脱硝效率的前提下精确控制喷氨量,避免过量喷氨对SCR下游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不利影响。其中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在分析SCR脱硝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SCR系统机理模型,并利用现场实际运行数据及寻优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辨识。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通用性,分别利用600MW和1000MW机组的运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在机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仿真实验对影响脱硝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2、SCR反应复杂,机理模型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因此有必要利用燃煤电站DCS系统中的历史数据,建立SCR系统的数据模型。最优输入变量集的选取是确保数据模型准确性的重要前提。本文充分利用历史数据中的有用信息,以信息熵为依据,采用偏互信息方法(Partial Mutual Information,PMI)对模型输入变量进行筛选。利用插值法对PMI方法中回归值的计算进行了改进,提高了筛选的正确率。利用3组Benchmark验证了改进PMI方法的有效性,并将其应用于SCR系统中。计算结果表明,改进PMI方法有效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并降低了模型复杂度。3、基于本文所选取的最优输入变量集,采用核偏最小二乘方法建立SCR系统数据模型。针对输入变量的不同特性,利用遗传算法确定每个变量相应的核参数宽度;针对工况变化导致的模型失效问题,设计了模型更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自适应多尺度核偏最小二乘方法(Self-adaptive Multi-scale Kernel Partial Least Squares,SMKPLS),建立了SCR系统模型并利用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4、通过对比分析机理模型和数据模型各自的特点,采用数据模型对机理模型的偏差进行校正,提出了混合建模方法,并设计了模型更新策略。利用该方法构建了SCR系统混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混合模型结合了机理和数据模型的优点,具有很好的拟合及泛化能力。5、基于本文所提出的SCR系统模型,利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对喷氨量进行精确控制,在保证脱硝效率的同时避免过量喷氨。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并与传统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预测控制具有更好控制效果,实现了喷氨量的快速、精确控制。(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7-03-01)
张建国,别锦锦,张雷[7](2016)在《生物质直燃电站控制系统优化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特点,将各辅助系统就近纳入总线型分布式I/O控制柜,以通信形式通过线缆实现与主控DCS系统的信息传输,实现工艺系统分布式监控。通过工程应用,与同类型机组相比,总线型分布式I/O规模化应用降低了工程造价,系统运行稳定可靠,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山东电力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丁承刚,郭士义,石伟晶,王景成[8](2016)在《燃煤电站锅炉二次风控制系统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二次风控制系统中的风煤比优化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以锅炉热平衡原理为基础,分析了过量空气系数、飞灰含碳量及排烟温度对锅炉效率的影响,建立了热经济性参数在烟气含氧量影响下的计算模型和以锅炉效率为目标的最佳烟气含氧量数学模型。其次,对于二次风控制系统,提出了用Smith模糊PID控制器替换传统的PID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最后,通过实验仿真比较两种控制器在被控对象模型匹配和不匹配情况下的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电气自动化》期刊2016年04期)
谭勇,杨云,张凯[9](2016)在《叁峡电站高压油控制系统分析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电站机组高压油系统是确保水轮发电机组推力轴承系统及整个机组稳定、安全运行的重要辅助设备。本文对叁峡电站各种机型的高压油控制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总结及深入分析,提出相对较优化的高压油控制系统控制流程,为提高机组的开停机成功率以及保障设备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本文来源于《水电厂自动化》期刊2016年02期)
高荃[10](2016)在《完全燃用LNG的船用电站需要特制并优化的发动机控制策略——Heinzmann发动机管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艘新的客货两用渡轮——MS Helgoland号(长83 m,宽12.6 m,吃水深度3.6 m,客载能力1 060人,其中包括12名船员),于2015年夏季开始在德国唯一的远海岛屿Heligoland与Cuxhaven之间运营。该船的一个重要特点为:这是德国第一艘新造的燃用LNG的远洋渡轮。该船获得了欧盟Trans-European NetworksTransport(TEN-T)项目的支持,该项目的目标旨在降(本文来源于《柴油机》期刊2016年02期)
电站控制优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围绕提升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内部的风粉匹配程度,并进一步提升锅炉效率、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的优化控制方法展开研究。锅炉燃烧过程中的风粉匹配程度直接影响到机组的经济性与环保性,而该过程又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等特点,所以如何提升燃烧过程的风粉匹配程度一直以来都是电站热工过程控制研究的热点与难点。本文首先对目前制约锅炉燃烧系统内部风粉匹配及运行灵活性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将部分主要制约因素分为制粉侧和炉膛侧两方面分别阐述。之后为进一步分析燃烧系统运行过程中,相关运行参数的变化特性,构建了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的仿真模型。该仿真模型主要包括制粉系统、炉膛燃烧通道和辅助仿真系统叁部分,能够反映出在机组负荷指令变化时,燃烧系统内部风粉参数的变化特性,为后续的优化控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燃烧过程中炉膛内部风粉匹配效果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制粉系统的动态特性难于准确把握,导致入炉粉量的控制品质较差。制粉系统一方面本身具有大的纯延迟环节,另一方面受一次风量影响较大,这两方面是造成制粉系统难于有效控制的两个主要特性。因此针对制粉系统的大迟延特性,本文采用了一种改进的Smith滞后预估器来实现对制粉过程纯滞后的有效预估控制。此外,在分析一次风对制粉量影响特性的基础上,本文对通过一次风前馈来提升制粉系统响应特性的方法进行了探究,提供了两种能够利用一次风影响特性来提高制粉系统响应能力的前馈控制思路,并进行了综合仿真分析。目前对电站锅炉炉膛内部燃烧过程的建模仿真与优化控制研究多集中在一些黑箱智能寻优算法,而对燃烧过程内部机理关注较少。本文在对影响燃烧过程氮氧化物生成与锅炉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应的仿真计算模型,并提出一种能够综合考虑燃烧过程经济性与环保性的综合评价指标,通过融合锅炉效率与氮氧化物生成量因素,实现了对燃烧过程性能的综合评价。在所提出综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本文提供了一种对锅炉效率与氮氧化物生成量进行平衡优化的在线寻优逻辑,并在仿真实验中验证了该方法能够有效处理燃烧系统运行过程经济性与环保性的矛盾,实现燃烧过程的综合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站控制优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王腾.电站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优化策略分析[J].智能城市.2019
[2].魏凡超.电站燃煤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吴文强.大型电站机组低负荷运行特性及节能优化控制系统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8
[4].李应保.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的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2018
[5].孙伟.基于改进模糊神经网络的电站锅炉燃烧系统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7
[6].秦天牧.燃煤电站SCR烟气脱硝系统建模与喷氨量优化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7].张建国,别锦锦,张雷.生物质直燃电站控制系统优化及应用[J].山东电力技术.2016
[8].丁承刚,郭士义,石伟晶,王景成.燃煤电站锅炉二次风控制系统优化[J].电气自动化.2016
[9].谭勇,杨云,张凯.叁峡电站高压油控制系统分析与优化[J].水电厂自动化.2016
[10].高荃.完全燃用LNG的船用电站需要特制并优化的发动机控制策略——Heinzmann发动机管理系统[J].柴油机.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