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被害人权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未成年,暂行办法,市委政法委,心理救助,刑事案件,未成年人案件,同步录音录像,未成年人权益,心理咨询师,犯罪记录
被害人权益论文文献综述
陈萍,邬海莹,,刘珊伊[1](2020)在《切实维护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陈萍 邬海莹 刘珊伊)日前,市委政法委、市人民检察院等13家单位联合发文出台《赣州市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害人“一站式”救助体系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该“暂行办法”从建立“一站式”取证场所、心理救助、医疗协助、社工介入、从业限制等(本文来源于《赣南日报》期刊2020-01-14)
林新英,吴胜佳[2](2019)在《扫黑除恶财产处置个别疑难问题的思考——以被害人权益保护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办理黑恶势力刑事案件中财产处置若干问题的意见》是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关于黑恶势力组织及其成员涉案财产处理的具体规定,对于明确各办案机关的分工、细化涉案财产的界定标准、明确财产的处理流程、有效实现对黑恶势力"打财断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一线审判实践中发现的个别问题为焦点,以被害人权益保护为视角,从催收赌债产生的违法所得如何发还、法院已判决(执行)案件如何处理等角度,结合有关规定对相关焦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思考和研究。(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31期)
孟璐[3](2019)在《论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的权益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涉众型经济犯罪因涉及众多被害人,极易引发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稳定。加强对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的权益保护,既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和保障人权的应然要求,也是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重要举措。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被害人身份认定分歧、财产性权利救济不足、诉讼权利得不到保障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被害人的权益保护。应转变司法观念,准确认定被害人的身份、完善诉讼制度,切实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治民[4](2019)在《论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以检察机关公诉权与被害人权益冲突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察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历史变迁的基础上,分析了公诉权的正当性基础、公诉权与被害人权益冲突形态及原因,认为应平衡公诉权与被害人权益的冲突,赋予被害人有限的起诉权、上诉权,建构被害人权益对公诉权的制约机制,从而保障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13期)
潘才健[5](2019)在《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权益在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的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对被告人及被害人的权利保障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司法实践中仍面临着重重的困境与缺陷,特别是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明显不够重视,导致该制度对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个人利益保护处于失衡状态。因为实体权利是诉讼权利产生的原因,诉讼法来源于实体法,所以有必要探讨刑法和民法对法益保护的差异,以此窥视其对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影响,从而探索出一条合理的通往平衡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张晓东[6](2019)在《性侵犯罪被害人的受损权益研究——以人格权为基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罪和猥亵儿童罪等性侵犯罪问题突出。然而,学界以性自由的侵害为基准的性侵犯罪被害人受损权益说,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犯罪的实害与本质,不利于类案的预防和治理。鉴于此,有必要从被害人论层面辩证反思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性侵犯罪之"性自由的侵害说",以人格权为基点探寻新的权益保障进路,使权益保障的法治叙事切实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顺应民众的权利诉求,更好地维护妇女、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与合法权益。(本文来源于《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永林[7](2019)在《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如何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99条:"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9条:"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当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等费用。"这是在刑事案件,尤其是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案件中,被害人提起诉讼,主张权利的法律依据。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相对于一般民事诉讼有其特殊之处,实体上是因犯罪行为引起的损害赔偿,程序上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由同一刑事案件审判组织一并审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63条规定:"人民法院审判附带民事诉讼案件,除刑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刑事司法解释已有规定的以外,适用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表现上有法律复合性的特点,既要遵循刑法规范中附带民事的规定,又受民法法律规范的调整。刑法规范中,附带民事规定,具有盖然性。实践中,应将民法规定用到诉讼中,如诉讼原则、强制措施,证据、先行给付,诉讼保全,调解、和解、撤诉、反诉等。(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17期)
王汀[8](2019)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保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频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发社会的焦虑和不安,此类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保障问题也被广泛讨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具有不同于其他被害人的群体特征,一是以未成年人为主,二是大多受到暴力侵害、遭受财产损失,叁是难以得到犯罪行为人的赔偿和补偿,四是其权利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中受到更多限制。那么,这一群体在我国处于何种状况呢?本文结合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特征及其核心需求,分析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实现情况,为未成年人司法的改革提出建议。引言部分对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提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在立法和实践中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对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说明。随后,本文从五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本文厘清了研究对象,并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群体特征。第二,本文对保障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害人权益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人权保障理论和平等保护理论决定了被害人天然享有获得保护的权利;国家追诉原则要求国家机关在衡量公共利益之时应当清楚地看到被害人的核心需求;恢复性司法的理念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保护提供了可行的发展路径。第叁,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指出,域外国家在法律制定、完善赔偿制度和救助制度、探索保护处分机制、培育社会救助组织等方面的努力值得我国借鉴。第四,本文结合被害人的核心需求,对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进行考察,对其惩罚性权益、补偿性权益的实现情况以及其“善政”需求的满足情况进行总结。在前述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进行保护要加强对撤案、立案的监督,也要完善刑事和解、附条件不起诉、被害救助、罪错未成年人的干预和矫治、未成年人检察考核等制度,对于未成年的被害人,还应当对其进行特殊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期刊2019-06-10)
王胤[9](2019)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被害人权益保障》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正在进行,理论和实务界都将焦点放在了控辩双方及程序运行上,忽略了被害人之权益,而保障被害人权益实则有其现实意义。保障被害人权益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存在理论冲突:量刑建议的不确定性使制度目的不能实现、赔偿与量刑关系容易失衡、被害人上诉权无法得到保障。实践中可以通过赋予被害人程序参与权、完善量刑建议制度和国家补偿制度、赋予被害人独立上诉权等方式保护被害人权益。(本文来源于《河南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单鲲[10](2019)在《犯罪所得保全扣押制度之借鉴──以涉众型经济犯罪中被害人权益保护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逐渐呈现组织化、精细化、巨额化等特点。相比其他犯罪,该类犯罪的被害人多、涉案金额大且追赃困难,从而给金融管理秩序、公民个人财产乃至社会安定稳定造成巨大破坏。受困于制度设计上的不完善,即使能够及时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也未必能够弥补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因此,借鉴台湾地区犯罪所得保全扣押制度,对此类犯罪的犯罪所得从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之初就给予相应干预,对实现该类犯罪的全面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人民检察》期刊2019年02期)
被害人权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关于办理黑恶势力刑事案件中财产处置若干问题的意见》是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关于黑恶势力组织及其成员涉案财产处理的具体规定,对于明确各办案机关的分工、细化涉案财产的界定标准、明确财产的处理流程、有效实现对黑恶势力"打财断血"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一线审判实践中发现的个别问题为焦点,以被害人权益保护为视角,从催收赌债产生的违法所得如何发还、法院已判决(执行)案件如何处理等角度,结合有关规定对相关焦点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思考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被害人权益论文参考文献
[1].陈萍,邬海莹,,刘珊伊.切实维护未成年被害人合法权益[N].赣南日报.2020
[2].林新英,吴胜佳.扫黑除恶财产处置个别疑难问题的思考——以被害人权益保护为视角[J].法制博览.2019
[3].孟璐.论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的权益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刘治民.论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以检察机关公诉权与被害人权益冲突为视角[J].西部学刊.2019
[5].潘才健.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权益在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中的平衡[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
[6].张晓东.性侵犯罪被害人的受损权益研究——以人格权为基点[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9
[7].马永林.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如何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J].法制博览.2019
[8].王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权益保障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9
[9].王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被害人权益保障[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9
[10].单鲲.犯罪所得保全扣押制度之借鉴──以涉众型经济犯罪中被害人权益保护为视角[J].人民检察.2019
标签:未成年; 暂行办法; 市委政法委; 心理救助; 刑事案件; 未成年人案件; 同步录音录像; 未成年人权益; 心理咨询师; 犯罪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