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球化学效应论文-刘鸿雁,涂宇,顾小凤,于恩江

环境地球化学效应论文-刘鸿雁,涂宇,顾小凤,于恩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地球化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田土壤,镉,地球化学高背景,累积效应

环境地球化学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鸿雁,涂宇,顾小凤,于恩江[1](2018)在《地球化学高背景农田土壤重金属镉的累积效应及环境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镉(Cadmium)是自然环境中普遍存在且毒性极强的重金属元素,几乎所有的土壤、地表水和植物体内均含有镉,摄入微量的镉不仅威胁生物个体的生理和健康,而且还对生物种群数量和物种分布产生影响。全球碳酸盐岩出露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2%,沉积岩发育土壤普遍具有镉的地球化学高背景特征,在我国西南地区,工矿业排放、农用化学品投入、污水灌溉等与高背景值迭加,导致农田土壤镉累积严重,点位超标率高,存在一定的农产品安全风险。本文从镉的地球化学高背景成因、土壤镉的地球化学过程和累积效应、环境影响和风险评估等方面阐述农田土壤重金属镉的研究进展,以期对镉地球化学过程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土壤环境质量管控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郭程程,张军方,余志,瞿丽雅[2](2018)在《汞的土壤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汞是一种亲铜性有毒金属元素,其单质和化合物均有剧毒,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受人类活动影响,土壤汞污染日益加剧。本文详细论述了土壤中汞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总结了土壤中汞的迁移转化、吸附解吸等地球化学行为,分析了影响其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列举了汞污染土壤中农作物汞的生物积累及其产生的危害。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彻底高效的针对汞污染的修复方法,因此土壤汞污染的有效治理方法还处于不断探索当中,还需进一步研究了解汞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及表达机制,最终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环保科技》期刊2018年04期)

郭艳,孟栋材,陈智,梅养英,吴奇[3](2015)在《砀山黄河故道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砀山良梨、果园场等主要地区的梨园为研究对象,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并用pH测试仪测定部分样品的pH值。研究结果如下:(1)Pb、Ni、Cd、As和Cu为强烈富集元素,Zn、Cr为正常元素,区内元素整体分布均匀。(2)研究区Cd,Cu和Ni元素已远远超过标准值,造成污染;Pb、Cr和Zn元素相对亏损,而As含量在标准值范围内。(3)研究区土壤大部分以中性土为主,pH值多数在7~8之间,土壤呈弱碱性。(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赵元艺,曾辉,徐友宁,路璐[4](2014)在《金属矿集区地球化学环境累积效应的理论与工作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参阅国内外有关环境累积效应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金属矿集区地球化学环境累积效应的概念、影响因素、类型和工作方法。将矿集区地球化学环境累积效应划分为时间拥挤、空间拥挤等8种类型,识别土壤环境重金属累积效应背景值的方法有对比法和地球化学基线法,累积效应的研究内容包括累积因子、累积速率等8个方面。研究成果对于开展矿山地质化学环境累积效应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4年08期)

赵永鑫,徐争启,滕彦国,付力,蒋川[5](2011)在《攀钢冶炼废渣中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治理钢铁冶炼产生的废渣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通过对废矿渣堆以及周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了它对附近环境造成破坏的影响因素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冶炼废渣中重金属元素趋向于富集在比表面积大的颗粒上,易于进入大气中产生环境污染;(2)矿渣堆对环境的破坏以降尘为主要形式,与距离及地形因素呈一定相关;(3)重金属向地表深部迁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极限,但各种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分布存在差异;(4)从区域内污染负荷指数来看,废渣堆附近区域为强污染环境,污染程度随远离废渣堆而减小。(本文来源于《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马严,黎晓,严炎杰,沈杰,杨琦丹[6](2011)在《平原河网河流氮素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定量关系及水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讨论了高、中、低悬浮物含量的3类平原河网河流氮素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定量关系及水环境效应。春、秋、冬季,作为主航道的高悬浮物含量河流的总氮、有机氮再悬浮速率>反硝化速率和氨化速率,产生水体总氮、有机氮的来源增量效应。冬季至下年度初春,3类河流氮素的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反硝化速率,产生水体氨氮、硝氮的来源增量效应。其他季节,各形态氮素均存在去除效应。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使水体氮素含量呈周期性循环,并在春季至下年度春季完成1个循环周期。水体各形态氮素含量均存在上下限极值,氮素下限极值的存在保证了水生生态系统有充足的有机氮储备和生物可利用氮源的充分供给。(本文来源于《叁峡环境与生态》期刊2011年03期)

杨俊鹏[7](2011)在《辽河口潮滩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辽河口潮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分析辽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样品中粒度组分、元素含量、~(137)Cs活度比等,采用化学质量平衡法、系统聚类法、旋转因子分析、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潮滩沉积环境特征,探索了沉积物来源,研究了元素在潮滩上的分布、赋存、富集、迁移等特征,揭示元素之间在潮滩上的内在联系,探析辽河口潮滩上50年来重金属的污染历史,评价重金属在潮滩上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今后实施潮滩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获得了如下几条结论:(1)辽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以细颗粒物质(<63μm)为主,其细粒物质含量占到总量的94.23%左右;沉积物粒度曲线均呈单峰变化,区内物源物质较为一致;粒度分选程度较差,曲线呈极正偏态,说明研究区的粒度分布峰偏向粗粒一侧,细粒一侧出现低的尾部,峰态相对尖锐。辽河口潮滩沉积物的粒度在沿岸方向上,河口段的粘粒沉积含量较口外滨海段的含量高;在向海离岸方向上,粒度呈现了带状分布趋势,表现为粉砂和粘土组分含量依次减少的趋势,而砂组分含有增加的趋势;河口西岸潮滩沉积物粒度明显粗于东岸,潮滩侵蚀效应已经显现。(2)研究区内常量元素在沿岸方向上,分布复杂,无明显规律;在向海离岸方向上,Al_2O_3、CaO、TFe_2O_3、MgO等表现为:高潮滩上含量较高,而在向海方向上含量逐渐减少;SiO2的沉积分布恰与其相反;SiO_2、Al_2O_3、CaO、TFe_2O_3等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表明了河口沉积物以陆源沉积为主;K_2O与Al_2O_3、CaO、TFe_2O_3具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这与辽河口潮滩沉积物中钾长石有关。辽河口淤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西拉木伦河上游上侏罗统地层区(II区),该区贡献率达到76.08%,其次为辽河下游第四系沉积物区(IV区),贡献率达到17.10%。(3)辽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特征基本上继承了上游母岩和土壤的含量特征,其中重金属Pb元素发生了相对富集,V元素发生了相对淋失。微量元素在沿岸分布上主要受微地形、泥沙运移、潮流的条件决定,同时也受到了人类活动(潮滩开发、污水排放等)的影响;在向海离岸方向上,潮滩微量元素(除Ti、Ba外)基本上呈现了带状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粒度控制,随着粘粒含量的增高而增高。辽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的主要的特征元素组合是Zn、Co、Mn、Cu、V、Ni、Pb、Zr、Rb、Ti等亲铁亲铜的重金属元素,与沉积物中亲细粒粘土有关的元素组合;其次组合为Sr、Ba等,是与钾矿物有关的元素组合;第叁组合是Nb与Y,是与耐风化的重矿物有关的元素组合。(4)通过~(137)Cs活度比的标时,辽河口潮滩上各时段的沉积速率为:1954~1959年间为2.4cm/a,1959~1964年间为4.8cm/a,1964~1986年间为0.55 cm/a,1986~2007年间为1.05 cm/a;从1954年至2006年,辽河口潮滩沉积平均速率为1.34 cm/a。辽河潮滩柱状沉积物中Cd、Mn、Pb、Al_2O_3、TFe_2O_3、FeO划分了两个组合:①TFe_2O_3、Al_2O_3、Mn组合,以天然来源为主;②Cd、Pb、FeO组合,以人为污染来源为主。重金属Cd在1993年时期污染最为严重;在1993~2000年期间,Cd污染程度表现为偏中度;其他时期基本上表现为轻度污染或无污染。重金属Pb和Mn在研究区近五十年内的沉积历史中,无污染事件的发生。(5)重金属Cd在辽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重度;重金属As在辽河口纪念碑、石油钻井平台、二界沟、叁角洲等处表现为中度;其他重金属Mn、Zn、Cr、Cu、Pb均表现为低度,潜在生态危害较低。多种重金属综合评价辽河口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中,辽河口石油钻井平台、叁角洲、纪念碑和观景台等4处多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为重度,二界沟和叁道沟两个评价区则表现为中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1-05-01)

凌其聪,鲍征宇,彭振宇,陈忠大[8](2010)在《杭州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评价及潜在生态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近年来,在国内外的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和评价中,重金属污染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据杭州市的实际情况,本次开展的杭州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重点围绕城市土壤、大气降尘、水体及环境指示生物等主要环境介质中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一、调查与评价方法1、城市土壤城市土壤包括城内绿地土壤和城郊的农用地土壤。绿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0-10-18)

邢宁[9](2010)在《大宝山尾矿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山尾矿等固体废弃物堆置不仅大量占用土地、浪费资源,而且尾矿还是重金属及其它有害元素的重要载体,其中的重金属及其它有害元素通过雨水淋滤、风化氧化等作用进入环境中,进而破坏生态系统,因此矿山尾矿等固体废弃物是威胁矿山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大宝山槽对坑尾矿库、铁龙尾矿库及尾矿排放口不同采样深度的尾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级提取实验,结合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分析,对重金属Cu、Pb、Zn、Mn和Cd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其潜在迁移能力,并对大宝山矿区生态修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尾矿的主要成分是针铁矿、赤铁矿及石英,另有少量的石膏、高岭石等粘土矿物。相比槽对坑尾矿及铁龙尾矿样品,新鲜排放口尾矿中石英含量较低,风化程度较低。(2)尾矿样品中主量元素均为Fe、Si和O,叁种元素含量能占到总量80%左右,槽对坑尾矿以Fe含量最高,而铁龙尾矿Si含量比Fe高。(3)尾矿中重金属Cu、Zn、Pb、Mn、Cd含量均很高,尾矿中Cu含量是国家土壤环境质量叁级标准的3~7倍,Pb含量是叁级标准的2~8倍,Zn含量是叁级标准的1~4倍。Mn含量范围在20.6~1562.8 mg/kg,在新鲜尾矿中含量超过1000 mg/kg。Cd含量范围在13.22~18.72 mg/kg。(4)在尾矿排放口采集的新鲜尾矿表层中,Cu、Pb、Zn、Mn、Cd以T6态为主,主要赋存在硫化物矿物中。而在槽对坑尾矿中,以上5种重金属均以T7态为主,主要赋存在硅酸盐矿物及残渣中,很稳定。(5)在槽对坑与铁龙尾矿中,潜在迁移能力顺序为:Mn>Cd>Zn>Cu>Pb,而在新鲜尾矿中潜在迁移性Mn>Cd>Cu>Zn>Pb。叁个采样地点Cu、Pb的潜在迁移能力顺序为:尾矿排放口尾矿>铁龙尾矿>槽对坑尾矿;叁个采样点Mn、Cd潜在迁移能力顺序为:铁龙尾矿>尾矿排放口尾矿>槽对坑尾矿。(6)探讨了矿山生态修复的措施,根据大宝山的自然条件和矿区污染现状,可以分为叁类污染修复区,并将整个修复过程分为叁个阶段。通过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初步形成适合植物生长的基本生态条件和结构,进而建立动态平衡的矿区生态系统,实现矿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修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06-12)

杨明[10](2010)在《大宝山矿区重金属元素(Zn,Ni,Cr)和氟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东大宝山多金属矿山开采带来以重金属为代表的环境污染,对矿区及下游流域水体和土壤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本研究运用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水质分类、形态分析及溶出模拟等方法对大宝山矿区及辐射流域中的金属锌镍铬与氟的环境地球化学效应进行研究,并根据统计方法对研究区域污染进行相关分析和污染评价,得到以下结论:(1)在硫酸钙(Ca-SO_4)型水质中,锌含量平均值达到最高值:19.897mg/L;在硫酸钙镁(Ca-Mg-SO_4)型水质中,镍含量平均值达到最高值:0.107mg/L;在硫酸钙(Ca-SO_4)型水质中,铬含量平均值达到最高值:0.187 mg/L。(2)在研究区域内从上游到下游,锌浓度呈降低趋势,矿山水>河水>饮用水;矿山硫化物氧化促进了锌释放,下游水系受到了来自矿山锌的污染。水体环境中镍和铬的空间分布与锌相同。(3)金属锌从尾矿到河流沉积物和耕作土壤中累积效应都较强,而且土壤中锌总量分布呈现了明显的空间特征,槽对坑尾矿库和铁龙土壤环境中锌含量很高,最高分别达到了1397.10 mg/kg,1266.20 mg/kg。凉桥和上坝村河流沉积物中易迁移形态分别占总量的24.28 %,47.25 %。上坝村稻田土壤受锌污染程度高,迁移性强,酸提取态锌含量为473.20 mg/kg,占总量百分比为46.68%。大宝山矿区金属镍和铬含量较少。槽对坑表层镍酸提取态占总量的32.34%,在剖面形态含量分布中,槽对坑表层镍酸提取态相对较多,表层以下土壤环境中残渣态所占总量的比例都在85%以上。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土壤表层中铬含量分布范围是35.331~ 75.089 mg/kg,其中槽对坑尾矿土含铬总量最高,但残渣态所占比例都在90%以上。(4)溶出实验中,pH对锌溶出有重要影响,尾矿坑是金属锌的重要污染源;相应pH的溶出锌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铁龙>槽对坑尾矿库>上坝稻田;而按深度来划分,槽对坑尾矿库锌溶出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地表>50 cm>100 cm。镍的溶出量均较小且较接近,最大溶出量为6.997 mg/kg。与镍分布相同,铬的溶出量均较小且较接近,最大溶出量为11.906 mg/kg。(5)相关分析表明水体环境中所含的硫酸根、pH与电导率对水体中金属锌和镍含量有影响。因子分析的结果符合研究的规律,同时给出了不同地点重金属污染评价。分别有3个主因子影响着水体和土壤重金属内重金属的分布,他们的整体贡献率分别达到75.664%,80.103%。(6)水化学类型对水中氟含量有影响,硫酸镁型水质尾矿水中氟含量较高,最高达到16.68 mg/L;雨季水样中氟含量普遍低于旱季;从尾矿库区到横石河下游水体中氟含量呈降低趋势,矿山水>河水>饮用水;相关分析表明氟和水中主要阴阳离子存在相关性,验证了氟起源于矿山的氟化钙等含氟矿物的可能性,同时氟离子与铁离子存在正相关关系。土样溶出模拟实验pH和硫酸根的变化规律显示硫化物矿山尾矿酸化严重。氟化物的溶出实验进一步证明氟起源于矿山。(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0-06-06)

环境地球化学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汞是一种亲铜性有毒金属元素,其单质和化合物均有剧毒,且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受人类活动影响,土壤汞污染日益加剧。本文详细论述了土壤中汞的含量、赋存状态及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总结了土壤中汞的迁移转化、吸附解吸等地球化学行为,分析了影响其地球化学行为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列举了汞污染土壤中农作物汞的生物积累及其产生的危害。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彻底高效的针对汞污染的修复方法,因此土壤汞污染的有效治理方法还处于不断探索当中,还需进一步研究了解汞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及表达机制,最终实现人地和谐发展的目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地球化学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刘鸿雁,涂宇,顾小凤,于恩江.地球化学高背景农田土壤重金属镉的累积效应及环境影响[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

[2].郭程程,张军方,余志,瞿丽雅.汞的土壤地球化学及其环境效应[J].环保科技.2018

[3].郭艳,孟栋材,陈智,梅养英,吴奇.砀山黄河故道土壤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赵元艺,曾辉,徐友宁,路璐.金属矿集区地球化学环境累积效应的理论与工作方法[J].地质通报.2014

[5].赵永鑫,徐争启,滕彦国,付力,蒋川.攀钢冶炼废渣中重金属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

[6].马严,黎晓,严炎杰,沈杰,杨琦丹.平原河网河流氮素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定量关系及水环境效应[J].叁峡环境与生态.2011

[7].杨俊鹏.辽河口潮滩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

[8].凌其聪,鲍征宇,彭振宇,陈忠大.杭州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评价及潜在生态效应研究[C].城市地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地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10

[9].邢宁.大宝山尾矿重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10].杨明.大宝山矿区重金属元素(Zn,Ni,Cr)和氟环境地球化学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标签:;  ;  ;  ;  

环境地球化学效应论文-刘鸿雁,涂宇,顾小凤,于恩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