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沙眼衣原体感染和异位妊娠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娜,黄小宝,韩建德,陈小红,马春光[1](2021)在《体内外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状态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临床症状隐匿,可导致严重并发症。体外细胞模型研究表明,沙眼衣原体暴露于不利条件下时,宿主细胞内的沙眼衣原体停止增殖,物质代谢低下,进入逃逸宿主免疫防御的一种可逆的持续感染状态。体内与体外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持久性"不完全等同,沙眼衣原体与感染宿主之间存在长期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关系。但对沙眼衣原体在人体形成的长期感染状态,目前尚无公认定论。
董军响,王真真,陈英华[2](2021)在《血清沙眼衣原体、INH-A、CK-MB比率联合子宫内膜厚度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血清沙眼衣原体、抑制素-A(INH-A)、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比率联合子宫内膜厚度在异位妊娠(EP)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7月我院58例EP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58例正常宫内早孕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INH-A、CK-MB比率、子宫内膜厚度、沙眼衣原体免疫球蛋白G(IgG)、IgM抗体阳性率,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研究组血清INH-A、CK-MB比率、子宫内膜厚度间相关性,并比较沙眼衣原体IgG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清INH-A、CK-MB比率及子宫内膜厚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究沙眼衣原体IgG抗体阳性、血清INH-A、CK-MB比率及子宫内膜厚度单一、联合诊断EP的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INH-A、CK-MB比率及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沙眼衣原体IgG抗体阳性率(68.97%)高于对照组(34.48%)(P<0.05);研究组血清INH-A、CK-MB比率与子宫内膜厚度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沙眼衣原体IgG抗体阳性患者血清INH-A、CK-MB比率及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IgG抗体阴性患者(P<0.05);沙眼衣原体IgG抗体阳性、血清INH-A、CK-MB比率及子宫内膜厚度联合诊断E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大于各指标单一诊断,联合诊断的最佳敏感度为82.76%%,特异度为75.86%。结论 EP患者血清INHA、CK-MB比率呈异常低表达状态,沙眼衣原体Ig G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女性,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降低,各指标在EP诊断中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且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诊断效能,可为EP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郑波,郭钰英,赵晓丹,戴芳芳,郭影,程书清,霍志欣[3](2021)在《IVF已孕妇女妊娠结局与移植前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结果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移植前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结果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embryo transfer,IVF/ICSI-ET)妊娠妇女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2019年3月于邢台不孕不育专科医院新鲜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及冻融胚胎移植治疗怀孕的妇女,均在胚胎移植前7~10天采集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及衣原体样本,按照检测结果将新鲜IVF/ICSI-ET周期及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red,FET)周期各分为三组:UU阳性组,CT阳性组及UU、CT阴性组。新鲜UU阳性组81例,CT阳性组24例及UU、CT阴性组281。FET UU阳性组68例,CT阳性组9例及UU、CT阴性组359例。结果三组患者的早期流产率、晚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流产原因、活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行辅助生殖助孕过程中对于无症状的患者,移植前支原体及衣原体阳性结果预防性用药后对临床结局无显着不良影响。
杨佳佳,李涛,周明莉,赵勇,梁树梅,张彦懿,黄江渝[4](2021)在《不良孕产患者宫颈分泌物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不良孕产患者宫颈分泌物中解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及临床意义,比较荧光探针聚合酶链反应(FQ-PCR)和实时荧光核酸恒温扩增检测技术(SAT)检测UU、CT核酸的性能差异。方法应用FQ-PCR和SAT分别检测98例不良孕产患者(观察组)及38例健康妇女(对照组)宫颈分泌物中UU-DNA、CT-DNA和UU-RNA、CT-RN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观察组UU-DNA、CTDNA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35岁年龄段,观察组UU-DNA、CT-DNA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35岁年龄段,观察组UU-DNA检出率和总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自发性流产、异位妊娠和不孕症患者的UU-DNA、CT-DN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UU-RNA与UU-DNA、CT-RNA与CT-DNA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对照组中,UU-RNA检出率明显高于UU-DNA (P<0.05),CT-DNA与CT-RNA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良孕产患者宫颈分泌物中UU检出率较高。FQ-PCR和SAT检测均能为临床诊断UU和CT感染提供依据,而在无症状感染人群中,SAT检测UU更具优势。
张国伟[5](2021)在《HPV感染与妊娠相关疾病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妊娠期由于孕妇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清除能力减弱。本文旨在探讨HPV感染与妊娠相关疾病的联系,为临床预防、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检索2020年12月前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及维普、万方、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所发表的关于HPV感染与妊娠相关疾病的文献。通过End Note X9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评估纳入文献的质量使用的是非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质量评价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利用软件Rev Man5.3处理资料数据并完成纳入文献的Meta分析。我们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了比值比(OR),使用I2统计量评估异质性。结果: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文共纳入74篇文献,包括60篇队列研究和14篇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妊娠期与非妊娠期HPV感染相关的文献有7篇;与早产相关的文献有25篇,样本容量386387人;与胎膜早破相关的文献有21篇,样本容量256132人;与新生儿低体重相关的文献有4篇,样本容量360702人;与异位妊娠相关的有2篇,样本容量265人;与IVF相关的有15篇,样本容量2974人。2.妊娠期妇女与育龄非妊娠期妇女的HPV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OR=1.03,95%CI=0.69~1.56,P>0.05,说明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HPV感染与早产风险呈正相关。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OR=1.44,95%CI=1.29~1.61,P<0.05,说明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高危型HPV感染与胎膜早破风险增加有关。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OR=1.77,95%CI=1.52~2.05,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HPV感染与新生儿低体重风险增加有关。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OR=1.88,95%CI=1.27~2.76,P=0.001<0.05,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高危型HPV感染与异位妊娠风险增加有关。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OR=5.76,95%CI=2.76~11.99,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高危型HPV感染与IVF临床妊娠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结果显示:OR=0.98,95%CI=0.79~1.22,P=0.85>0.05,说明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妊娠期妇女与育龄非妊娠期妇女的HPV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HPV感染与早产风险增加有关;HPV感染可能是新生儿低体重风险增加的一个因素;高危型HPV感染与胎膜早破的风险增加呈正相关;高危型HPV感染可能是异位妊娠风险增加的一个因素;高危型HPV感染不会影响IVF患者的临床妊娠率。尽管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是,鉴于纳入的研究数量较少这种客观局限性,未来仍需要更广泛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张宇[6](2021)在《输卵管炎性不孕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输卵管炎性不孕及输卵管阻塞黏连程度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输卵管炎性不孕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第一部分为病例对照研究,观察组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山西省中医院妇科住院部行宫腹腔镜手术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输卵管炎性不孕病例共48例;对照组选择同期入住妇科病房,因子宫内膜息肉或(和)多囊卵巢综合征导致的不孕行宫腹腔镜手术治疗,术中见输卵管外观正常者共46例。(1)指导患者填写既往生殖道感染情况表,收集有关数据;(2)采集患者下生殖道分泌物,采用细菌培养鉴定法检测患者生殖道细菌、霉菌、UU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CT、淋球菌;(3)宫腹腔镜术中察看盆腔状况,并对输卵管阻塞及盆腔粘连情况评分;(4)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6.0处理分析。第二部分为证型分布研究,资料均来自2017年至2019年期间因“慢性盆腔炎、不孕症”入住山西省中医院妇科病房,行宫腹腔镜检查证实为输卵管炎性不孕的患者,共187例。使用住院部病例系统筛选符合条件的病例,根据病例记录内容将相关信息录入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6.0处理分析。结果:(1)本研究中输卵管炎性不孕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如下:(1)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UU与输卵管炎性不孕存在相关关系(P=0.000,OR=21.489,95%CI[5.500~83.959]),盆腹腔手术史与输卵管炎性不孕存在相关关系(P=0.002,OR=6.368,95%CI[1.991~20.375]),二者均是导致输卵管炎性不孕的危险因素;CT、NG、BV、VVC、TV、人工流产史与输卵管炎性不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盆腹腔手术史(P=0.014,OR=8.628,95,95%CI[-3.865~-0.445])对输卵管评分存在显着影响,但尚不能认为人流史、UU、CT、VVC、TV、BV对输卵管评分有影响(P>0.05)。(2)本研究中输卵管炎性不孕的证型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气滞血瘀型占21.4%、湿热瘀结型占67.4%、肾虚血瘀型、痰湿瘀滞型、寒凝血瘀型均较少,分别仅占2.1%、占2.1%、占4.8%,其他证型占1.6%;(2)中医证型之间人工流产史(X2=3.892,P=0.565)、盆腹腔手术史(X2=1.907,P=0.862)、生殖道感染史(X2=9.699,P=0.084)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44,P=0.020)。(4)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01,P=0.000),湿热瘀结型、气滞血瘀型、痰湿瘀滞型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小,肾虚血瘀型、寒凝血瘀型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结论:(1)UU和盆腹腔手术史是输卵管炎性不孕的危险因素(OR>1);(2)盆腹腔手术史对输卵管阻塞黏连的严重程度影响显着(P<0.05)。(3)输卵管炎性不孕患者证候分布以湿热瘀结型患者最多,气滞血瘀型次之;(4)年龄、病程长短均对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影响,盆腹腔手术史、人流史、盆腔感染史对中医证型分布的影响待进一步研究。
林小凤[7](2021)在《妇科门诊患者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妇科门诊患者宫颈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的感染率及CT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妇科门诊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女性患者,对其就个人背景、卫生习惯、婚育及性生活情况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宫颈分泌物进行CT检测及采集阴道上段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根据CT检测结果分为CT阳性组及CT阴性组,计算妇科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的感染率,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CT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88例患者,其中CT阳性组75例,CT阴性组713例。妇科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总感染率为9.52%。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间在受教育程度、卫生习惯(外阴清洁方式、冲洗阴道频率、使用护垫频率)、初次性生活年龄、性伴侣数目、性生活方式、避孕方式、流产次数的差异不显着,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年龄、月收入、婚姻、生育次数、白带清洁度、阴道菌群的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轻(18~35岁)(OR=2.247,95%CI 1.018~4.958)、未婚(OR=1.990,95%CI 1.014~3.906)、白带清洁度异常(OR=3.035,95%CI 1.209~7.621)与CT感染有相关性(均P<0.05),月收入、生育次数及阴道菌群与CT感染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1)妇科门诊患者沙眼衣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感染率为9.52%。(2)年轻(18~35岁)、未婚及白带清洁度是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由此建议:要加强对这些人群进行CT筛查,以及临床上进行宫腔操作前有必要常规进行沙眼衣原体筛查,NAAT是目前推荐筛查宫颈CT感染的检测方式;规范CT感染的治疗以避免治疗不彻底导致不良并发症及耐药的发生,目前无有效预防药物,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同时重视随访和性伴侣的治疗。
董姝君[8](2021)在《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近10年的输卵管妊娠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因素,总结治疗规律,为输卵管妊娠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相关经验和参考资料,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材料与方法:对2011年01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入院行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患者满足标准的404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资料情况将患者分成保守治疗组和手术组,其中保守治疗组374例,手术组3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信息,包括一般情况(年龄、停经天数),既往病史(孕次、剖宫产史及次、流产史及次、异位妊娠史及次、腹部手术史及次、月经紊乱史),中医证型,发病季节,辅助检查(血β-HCG值、B超显示包块直径大小及盆腔积液深度),治疗情况等。结果:1.单因素分析中,患者年龄、停经天数、孕次、流产史及次数、剖宫产史及次数、腹部手术史及次数、异位妊娠史、发病季节、中医证型、B超显示初始包块直径及初始盆腔积液深度均不是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因素(P>0.05),而患者既往异位妊娠次数和初始血β-HCG值是其影响因素(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初始血β-HCG值是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因素(P<0.001)。且当其他因素固定不变时,初始血β-HCG值每升高一个级别(包括<500IU/L、500-1000IU/L、>1000IU/L三个级别),保守治疗转手术的概率是前一级别的4.080倍(95%CI:2.316-7.187)。3.初始血β-HCG值在>500IU/L、>1000IU/L的保守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5.71%、80.34%;在0-500IU/L、501-1000IU/L、1001-2000IU/L的保守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8.20%、95.38%、94.64%,累计成功率分别为98.20%、97.56%、97.08%。4.保守治疗7天有81.59%的患者血β-HCG值下降,治疗14天有92.10%的患者血β-HCG值下降。治疗10-14天有80%左右的患者血β-HCG值下降超过一半,治疗14天有47.11%的患者血β-HCG值下降超过90%。5.保守治疗后转手术的患者的住院天数小于持续保守治疗的患者(P<0.05)。持续保守治疗的患者,初始血β-HCG值与保守治疗时间(即住院时间)有显着的弱的正相关(P=0.000<0.01为显着相关,0<Rs=0.286<0.4为弱的正相关)。6.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初始和第4天的血β-HCG临界值分别为2116.43IU/L、825.08IU/L,此时的敏感度分别为66.70%、86.70%,特异度为89.80%、78.90%,初始血β-HCG值<2116.3IU/L的成功率为97.10%,第4天血β-HCG值<825.08IU/L的成功率为98.68%。比较初始和第4天的血β-HCG值,当治疗第4天血β-HCG值较初始血β-HCG下降<5.99%时,可以预判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失败,相反则可以预判治疗成功。7.保守治疗组血β-HCG值在0-4天的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10-14天。将保守治疗组的数据进一步细分,把入院期间血β-HCG值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的患者分为下降型组,而血β-HCG值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患者分为峰型组。得出下降型组同样在0-4天血β-HCG值的下降速度最快,其次是7-10天。血β-HCG值下降型组在第4天即能下降至峰值的50%以上,在第14天可下降至峰值的90%以上。峰型组在第7天达到峰值,且血β-HCG增长的量约为初始值的50%,10-14天下降速度最快,在第14天可下降至峰值的50%以上,第25天可下降至峰值90%以上。下降型组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峰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患者初始血β-HCG值显着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P<0.001),且当其他因素固定不变时,初始血β-HCG值每升高一个级别(包括<500IU/L、500-1000IU/L、>1000IU/L三个级别),保守治疗转手术的概率是前一级别的4.080倍(95%CI:2.316-7.187)。2.通过ROC曲线分析,得出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时,在无其他药物保守治疗禁忌症的情况下,初始血β-HCG水平低于2116.43IU/L,治疗第4天血β-HCG水平低于825.08IU/L,是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较优选择。3.通过ROC曲线分析,当治疗第4天血β-HCG值较初始血β-HCG下降<5.99%时,可以预判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失败,相反则可以预判治疗成功。
徐嘉新[9](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在复杂真实的医疗环境下,总结我科盆腔炎性疾病住院患者的一般情况、辅助检查、诊疗经过及预后,客观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梳理出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盆腔炎性疾病规范化治疗提供临床证据。研究方法:根据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逐一查阅2005年10月-2021年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住院的诊断为盆腔炎性疾病的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姓名、年龄、婚育史、既往史、病程长短、中医证型),主诉及妇科检查情况(包括发热、下腹压痛、反跳痛、异常阴道分泌物、子宫压痛、宫颈举摆痛、附件增厚及压痛情况、是否触及包块),辅助检查(包括妇科B超、血常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住院期间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治愈、疾病进展、中转手术、遗留包块),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录入Microsoft Excel,应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各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我科治疗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梳理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1.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1)年龄分布:最小17岁,最大74岁,平均年龄为40.01±10.11岁。(2)病程最短4小时,最长30天,平均病程(5.89±5.23)天。(3)生殖道感染情况:303例患者中,有187例患者阴道感染,占61.72%,且均为单纯性感染,其中线索细胞阳性者112例(59.89%),解脲支原体阳性者35例(18.72%),念珠菌阳性者32例(17.11%),滴虫阳性者6例(3.21%),沙眼衣原体阳性者2例(1.07%)。(4)中医证型以湿热蕴结证多见(45.54%),其次为湿毒壅盛证(24.75%),热毒炽盛证(17.16%),瘀热内结证(12.54%)。(5)疾病类型:腹痛128例(42.24%),腹痛+发热31例(10.23%),腹痛+发热+包块144例(47.52%)。(6)不同疾病类型中医证型分布:腹痛组中湿热蕴结证98例(76.6%),瘀热内结证30例(23.4%)。腹痛+发热组中热毒炽盛证5例(16.1%),湿毒壅盛证15例(48.4%),湿热蕴结证9例(29.0%),瘀热内结证2例(6.5%)。腹痛+发热+包块组中热毒炽盛证47例(32.6%),湿毒壅盛证60例(41.7%),湿热蕴结证31例(21.5%),瘀热内结证6例(4.2%)。2.治疗方案303例患者中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有297例(98.02%),我院西医治疗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根据抗生素应用指南及患者病情程度酌情给药。中医治疗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或二者联合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3.中西医治疗方案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临床疗效(1)腹痛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4.50±0.71d、8.47±2.53d),抗生素+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显着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发热组:三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均为100%。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89±1.7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67±2.52d、8.00±5.57d、6.33±0.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痛+发热+包块组: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66.67%、57.69%、59.09%,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患者腹痛消失时间(7.56±1.85d)、体温复常时间(3.26±1.36d)、WBC复常时间(6.57±2.08d)、PCT复常时间(4.92±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71d、7.00±1.41d、12.00±2.83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10.53±3.80d、4.80±1.72d、8.33±2.92d、8.13±5.1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药外治组在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WBC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所有中西医治疗患者总体分析:三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80.0%、76.09%、81.71%,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5.64±2.00d)、体温复常时间(3.13±1.22d)、WBC复常时间(5.79±2.42d)、CRP复常时间(5.68±3.20d)、PCT复常时间(4.03±3.76d)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14.50±0.58d、7.00±1.41d、12.00±2.83d、8.50±2.12d、12.00±2.83d)和抗生素+中医外治法(9.46±3.21d、4.44±1.72d、7.89±2.95d、8.28±4.01d、7.83±4.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中医外治组患者腹痛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WBC复常时间均小于抗生素+中药口服组,两组在CRP复常时间、PCT复常时间无统计学差异。4.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1)腹痛组和腹痛+发热组治愈率(均为100%)显着高于腹痛+发热+包块组(59.1%),中转手术率、遗留包块率(均为0%)显着低于腹痛+发热+包块组(分别为26.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痛组、腹痛+发热组患者的腹痛消失时间(4.79±1.19d、4.89±1.76d)均显着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7.56±1.85d)。腹痛+发热组患者体温复常时间(2.81±0.68d)、WBC复常时间(3.93±2.16d)、CRP复常时间(3.85±2.94d)、PCT复常时间(3.81±1.89d)均小于腹痛+发热+包块组(3.26±1.36d、6.57±2.08d、6.45±3.00d、4.92±3.7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1)腹痛组:两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疾病转归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4.56±1.10d)小于瘀热内结证患者(5.08±1.29d)(P<0.05)。(2)腹痛+发热组:四种中医证型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在疾病转归情况、腹痛消失时间(6.60±0.89d、4.92±1.88d、4.00±1.41d、4.00±1.41d)、体温复常时间(2.60±0.55d、2.75±0.62d、3.00±0.93d、3.00±0.00d)、WBC复常时间(5.80±1.10d、3.92±1.78d、3.00±1.83d、3.00±0.00d)、CRP复常时间(5.20±3.03d、3.67±2.93d、3.63±1.11d、3.53±1.51d)、PCT复常时间(4.60±2.88d、2.91±1.58d、2.32±1.37d、2.82±1.00d)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3)腹痛+发热+包块组:,热毒炽盛证(44.7%)的中转手术率与湿毒壅盛证(22.0%)、湿热蕴结证(12.0%)无统计学差异,但显着高于瘀热内结证(0%)(P=0.005)。热毒炽盛证(5.3%)、湿毒壅盛证(17.0%)、湿热蕴结证(12.0%)的遗留包块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低于瘀热内结证(66.7%)(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74±1.41d)、体温复常时间(4.21±1.62d)均大于湿毒壅盛证(分别为7.36±1.63d、2.92±1.08d)、湿热蕴结证(6.84±2.03d、2.89±0.99d)和瘀热内结证(6.00±1.41d、2.00±0.00d)(P<0.05)。(4)三种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总体分析:湿热蕴结证患者治愈率(94.8%)显着高于热毒炽盛证(55.8%)和湿毒壅盛证(69.8%)(P<0.05),湿热蕴结证与瘀热内结证(87.9%)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中转手术率(2.6%)和瘀热内结证(0%)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均显着低于热毒炽盛证(39.5%)(P<0.05)。热毒炽盛证患者腹痛消失时间(8.29±1.57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6.57±2.05d)、湿热蕴结证(5.11±2.69d)和瘀热内结证(4.75±2.06d)(P<0.05)。湿毒壅盛证显着大于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P<0.05),湿热蕴结和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体温复常时间(3.87±1.60d)大于瘀热内结证(2.50±0.58d),热毒炽盛证、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热蕴结证、湿毒壅盛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热毒炽盛证患者PCT复常时间(6.21±3.78d)显着大于湿毒壅盛证(3.03±3.71d)和湿热蕴结证(3.52±2.12d)(P<0.05),热毒炽盛证与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PID发病人群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多急性起病,频繁的宫腔操作、多育多产、阴道感染是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故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房劳过度,加强健康宣教,减少性传播疾病的发生。2.本研究PID患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抗生素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将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联合应用,对单纯腹痛和腹痛伴发热患者疗效显着,治愈率均可达100%,对于形成盆腔包块的患者治愈率可达59.1%。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能有效改善PID患者的临床症状,WBC、CRP、PCT等炎性指标恢复正常用时短,且对腹痛伴发热及盆腔包块患者中转手术率仅为26.4%。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及时发现症状、早期诊断并采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减少PID后遗症的发生。3.PID的常见中医证型包括热毒炽盛证、湿毒壅盛证、湿热蕴结证、瘀热内结证四型,疾病初期以湿热蕴结证多见。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发热,伴或不伴炎性指标升高的患者以湿毒壅盛证居多,若病情持续进展,热势较高,伴炎性指标升高,或形成盆腔包块者多以湿毒壅盛证和热毒炽盛证为主。4.本研究中抗生素联合中药口服和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热蕴结证和瘀热内结证疗效显着,且在疾病转归、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等方面均优于热毒炽盛证和湿毒壅盛证。
陈虹亮[10](2021)在《不孕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可引起沙眼、输卵管炎及不孕等多种疾病,还能促进HPV多个亚型混合感染,增加宫颈癌的发生率。此外,生殖道CT感染可导致机体阴道菌群结构发生显着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反作用于CT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目前还尚未清楚。近年来,女性不孕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T作为不孕症的重要病原体,关于不孕女性群体CT感染的流行病学的相关资料甚少。因此,本研究首先通过收集5006例不孕女性、健康体检女性及妇科门诊就诊女性患者临床样本,研究不孕女性CT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分布、CT与HPV共感染特征及其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然后应用16S rRNA测序等手段分析CT阴性、CT感染不孕女性患者及其治疗后阴道菌群的多样性;随后从细胞水平探讨不同组间CT感染患者阴道内差异优势菌及其代谢产物对CT感染力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小鼠生殖道感染模型,从动物水平进一步探讨组间差异优势菌对衣原体感染后小鼠下生殖道、肠道衣原体清除的影响,以及在小鼠生殖系统、肠道病理损伤及其诱导宿主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本研究从人群、细胞、动物三个水平对不孕女性CT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为明确不孕女性CT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微生态调节干预治疗CT感染以及丰富CT的致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1.应用PCR扩增样本中CT质粒ORF2基因片段,对5006例临床样本进行CT筛查,再利用巢式PCR扩增CT DNA筛查阳性样本Omp1 VS1~VS2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经测序后,根据Omp1 VS1~VS2基因序列的多态性进行CT分型。2.应用导流杂交与PCR扩增相结合技术,对21种HPV基因型,包括 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 高危型 14 种、HPV6、11、42、43、44,CP8304(81)低危型6种及疑似高危型HPV53进行基因分型。3.以666例不孕女性患者为病例组,年龄为匹配因素按1:1比例进行病例对照匹配,分析体检中心、生殖中心及妇科门诊女性患者CT、HPV及其共感染率;以236例CT 阳性患者或778例HPV 阳性患者为病例组,年龄及临床科室为匹配因素进行1:1的病例对照匹配,分析CT、HPV感染率的相关性。4.应用 NEB Next(?)UltraTM DNA Library Prep 构建 DNA 文库后,采用二代高通量Illumina Nova测序平台对健康CT阴性、不孕CT阴性、不孕CT 阳性女性患者及其治疗后阴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基因组16S rRNA扩增子测序,联合运用QIIME、MUSCLE、SILVA132、Cytoscape和Graphviz等软件对各组阴道菌群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NMDS、UPGMA和Network关联等进行分析,并利用qRT-PCR对不孕CT 阳性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中15种差异优势菌属进行验证。5.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UPLC-MS/MS)检测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琥珀酰丙酮、非衍生化多种氨基酸及肉碱水平;乳酸酶电极法检测其乳酸水平;分光光度法检测其乳酸同分异构体L(+)乳酸和D(-)乳酸水平。6.分别以惰性、格氏、卷曲、詹氏、粘膜、罗伊及唾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或0~20 mM不同浓度的L(+)乳酸和D(-)乳酸在不同pH条件下刺激CT E型菌株或HeLa细胞,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不同条件下衣原体包涵体形成单位(IFU),分析其剂量及酸度效应关系;利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其对HeLa细胞活性的影响。7.分别在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加入终浓度10 mM的L(+)乳酸、D(-)乳酸,以无机HCl为平行对照刺激CT,应用IFA检测不同条件下衣原体IFU,分析乳酸同分异构体对CT拮抗作用的特异性。8.构建Cm生殖道感染小鼠模型,分别以2×109 CFU卷曲乳酸杆菌、罗伊乳酸杆菌、惰性乳酸杆菌及三种酸杆菌1:1:1混合物在Cm感染后接种小鼠生殖道进行干预,并通过qRT-PCR对乳酸杆菌干预是否成功进行验证。9.将35只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SPG、Cm、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 组,每隔 3~7 d,收集小鼠阴道拭子和肛拭子样本,应用IFA法检测阴道拭子和肛拭子脱落细胞中不同时期衣原体的排菌量;ELISA法检测各时期阴道拭子中TNF-α、IFN-γ、IL-1β、IL-6及IL-10细胞因子水平;10.Cm感染后80 d,分离小鼠生殖系统、肠道组织,H&E染色后评估小鼠输卵管、子宫角、大肠及小肠组织病理损伤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 G、Ig G1及Ig G2a亚类抗体水平;取小鼠脾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8+细胞水平,并以1 × l06 IFU经UV灭活的Cm刺激小鼠脾细胞,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内CD8+/IFN-γ、CD4+/IFN-γ、CD8+/IL-4及CD4+/IL-4 水平,ELISA 法检测细胞上清 TNF-α、IFN-γ 及 IL-10细胞因子水平。结果:1.本研究发现CT总体感染率为4.7%(236/5006),不孕女性CT感染率为3.5%(23/666),体检中心及妇科门诊就诊女性患者CT 感染率分别为 3.8%(38/1006)、5.2%(175/3334),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CT基因型流行以E型(30.1%,69/229)、F 型(23.1%,53/229)和 J 型(17.9%,41/229)为主,CT和HPV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相关性(r=0.08,P=0.67)。2.青年女性(≤25岁)CT感染率显着高于>25岁年龄组女性(10.4%VS 4.0%,P<0.001),年龄和HPV感染是CT感染的危险因素(OR=0.496,P<0.001;OR=1.710,P<0.001);CT 感染是女性宫颈低级别病变的危险因素(OR=3.25,P=0.018),HPV感染是女性宫颈低级别、高级别病变或癌的危险因素(OR=6.89,P<0.001;OR=15.86,P<0.001)。3.通过Illumina Nova测序平台对CT阴性、CT感染患者及其治疗后等25例临床样本进行测序,共获得1,949,887条原始序列,经过质控筛选后获得1,639,766条高质量的序列,平均每个样品65,591条序列可用于后续数据分析,并且各样本Goods overage指数值均超过98%,提示测序深度合理,覆盖了样品中98%以上的细菌种系型,可以真实地反映样品中所含微生物的情况。4.不孕女性CT 阳性组衣原体门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均高于不孕CT阴性组及其他组(P<0.05),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不孕CT阴性组(P<0.01);不孕女性CT 阳性组乳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低于不孕CT阴性组(P<0.01),而经治疗后患者阴道内乳酸杆菌水平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相对丰度显着高于不孕女性CT 阳性组(P<0.01)。5.本批次CT和Cm在不同稀释度下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9×108 IFU/mL、5.15×108 IFU/mL;惰性、格氏、卷曲、詹氏、粘膜、罗伊及唾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乳酸浓度均显着高于MRS对照2~20倍(P<0.001),并显着高于琥珀酰丙酮等其他代谢产物(P<0.01),提示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均以乳酸为主要成分。6.本研究中7种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使CT感染力下降30%~90%,该拮抗作用呈剂量、时间及pH依赖模式,其中卷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作用较强,可使CT感染力下降约85%(P<0.01)、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相对较弱(下降约45%),另外,各乳酸杆菌代谢产物pH调节到7时,其对CT感染力的拮抗作用均显着下降(P<0.01)。7.卷曲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D(-)乳酸浓度显着高于其在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的含量(9.8 mM VS 0.6 mM,P<0.01),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加入终浓度为10 mM D(-)乳酸较加入L(+)乳酸或单独惰性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其拮抗作用均显着增强(P<0.001);D(-)乳酸对CT感染力的拮抗作用显着高于L(+)乳酸或无机HCl(P<0.01),D(-)乳酸对CT感染力的拮抗作用呈剂量、pH依赖模式,提示D(-)乳酸是抑制CT感染的重要成分,合适的pH在D(-)乳酸拮抗CT感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乳酸杆菌代谢产物中可能还有其他成分对CT感染的拮抗具有协同作用。8.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组小鼠生殖道感染Cm输卵管积水的发生率、肠道衣原体清除速度较Cm组无明显改变(P>0.05);Cm+Mix组小鼠下生殖道衣原体带菌量与Cm+Mix-P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Cm+Mix与Cm+LC组下生殖道衣原体带菌量较低Cm组显着减少(P<0.05);Cm+Mix组小鼠输卵管扩张及炎症程度评分均低于Cm组(P<0.05);所有实验组除个别小鼠小肠、大肠出现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外,其他均无典型炎症反应,各组小鼠小肠、大肠炎症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9.Cm、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组 TNF-α、IFN-γ、IL-1β及IL-6水平较SPG对照组均显着升高(P<0.05),而IL-10水平较SPG组无显着差异(P>0.05);此外,Cm+LC、Cm+LR、Cm+LN、Cm+Mix及Cm+Mix-P组小鼠阴道分泌物中TNF-α、IFN-γ 及 IL-1β 水平显着低于 Cm 组(P<0.01),但 IL-6水平较Cm组无显着差异(P>0.05)。10.Cm+LC、Cm+LR、Cm+LN、Cm+Mix 及 Cm+Mix-P 组小鼠均产生较高水平的衣原体特异性Ig G、Ig G1及Ig G2a,且Ig G2a和Ig G1比值均>1,但与Cm组各种亚类的抗体水平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Cm、Cm+Mix及Cm+Mix-P组小鼠脾细胞CD4+/IFN-γ和CD8+/IFN-γ细胞水平显着高于SPG组(P<0.05),而 Cm、Cm+LC、Cm+LR、Cm+LN、Cm+Mix 及Cm+Mix-P组CD8+/IL-4和CD4+/IL-4细胞水平与SPG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不孕青年女性生殖道CT感染率较高;CT基因型流行以E、F、J型为主,与HPV基因型分布无显着相关;年龄和HPV感染是CT感染的危险因素,CT和HPV与不同程度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存在相关。2.不孕女性CT感染患者阴道菌群以惰性乳酸杆菌为主要成分,乳酸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减少,经治疗后其阴道内乳酸杆菌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3.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对CT感染力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中D(-)乳酸是发挥拮抗作用的重要成分,pH是其拮抗CT感染的重要因素。4.混合乳酸杆菌干预可以促进下生殖道衣原体清除、减轻其输卵管扩张和炎症反应;然而单独或混合乳酸杆菌干预对小鼠生殖道感染Cm输卵管积水发生率、肠道衣原体清除及其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类型均无明显改变。
二、沙眼衣原体感染和异位妊娠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眼衣原体感染和异位妊娠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体内外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状态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CT持续感染的体外研究 |
1.1 细胞内CT的急性感染和持续感染 |
1.2 CT持续感染细胞模型的发现及意义 |
1.2.1 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诱导CT进入持续感染状态 |
1.2.2 营养缺乏诱导CT进入持续感染状态 |
1.2.3 抗生素诱导 |
1.2.4 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 |
1.3 CT持续感染细胞模型的鉴定 |
1.3.1 电子显微镜 |
1.3.2 倒置光学显微镜 |
1.3.3 荧光显微镜 |
2 CT持续感染的体内研究 |
2.1 治疗后随访过程中再次检测到CT阳性 |
2.2 持续排泌同种基因型的CT |
2.3 输卵管组织和/或输卵管周围组织中检测到CT核酸和/或CT抗原 |
2.4 生殖道组织中存在与体外模型中相似的变异衣原体 |
2.5 体内持续感染的胃肠道定植模型 |
3 结语 |
(2)血清沙眼衣原体、INH-A、CK-MB比率联合子宫内膜厚度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
2.2 血清INH-A、CK-MB比率及子宫内膜厚度 |
2.3 研究组各指标间相关性 |
2.4沙眼衣原体Ig G、Ig M抗体阳性率 |
2.5 沙眼衣原体Ig G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清INH-A、CK-MB比率及子宫内膜厚度 |
2.6 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EP的价值 |
3 讨论 |
(3)IVF已孕妇女妊娠结局与移植前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结果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检测方法 |
1.2.2 分组方法 |
1.3 新鲜IVF/ICSI-ET周期及FET周期 |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2.2 解冻周期三组间一般资料及妊娠结局 |
3 讨论 |
3.1 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与不孕 |
3.2 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与流产 |
(4)不良孕产患者宫颈分泌物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标本采集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方法 |
1.4.1 FQ-PCR检测UU-DNA和CT-DNA |
1.4.2 SAT检测UU-RNA和CT-RNA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研究对象宫颈分泌物中UU-DNA和CT-DNA检出情况 |
2.2 2组不同年龄段宫颈分泌物中UU-DNA和CT-DNA检出情况 |
2.3 不同临床症状患者UU-DNA、CT-DNA检测结果 |
2.4 2组FQ-PCR和SAT检测结果比较 |
3 讨论 |
(5)HPV感染与妊娠相关疾病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及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HPV的前世今生 |
1.2.2 HPV感染与妊娠相关疾病的研究现状 |
1.2.3 HPV与早产 |
1.2.4 HPV与胎膜早破 |
1.2.5 HPV与低出生体重儿 |
1.2.6 HPV与异位妊娠 |
1.2.7 HPV与IVF |
1.2.8 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的变化 |
1.2.9 结论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与文献质量评估 |
2.3.1 文献筛选 |
2.3.2 质量评分标准 |
2.3.3 文献质量评分 |
2.4 资料和数据提取 |
2.5 统计学分析 |
2.5.1 异质性检验 |
2.5.2 敏感性分析 |
2.5.3 发表偏倚评估 |
第3章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Meta分析的结果 |
3.3.1 妊娠期妇女与育龄非妊娠期妇女HPV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
3.3.2 HPV感染与早产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
3.3.3 高危型HPV感染与胎膜早破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
3.3.4 HPV感染与新生儿低体重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
3.3.5 高危型HPV感染与异位妊娠发生风险的meta分析 |
3.3.6 高危型HPV感染与IVF临床妊娠相关性的meta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妊娠期与育龄非妊娠期妇女HPV感染情况 |
4.2 HPV感染与早产 |
4.3 高危型HPV感染与胎膜早破 |
4.4 HPV感染与新生儿低体重 |
4.5 高危型HPV感染与异位妊娠 |
4.6 高危型HPV感染与IVF |
4.7 局限性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PubMed数据库具体检索策略 |
2.Embase数据库具体检索策略 |
3.Cochrane Library具体检索策略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输卵管炎性不孕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1.4 .主要观察内容及指标收集、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结果 |
2.讨论 |
2.1 输卵管炎性不孕与年龄、病程 |
2.2 输卵管炎性不孕与生殖道感染 |
2.3 输卵管炎性不孕与盆腹腔手术史、人工流产史 |
2.4 输卵管评分与盆腹腔手术史及生殖道感染情况的关系 |
2.5 输卵管炎性不孕的中医证型分布 |
2.6 病史、病程、年龄与中医证型分布 |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输卵管炎性不孕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三:英文缩略语对照 |
附录四:患者既往生殖道感染情况表 |
致谢 |
(7)妇科门诊患者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沙眼衣原体的发现 |
1.2 沙眼衣原体的生物学性状 |
1.3 致病机制 |
1.4 临床表现 |
1.5 沙眼衣原体与其他微生物的关系 |
1.6 筛查与诊断 |
1.7 流行病学 |
1.8 危险因素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及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入组情况 |
3.2 CT感染率 |
3.3 CT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4 亚组分析 |
3.5 CT感染危险因素的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 |
3.6 随访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感染率 |
4.2 危险因素 |
4.3 治疗 |
4.4 耐药性及其机制 |
4.5 预防 |
4.6 随访 |
4.7 性伴侣治疗 |
4.8 妊娠期处理 |
4.9 新生儿处理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妊娠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妇科门诊患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危险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二:CT 感染相关因素变量赋值表 |
(8)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综述 |
1 异位妊娠中医药研究进展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中医治疗 |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 |
2 异位妊娠西医发病因素研究进展 |
2.1 炎症 |
2.2 手术 |
2.3 既往异位妊娠 |
2.4 不良生活方式 |
2.5 其他因素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5.1 资料检索 |
5.2 资料整理 |
5.3 资料分组 |
5.4 建立数据库 |
5.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单因素分析 |
1.1 计量资料分析 |
1.2 计数资料分析 |
2 影响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多因素分析 |
3 两组血β-HCG值变化的研究 |
3.1 不同初始血β-HCG值的中西医保守治疗的成功率 |
3.2 血β-HCG值随治疗时间下降情况 |
3.3 两组血β-HCG值随治疗时间变化情况 |
3.4 ROC曲线分析 |
4 对保守治疗组数据的研究 |
4.1 保守治疗组初始血β-HCG值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
4.2 保守治疗组数据按照血β-HCG值随治疗时间变化情况的分析 |
讨论 |
1 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因素分析 |
2 血β-HCG水平对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分析 |
2.1 从血β-HCG值的范围进行分析 |
2.2 从血β-HCG临界水平进行分析 |
2.3 从血β-HCG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
3 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9)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2 观察内容及方法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结果 |
1 临床特点 |
1.1 年龄分布情况 |
1.2 病程分布情况 |
1.3 孕产次情况 |
1.4 生殖道病原体感染情况 |
1.5 中医证型分布 |
1.6 疾病类型 |
1.7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 |
2 治疗方案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3.1 腹痛组 |
3.2 腹痛+发热组 |
3.3 腹痛+发热+包块组 |
3.4 三组患者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
3.5 三组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复常时间总体分析 |
4 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在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疗效对比 |
4.1 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
4.2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 |
5 采用抗生素+中药口服+中医外治法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对比 |
5.1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5.2 腹痛组 |
5.3 腹痛+发热组 |
5.4 腹痛+发热+包块组 |
5.5 三组疾病类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转归情况总体分析 |
5.6 三组疾病类型治愈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复常情况总体分析 |
讨论 |
1 盆腔炎性疾病概况 |
2 真实世界研究 |
3 患者临床特点 |
4 PID的治疗方案 |
4.1 西医治疗 |
4.2 中医治疗 |
4.3 不同中医证型疗效对比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不孕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不孕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设备 |
1.3 菌株 |
1.4 主要试剂盒 |
1.5 主要试剂 |
1.6 其他 |
2 方法 |
2.1 样本采集 |
2.2 DNA提取 |
2.3 HPV分型检测 |
2.4 CT分型检测 |
2.5 阴道镜检查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女性生殖道CT和HPV感染率 |
3.3 不同年龄段、临床科室女性CT和HPV感染率分层分析 |
3.4 CT和HPV基因型分布特点 |
3.5 CT和HP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3.6 CT和HPV感染与患者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不孕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患者阴道菌群的多样性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设备 |
1.3 菌株 |
1.4 主要试剂盒 |
1.5 主要试剂 |
1.6 其他 |
2 方法 |
2.1 样本收集 |
2.2 阴道分泌物检查 |
2.3 细菌基因组DNA提取 |
2.4 CT筛查 |
2.5 二代高通量细菌16S rRNA扩增子测序 |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7 qRT-PCR检测阴道微生物群落中的优势菌群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白带常规及阴道分泌物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
3.3 16S rRNA测序结果 |
3.4 阴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3.5 Network关联分析 |
3.6 阴道微生物群落中优势菌群q RT-PCR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乳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在衣原体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 |
1 材料 |
1.1 仪器设备 |
1.2 菌株 |
1.3 主要试剂 |
1.4 其他 |
2 方法 |
2.1 衣原体培养与传代 |
2.2 乳酸杆菌培养 |
2.3 乳酸杆菌的鉴定 |
2.4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浓度的检测 |
2.5 衣原体感染力及He La细胞活性检测 |
2.6 小鼠分组、生殖道Cm感染及处理 |
2.7 小鼠生殖道及肛拭子中的Cm含量的检测 |
2.8 小鼠生殖道和肠道组织病理检测 |
2.9 小鼠脾细胞分离与培养 |
2.10 脾细胞增殖实验 |
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CD4~+、CD8~+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 |
2.12 脾细胞上清细胞因子检测 |
2.13 小鼠血清抗体及亚型检测 |
2.1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沙眼衣原体 E型 Bour和鼠衣原体 Nigg菌株浓度测定 |
3.2 乳酸杆菌各种代谢产物浓度检测结果 |
3.3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对CT感染力的影响 |
3.4 乳酸同分异构体对CT感染力的影响 |
3.5 乳酸杆菌代谢产物及乳酸同分异构体对He La细胞活性的影响 |
3.6 生殖道分泌物中乳酸杆菌q RT-PCR检测 |
3.7 乳酸杆菌干预对Cm感染小鼠的一般情况的影响 |
3.8 乳酸杆菌干预对小鼠下生殖道及肠道衣原体清除的影响 |
3.9 乳酸杆菌干预对Cm感染引起的上生殖道及肠道病理反应的影响 |
3.10 乳酸杆菌干预对Cm感染小鼠生殖道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 |
3.11 乳酸杆菌干预对Cm特异性抗体及Ig G亚类抗体产生的影响 |
3.12 乳酸杆菌干预对Cm生殖道感染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Clear Victory for Chlamydia: The Subversion of Host Innate Immunity |
References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本研究受以下基金资助 |
致谢 |
四、沙眼衣原体感染和异位妊娠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内外沙眼衣原体持续感染状态的研究进展[J]. 刘明娜,黄小宝,韩建德,陈小红,马春光.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1(08)
- [2]血清沙眼衣原体、INH-A、CK-MB比率联合子宫内膜厚度在异位妊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董军响,王真真,陈英华.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21(04)
- [3]IVF已孕妇女妊娠结局与移植前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及衣原体检测结果的关系[J]. 郑波,郭钰英,赵晓丹,戴芳芳,郭影,程书清,霍志欣.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21(03)
- [4]不良孕产患者宫颈分泌物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及临床意义[J]. 杨佳佳,李涛,周明莉,赵勇,梁树梅,张彦懿,黄江渝.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1(11)
- [5]HPV感染与妊娠相关疾病的meta分析[D]. 张国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6]输卵管炎性不孕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及中医证型分布研究[D]. 张宇.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7]妇科门诊患者宫颈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及危险因素分析[D]. 林小凤. 汕头大学, 2021
- [8]影响输卵管妊娠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因素回顾性分析[D]. 董姝君.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方案[D]. 徐嘉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不孕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阴道菌群变化及其在生殖道感染中的作用[D]. 陈虹亮. 南华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