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行人交通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元胞自动机,混合车流,交叉口,冲突
行人交通流论文文献综述
邝先验,陈自如[1](2019)在《考虑礼让行人的交叉口机非混合交通流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实城市交通中,一些交叉口路口较为狭窄,将右转专用车道设置在停车线位置,本文以此建立了一种CA(cellular automata)模型。与其他模型不同的是,在考虑信号灯控制及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车流的同时,在模型中加入了行人过街引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礼让规则和非机动车占道规则,并根据该模型,研究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车流的冲突关系和礼让行为,以及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占道排队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并根据所提出的模型,研究右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交叉口处的冲突问题。结果显示直行非机动车与右转机动车数量都会导致VDOC(vehicle declaration occurrences caused by conflicts)和NMDOC(non-motor vehicle declaration occurrences caused by conflicts)冲突增加,两者正相关。同时,右转机动车的增加还使得DOP(declaration occurrences caused by pedestrians)冲突增加。(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倪慧荟,吴波鸿[2](2019)在《面向视频智能分析的商业街行人交通流预测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利用面向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对商业区行人交通流数据进行样本提取、预处理和建模分析的方法全过程。以北京西单商业区为例,构建了包含不同类型监测点、不同时间点的日期分组式纵向时间序列,并完成了预测建模和效果对比。研究表明,所有序列均为平稳非白噪声序列,具有相似的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形式,能较好地实现对行人流量的预测。(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19年16期)
李宏刚,高哈尔·达吾力,王帅,余贵珍,王朋成[3](2019)在《考虑临近车道行人对交通流影响的改进跟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实际人车混合行驶的情形,提出了一个改进的车辆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邻车道或横向的行人、自行车等对主干道车辆的驾驶行为影响。基于经典的最优速度模型,将主干道车辆与行人之间的横向距离和纵向距离作为参数引入最优速度模型中。为了验证所提模型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推导出模型的稳定性条件和非稳定性条件,绘制中性稳定性曲线,直观描述了交通流稳定区域大小。理论结果表明:考虑横向行人干扰因素的改进跟驰模型比传统的只考虑单一车道车辆因素的跟驰模型更加的稳定,并且不同参数的变化,所引起的稳态区域也会发生变化。采用了更加真实的优化速度方程,通过仿真实验来描述车辆的驾驶行为;仿真实验列举了2种实际场景:行人稀少和行人较多时。分别绘制了车辆的速度-时间变化曲线以及车辆的时空图,实验结果表明:横向行人的确会干扰车辆的正常驾驶;不同场景下,行人数量的多寡也会对车辆的驾驶行为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郑海兵[4](2018)在《行人交通流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指出行人交通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当前行人交通流的研究内容,包括行人交通流的数据采集方法、宏观特性以及微观特性。其中,着重阐述了微观特性关于行人个体速度的行人行走行为、行人行为建模、行人运动轨迹实验等几个研究方向;简要说明了元胞自动机模型、社会力模型、磁力模型等行人交通流微观仿真模型的原理和优缺点,以及模型在仿真软件的应用。行人交通流数据采集技术、行人交通模拟与仿真、行人交通建模是需要关注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山东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尹伟石,韩涛,周旻,张绪财,关先钊[5](2018)在《基于行人出行习惯的元胞自动机混合交通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右转车辆和双向行人为对象研究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特性。提出基于行走偏好和行人从众性这两种改进策略,对经典Baek模型进行了改进,构建出能够刻画右转车辆和行人相互干扰行为的新元胞自动机模型。通过研究车辆平均速度、车流量、行人平均速度、行人的人流量等方面,发现构建的新模型不仅可以使行人与车辆的整体速度提高,还可以减少行人与车辆之间的冲突。改进的模型对于行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特点等方面考虑的更加全面,可以较好的模拟人车冲突模型。(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施晓蒙[6](2018)在《行人交通流复杂运动特性与交互行为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行人的运动是复杂的。从单向流到多向流,从自由流到拥挤流,行人群集运动的复杂层次不断升高。行人在步行过程中,会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以及其他交通参与者发生交互。这些交互行为可分为行人与基础设施的交互(P2I)、行人之间的交互(P2P)、行人与机动车的交互(P2V)、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互(P2N)。在不同的交互影响下,行人流的群集运动特性随之变化,推动了行人流仿真模型的不断更新。随着仿真平台计算能力的提升与微观建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仿真模型开始考虑行人与步行环境的微观交互影响。然而,仿真模型的验证与校准过程需要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经验数据。而过去对行人运动行为和现象的研究以理论途径为主,经验数据相对缺乏。因此,采集行人流在各种复杂场景下的运动特性与交互行为的经验数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此外,以往的经验研究大都是从特定的现象或行为入手,对行人流特性进行研究,缺乏一个对行人流复杂运动模式与交互行为的系统理论框架。本文在系统梳理先前研究成果,努力将既往行人交通流经验研究的脉络清晰呈现出来的基础上,尝试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进一步探究行人交通流的复杂运动与交互行为,并寻求新的研究方法与路径。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1)行人流复杂运动理论框架的建立。本文系统综述了文献中有关行人流运动现象的经验研究,按照影响行人流特性的外因和内因的主导作用,对行人流的复杂运动与交互行为进行系统的分类,并基于行人流的运动学特性与行为学特性,对行人流复杂运动模式和行为进行复杂性的评估。(2)行人流经验数据采集方法的研究。基于行人流经验数据采集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本文总结了行人流经验数据采集的叁要素:技术手段(传统方法vs.新兴技术)、可控性(控制性实验vs.实地观测)与主体对象(人类主体vs.动物主体)。此外,对不同数据采集方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展开对比SWOT分析。同时结合实例,对控制性实验、视频分析、智能手机探测叁种数据采集手段进行详细的介绍。(3)行人流特性宏观与微观分析方法的研究。基于行人流的宏观与微观特性,研究基于轨迹数据的流量、密度、速度、人头时距、冲突点等指标的测量与计算方法。并对比了不同测量方法对基本关系图的影响。同时,基于人头时距的幂律分布模型,研究判断瓶颈区域拥堵与流动状态的方法。最后,运用上述计算方法,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了一套行人流轨迹分析软件。(4)人群汇流复杂运动模式的实验研究。设计了共计92人参与的14组行人流的控制性实验,对叁路交叉口中行人流的汇合运动特性进行实证研究,探究汇流角度、汇流方向、期望速度、视野条件对行人流宏观与微观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人群的汇流运动倾向于发生在一个稳定的区域内,且行人在汇流区域内倾向于降低速度;汇流角度的增大,会导致行人流运行效率降低,同时导致交织与超越事件数的增加;汇流方向对行人流特性有显着影响,T型交叉口条件下,相向汇流比反向汇流效率更高;期望速度对汇流前后的速度和总行程时间的变化率有显着影响;开放视野条件比闭合视野条件更有利于行人流的稳定有序协作运行。(5)出场疏散复杂运动模式的实验研究。设计了共计50人参与的14种出口条件(包含出口位置、障碍物尺寸、障碍物位置)的房间疏散实验,分别两种竞争程度下的行人流在各种出口条件下的出场运动特性,检验了几何设计结构的调整对出场疏散的影响。结果发现,通过出口位置和障碍物的合理使用,可以最高增加33%的行人流出场流量;同时,不恰当地选择障碍物的尺寸和摆放位置,会对行人流的出场造成负面影响;出口断面的人头时距数据很好地拟合幂律分布的尾部,从而用来判别出口系统的拥堵事件。实验数据的拟合结果与过去动物疏散与粒子流实验的研究相一致。本研究的主要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系统梳理并评析了行人流经验研究分支的文献,研究了现有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了行人流理论框架;二是设计并组织了汇流和出场的控制性实验,为行人流实证研究提供了新示例、新方法、新思路,进一步丰富了行人流研究的经验数据。(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4-01)
韦艳芳[7](2018)在《行人-机动车混行交通流的实测、建模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交通的典型特点是混合交通,在行人流量很大的路段,如商业街、地铁口,行人和机动车之间的干扰比较严重,不仅造成系统通行能力的下降,而且导致交通事故多发。本文在交通实测的基础上,针对有信号灯和无信号灯交叉口行人过街、通道中行人和车辆混行干扰等问题,建立改进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数值模拟和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创新性的成果。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了了解人车相互作用的复杂特性,我们对广西梧州市中心城区无信号灯交叉口行人过街情况进行了实测,探讨了无信号灯交叉口行人过街决策行为和过街速度分布特性。通过分析实测数据,发现了平常期行人决策距离为10.8m和人车临界安全距离为15.3m。通过数据拟合,还获得了平常期行人过街速度的经验公式。统计数据表明,平常期的行人速度在平均速度附近扰动。当考虑路边等待时间时,行人平均过街速度为0.6m/s;而不考虑等待时间的情形下,行人平均过街速度为0.8 m/s。另外,使用D'Agostino法来检验,发现平常期行人过街速度分布不服从正态分布。(2)为了细致地描述行人和车辆在人行横道处的相互作用,我们提出了考虑信号灯影响的车辆及行人的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路口有信号灯时经过人行横道的行人与车辆的相互干扰,行人和车辆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信号灯切换期间:绿灯变红灯时车辆来不及刹车而冲过人行横道,或者红灯变绿灯时行人还未通过人行横道而影响车辆的通行。在模型中,车辆运动采用了细化的NaSch模型,引入了减速区。在人行横道的设置中引入等待区,在红灯期间未能顺利过街的行人将会滞留在其中。我们研究了车辆处于周期和开放两种边界条件下的人车相互干扰。除了研究车辆运动基本图等基本性质外,首次给出了行人等待时间以及行人占用车辆通行时间和车辆占用行人通行时间等反映人车相互作用特征量的定量描述,在已有的文献中尚未看到。通过数值模拟,我们给出了车流量、行人等待时间、行人占用车辆通行时间和车辆占用行人通行时间等物理量的定量性质,并结合车辆运动的时空演化斑图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最后还给出了相图,可以全面反映该模型的定性性质。(3)研究了行人通过无信号灯人行横道时与车辆的相互作用。为了防止交通事故,引入了行人和车辆的交替通行机制,对于车辆和行人都设定等待时间阈值。当一方等待的时间超过其阈值时就可以通过人行横道,而另一方必须等待。但是车辆和行人的实际通行时间还要取决于过街的车辆数和行人数的相对大小。当减速区(等待区)无车(人)时,等候过街的行人(车辆)就可以开始过街,而无需等待时间超过其阈值。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刻画无信号灯时行人过街和车辆通过路口的竞争行为。我们研究了车辆处于周期和开放两种边界条件下的人车相互干扰。除了研究车辆运动基本图等基本性质外,我们给出了车流量、行人等待时间、行人占用车辆通行时间和车辆占用行人通行时间等物理量的定量性质,并结合车辆运动的时空演化斑图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最后还给出了相图。与有信号灯的情况不同,出现了车辆密度(入车概率)大而行人到达率小情况下的高车流量相。边界条件对于系统的相变有明显的影响。在周期边界下,当车辆密度很大时,可能出现行人无法过街的现象。(4)构建了一个行人-车辆运动耦合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狭长通道中车辆和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别讨论了人车同向运动和人车反向运动两种情况。行人的运动方向由背景场来确定,而车辆(及其影响区)作为一个可移动的障碍物导致背景场的改变。同时引入车辆影响区域,增大了车辆与行人的作用范围。由于车速不断变化和车辆的移动,造成背景场的改变,使行人的运动方向也做出相应的调整。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典型参数下的行人流基本图,并对两种情况进行对比。我们发现,在密度很低和密度很高时,两种情况下的行人基本图没有明显差别。在这两种情况下,行人在车道内的分布都比较均匀。而在介于临界密度[Pi,P2]之间的密度范围,两种情况下的人群平均速度和流量有明显不同。这是由于人车反向运动时,车辆前方形成的拥堵区域使得人群的平均速度显着降低。我们进一步考虑了车辆最大限速,行人预判时间和车辆宽度的影响,发现车辆宽度的影响最大,行人预判时间有助于提高车辆运行的速度,而车辆最大限速的影响则相对较小。最后,我们总结了本论文所做的工作,并对未来的研究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8-01-01)
吴立新,程国柱,李晓悦[8](2017)在《过街行人对寒区冰雪期城市道路无信号人行横道处机动车交通流参数与通行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规范在确定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时没有考虑过街行人这一影响因素,而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运行的特征表现为严重的人车混行,在未设置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处,车辆与过街行人交通冲突的可能性大,通行能力明显下降。为完善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研究成果,基于寒区冰雪期城市道路路段无信号控制人行横道的调查数据,分别构建了行人流量与车头时距、行人流量与机动车车速的关系模型。基于此模型计算得到了寒区冰雪期不同行人流量下城市道路路段通行能力的修正系数。(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李树刚[9](2017)在《交通流视频中行人检测跟踪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频中行人检测与跟踪技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广泛应用于智能交通、先进辅助驾驶系统(ADAS)等领域。由于行人是非刚性物体,而且行人的姿态、衣服颜色复杂多变,再加上光照条件的变化,为行人检测与跟踪技术的研究增加了困难。本文的研究工作中涉及行人检测与跟踪技术领域中的特征提取、分类以及跟踪算法。利用扩展中心对称局部二值纹理模式(extended center-symmetric local binary pattern,XCS-LBP)、级联AKSVM分类器、基因遗传算法以及粒子滤波跟踪算法的理论知识提出了基于XCS-LBP和级联AKSVM以及粒子滤波的行人检测跟踪算法,并取得比较好的检测跟踪效果。本文所做的具体工作和成果如下:1.对于行人检测,首先提取训练样本集的XCS-LBP特征向量,该纹理特征能够很好的刻画图像中的信息,提高检测精度。然后自适应训练弱分类器,利用遗传算法决定弱分类器的最佳级联顺序,得到最终分类器,实现行人区域检测。实验表明,训练后的分类器具有很好的分类效果,保证了较好的检测精度。2.对于行人跟踪,本文采用每隔5帧对视频采集一次,利用训练好的级联AKSVM分类器检测出行人区域,并用矩形框出行人,采用基于颜色直方图的快速粒子滤波算法对视频下一帧中的目标行人进行跟踪。通过对比粒子区域的颜色直方图和目标区域的颜色直方图的相似度,得到目标的新位置。实验取得不错的跟踪效果。(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占中,赵利英,焦玉玲,曹宁博[10](2018)在《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社会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行人仿真的社会力模型,考虑自行车对行人过街的干扰,引入自行车与行人以及自行车与人行横道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的社会力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自行车道的设置对混合交通流事故数及到达率的影响,再现了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中自行车的跟随和分层现象。仿真结果表明:设置自行车道能够有效缓解行人和自行车之间的冲突,有助于减少行人和自行车的事故数并提高混合交通流的运行效率;根据自行车数量,设置合理的自行车道,能够保证自行车达到最大过街速度,从而提高自行车的过街效率;模型能够重现混合交通流的自组织等现象。(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行人交通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阐述了利用面向视频智能分析技术,对商业区行人交通流数据进行样本提取、预处理和建模分析的方法全过程。以北京西单商业区为例,构建了包含不同类型监测点、不同时间点的日期分组式纵向时间序列,并完成了预测建模和效果对比。研究表明,所有序列均为平稳非白噪声序列,具有相似的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模型形式,能较好地实现对行人流量的预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行人交通流论文参考文献
[1].邝先验,陈自如.考虑礼让行人的交叉口机非混合交通流模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倪慧荟,吴波鸿.面向视频智能分析的商业街行人交通流预测建模[J].科技导报.2019
[3].李宏刚,高哈尔·达吾力,王帅,余贵珍,王朋成.考虑临近车道行人对交通流影响的改进跟驰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9
[4].郑海兵.行人交通流研究综述[J].山东交通科技.2018
[5].尹伟石,韩涛,周旻,张绪财,关先钊.基于行人出行习惯的元胞自动机混合交通流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施晓蒙.行人交通流复杂运动特性与交互行为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8
[7].韦艳芳.行人-机动车混行交通流的实测、建模和模拟[D].上海大学.2018
[8].吴立新,程国柱,李晓悦.过街行人对寒区冰雪期城市道路无信号人行横道处机动车交通流参数与通行能力的影响[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9].李树刚.交通流视频中行人检测跟踪算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10].王占中,赵利英,焦玉玲,曹宁博.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社会力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