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数字距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龄期,数字距离效应,反应时
数字距离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夏天,孙先桃,卢跃兵,王惠[1](2018)在《学龄期弱视患儿数字距离效应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学龄期弱视患儿的数字距离效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学龄期弱视患儿为观察组,其中31例患者为7岁组(6~8岁),29例患者为9岁组(9~10岁),38例患者为12岁组(11~13岁)。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98例健康学龄期儿童为对照组,将其分为7岁组(n=29)、9岁组(n=32)和12岁组(n=37)。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不同年龄组对不同数字的反应时、反应时差值,比较不同弱视儿童对不同数字的反应时。结果:数字≥5时观察组7岁组儿童对数字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7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7岁组儿童对数字1、2、3、4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岁组患儿对数字1、2、8、9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9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9岁组儿童对数字3、4、5、6、7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12岁组儿童对数字1~9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12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7岁组、9岁组和12岁组的反应时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8例患者中轻度弱视患儿对数字的反应时短于中度和重度患儿,中度患儿短于重度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弱视患儿对不同数字(尤其是≥5的数字)的反应时较正常儿童均较长,较正常儿童的数字加工能力发展缓慢。(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吴兰兰[2](2017)在《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与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影响的眼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任何时间里,我们的感官将接受大量的信息。然而,为了有效,人们的动作必须一次指向单个位置或对象。因此,需要一个选择机制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深度加工,以便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响应,这就是视觉选择性注意。视觉选择性注意分为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相关的研究表明数字加工和注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数字加工领域里研究最为广泛的就是数字距离效应。然而有关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是怎么影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数字加工过程还尚未得到严格的研究。本研究使用眼动技术,并通过结合Ponser线索提示范式和数字大小比较任务来探讨这个问题。实验一(内源性注意线索提示范式)和实验二(外源性注意线索提示范式)均采用4(数字距离:数字距离分别为1、2、3、4)×2(线索有效性:有效/无效)×2(学业类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正常儿童)的混合设计。通过实验的反应时和眼动数据来分析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行为反应时结果表明:(1)无论在内源性注意还是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都出现了数字距离效应,表明反应时随着数字距离的增大而减少。(2)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反应时要显着长于正常儿童的反应时。(3)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有效线索提示下的反应时和无效线索提示下的反应时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有效线索提示下的反应时显着短于无效线索提示下的反应时。(4)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的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在内源性注意的无效线索提示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但在外源性注意的无效线索提示下,只有正常儿童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而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却未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眼动数据结果表明:(1)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和瞳孔直径都显着大于正常儿童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和瞳孔直径;但在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正常儿童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瞳孔直径和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瞳孔直径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2)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指标上都存在线索提示效应,表明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都要小于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1)
罗叶双[3](2017)在《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下SOAs变化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数字对认识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数字距离效应(numerical distance effect)一直被作为数字加工(number processing)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目前对于数字的研究已经逐渐从单一的数字认知任务到复杂的多任务上。本实验在已存在的研究基础上,探究在内源性以及外源性注意下SOAs的变化是怎么样影响数字距离效应的,探讨重点为内外源性注意线索提示下SOAs变化对数字距离效应内在机制上的差异。实验中所有被试所做任务相同,实验者的任务是判断数字目标的大小。研究一与研究二区别在于,前者是用内源性线索提示(即中央线索),后者为外源性线索提示(即外周线索),两者均有线索提示有效与线索提示无效(即75%线索提示有效/25%为线索提示无效)。行为上结果得:(1)在内源性注意下,在SOAs为300、500和700ms下发现线索提示有效性存在差异显着,SOAs为100ms时其线索提示有效性差异不显着。在各SOAs水平上不管是线索提示有效还是线索提示无效下存在差异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且线索提示有效下的数字距离效应强于线索提示无效下的。(2)在外源性注意下,各SOAs水平上线索提示有效性存在显着差异,在各SOAs水平上数字距离效应均存在显着差异,即无论是线索提示有效还是线索提无效示下距离效应均存在显着差异,且在SOA为300ms时,数字距离效应的差异性最强。脑电上结果得:(1)内源性注意下,SOAs为500ms的线索提示无效下的P1成分上发现差异显着数字距离效应;在SOAs为100ms和700ms的线索提示有效下及SOAs为500ms的线索提示无效下的N2成分上发现差异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SOAs为300的线索提示有效下的P3成分上也发现差异显着数字距离效应。(2)外源性注意下,SOAs为300ms的线索提示无效下和SOAs为500ms线索提示有效下的N1成分上发现显着数字距离效应;SOAs为100ms的线索提示无效下和SOAs为500ms的线索提示有效下的P2成分上发现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SOAs为300m和700ms的线索提示有效下及SOAs为100ms的线索提示无效下的N2成分上发现显着数字距离效应;SOAs为100ms和700ms的线索提示无效下的P3成分上发现显着数字距离效应。(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7-04-10)
王恒[4](2016)在《视觉选择性注意下线索提示比例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觉选择性注意是人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所接触到的纷繁复杂的外界信息进行筛选的有效途径,它使人们不断优化信息加工过程,确保有利信息得到更多指向和集中并为自己所用。从出生开始,数字便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数字加工能力也成为影响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对视觉中依据不同线索提示而出现的数字刺激进行心理表征的认知加工过程必然会受到视觉选择性注意等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怎样的还需要进一步探究。本研究结合行为实验和ERP技术希望研究视觉选择性注意下线索提示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因此实验一与实验二都采用2(有效线索提示比例:75%、50%)×2(线索提示有效性:有效提示、无效提示)×4(数字距离:1、2、3和4,即数字与5的差值)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被试内因素是线索提示有效性和数字距离,被试间因素是有效线索提示比例,但实验一的设计采用内源性线索提示范式,实验二的设计则采用外源性线索提示范式。结果显示,(1)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当有效线索提示比例为50%时,只有数字距离对N2和P3有显着影响,小数字距离诱发更大波幅;当有效线索提示比例为75%时,只有线索提示有效性对N2和P3有显着影响,无效提示诱发更大波幅。(2)在外源性注意条件下,当有效线索提示比例为50%时,线索有效性和数字距离都对N2和P3有显着影响,无效提示和小数字距离条件下会诱发更大波幅的N2和P3成分;当有效线索提示比例为75%时,N2成分上线索有效性主效应不显着但P3成分上线索有效性主效应显着;N2和P3成分上的数字距离主效应均显着。小数字距离诱发更大波幅。(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6)
吴兰兰,潘运,兰文杰,菀蓉[5](2015)在《内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字加工距离效应发展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距离效应(number distance effect)是数字认知加工的典型效应,是指对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进行比较时,反应时和错误率会随着两个数字之间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如比较1和9的反应时要显着小于比较8和9的反应时(Moyer&Landauer,1967;Dehaene,Dupoux,&Mehler,1990)。该效应的发现表明数量信息的表征是自动获取的,并且数字是被置于心理数字线上(Dehaene&Akhavein,1995;Gloldfarb,Henik,&Rubinsten,2011)。已有研究发现注意对数字加工有重要影响。例如,Fischer等(2003)的实验发现当小数字(1和2)出现在注视点位置时,被试对呈现在左侧视野方块的反应更快,而当大数字(8和9)出现在注视点位置时,被试对呈现在右侧视野方块的反应更快,表明对小数字的加工能够自动激活左侧空间注意,对大数字的加工能够自动激活右侧空间注意。在视觉注意领域,注意分为内源性注意(endogenous attention)和外源性注意(exogenous attention)。其中,前者是指观察者对目标出现位置的预期导致了注意的预分布,这种注意朝向是受观察者的意图所控制的;而后者是指外周突现所引发的注意选择,它独立于观察者的意图控制,主要取决于刺激特性。本研究采用Posner(1980)的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阿拉伯数字,以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被试为7岁、9岁、11岁和成人各20人,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儿童数字认知加工距离效应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在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条件下,儿童和成人在数字加工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数字距离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2)在内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7岁、9岁、11岁儿童及成人均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3)在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下,9岁、11岁儿童及成人均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但7岁儿童没有表现出显着的的数字距离效应;(4)在内源性无效线索提示下,11岁儿童和成人均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但7岁儿童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显着,而9岁儿童的小数字距离明显,大数字距离效应却不显着;(5)在外源性无效线索提示下,11岁儿童和成人均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但7岁儿童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均不明显,而9岁儿童的大数字距离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蔡恒爱[6](2015)在《视觉选择性注意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对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以数字为参照与周围的事物进行互动,数字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感知周围事物的数量,因此人类的数字加工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视觉选择性注意往往是影响数字加工的直接来源,而各种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特性是如何影响数字距离效应的心理-认知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运用ERP技术来探讨视觉选择性注意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研究一和研究二均采用2(有效性:有效线索提示、无效线索提示)×4(数字距离:数字距离为1、数字距离为2、数字距离为3、数字距离为4)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不同的是研究一运用的是Posner(1980)内源性线索提示范式,研究二运用的是Posner(1980)的外源性线索提示范式。研究结果发现,(1)无论是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还是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会对LPC波幅有显着影响,对P3波幅没有显着影响;数字距离不仅会影响P3波幅还会影响LPC波幅,且都是小的数字距离会比大的数字距离诱发更大的波幅;(2)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有效线索提示和无效线索提示对P3波幅上数字距离的影响相似,而有效线索提示和无效线索提示对LPC波幅上的数字距离存在不同影响,无效线索提示对数字距离的影响比有效线索提示更大,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并未出现这些差异。(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5-03-23)
刘维韦,余晓敏,李民,朱冬梅,杨森焙[7](2014)在《内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以下简称"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为对数困儿童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以判断小数(1~4)和大数(6~9)是否大于5为任务,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加工的数字距离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在内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小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内源性无效提示下,两组儿童的数字距离主效应或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有效提示下,两组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外源性无效提示下,正常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主效应和线性拟合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数困儿童大小数数字距离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困儿童和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产生影响,80%的提示效度下数困儿童可以有效利用提示信息。对数困儿童提取信息环节加以有效提示,可以提高其数字加工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4年11期)
潘运,白学军[8](2013)在《视觉空间注意定向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osner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定向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阿拉伯数字,以判断数字是否大于5为任务,考察视觉空间注意定向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内源性线索和外源性线索条件下,中小学生在数字加工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数字距离效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2)内源性和外源性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各年级学生均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3)内源性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均能够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但小学叁年级学生的数字距离效应不明显;外源性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小学叁年级学生的大小数字距离效应不显着,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小数字距离效应显着,但大数字距离效应不显着,中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数字距离效应。(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潘运,全小山,林伟民,杨桂芳[9](2011)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变化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数字距离效应(number distance effect)是数字加工的一种特有效应,指对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进行比较时,反应时和错误率会随着两个数字之间距离的增加而下降。已有研究发现数字加工与注意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采用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阿拉伯数字,以判断数字是否比5大为任务,考察内源性和外源性线索不同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变化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内源性线索条件下,当线索提示有效性为80%时,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当线索提示有效性为50%时,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但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了距离效应,大数的距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2)在外源性线索条件下,无论线索提示有效性为80%,还是50%,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大小数均出现了距离效应。(本文来源于《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0-21)
潘运,白学军,沈德立[10](2011)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实验范式,考察了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不同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材料为小数(1~4)和大数(6~9)的阿拉伯数字,以判断数字是否比5大为任务,结果发现:①内源性注意条件下,当线索提示有效性为80%时,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当线索提示有效性为50%时,注意条件下,大、小数都出现了距离效应,但非注意条件下,只有小数出现了距离效应,大数的距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②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无论线索提示有效性为80%还是50%,注意和非注意条件下,大、小数均出现了距离效应.(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8期)
数字距离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任何时间里,我们的感官将接受大量的信息。然而,为了有效,人们的动作必须一次指向单个位置或对象。因此,需要一个选择机制来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深度加工,以便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响应,这就是视觉选择性注意。视觉选择性注意分为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相关的研究表明数字加工和注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数字加工领域里研究最为广泛的就是数字距离效应。然而有关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是怎么影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数字加工过程还尚未得到严格的研究。本研究使用眼动技术,并通过结合Ponser线索提示范式和数字大小比较任务来探讨这个问题。实验一(内源性注意线索提示范式)和实验二(外源性注意线索提示范式)均采用4(数字距离:数字距离分别为1、2、3、4)×2(线索有效性:有效/无效)×2(学业类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正常儿童)的混合设计。通过实验的反应时和眼动数据来分析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的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行为反应时结果表明:(1)无论在内源性注意还是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都出现了数字距离效应,表明反应时随着数字距离的增大而减少。(2)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反应时要显着长于正常儿童的反应时。(3)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有效线索提示下的反应时和无效线索提示下的反应时并不存在显着差异;但在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在有效线索提示下的反应时显着短于无效线索提示下的反应时。(4)在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的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在内源性注意的无效线索提示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和正常儿童均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但在外源性注意的无效线索提示下,只有正常儿童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而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却未表现出显着的数字距离效应。眼动数据结果表明:(1)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和瞳孔直径都显着大于正常儿童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和瞳孔直径;但在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正常儿童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瞳孔直径和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的注视次数、眼跳次数、瞳孔直径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差异。(2)在内源性注意条件下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指标上都存在线索提示效应,表明有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都要小于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的注视次数和眼跳次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数字距离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李萍,夏天,孙先桃,卢跃兵,王惠.学龄期弱视患儿数字距离效应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8
[2].吴兰兰.内源性和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与正常儿童数字距离效应影响的眼动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7
[3].罗叶双.内源性注意与外源性注意下SOAs变化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7
[4].王恒.视觉选择性注意下线索提示比例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6
[5].吴兰兰,潘运,兰文杰,菀蓉.内外源性注意条件下数字加工距离效应发展的实验研究[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6].蔡恒爱.视觉选择性注意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15
[7].刘维韦,余晓敏,李民,朱冬梅,杨森焙.内外源性注意对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4
[8].潘运,白学军.视觉空间注意定向对中小学生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
[9].潘运,全小山,林伟民,杨桂芳.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变化对数字加工距离效应的影响[C].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10].潘运,白学军,沈德立.内源性注意和外源性注意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对数字距离效应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