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光合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花,膜下滴灌,传统漫灌,群体光合生产力
光合生产力论文文献综述
杜刚锋[1](2019)在《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群体光合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新疆属典型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宜棉花生长,但新疆水资源短缺,传统栽培条件下,新疆棉花多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膜下滴灌植棉技术的形成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推进了新疆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前人针对膜下滴灌棉花节水增产机理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开展了大量研究,明确了膜下滴灌棉花节水高产的机理,并发展膜下滴灌棉花栽培技术体系。然而针对膜下滴灌和传统漫灌所引起水分分布变化,比较研究传统漫灌和膜下滴灌对棉花冠层结构特性影响的研究仍有欠缺。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设置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处理,从棉花冠层结构变化及产量形成的角度,比较灌溉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光合物质生产力的影响,总结两种灌溉方式下土壤水分差异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明确膜下滴灌和传统漫灌下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差异,探讨进一步发挥膜下滴灌棉花节水增产潜力的技术途径。【方法】试验设两种灌溉方式:膜下滴灌(Drip irrigation)和传统漫灌(Flood irrigation),2个灌水量处理:3900 m~3·hm~(-2)和6000 m~3·hm~(-2),共4个处理(FI-3:将膜下滴灌水量进行传统漫灌,水量3900m~3·hm~(-2);FI-6:传统漫灌,水量6000 m~3·hm~(-2);DI-3:膜下滴灌,水量3900 m~3·hm~(-2);DI-6:将传统漫灌水量进行膜下滴灌,水量6000 m~3·hm~(-2))。通过测定株高、叶面积指数、光吸收率、群体光合生产力、生物量及产量构成等指标,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棉花冠层结构及群体光合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1)膜下滴灌棉花土壤水分主要集中在0-60 cm土层,且水分变化稳定,波动小;60 cm以下土层,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对灌溉的响应逐渐降低;传统漫灌棉花在0-100cm土层水分波动较大,80-100土层土壤含水量对灌溉水有明显响应,水分供应不稳定,影响棉花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棉株高度对两种灌溉方式响应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随灌水量增加,2年中传统漫灌棉株分别增加了6.68 cm和6.10 cm,而膜下滴灌棉花仅增加了1.74 cm和0.7 cm;棉花主茎节数和果枝数的变化与株高变化趋势相同,膜下滴灌棉花在灌水量增加到6000 m~3·hm~(-2)后,主茎节数和果枝数没有显着增加,而传统漫灌棉花的主茎节数和果枝数呈显着增加趋势。(2)随灌水量增加,灌溉水利用效率呈现降低趋势,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棉花灌溉水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棉花生育中后期植株叶铃配置合理,群体光合生产力高,有利于光合产物向产品器官转运和累积,有利于产量形成,单铃重较大。2年中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棉花籽棉产量均最高,传统漫灌6000 m~3·hm~(-2)处理棉花产量次之,膜下滴灌棉花过量灌水量不利于产量形成,而传统漫灌棉花增产显着。(3)盛铃后期,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的棉花上部叶面积指数维持在2~2.5之间,中下部在1~1.5之间;同时,上部透光率良好,中下部光吸收量提高,叶面积垂直分布均匀,叶铃配置适宜,有利于光合产物生产。相同水量,在传统漫灌条件下棉花受旱,植株叶片脱落严重,虽然上部透光良好,但中下部叶面积不足,截获光能少,光合生产不足,产量低。传统漫灌棉花随灌水量增加,土壤含水量快速上升,冠层上部叶片增多,整株叶面积指数显着上升,下部光损失得到改善,但生育后期中部叶片急剧脱落的情况仍没有改变,棉株整体的叶铃配置与光能分布比例匹配不佳,群体光合生产力不足,与膜下滴灌3900 m~3·hm~(-2)处理棉花产量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结论】膜下滴灌相对于传统漫灌,土壤水分波动较小,向棉株供应的水分相对稳定,能够塑造适宜株高、多果枝、多主茎节数的优势株型,为生育后期优良的冠层结构奠定了基础。盛铃期开始,传统漫灌棉花各层叶面积指数低,光截获较少,群体光合生产力弱,同时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不足,造成干物质累积少,产量不高;膜下滴灌棉花上部有足够叶面积,整体光能吸收强,中下部光损失少,群体光合生产力强,并且各层结铃分布均匀,为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灌水量增加到6000m~3·hm~(-2),膜下滴灌棉花营养生长时间延长,光合产物向生殖器官累积时间不足,收获期青铃比例仍较高,产量降低;传统漫灌棉花上部和下部叶面积增加,光截获能力得到改善,群体光合能力提高,上部结铃比例增加,增产显着。适宜膜下滴灌水量,易于塑造更优良的冠层结构,有利于群体光合生产;盛铃期,源库比例合理,单株结铃数多,单铃重大,光合产物累积速度快,有利于棉花高产。因此,新疆棉区要进一步提高产量,在保证中下部稳定结铃的同时,增加棉株冠层上部结铃量,并保留适宜叶面积。(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任丽雯,王兴涛,赵鸿,王润元[2](2019)在《春玉米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水分的阈值响应及其生产力分级》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设正常灌水处理和干旱胁迫处理,讨论春玉米叶片的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水分的阈值响应并进行生产力分级。结果表明:正常灌水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呈单峰曲线变化,胞间CO_2浓度(C_i)和气孔限制值(L_s)对水分变化具有相反的响应变化。干旱胁迫处理下叶片的P_n、T_r在进行控水后明显下降,灌浆以前P_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引起的。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光合结构受损,P_n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短期干旱胁迫会适当降低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但是下降程度不显着,WUE能达到中等水平。长期严重的水分胁迫后,WUE下降明显,与正常灌水处理相比差异极显着。以光合生理参数为指标对玉米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确定当36. 8%<土壤相对湿度(RWC)<42. 7%时为低产低效水;42. 7%<RWC <60. 4%时,为中产中效水; 60. 4%<RWC <77. 5%时,为中产高效水; 77. 5%<RWC <80. 6%时,为高产高效水。RWC在77. 5%左右时,为最优产效水。(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刘俊杰[3](2019)在《围封对祁连山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和植物群落光合特性的影响及生产力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寒草甸是我国重要的草地资源,自古就有“高原肉库”的美称。祁连山高寒草甸在民生、生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近些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祁连山的草地严重退化,对高寒草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进而影响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放牧和围封是人类对高寒草甸系统的主要干扰方式,在不同强度的干扰下,草地生产力将发生哪些变化?对光合作用的认知便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高寒草甸碳循环研究的基础。了解高寒草甸优势种群在围封和放牧条件下的植物叶片光合能力、群落土壤呼吸和生态系统光合速率对理解草甸的生长状况、演替过程和估算整个生态系统的碳固定量十分重要,也可以为高寒草甸的管理和生态服务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围封5年和常年放牧条件下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优势种及群落为研究对象,以它们光合生理参数差异为切入点,通过野外调查结合光合模型以及尺度转换的研究方法揭示相关植物物种和群落的光合能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模式显示,垂穗披碱草和鹅绒委陵菜的净光合速率变化模式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且第二峰值出现的时间约为17:30。(2)垂穗披碱草和鹅绒委陵菜在围封5年区域内的光合效率、CO_2和H_2O同化速率显着高于放牧区,围封5年对垂穗披碱草的光合能力比对鹅绒委陵菜的光合能力有更好的提升效果,这种效应在生长季后期尤为明显。(3)群落系统CO_2通量的日变化模式为单峰型特征,峰值在14:00左右出现,季节性变化模式表明植被群落在8月左右为一个CO_2强吸收期;植物群落在围封5年区域内的地上生物量、生态系统初级光合、生态系统暗呼吸、CO_2净交换均显着高于放牧区,但是RES/GEP值均低于放牧区。(4)引入植物高度后的NRH方程(H-NRH)在精度上优于传统的NRH方程,H-NRH能更方便快捷的预测物种不同生长状态的PLR曲线。(5)单一物种植物群落呼吸速率在生长季初期日变化为近平坦型,在中期和后期为午间降低型,鹅绒委陵菜群落和垂穗披碱草群落的土壤呼吸在日尺度和生长季尺度上均可以用植物群落生态系统呼吸的65.9%和60.7%来表示。(6)单一物种植物群落呼吸速率在生长季尺度上呈现出先增大后缓慢降低的变化规律,单一物种植物群落生长季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呼吸和土壤呼吸速率依次为:生长季中期>生长季后期>生长季前期。(7)利用叶片尺度净光合速率结合叶片有效光照比例、群落叶片数目、叶面积指数和健康叶片比例等4个关键参数估算单一物种群落的净光合速率效果较好,不同测量时期垂穗披碱草群落和鹅绒委陵菜群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7、0.8866、0.7807和0.9130、0.9001、0.9144,且对鹅绒委陵菜群落净光合速率的拟合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陈双,殷高方,赵南京,覃志松,张小玲[4](2018)在《基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快速、准确评估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对研究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及理解全球碳循环演变规律等至关重要。针对~(14)C示踪法和黑白瓶法等传统方法表示的初级生产力存在测量周期长、操作繁琐等问题,依据生物膜能流理论,基于荧光动力学方法,即通过光源诱导产生可变叶绿素荧光获得光合参数,结合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生物-光学"模型,对基于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测量进行研究。通过不同胁迫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的测试,对比液相氧电极测量的光合放氧速率,验证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测量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二氯苯基二甲脲的胁迫下,浮游植物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与光合放氧速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二者随胁迫浓度增加而减小明显,光合放氧速率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分别减小了71.55%和68.87%,二者相关系数的平方达到0.934;在不同营养盐或光照强度下胁迫培养15 d,浮游植物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与光合放氧速率仍然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二者相关系数的平方大于0.955。(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焦晓聪[5](2018)在《饱和水汽压差(VPD)与CO_2耦合对温室番茄光合作用和生产力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饱和水汽压差(VPD)与CO_2是影响温室作物生长的两个重要的环境因素,也是调控设施栽培番茄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试验分别在夏季和冬季进行,试验处理设置为:CK处理(高VPD,低CO_2浓度),CO_2处理(高VPD,高CO_2浓度),VPD处理(低VPD,低CO_2浓度)和VPD+CO_2处理(低VPD,高CO_2浓度),夏季温室最高VPD大于6 kPa,冬季温室最高VPD大于3 kPa,低VPD均设置约1.5 kPa。高CO_2浓度约800±20μmol·mol~(-1),低CO_2浓度约400±20μmol·mol~(-1)。通过探究VPD与CO_2耦合对番茄水分状态、光合、植株生长、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等的影响,探究一系列变化的内在机理,以期为实际生产中温室番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材料为耐旱性番茄品种‘粉冠’和不耐旱品种‘金棚’,得出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夏季试验中,植株生长的前期和中期,增施CO_2对两个品种的光合速率(Pn)影响不一致,但在生长后期Pn相较CK均显着提高,‘粉冠’显着提高26.32%,‘金棚’显着提高57.64%,且生长后期CO_2处理叶片的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均提高,‘粉冠’提高61.1%,‘金棚’提高63.73%,最终植株产量分别提高4.80%和4.23%。VPD处理显着促进‘金棚’生长前期Pn和WUEi,分别提高29.10%和74.77%;生长中、后期对植株Pn均无显着促进作用,但产量均增加,‘粉冠’和‘金棚’的产量分别较CK显着增加11.12%和11.53%。VPD+CO_2处理可显着提高‘粉冠’和‘金棚’植株各时期Pn,‘粉冠’植株生长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依次提高26.74%、26.68%和32.62%,‘金棚’依次提高79.27%、77.88%和78.41%。VPD+CO_2处理中‘粉冠’和‘金棚’植株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提高15.81%和42.04%,产量分别显着增加16.85%和16.75%。此外VPD+CO_2处理可降低植株第一穗的开花数。因此,在夏季设施栽培中,在番茄植株生长后期进行CO_2处理效果显着,前期进行VPD处理效果显着。且在第一穗花开花时,要减少VPD+CO_2处理时间,保证第一穗花的正常开放。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降低VPD的同时增施CO_2可以进一步提高植株的光合速率,进而增加产量。冬季试验中,增施CO_2增大植株叶面积,高VPD环境下叶绿素含量均显着下降,低VPD环境下叶绿素含量显着上升。相比CK处理,CO_2处理中‘粉冠’的Pn增加32.15%,‘金棚’的Pn降低19.34%,但与CK处理间均无显着差异。VPD处理降低植株叶面积,‘粉冠’和‘金棚’叶面积分别降低25.35%和6.21%;VPD处理增加植株耗水。且VPD处理中‘粉冠’植株Pn提高9.61%,‘金棚’Pn降低13.83%,但差异均不显着,VPD处理中两个品种植株总生物量均下降。VPD+CO_2处理下‘粉冠’和‘金棚’的Pn分别增大8.81%和23.50%,WUEi分别增大432.2%和469.1%,植株生物量分别增加42.28%和38.32%。因此冬季温室植株在VPD+CO_2处理环境中生长最佳。(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夏国威[6](2017)在《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冠层光合生产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冠是树木与大气环境进行交换的主要界面,同时也是树木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冠层光合生产力是推动和支撑森林形成的原初动力,研究冠层梯度光合与呼吸作用对揭示树木生产力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小陇山林区3年生、8年生和20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针叶养分含量、叶绿素含量(Chl(a+b))、比叶面积(SLA)、光合响应曲线、光合日变化和枝、干呼吸速率进行连续观测,比较了各冠层针叶生理和形态参数、光合特征和枝、干呼吸速率的时空变化规律,确定了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环境因子及各冠层最优环境因子,分别冠层估算了光合净初级生产力和呼吸碳消耗及其对全冠层光合生产力的贡献率,并以此确定了“功能树冠”的高度,为人工整枝和冠层光合生产力维护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叶生理及形态参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而养分含量的时空变化则随林龄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随季节而升高,SLA随季节而降低,针叶Chl(a+b)则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6月升至最大值,表明在生长季中期针叶对光能利用效率达到最大,而生长季后期NSC在针叶中的积累增加,导致针叶叶肉的扩散阻力增加。NSC和叶绿素a/b(Chla/b)随冠层的升高而增加,Chl(a+b)和SLA随冠层的升高而下降,表明针叶光合作用和对强光的利用效率随冠层的下降而减小,对弱光的利用效率和对光照的吸收与捕获能力随冠层的下降而增加。日本落叶松氮磷比(N:P)<14,林地土壤N:P<3,表明其生长主要受N供应限制。3年生和20年生N随季节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8年生N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3年生中冠层N大于下冠层,而8年生和20年生下冠层N最大。N素时空变化随林龄的差异说明不同发育阶段日本落叶松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不同。(2)针叶光合特性和光合净初级生产力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方位间光合响应参数无显着差异。最大光合速率(Pmax)、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随冠层的升高而增加,最大羧化速率(Vcmax)表现为中冠层最大,下冠层最小。Pmax随季节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在7月左右升至最大值;8年生和20年生Vcmax随季节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7月左右降至最小值;而Pn的季节变化随发育时间而异:20年生Pn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8年生Pn则表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冠层光合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变化表现为中冠层最大,下冠层最小,这表明中冠层针叶对日本落叶松生长的贡献最大,下冠层最小。光合净初级生产力随季节表现出生长季初期开始升高,生长季中期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3)影响Pn和gs的最优环境因子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规律。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和通径分析,确定了影响Pn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AR、影响gs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汽压亏缺(VPD),环境因子分别解释了冠层Pn与gs变异的33.0%~81.5%和59.8%~77.8%。基于边界线分析,确定冠层内Pn的最优水汽压亏缺阈值(VPDT)变化范围为0.53~2.54kPa,最优温度(Taopt)变化范围为25.39~27.92℃;冠层内gs的VPDT变化范围为0.88~2.18kPa,Taopt变化范围为25.84~27.62℃。VPDT随冠层的下降而升高,中、下冠层Taopt高于上冠层。(4)枝、干呼吸速率和呼吸消耗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枝、干呼吸速率及呼吸消耗随季节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生长季中期升至最大值,休眠季降至最小值。枝呼吸速率随冠层下降而减小,上冠层大都显着高于中、下冠层。3年生样木枝呼吸消耗随冠层的下降而升高,8年生和20年生样木枝呼吸消耗的空间变化表现为中冠层最大,上冠层最小,这与枝条在冠层内的空间分布有关。枝维持呼吸速率对枝总呼吸速率的贡献随冠层下降而增加,维持呼吸消耗对枝总呼吸消耗的贡献表现为中、下冠层大于上冠层,说明中、下冠层枝为维持其新陈代谢所需的基本能量,需要消耗的光合产物多于上冠层,而用于促进生长的光合产物消耗则小于上冠层。枝呼吸速率随林龄的增长而减小,而维持呼吸速率对总呼吸速率的贡献随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林龄变化对树干生长和维持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小。光合与呼吸综合作用下导致3年生、8年生和20年生单木地上光合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2703.22,2355.69和2456.64gC·a-1,分别占光合净初级生产力的82.4%,84.5%和65%,说明日本落叶松具有早期速生的生物学特性。气温是影响枝、干呼吸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可解释枝呼吸速率变异的56%~82%、干呼吸速率变异的81%~84%。(5)明确了冠层光合净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模式。冠层光合净初级生产力和叶面积随冠层升高表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在相对冠高41%~52%冠层内达到最大值,此时叶面积为2.74m2,光合净初级生产力为266.5mgC·h-1,表明中间冠层为日本落叶松生长提供了较多的光合产物。在相对冠高31%~41%冠层内,叶面积对总量的贡献率大致等同于光合净初级生产力对总量的贡献率,由此界定日本落叶松上2/3树冠为“功能树冠”,下1/3树冠为“非功能冠”。因此应在林分郁闭后及时进行人工整枝,剔除光合生产力低、维持消耗高的下1/3树冠枝条,以减少“非功能冠”对光合生产力的消耗,维护日本落叶松人工林较高的光合净初级生产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7-05-01)
郎莹,汪明[7](2016)在《春夏两季连翘光合作用的土壤水分阈值效应及生产力分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春、夏两季连翘叶片光合作用多级土壤水分梯度的响应过程,阐明连翘光合作用的土壤水分阈值效应和生产力分级范围,并进行季节间比较,为春、夏季土壤水分胁迫下连翘的风险诊断和田间植物的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连翘苗木为材料开展温室盆栽试验,通过测定人工给水后植物自然耗水的方法分别获取春季14组和夏季10组土壤水分梯度,利用Li-6400光合作用系统测定2个季节连翘叶片的光合作用光响应过程,并以净光合速率(P_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作为评价土壤水分对连翘的"产"、"效"指标,研究2个季节连翘的土壤水分阈值效应及其生产力分级。【结果】1)当春、夏季土壤相对含水量(RSWC)分别降低至37.5%和46.2%时,随着RSWC继续降低,P_n和WUE显着降低,连翘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转为非气孔限制,P_n和Gs之间由线性正比关系转为非线性正比关系;2)春、夏季P_n,WUE对RSWC的响应过程均可用多项式较好地拟合,由此可确定2个季节连翘的P_n水分补偿点、P_n均值水分点、WUE均值水分点、P_n水分饱和点和WUE水分高效点,借助坐标轴图示,可将土壤水分对连翘的有效性分为无产无效水(春季RSWC≤26.1%,夏季RSWC≤26.4%)、低产低效水(春季RSWC为26.1%~37.5%,夏季RSWC为26.4%~46.2%)、中产中效水(春季RSWC为37.5%~39.5%或80%~100%,夏季RSWC为46.2%~47.8%或95.7%~100%)、高产中效水(夏季RSWC为47.8%~49.2%,83.7%~95.7%)和高产高效水(春季RSWC为39.5%~80.0%,夏季RSWC为49.2%~83.7%);3)夏季土壤水分阈值(水分补偿点除外)均高于春季,有效水分范围(低产低效水、中产中效水、高产中效水、高产高效水)内夏季各级"产-效"水的上限、下限均高于春季,表明连翘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要求因生长发育时期不同而异。【结论】植物水分管理中要兼顾生长发育时期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得较高的连翘"产"、"效"水平,需维持春季39.5%≤RSWC≤80.0%、夏季49.2%≤RSWC≤83.7%的高产高效水。(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蒋明金,马均,孙永健,严奉君,徐徽[8](2015)在《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稻光合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人工湿润直播条件下,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稻的光合特性、物质积累与转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并探讨了光合指标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增加播种量能提高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同时促进各时期氮素积累、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但抽穗后叶面积指数、SPAD值、光合速率和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氮素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率则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从氮肥运筹方式来看,拔节期叶面积指数均以氮素穗肥比例40%下最大。S1、S2播种量下增加氮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促进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提高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而播种量增大到30.0kg/hm2时,氮肥适当前移更有利于水稻养分的吸收,并促进水稻物质积累与转运能力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相关分析表明,抽穗期光合作用速率和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显着正相关。总之,播种量22.5kg/hm2,以氮素基肥、蘖肥和穗肥分别占40%、10%和50%的运筹方式能获得最佳产量,且具备较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为本试验最佳处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方肖晨,张光灿[9](2015)在《不同氮素水平对杨树光合生产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杨树人工林的产量,探索不同氮素浓度水平对杨树光合生产力的影响,本文以蛭石培养模拟氮素胁迫的实验方法,设置4种氮素浓度水平(缺氮、低氮、CK、高氮),测定分析了杨树扦插生根植株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物量,探讨不同氮素浓度水平对杨树光合作用影响程度与机理。结果表明:氮素能明显改变杨树的光合生产力,表现为随着氮素浓度水平的升高,杨树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最大光合速率(P_(nmax))、光合量子效率(Φ)、PSII最大和实际光化学效率(F_v/F_m和Φ_(PSII))、总生物量等明显上升。氮素影响杨树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的分配格局,表现为随着氮素浓度的升高,叶生物量比(LMR)升高,根生物量比(RMR)下降。供氮不足时,引起杨树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由PSII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受阻的非气孔因素造成的。将杨树用于人工林连作栽培时,建议增加氮肥的使用量,最适用氮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期刊2015-09-01)
袁超[10](2015)在《春季季风间期热带东印度洋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与光合荧光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浮游植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热带东印度洋实测资料缺乏,对该海域初级生产力以及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仍缺少足够的认识。本文于2012年4~5月对热带东印度洋上层水体(200m以浅)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四个断面的现场研究,利用调制荧光仪(Phyto-PAM)研究了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分析了温、盐度和营养盐对叶绿素a分布的影响,结合遥感资料探讨了本海区的叶绿素a时空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本海区水体层化显着:表层温度较高而盐度较低,在80~100 m水深形成温盐跃层;水平分布仅表层盐度在邻近巽他海峡区呈现降低趋势。(2)叶绿素a分布具有明显的垂向单峰结构:在表层浓度低于0.10 mg/m3,随着深度增大而增加,在温跃层附近形成峰值,最高值为0.16~0.40 mg/m3,此后叶绿素a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3)初级生产力范围在83~403 mg C?m-2?d-1之间。邻近巽他海峡外的断面初级生产力最低;纵贯南北纬2o的断面和沿赤道断面初级生产力较高;沿苏门达腊岛走向的断面次之。(4)叶绿素a浓度与盐度、水深、亚硝酸盐、硝酸盐、活性磷酸盐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与温度呈显着负相关(p<0.05)。温跃层上的混合层内DIN/DIP<10且DIN较低,磷酸盐浓度接近绝对限制浓度,表明上混合层同时存在氮、磷限制。温盐跃层阻碍了深层高营养盐含量水体对上层水体的补充,是本海区叶绿素a在表层含量低而温跃层附近较高的重要影响因素。(5)现场研究期间,最大光量子产值(Fv/Fm)在0.04~0.75之间变化,Fv/Fm在各水层之间有显着差异而同水层不同站位间没有显着的差异。Fv/Fm在温跃层内最高,而表层及跃层以下则较低。上表层(0 m,20 m)浮游植物能够耐受较高的光强,但光能利用效率(α)较低、平均为0.05;叶绿素峰值层的浮游植物强光耐受能力较差,但具有较高的光能利用效率(α平均为0.14)。浮游植物的上述光合作用特征反映了浮游植物对所在水层生境的适应,也有助于解释叶绿素a(浮游植物现存量表征)垂向分布特征的形成机制。(6)遥感数据反演的表层叶绿素a浓度与现场观测结果分布特征一致。正常年份,东赤道印度洋海区全年表层叶绿素a浓度非常低,属于典型的寡营养海区。巽他海峡周围以及爪哇岛南部海域表层叶绿素a浓度存在季节性的波动。全球气候变化对本海区的叶绿素a分布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5-06-01)
光合生产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试验设正常灌水处理和干旱胁迫处理,讨论春玉米叶片的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水分的阈值响应并进行生产力分级。结果表明:正常灌水处理的叶片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和气孔导度(G_s)呈单峰曲线变化,胞间CO_2浓度(C_i)和气孔限制值(L_s)对水分变化具有相反的响应变化。干旱胁迫处理下叶片的P_n、T_r在进行控水后明显下降,灌浆以前P_n下降主要是由气孔限制引起的。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光合结构受损,P_n下降,主要受非气孔因素限制。短期干旱胁迫会适当降低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WUE),但是下降程度不显着,WUE能达到中等水平。长期严重的水分胁迫后,WUE下降明显,与正常灌水处理相比差异极显着。以光合生理参数为指标对玉米土壤水分有效性及生产力进行分级与评价,确定当36. 8%<土壤相对湿度(RWC)<42. 7%时为低产低效水;42. 7%<RWC <60. 4%时,为中产中效水; 60. 4%<RWC <77. 5%时,为中产高效水; 77. 5%<RWC <80. 6%时,为高产高效水。RWC在77. 5%左右时,为最优产效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合生产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杜刚锋.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棉花冠层结构指标及群体光合生产力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9
[2].任丽雯,王兴涛,赵鸿,王润元.春玉米叶片光合生理参数对土壤水分的阈值响应及其生产力分级[J].干旱区研究.2019
[3].刘俊杰.围封对祁连山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和植物群落光合特性的影响及生产力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9
[4].陈双,殷高方,赵南京,覃志松,张小玲.基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测量[J].光学学报.2018
[5].焦晓聪.饱和水汽压差(VPD)与CO_2耦合对温室番茄光合作用和生产力的调控[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6].夏国威.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冠层光合生产力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7].郎莹,汪明.春夏两季连翘光合作用的土壤水分阈值效应及生产力分级[J].林业科学.2016
[8].蒋明金,马均,孙永健,严奉君,徐徽.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稻光合生产力及氮素利用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5
[9].方肖晨,张光灿.不同氮素水平对杨树光合生产力的影响[C].2015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2015
[10].袁超.春季季风间期热带东印度洋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与光合荧光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