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离心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浸液离心轮,湿模态,模态特性识别,非接触式测振
离心轮论文文献综述
霍世慧,黄道琼,黄红,任武,宣统[1](2019)在《浸液离心轮非接触式模态特性识别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浸液离心轮结构,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模态特性识别技术,给出浸液介质对离心轮湿模态影响的量化表征。利用叁维激光多普勒测振系统实现结构测点拾振,并在浸液结构中充分考虑不同介质引起的激光折射效应,采用LMS模态分析系统实现模态特性识别。非接触式模态特性识别技术获得的离心轮模态特性与常规成熟加速度传感器测试结果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该项识别技术能够很好地运用于浸液结构模态特性识别。开展离心轮在水和液氧模拟介质下模态特性测试,浸液介质导致结构频率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不同阶次上的影响可以保持很好的一致性,不同液位浸液介质对结构模态特性表现出不同的影响规律。(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9年07期)
杨宝锋,李斌,陈晖,刘占一[2](2019)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泵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诱导轮离心轮周向匹配的时序效应对离心泵外特性以及压力脉动的影响规律,阐释相关作用机制,采用基于分离涡仿真(DES)的离心泵叁维全流道数值仿真方法,引入熵产理论以及压力脉动强度系数等先进分析方法对不同匹配角度下离心泵内能量损失机制及压力脉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心轮诱导轮的时序效应对泵外特性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匹配角度的增加,扬程和效率均呈现先减小后缓慢增大的趋势,扬程变化为0.8%,效率变化为1.2%,其影响机制由不同匹配角度下叶轮通道分离涡、叶轮叶片尾迹以及靠近隔舌处扩压器通道回流涡变化决定;时序效应对离心轮扩压器动静干涉效应影响显着,当诱导轮叶片尾缘位于离心轮相邻主叶片中间位置时,能够有效消除3倍频成分,显着降低泵内压力脉动水平,其中动静干涉区域以及隔舌处扩压器叶片表面压力脉动平均降幅分别达到14.5%和16.7%。(本文来源于《航空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纪艳卿,陈鹏荣[3](2015)在《高强不锈钢离心轮浇冒口的设计与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轮为重型运载液氧煤油发动机涡轮泵中的关键零件,结构复杂,材质为高强不锈钢S-04。工作时高速旋转,叶片型面与燃料直接接触,承受载荷大,对其尺寸精度和内部质量要求高,采用熔模铸造方法生产。为防止铸件热节部位出现缩孔、缩松缺陷,需要合理设计浇冒系统,保证铸件质量。采用模数法对离心轮铸件冒口进行设计与计算,并对冒口补缩能力进行校核,保证冒口有足够的金属液补缩铸件。经过实际生产验证,离心轮冒口实用可靠,铸件的热节部位得到了有效补缩,成功浇注出了高质量的离心轮铸件。离心轮工艺方案合理、有效,验证了用模数法设计与计算高强不锈钢离心轮浇冒口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5年04期)
王文廷,陈晖,李永鹏,杜玉洁[4](2015)在《高速离心泵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一文中研究指出某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泵压力脉动量级较大,诱导轮与离心轮匹配性不好,是导致泵内压力脉动较大,泵性能降低的重要原因.为了研究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关系对泵性能及泵内压力脉动特性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计算方法,从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性出发,分析了不同诱导轮方案,以及诱导轮与离心轮相对位置变化对泵内流场特性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大流量高速离心泵,诱导轮出口保持一定长度的等螺距段,有利于改善离心轮入口流动情况,提高泵的性能;诱导轮叶片转折角过大,会导致离心轮进口回流,降低泵的性能;与诱导轮结构方案相比,诱导轮与离心轮的相对位置对泵性能的影响较小;诱导轮与离心轮轴向距离过小会造成离心轮内流动不均匀,泵性能下降;综合考虑汽蚀性能、压力脉动水平和效率,泵方案设计选用进口变螺距、出口等螺距的诱导轮方案.(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张文生,张晟,张伟峰[5](2012)在《诱导轮-离心轮高速泵组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泵必须具有高的汽蚀比转速,采用诱导轮-离心轮泵组是获得高抗汽蚀能力的最有效易行的途径。解决好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合理匹配,是获得高抗汽蚀能力的关键。本文通过试验研究,获得了合理匹配的诱导轮-离心轮高速泵组,不但大幅提高了泵的抗汽蚀能力,也改善了泵的Q-H特性曲线在小流量区的斜率,泵的效率也有提高。(本文来源于《水泵技术》期刊2012年04期)
李波,刘赫[6](2011)在《钎焊式离心轮加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轮水力性能的优劣对泵的效率影响最大,离心轮加工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泵的特性。针对钎焊式离心轮加工的技术要求与技术难点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有数控设备对离心轮的加工工艺进行改进、优化及数控加工转化。(本文来源于《火箭推进》期刊2011年06期)
陈帝伊,石琳,马孝义,陈海涛[7](2010)在《一类离心轮系统的混沌数学模型及其线性反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一类离心轮系统的非线性特性,在其对应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复杂动力学分析得出其Poincaré映射图、Lyapunov指数图、时域波形图和分岔图,进而证明该模型是混沌数学模型,从而将此类离心轮系统控制转化为对混沌系统的控制,用线性反馈控制方法对此类离心轮的叁种运行状态进行控制,利用MATLAB仿真实现了控制离心轮系统的目的。结果表明,利用线性反馈可以很好地消除混沌,使系统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改善离心轮系统的动态性能,并能增强其鲁棒性与抗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0年24期)
徐成波,骆大章[8](1997)在《高速离心泵中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带诱导轮的离心泵组无断裂工况的条件,在数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诱导轮与离心轮的最佳能最匹配关系,为高速离心泵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分析了小流量工况时诱导轮进出口产生回流的机理,并且总结了抑制回流的几种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水泵技术》期刊1997年03期)
穆林,戚本业,孙广晓[9](1994)在《BC272B梳毛机电动机离心轮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BC272B梳毛机电动机离心轮的改进BC272B梳毛机是一个大惯性负载。为了解决电动机启动电流大和机械冲击较大的问题,在电动机轴上装有离心式摩擦离心器(也称离心轮)。电动机启动时,离心轮的主动轮转动,带动摩擦片作圆周运动而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本文来源于《毛纺科技》期刊1994年01期)
В.П.РОМАНОВ,梁贤光[10](1979)在《确定离心轮内轴向旋涡图谱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离心轮内轴向旋涡流线谱是在利用薄膜变形与旋涡运动相似的条件下首次被实验确定的尽管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实验设备结构简单,但为了保证压紧或粘贴在被研究断面轮廓线上的橡胶薄膜之起始张力恒定不变,是有相当大的困难。橡胶薄膜的起始张力若非恒定不变,则将破坏接收液流图象的模拟并使得由轴向旋涡引起的旋涡运动的形态失真。在某些情况下用肥皂膜代替橡胶膜片。然而安排这样的实验是与缩小叶片间流道模型相联系的(本文来源于《化工与通用机械》期刊1979年06期)
离心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获得诱导轮离心轮周向匹配的时序效应对离心泵外特性以及压力脉动的影响规律,阐释相关作用机制,采用基于分离涡仿真(DES)的离心泵叁维全流道数值仿真方法,引入熵产理论以及压力脉动强度系数等先进分析方法对不同匹配角度下离心泵内能量损失机制及压力脉动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离心轮诱导轮的时序效应对泵外特性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匹配角度的增加,扬程和效率均呈现先减小后缓慢增大的趋势,扬程变化为0.8%,效率变化为1.2%,其影响机制由不同匹配角度下叶轮通道分离涡、叶轮叶片尾迹以及靠近隔舌处扩压器通道回流涡变化决定;时序效应对离心轮扩压器动静干涉效应影响显着,当诱导轮叶片尾缘位于离心轮相邻主叶片中间位置时,能够有效消除3倍频成分,显着降低泵内压力脉动水平,其中动静干涉区域以及隔舌处扩压器叶片表面压力脉动平均降幅分别达到14.5%和16.7%。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离心轮论文参考文献
[1].霍世慧,黄道琼,黄红,任武,宣统.浸液离心轮非接触式模态特性识别技术[J].振动与冲击.2019
[2].杨宝锋,李斌,陈晖,刘占一.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泵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J].航空学报.2019
[3].纪艳卿,陈鹏荣.高强不锈钢离心轮浇冒口的设计与计算[J].火箭推进.2015
[4].王文廷,陈晖,李永鹏,杜玉洁.高速离心泵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5
[5].张文生,张晟,张伟峰.诱导轮-离心轮高速泵组的试验研究[J].水泵技术.2012
[6].李波,刘赫.钎焊式离心轮加工工艺研究[J].火箭推进.2011
[7].陈帝伊,石琳,马孝义,陈海涛.一类离心轮系统的混沌数学模型及其线性反馈控制[J].中国机械工程.2010
[8].徐成波,骆大章.高速离心泵中诱导轮与离心轮的匹配关系研究[J].水泵技术.1997
[9].穆林,戚本业,孙广晓.BC272B梳毛机电动机离心轮的改进[J].毛纺科技.1994
[10].В.П.РОМАНОВ,梁贤光.确定离心轮内轴向旋涡图谱的方法[J].化工与通用机械.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