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位移放大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桩码头,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动力放大系数,双向水平地震作用
位移放大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高树飞,贡金鑫,冯云芬[1](2017)在《基于位移的高桩码头抗震设计动力放大系数计算公式》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加合理地计算基于位移的高桩码头抗震设计动力放大系数,采用40组地震动记录研究了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码头动力放大系数。研究表明,码头的偏心距和分段长度以及地震波的入射角度对动力放大系数影响较大,地震动强度和近断层效应的影响可近似予以忽略。基于对动力放大系数计算结果的统计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确定了动力放大系数的变异系数和概率分布。(本文来源于《海洋工程》期刊2017年04期)
陈伟宏,蒋认,崔双双,吴波[2](2016)在《基于动力能力谱法的RC结构位移放大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位移放大系数是预测结构在某一地震设防水准作用下的最大弹塑性变形,从而指导结构设计的参数。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尚未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考虑6、7、8叁个设防烈度,设计了3、5、8、10、12层共15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结构振动台试验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进而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分析。采用文中提出的动力能力谱方法,研究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RC框架结构在不同设防水准下的位移放大系数需求值,并与传统静力能力谱法得到的位移放大系数需求值进行对比分析。6、7、8度设防的RC框架结构的位移放大系数需求值在中震作用下分别为0.51~1.91、0.49~1.93、0.56~2.24;在大震作用下分别为1.28~4.82、1.40~4.89、1.37~5.56。中震作用下,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未发生整体屈服,表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比较保守。(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6年24期)
吴群,邵建华,王再会[3](2016)在《薄钢板剪力墙地震力折减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薄钢板剪力墙的等效拉杆理论,利用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通过10层3跨结构倒叁角型和均匀分布两种基本加载模式的底部剪力V-顶点位移Δ曲线和多条地震波增量动力分析法得到的平均V-Δ曲线的差值建立了函数关系,获取了相关的计算系数,进而推算出了7跨相同层数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对所设计的抗弯钢框架-薄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通过Matlab语言编写的能力谱法程序计算出了结构在小震和中震下前叁阶振型的需求谱、能力谱和性能点。利用改进的能力谱法计算出了10层7跨抗弯钢框架-薄钢板剪力墙结构中震下的地震力折减系数R、超强系数R_Ω和延性折减系数R_μ分别为2.81、2.58和1.09;大震下的位移放大系数Cd为4.12。(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6年07期)
刘林超,闫启方,刘滕[4](2015)在《上覆分数阶粘弹性饱和场地土位移地震放大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土体液相和固相的耦合作用,将基岩上覆场地土视为两相饱和多孔介质。为了考虑饱和场地土的粘弹性特性,其固相土骨架的应力应变关系利用分数阶Kelvin粘弹性模型来描述,建立了上覆分数阶粘弹性饱和场地土在简谐地震波作用下的运动控制方程。运用分数导数的性质并考虑上覆场地土的边界条件和透水性条件求解了上覆分数阶粘弹性场地土在简谐地震波作用下的振动问题,得到了饱和场地土的位移地震放大系数。采用数值算例分析讨论了分数导数的阶数、液固耦合系数、土体模型参数、基岩土体剪切模量比等参数对位移地震放大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数导数的阶数、液固耦合系数、土体模型参数、基岩土体剪切模量比对饱和场地土的地震响应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压实场地土,可以达到增大液固耦合系数减小地震响应的作用,通过增大饱和场地土的粘性和剪切模量也可以减小地震反应。(本文来源于《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期刊2015年05期)
邵建华,唐柏杰[5](2014)在《增量动力分析法计算抗弯钢框架-薄钢板剪力墙体系的地震力折减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薄钢板剪力墙的抗剪承载能力,收集多条人工地震波和天然地震波数据,按增量动力分析法计算出各条调幅地震波作用下结构的底部剪力和顶点位移,绘制出10层、15层和20层抗弯钢框架-薄钢板剪力墙体系的底部剪力-顶点位移曲线,进而计算各算例中震下的地震力折减系数R和大震下的位移放大系数Cd。结果表明:10层结构中震下的R平均值为2.7,大震下的Cd平均值为4.94;15层结构中震下的R平均值为2.77,大震下的Cd平均值为4.91;20层结构中震下的R平均值为2.5,大震下的Cd平均值为4.08。每条地震波所计算的R和Cd值都不相同;最大值R对应的地震波算出的Cd并不是最大,同样地,最小值R对应的地震波算出的Cd也不一定最小。(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S2期)
陈伟宏,崔双双,吕大刚,李雁军[6](2014)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是预测结构最大变形能力,确定结构之间最小距离,防止结构在地震作用时因相互碰撞而发生倒塌的关键设计参数。但是目前我国结构抗震规范中并没有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的概念。考虑不同设防烈度,不同层数严格按现行抗震规范设计了17个典型RC框架结构,采用OpenSees进行有限元建模与分析,并采用结构振动台试验数据和拟静力试验数据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分别采用非线性静力方法和非线性动力方法,对所设计典型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得到了按现行抗震规范所设计结构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的取值及其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可以预测结构临界倒塌状态时的结构最大弹塑性变形。按我国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VI、VII、VIII度RC框架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值的最小值分别为15、10、5,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结构位移放大系数与结构反应修正系数的比值(Cd/R)在0.8~1.2范围内,这和NEHRP推荐条文中的取值相近,但稍微偏大。(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潘旦光,郭泳[7](2014)在《多自由度体系的位移和内力动力放大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进行动力放大系数的教学,基于模态迭加法,推导了简谐载荷作用下多自由度黏滞阻尼体系的位移和内力动力放大系数以及等效静载荷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证明多自由度有阻尼体系中,各自由度的位移没有统一相位,以及没有统一的动力放大系数.最后,通过一道例题说明多自由度体系动力放大系数的计算过程.(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4年03期)
童根树,蔡志恒,张磊[8](2011)在《双周期标准化的位移放大系数谱》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理想弹塑性滞回模型,分析了4类场地共370条地震波作用下,单自由度体系的动力响应,得到了弹塑性体系与相应弹性体系间最大位移的关系,建立了等延性的位移放大系数谱Cd,用以评估新建或已有结构体系的弹塑性变形。考虑了二阶效应和阻尼比的影响,并采用2个特征周期Tga和TgR对周期进行标准化(Tga和TgR将整个周期划分为:加速度敏感区、速度敏感区和位移敏感区),标准化后的位移放大系数谱,保留了特征周期处的谷值特性,消除了场地类别的差异。结果表明:二阶效应和阻尼比对位移放大系数都有影响,并随周期变化,在特征周期附近的影响最为明显。(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刘高波[9](2011)在《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是一种良好的双重抗侧力体系,具有较高的抗侧刚度、强度和延性,应用前景广泛。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是当前抗震设计方法中确定结构设计地震作用和变形的关键因素。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钢结构的地震作用折减和位移放大系数》(项目编号:50578099)研究的子课题之一,本文研究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在设防烈度(中震)下的结构影响系数R和大震下的位移放大系数Cd,进行了下列工作:1、对已有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以及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回顾,结合我国抗震规范的有关规定指出,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不同的材料和结构体系采用统一的结构影响系数,不能充分体现钢结构较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有必要对钢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进行系统的研究。2、按照我国现行规范,以弹性屈曲为设计极限状态,设计了A、B、C、D共4组10个考虑不同连接刚度、层数、跨数的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原型结构。按分析需要,分别建立了能反映剪力墙板屈曲及半刚性连接特性的梁壳有限元模型和等效斜拉杆模型。3、选取D组2跨8层原型结构底部叁层的剪力墙跨部分,按照1:3的几何相似关系设计了试验模型,对其进行静力推覆试验,分析了试件的极限承载力、变形、破坏模式、墙板及半刚性连接的应力分布特点及破坏形态等。4、用本文有限元模型,对试验过程进行了模拟。对比结果验证了本文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有限元模型及数值分析方法的适用性。5、采用Pushover分析及改进的能力谱法,对所设计的原型结构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通过建立考虑高阶振型的能力谱和按照不同延性系数折减的弹塑性需求谱,确定了结构在中震(设防地震)和大震下的性能点,求解了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位移放大系数、延性折减系数、超强系数等。研究了结构层数、跨数、连接刚度等因素对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规律。6、选取多条地震波,对各组原型结构进行了增量动力时程(IDA)分析。通过对分析数据拟合,得到了结构基底剪力和顶点位移关系曲线。用改进的能力谱法确定结构的性能点,求解结构影响系数、位移延性折减系数、超强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了结构层数、跨数、连接刚度等因素对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影响规律。对Pushover分析与IDA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根据两种分析方法的结果,提出了按照我国规范设计的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取值。7、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的要求,采用本文结构影响系数建议值设计了2组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用Pushover方法研究了结构的性能,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1-04-01)
杨俊芬,顾强,苏明周[10](2010)在《基于增量动力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ANSYS的瞬态动力分析功能对六层叁跨的人字形、V形和SX形中心支撑钢框架进行增量动力分析(IDA).分别采用多项式最小二乘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原理拟合增量动力分析的数据,得到结构的IDA能力曲线并计算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结果表明:数据处理方式对结果有一定影响,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原理进行结构IDA能力曲线的拟合,能够得到更真实的能力曲线.(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位移放大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构位移放大系数是预测结构在某一地震设防水准作用下的最大弹塑性变形,从而指导结构设计的参数。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尚未引入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考虑6、7、8叁个设防烈度,设计了3、5、8、10、12层共15个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立其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结构振动台试验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进而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分析。采用文中提出的动力能力谱方法,研究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RC框架结构在不同设防水准下的位移放大系数需求值,并与传统静力能力谱法得到的位移放大系数需求值进行对比分析。6、7、8度设防的RC框架结构的位移放大系数需求值在中震作用下分别为0.51~1.91、0.49~1.93、0.56~2.24;在大震作用下分别为1.28~4.82、1.40~4.89、1.37~5.56。中震作用下,按我国抗震设计规范设计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未发生整体屈服,表明我国抗震设计规范比较保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位移放大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高树飞,贡金鑫,冯云芬.基于位移的高桩码头抗震设计动力放大系数计算公式[J].海洋工程.2017
[2].陈伟宏,蒋认,崔双双,吴波.基于动力能力谱法的RC结构位移放大系数[J].振动与冲击.2016
[3].吴群,邵建华,王再会.薄钢板剪力墙地震力折减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分析[J].建筑科学.2016
[4].刘林超,闫启方,刘滕.上覆分数阶粘弹性饱和场地土位移地震放大系数[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5
[5].邵建华,唐柏杰.增量动力分析法计算抗弯钢框架-薄钢板剪力墙体系的地震力折减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J].土木工程学报.2014
[6].陈伟宏,崔双双,吕大刚,李雁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位移放大系数能力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4
[7].潘旦光,郭泳.多自由度体系的位移和内力动力放大系数[J].力学与实践.2014
[8].童根树,蔡志恒,张磊.双周期标准化的位移放大系数谱[J].重庆大学学报.2011
[9].刘高波.半刚性连接钢框架—钢板剪力墙结构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0].杨俊芬,顾强,苏明周.基于增量动力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计算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