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应力区论文-辛亚军,郝海春,吕鑫,姬红英

高应力区论文-辛亚军,郝海春,吕鑫,姬红英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应力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红砂岩,峰值卸载,蠕变特性,失稳机制

高应力区论文文献综述

辛亚军,郝海春,吕鑫,姬红英[1](2019)在《高应力区峰后红砂岩蠕变特性及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通过RLW-2000型岩石叁轴流变仪,对2组9个红砂岩样进行高应力区峰后单轴压缩蠕变试验,研究了红砂岩峰后瞬时应变、蠕变应变与应力水平的关系,分析了红砂岩峰后/峰前蠕变关联特性,探讨了红砂岩蠕变破坏机制,确定了峰后红砂岩高应力区蠕变本构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蠕变应力水平提高,峰后岩样瞬时应变呈减小趋势,蠕变应变与蠕变应变速率呈增加趋势,峰后岩样同样具有瞬时加载四阶段与蠕变水平叁阶段特征;相同应力水平下,岩样峰后/峰前状态对瞬时应变比影响大于蠕变应变比;应力水平越高,岩样瞬时应变比与蠕变应变比越大,但应力水平对岩样蠕变应变比影响大于瞬时应变比;峰后破坏岩样主控破裂面形态复杂,高径比越小,岩样内部破坏越充分,高径比越大,越易产生压剪破坏;Burgers-Kelvin模型能够表征峰后红砂岩高应力区蠕变特性。(本文来源于《实验力学》期刊2019年05期)

刘志芳,高万春,王佳敏[2](2019)在《机翼典型高应力区开口的抗疲劳优化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针对飞机详细设计研制阶段,研究典型高应力区开口的优化设计方法。选取Y12F飞机典型机翼下壁板放油孔区域为研究对象(local-model),以设计区域尺寸为设计变量,以疲劳应力、体积分数为设计约束,以最小柔度为设计目标,基于HyperWorks软件,应用变密度法做拓扑优化设计,初步得到开口区域的设计方案。依据拓扑优化结果修正总体模型(global-model),并重新创建开口区域子模型,进一步对该区域进行形状优化和尺寸优化,反复迭代,最终得到典型开口的最优设计方案,为飞机典型高应力区开口的设计提供方法参考及构型参考。(本文来源于《2019年(第四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8-15)

宋川,陈旸[3](2019)在《大型起重船高应力区推进器加强结构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振华重工建造的4,400t起重铺管船和4,500t起重船为实例。结合4,400t起重铺管船项目建造过程中出现的起重工况下推进器对中精度超差问题,分析了起重机基座及加强高应力区结构弹性变形对推进器安装精度的影响,通过优化结构加强型式,成功解决超差问题,并为后续同类型项目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后期建造的4,500t起重船,从方案设计阶段开始考虑此风险,通过优化推进器选型和结构设计,从设计源头上规避该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4期)

贾逸,魏良帅,黄安邦,和铭,黄细超[4](2019)在《高应力区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反映高应力区岩石变形破坏全过程,通过引入双参数抛物线型Mohr强度准则,建立适用于高应力区岩体的微元强度度量方式,并假定由该度量方式得到的微元强度服从幂函数概率密度分布,结合连续损伤理论,考虑损伤变量修正,建立一个新的适用于高应力区岩体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以高应力区英安岩为验证对象,进行常规叁轴压缩试验,依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给出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引用基于线性Mohr强度准则而建适用于浅部低应力水平岩体的相关统计损伤模型,利用该模型和所建模型对高应力区英安岩和相关文献中的高应力区砂岩、花岗岩试验数据进行验证,对比试验曲线和理论曲线,证明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并对英安岩累积损伤的扩展过程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9年02期)

朱斯陶,姜福兴,朱海洲,张俊杰,连鸿全[5](2018)在《高应力区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发生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某矿叁水平北21层叁四区一段开切眼掘进工作面严重冲击地压事故为背景,通过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微震/应力监测等方法对高应力区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发生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7层煤柱集中应力和21层煤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形成的高静态应力是主要冲击力源,掘进工作面和相邻17层煤回采工作面形成的扰动应力是主要诱发力源,两者迭加影响导致该冲击地压事故;(2)建立了煤柱下方应力分布估算模型和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估算模型,两者迭加作用下对21层煤的影响范围为132 m,具有冲击危险影响范围为70 m;(3)针对冲击地压事故发生机制制定的掘进工作面恢复生产方案,实现开切眼的安全贯通。研究结果对类似条件下的掘进工作面安全生产和开采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S2期)

梁国喜[6](2018)在《高应力区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能量耗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反映高应力区岩石变形破坏全过程,通过引入双参数抛物线型Mohr强度准则,建立适用于高应力区岩体的微元强度度量方式,并假定由该度量方式得到的微元强度服从幂函数概率密度分布,结合连续损伤理论,考虑损伤变量修正,建立一个新的适用于高应力区岩体的统计损伤本构模型。以高应力区英安岩为验证对象,进行常规叁轴压缩试验,依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特征,给出模型参数确定方法。引用基于线性Mohr强度准则而建适用于浅部低应力水平岩石的相关统计损伤模型,利用该模型和本文所建模型对英安岩试验数据进行验证,对比试验曲线和理论曲线,证明本文所建模型的可行性。分析高应力区岩石的损伤累积和能量耗散,从能量的角度证明损伤修正系数的正确性,分析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规律,体现本文所建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矿山部分)》期刊2018年06期)

陈萍萍[7](2018)在《爆破卸压对深部高应力区矿山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深部岩体表现出的特殊岩性及其所处应力、工程地质环境的复杂,深部工程围岩体相比浅部在发生冒顶片帮、围岩大变形、岩爆等破坏失稳现象时表现出频率上增大、程度上加剧且难以预测防治等特点。而随着国内外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日益向地下深部发展,控制围岩体变形破坏的发展、提高其稳定性是一个亟待研究的工程课题。本文以我国叁山岛金矿深部具有岩爆倾向的巷道稳定性控制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卸压爆破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提出该工况下卸压爆破的方案设计原则,并基于该原则继续分析了不同卸压爆破参数对该巷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从而为实际工程中的卸压爆破设计提供指导性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深部工程围岩体的破坏失稳理论,结合实际工程地质资料通过数值模拟对叁山岛矿区深部巷道围岩展开稳定性分析,确定该巷道围岩的破坏失稳倾向及需要进行卸压处理的危险区域。(2)结合分区破裂化思想对叁山岛矿区深部巷道围岩进行卸压爆破的方案设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从应力和应变能分布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各爆破方案对该巷道的卸压效果,验证了在该工程中采用卸压爆破进行地压控制、提高其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适用于该工程的卸压爆破方案设计原则。(3)基于该巷道围岩中的卸压爆破设计原则,继续研究卸压爆破参数中的卸压破碎带宽度和炮孔深度对该巷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到不同卸压破碎带宽度和不同炮孔深度的卸压爆破作用下巷道围岩的应力及位移分布状态,并通过分析其应力和位移分布的变化规律,给出在工程中应用卸压爆破进行地压控制、提高围岩稳定性的参数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李鹏,刘志刚[8](2017)在《煤柱高应力区煤体爆破卸压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卸压爆破作为较为重要的一种冲击地压防治措施,在冲击地压矿井得到很广泛应用,基于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采用FLAC~(3D)非线性动力模块与Mohr-Coulomb弹塑本构方程建立了5303轨道巷非线性动力计算模型,研究巷道在煤柱高应力区域的应力集中情况及爆破卸压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巷道接近煤柱边界区域时,存在较高应力集中现象;动力模拟显示模型爆破区域垂直应力峰值出现了明显降低,高应力区向煤体深部进行了转移;在5303轨道巷爆破卸压现场监测结果可知应力降低幅度均达到65%以上。(本文来源于《煤炭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吕斐,缪新婷,周昌玉[9](2017)在《结构内局部高应力区对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内局部高应力区对裂纹扩展路径产生"吸引"作用。在单边裂纹板内开孔,引入应力集中区,采用扩展有限元法研究发现板内裂纹扩展路径会受到孔洞边缘处高应力区的"吸引"作用而偏离原来直线方向。提出的应力影响系数可表示孔洞边缘处高应力对裂纹扩展路径"吸引"作用的强弱,结果显示在同一单边裂纹板模型中应力影响系数和裂纹扩展路径偏转角的变化趋势一致。中心裂纹板内Ⅰ-Ⅱ复合型裂纹的扩展研究再一次证明了裂纹会受到其扩展前方高应力区的"吸引"作用而发生偏转。叁维法兰内穿透裂纹扩展的研究发现裂纹扩展路径同样会受到其前方高应力区的"吸引"作用而发生偏转。研究表明,含裂纹结构内高应力区的位置可判断裂纹的扩展路径。(本文来源于《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11-19)

徐元强,吴学松[10](2016)在《高应力区巷道掘进矿压综合防治方法探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应力区巷道掘进困难、易发生冲击矿压的难题,运用FLAC3D对巷道掘进过程中应力演变进行模拟,结合区域构造实际,分析了冲击矿压发生的原因,从技术与管理两个层面入手,提出了以立体、多方位、长短孔差异爆破综合卸压方案和《掘进工作面矿压安全管理"十禁令"安全管理办法》为核心的高应力区巷道掘进矿压综合防治方法,并进行实践应用,该方法提高了掘进工效,极大地降低了冲击矿压次数,有效控制了冲击矿压的破坏程度,实现了工作面安全掘进。(本文来源于《煤矿开采》期刊2016年05期)

高应力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针对飞机详细设计研制阶段,研究典型高应力区开口的优化设计方法。选取Y12F飞机典型机翼下壁板放油孔区域为研究对象(local-model),以设计区域尺寸为设计变量,以疲劳应力、体积分数为设计约束,以最小柔度为设计目标,基于HyperWorks软件,应用变密度法做拓扑优化设计,初步得到开口区域的设计方案。依据拓扑优化结果修正总体模型(global-model),并重新创建开口区域子模型,进一步对该区域进行形状优化和尺寸优化,反复迭代,最终得到典型开口的最优设计方案,为飞机典型高应力区开口的设计提供方法参考及构型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应力区论文参考文献

[1].辛亚军,郝海春,吕鑫,姬红英.高应力区峰后红砂岩蠕变特性及模型分析[J].实验力学.2019

[2].刘志芳,高万春,王佳敏.机翼典型高应力区开口的抗疲劳优化设计研究[C].2019年(第四届)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大会论文集.2019

[3].宋川,陈旸.大型起重船高应力区推进器加强结构要点[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4].贾逸,魏良帅,黄安邦,和铭,黄细超.高应力区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9

[5].朱斯陶,姜福兴,朱海洲,张俊杰,连鸿全.高应力区掘进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发生机制研究[J].岩土力学.2018

[6].梁国喜.高应力区岩石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及能量耗散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18

[7].陈萍萍.爆破卸压对深部高应力区矿山巷道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8

[8].李鹏,刘志刚.煤柱高应力区煤体爆破卸压效果研究[J].煤炭工程.2017

[9].吕斐,缪新婷,周昌玉.结构内局部高应力区对裂纹扩展路径的影响[C].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九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10].徐元强,吴学松.高应力区巷道掘进矿压综合防治方法探究与实践[J].煤矿开采.2016

标签:;  ;  ;  ;  

高应力区论文-辛亚军,郝海春,吕鑫,姬红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