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云南昭通市威信一中胡祖洪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又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学生多种心理机能和学生综合智能的共同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积极性,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主要方法之一.恰当的、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个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与新问题对知识的需求之间产生冲突,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而诱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

比如,在进行“特殊的平等四边形——矩形”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先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说说它的特征,然后把这个平行四边形逐渐变形成矩形,再问学生“现在得到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帮助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来建立起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挖掘教材资源,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体现,是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精选,师生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课本表面,而应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进行“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时,可以这样安排下面内容让学生进行探究.首先,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可以组成三角形;一组中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另一组中的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让学生量出各组木棒中每一根的长度,并用这三级木棒分别摆三角形.最后,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提出“请你用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够组成三角形的条件”.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对两根木棒长度的商与第三根的长度作比较,有的甚至会提出用两根木棒长度的平方和与第三根木棒长度的平方进行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他们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到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通过动手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这里所说的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个确定的问题独自或合作操作来完成的教学活动,而操作主要是指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等动手活动,是增强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前沿.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发生、发展及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比如,“角的比较”一节课的教学中可设计下面的实验活动:

活动一:用一副三角板,在同一平面内你能画出哪些小于180°的角.

此活动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好实验中所画角的度数,并注意在画的过程中有没有技巧.另外,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探索角的和、差关系,说出用三角板能画出的所有角度,并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这些角都是15°的整数倍.

活动二:师生共同动手折一架纸飞机,找出飞机平面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通过此活动,引出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角平分线中的等量关系.

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探究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递进,直至实现研究目标,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标签:;  ;  ;  

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