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场特性论文-沈宗洋,余媛颖,汪羽,宋福生,王竹梅

强场特性论文-沈宗洋,余媛颖,汪羽,宋福生,王竹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强场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电损耗

强场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沈宗洋,余媛颖,汪羽,宋福生,王竹梅[1](2017)在《玻璃改性钛酸锶钡陶瓷高温强场下的介电储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储能密度陶瓷是紧凑型脉冲功率电源制作的核心材料。钛酸锶钡(BaxSr1-xTiO3,BST)陶瓷具有高的介电常数和低的介电损耗,且当x≤0.4时在室温下属于顺电相,适合于制作高功率密度脉冲电源。进一步提高BST陶瓷的电击穿强度是获得更高储能密度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玻璃对BST陶瓷(x≤0.4)进行改性,通过调节玻璃的组成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电击穿强度,(本文来源于《2017储能材料与能量转换技术专题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12-15)

李兴哲[2](2017)在《超高斯型强场激光脉冲的时间包络分布对介质双光子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预估校正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求解叁能级体系下的全波载频麦克斯韦方程和布洛赫方程,研究了强场超高斯型激光脉冲与级联叁能级体系相互作用的双光子过程,同时研究了由强双光子吸收过程引起的不同阶次的超高斯型脉冲在传播过程的光限幅效应。通过对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同时间包络的超高斯型脉冲双光子面积的计算,发现不管是对于超短高斯型脉冲还是超短超高斯型脉冲,双光子面积都不再是脉冲传播动力学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脉冲波形在强场共振双光子相互作用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具有相同初始脉宽和入射电场峰值的高斯型脉冲和超高斯型脉冲,脉冲阶次越低,即n的值越小,其初始的入射脉冲双光子面积就越大,而在相同传播距离处的出射脉冲双光子面积却越小,双光子吸收光限幅效应也就会更明显。脉冲传播过程中,介质各能级粒子数分布,以及由高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引起的新衍生场的强度及其时频分布也都依赖于入射超高斯型脉冲的波型、电场强度、脉宽等参量。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在入射脉冲半高全宽为定值时,不同波型的超高斯脉冲的出射光强随着入射光强增加的演化曲线,发现n越小时,随着入射光强的增加,光限幅效应失效出现的越早。(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7-03-01)

李贺龙[3](2016)在《超快强场激光在燃烧场中的传输特性和非线性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烧分析对于理解燃料燃烧反应机理,设计高效、绿色的燃烧系统极其重要。光学方法,特别是基于激光光谱的分析方法,因其具有实时、高灵敏度、无创探测能力,经常被应用于燃烧中间产物的分布的监测。但是大部分激光光谱技术由于受到探测种类对泵浦激光波长选择特性的限制,每次只能探测一种中间产物。本论文将飞秒激光成丝概念引入到燃烧科学领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燃烧诊断技术。飞秒激光在光学介质中传播时,因受到克尔自聚焦效应和等离子的散焦效应的共同作用,会产生成丝现象。光丝核区的激光强度可以达到1013~1014 W/cm2,在如此高的激光强度下分子可以同时吸收多个光子被激发至高激发态,发射特征荧光光谱。因而,原理上仅仅利用一台激光器就可以同时探测多种分子。本论文主要特色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探讨了利用飞秒激光成丝进行燃烧分析的可行性,展示了光丝诱导非线性光谱技术可同时传感探测多种燃烧中间产物的能力。在激光传播的侧向方向测量了飞秒激光光丝与酒精灯火焰相互作用诱导的非线性光谱,同时发现多种被光丝激发的中间产物如C2、CH、OH、NH、CN和N2自由基以及原子C和H等的“指纹”荧光光谱线;沿着火焰燃烧中心轴向调整光丝与火焰相互作用位置,测量了不同位置的火焰光丝诱导荧光光谱,发现随着与灯芯距离的增加,中间产物的荧光强度先增大再减小,这与扩散型火焰的中间产物的分布特征是吻合的。2.测量了飞秒激光在火焰内部成丝的阈值功率和钳制强度。通过观测激光焦点移动与入射激光功率的关系,获得了波长800 nm,脉宽35 fs的飞秒激光在火焰内部成丝的阈值功率,发现其数值大约是同等空气条件下的四分之一;利用飞秒激光光丝核区的高强度特性,在火焰内部插入一片金属箔片用光丝在箔片表面打孔,通过测量小孔的尺寸和透过小孔的激光能量,计算得到火焰内部飞秒激光光丝的钳制强度,该值约为空气条件下的二分之一。3.在酒精灯火焰中观测到光丝诱导荧光自发辐射放大现象。后向收集光丝诱导火焰非线性荧光,发现随着激光能量的增加,来自于中间产物CN分子振动跃迁2 2B X?????在388 nm处的荧光强度呈指数增加,而来自于中间产物C2分子Swan带在474 nm处荧光强度呈线性增加;固定激光能量,调整火焰的位置来改变光丝与火焰相互作用的长度,发现中间产物CN分子在388 nm处荧光强度依然可以产生这种指数增加的行为。4.研究了光丝诱导火焰荧光机理。测量了火焰内部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其火焰本身自发发射光谱,通过与飞秒激光光丝诱导火焰非线性光谱相比较,发现飞秒激光光丝诱导火焰荧光主要来源于光丝对中间产物的直接激发作用而非来自于光丝对母体分子的解离效应。综上所述,我们研究了飞秒激光在火焰中的非线性传输特性,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应用于燃烧分析的非线性光谱技术。我们发现火焰燃烧场中光丝诱导的非线性光谱包含丰富的燃烧中间产物信息,展示了该项技术用于燃烧分析的可行性;定量测量了飞秒激光光丝在火焰内部成丝的阈值功率以及光丝的钳制强度,深入理解飞秒激光光丝与火焰相互作用物理机理;展示了后向测量光丝酒精灯阵列火焰内诱导荧光光谱中间产物CN分子荧光自发辐射放大现象,该实验观察为实际燃烧系统中克服荧光淬灭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与纳秒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火焰自发发射光谱相比较,发现光丝在火焰内部诱导的荧光主要来自于光丝对中间产物的激发作用。本论文的工作拓展了飞秒激光光丝的应用领域,为光丝诱导非线性光谱技术对实际燃烧系统的应用于燃烧分析做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陈良园[4](2015)在《强场原子分子电离中的电子干涉与关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快强激光脉冲的出现,使得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这种超快强激光脉冲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出现了一系列传统微扰理论无法解释的高阶非线性现象,如阈上电离、非顺序双电离、高次谐波产生和库伦爆炸等。在这些高阶非线性现象中,阈上电离作为在原子尺度上探测原子分子结构及超快电子动力学过程的有力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在非顺序双电离中两电子之间呈现出很强的关联性,这为人们研究自然界中电子关联这一普遍现象提供了一种简单效的途径。因此,阈上电离和非顺序双电离逐渐成为强场物理领域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围绕阈上电离和非顺序双电离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结合数值求解叁维含时薛定谔方程和基于强场近似的量子轨道模型,我们系统地研究了红外激光脉冲驱动原子阈上电离中的电子干涉。这些干涉包括直接电子间的干涉和直接电子与散射电子间的干涉。通过选择特定的量子轨迹,在光电子动量谱中获得了相应的干涉结构。这为人们理解强场阈上电离的实验结果提供了有力指导。(2)研究了不同分子结构下阿秒极紫外脉冲驱动的分子光电子全息。通过结合红外激光脉冲和阿秒极紫外脉冲,直接电子波包间的干涉被抑制进而在光电子动量分布中获得了清晰的全息干涉结构。并且,这种全息干涉结构对于分子结构有很强的依赖性。对于电子云集中在分子轴上的具有。对称性的分子轨道,全息干涉结构中的干涉峰的数量随着分子轨道节点轴的增加而增加。另外,对于这种分子轨道,沿着激光偏振方向的光电子动量谱中干涉峰的位置和数量强烈地依赖于分子核间距。而对于电子云呈离轴分布的具有π对称性的分子轨道,在光电子动量分布中有一个节点线存在,并且这一节点线与激光偏振方向重合。这些结果表明阿秒极紫外脉冲驱动的光电子全息可以作为分子结构成像的有力工具。(3)研究了强红外激光场中不同分子排列下双原子分子的阿秒光电离,结果表明光电子动量谱中的全息干涉结构对分子排列有很强的依赖性。当激光脉冲偏振方向不与分子的对称轴重合时,在光电子动量分布中的全息干涉结构中将出现一个节点线。随着分子轴与激光脉冲偏振方向的夹角逐渐增大,这一节点线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仔细检查电子波函数,我们发现全息干涉结构对分子排列的依赖性源于电离时刻连续电子波包的空间振幅分布的非对称性。(4)研究了正交双色场驱动的原子非顺序双电离中的关联电子动力学。结果发现关联电子动量分布强烈地依赖于正交双色场的相对相位。通过追踪双电离轨迹的历史,我们发现通过改变正交双色场的相对相位可以在阿秒时间精度上控制再碰撞电子波包的回复时间。碰撞之后,一个电子立即被电离而另一个电子或是处于激发态或是被立即释放。通过调节正交双色场的相对相位,同样可以在阿秒时间精度上控制激发电子的电离时间。这种对再碰撞电子波包的回复时间和激发电子的释放时间的阿秒控制造成了双电子关联行为对相对相位的依赖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岳元[5](2011)在《强场低温条件下稀土石榴石磁特性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篇论文主要通过半经典唯象理论和量子理论,对极端条件(强磁场低温条件)下镨镓石榴石(PrGaG)、镝镓石榴石(DyGaG)和镱铁石榴石(YbIG)的磁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近年来,对强磁场、低温等极端条件下,稀土石榴石材料磁特性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磁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在实验室可以达到的强磁场和低温范围内,磁学工作者对稀土石榴石磁性材料进行实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某些磁性材料在极端条件下所呈现出的磁化特性与非极端条件不同。部分稀土石榴石磁性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磁化强度M与外磁场H。之间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且,随着外磁场的增强,某些顺磁性稀土石榴石磁性材料的磁化强度M表现磁饱和性和各向异性特征。本篇论文将结合这些稀土石榴石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实验现象,运用经典唯象理论和量子理论对其磁特性机理进行理论研究。基于经典唯象理论和量子理论,本篇论文结合晶场理论、塞曼效应理论、磁性各向异性理论以及Kramers定理,考虑晶场作用、外磁场作用和交换作用,研究了极端条件下PrGaG、DyGaG和YbIG的磁特性。通过分析PrGaG、DyGaG和YbIG晶体结构,在晶场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这类稀土石榴石材料的磁各向异性,磁饱和特性,磁化率的温度特性等磁行为,并在晶场理论和交换作用理论的基础上,对PrGaG、DyGaG和YbIG的磁化强度场相关特性、分子场系数以及与分子场有关的交换作用系数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在对顺磁性稀土镓石榴石(PrGaG和DyGaG)以及亚铁磁性稀土铁石榴石(YbIG)材料的磁特性的理论计算过程中,研究发现晶场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最低能级及相应波函数的数值,由此,理论认为晶场参数的确定对材料磁特性的计算极为重要。文中我们针对不同石榴石晶场系数的选取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比较了不同晶场系数的选取对材料磁特性的影响。在合适晶场系数选取的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外磁场和交换作用对极端条件下稀土石榴石材料的磁化行为的影响,分别应用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探讨了交换作用对材料磁特性的贡献,说明了交换作用对稀土石榴石材料的磁特性的影响不可忽略。计算中,我们将理论与实验进行比较,得到了与实验吻合较好的计算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我们理论分析的正确性。本文对极端条件下稀土石榴石材料磁特性的机理研究,将进一步为极端条件下稀土石榴石材料磁特性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将进一步拓展极端条件下的材料磁特性理论。(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1-05-21)

汤清彬[6](2011)在《强场作用下Ar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微观动力学及电子关联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利用叁维经典系综模型对强激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中的强场非次序双电离进行研究。所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强场阈值上非次序双电离对周期超短脉冲载波包络相位的依赖关系;二是通过轨迹分析,研究强场非次序双电离过程中的关联电子的微观动力学及其关联特性。利用叁维经典系综模型研究了周期量级激光脉冲驱动的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所得结果表明,随载波包络相位φ的增加,具有不对称双峰结构的离子纵向动量分布重心从负动量转移到正动量,并且φ每改变π时Ar2+离子的纵向动量呈现相反的分布。在重碰撞过程中核与电子之间的库仑势发生变化后,计算得到的Ar2+离子纵向动量分布随载波包络相位的变化与实验结果[Phys.Rev.Lett.93,263001(2004)]定量一致。根据上述计算和分析,提出了一种测量载波包络相位的更为简便的方法。利用叁维经典系综模型研究了碰撞阈值下氩原子的非次序双电离。计算结果表明,关联电子末态纵向动量主要分布在二、四象限,且在原点附近几乎没有分布;Ar2+离子末态纵向动量谱在零动量附近呈单峰结构。上述结果与实验结果[Phys.Rev.Lett.101 053001(2008)]定量一致.轨迹分析表明,在碰撞阈值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的微观物理机制在不同激光强度下是不相同的。当激光强度I=0.7×1014W/cm2时,一次碰撞主导重碰撞过程。而当I=0.4×1014W/cm2时,多次碰撞占主导。另外,在碰撞阈值下,核与电子之间的库仑作用,对碰撞前后电子的微观动力学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并最终影响关联电子末态动量分布。它延迟了电子的电离时间,进而影响末态关联电子的动量关联特性,使电子-电子背靠背散射(反关联)占主导地位。并且,统计结果显示,背靠背散射的比率并不随激光强度的减弱而升高。(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期刊2011-03-01)

孙玉萍[7](2010)在《原子分子介质中强场激光传播特性及共振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强超短激光脉冲技术的发展以及高功率高强度的同步辐射光源和新型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的相继出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再次激发了我们对强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热情,非线性光学以及X射线光谱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索高强度的激光脉冲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解释和预测非线性光学以及X射线光谱学领域中各种新颖的物理现象。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有机分子材料的光限幅特性、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在原子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和共振X射线散射光谱等,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点,不仅对该领域理论的发展,而且对指导实验工作有重要的意义。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双光子吸收光限幅效应我们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和预估校正法求解全波矢的Maxwell-Bloch方程组,模拟了周期量级飞秒脉冲激光在强双光子吸收介质4,4'?二甲氨基二苯乙烯中的动力学传播过程,并研究了该分子介质的光限幅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对于超短脉冲,介质主要发生的是一步双光子吸收(TPA),在脉冲传播过程中,该介质表现出较好的光限幅特性。我们利用脉冲输出—输入光强关系,初步计算了分子的动态TPA截面。当光场强度不足以使介质发生TPA饱和时,其TPA截面随入射光强增加线性减小。当光强较强时,光电离对TPA过程有明显的影响。随介质电离率的增加,光限幅的动力学窗口变宽。2、反饱和吸收光限幅效应我们研究了皮秒脉冲序列在富勒烯C6 0分子体系中的传播特性,以及基于反饱和吸收的光限幅机理。当每个子脉冲与介质相互作用时,单重态和叁重态系统之间的粒子数转移几率很小,整个体系可以分为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单重态子系统和叁重态子系统。在无脉冲作用时域,被激发到单重激发态的粒子数可以通过系统内交叉过程跃迁至叁重态,两个子系统耦合在一起。脉冲序列中前面的子脉冲主要发生的是单重态之间的线性吸收;由于非线性积累效应,后面的子脉冲与介质作用时主要发生的是最低叁重态的激发态吸收。脉冲序列内子脉冲不同的吸收机制导致了介质的光限幅效应。基于反饱和吸收的光限幅材料叁重态必须具有较长的能级寿命和较强的光吸收截面。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测量叁重态能级寿命的实验方案,即改变脉冲序列的入射频率,通过研究脉冲能量透射率的变化间接测量叁重态的能级寿命。3、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XFEL)在原子介质中的动力学过程我们通过数值求解Maxwell-Bloch方程首次模拟了XFEL在原子介质中的传播过程,从激光场对介质做功的角度揭示了XFEL与介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制。XFEL的传播伴有受激共振拉曼散射过程发生,斯托克斯(Stokes)电场强度在XFEL传播过程中逐渐增强,其增益机制由放大的自发辐射转化为无粒子数反转激光。在脉冲传播过程中,由于较强的受激辐射过程,俄歇电子的相对产率降低。XFEL与介质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XFEL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压缩和减速现象。4、共振X射线散射光谱与瑞典MAX-Lab实验组和意大利的Elettra实验组合作,我们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对多原子分子的共振散射光谱进行了充分研究。共振激发可以得到较强的光谱信号,共振散射光谱技术可以通过对物质进行选择性激发来研究物质内部局域部分的电子结构和化学成键信息。首先,我们建立了液相下的共振X射线拉曼散射(RXS)理论,研究了液相丙酮的RXS光谱。液相环境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是共振非弹性X射线拉曼散射(RIXS)光谱展宽的主要机制,而对共振弹性X射线拉曼散射(REXS)光谱影响较小。汤姆逊散射大大增强了REXS中0-0跃迁谱线的强度,而实验样品的自吸收效应对REXS光谱影响较小。乙烯分子的共振俄歇散射(RAS)光谱显示,由于多个简正模的共同激发,与光电子谱(PES)相比,RAS光谱可以映像出更多的振动信息。5、X射线诱导荧光谱(XIFS)的反冲分裂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探测反冲效应的实验方案—X射线诱导荧光(或二次吸收)光谱的反冲分裂。在强X射线场作用下,光电离过程产生的分子离子会获得较大的反冲动量,离子动量的各向异性导致了荧光发射(或二次吸收)的各项异性。我们以氮气分子为例说明该一般性理论,研究表明这种基于反冲效应的荧光光谱的多普勒分裂约为10μeV。实验上可以借助先进的同步辐射光源或新型的XFEL,通过傅里叶转换光谱技术或激光吸收光谱技术进行测量。本论文分为九章,第一章为综述,回顾了人工光源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超短超强激光脉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对非线性光学现象和X射线光谱学做了简单介绍。在第二章和第叁章中,介绍了本论文研究过程中用到的基本理论和数值计算方法。第四章到第八章是基于上述基本理论和方法所做的研究工作。最后,在第九章中对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并对所研究领域的发展做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10)

王光昶,郑志坚,代群,陈涛,张婷[8](2008)在《强场物理中超热电子能量沉积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了在100TW超短脉冲掺钛蓝宝石激光装置上,完成的飞秒激光-固体靶相互作用中超热电子的能量沉积实验,获得了靶后激光传播方向超热电子的能谱、产额、注量和总能量。结果表明,超热电子的注量和总能量随靶厚的增加而减少,超热电子约80%的能量主要沉积在靶内的前10μm,分析其原因是由于静电场的影响所致。(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08年09期)

宋娟[9](2008)在《强场激光诱导等离子体传输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超快激光技术的发展,超短强激光在非线性介质中的传输特性已经广泛被关注。由于飞秒激光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类似于传统光学,而又源于不同的物理机制且更加丰富的非线性现象,因此对于飞秒激光在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本论文主要在实验上详细研究了飞秒激光在液体等离子体中传输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非线性现象,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了相应的理论模拟和解释。首先,我们简单的回顾了超短激光脉冲在等离子体中传输的发展现状和一些重要的性质。其次,通过研究超短激光脉冲在水中的传输,发现了圆锥辐射现象和脉冲自压缩现象。这种圆锥辐射的产生主要起因于时空自由电子密度梯度引起的横向波矢的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二次谐波频率分辨光闸(SHG-FROG)痕迹显示光在经过等离子体后脉冲的时域宽度减小,而相应的频谱宽度增加。为了解释这种实验现象,利用Shorokhov的理论数值模拟了高强度飞秒激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传输的演化过程。我们实验结果表明超快超强激光脉冲在液体中可以产生脉冲自压缩现象,这提供了一种新的脉冲自压缩的技术手段。最后,研究了白光在超短激光脉冲诱导的等离子体中的传输特性。实验上,观察到了白光经过激光诱导的等离子体后形成贝塞尔光束。白光中短波长部分形成的是一阶贝塞尔光束,而长波长部分形成的是零阶贝塞尔光束。Fischer等人的理论模型用来解释这种贝塞尔光束的形成,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我们的实验数据相吻合。因此,我们相信利用超短激光脉冲诱导的等离子体也能够产生贝塞尔光束,这提供了产生贝塞尔光束的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尹毅,陈炯,李喆,肖登明[10](2006)在《纳米SiO_x/聚乙烯复合材料强场电导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双溶液共混法制备了不同掺杂浓度的纳米SiOx/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材料,并利用动态机械谱(DMA)对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进行了测量。发现纳米SiOx/LDPE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储能模量和机械损耗模量随着纳米氧化硅掺杂浓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但均大于纯聚乙烯。研究了不同掺杂浓度的纳米SiOx/LDPE聚合物复合材料在293~353K的温度范围内的电导特性。结果表明纯聚乙烯和含有纳米SiOx的复合介质的强场电导不符合Schottky效应和Poole-Frenkel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纯聚乙烯试样以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为主,而含纳米SiOx的复合介质的强场电导则以离子跳跃电导为主,并且通过实验数据计算了不同温度下载流子的跳跃距离。(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强场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利用预估校正法和时域有限差分法,求解叁能级体系下的全波载频麦克斯韦方程和布洛赫方程,研究了强场超高斯型激光脉冲与级联叁能级体系相互作用的双光子过程,同时研究了由强双光子吸收过程引起的不同阶次的超高斯型脉冲在传播过程的光限幅效应。通过对传播过程中具有不同时间包络的超高斯型脉冲双光子面积的计算,发现不管是对于超短高斯型脉冲还是超短超高斯型脉冲,双光子面积都不再是脉冲传播动力学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脉冲波形在强场共振双光子相互作用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具有相同初始脉宽和入射电场峰值的高斯型脉冲和超高斯型脉冲,脉冲阶次越低,即n的值越小,其初始的入射脉冲双光子面积就越大,而在相同传播距离处的出射脉冲双光子面积却越小,双光子吸收光限幅效应也就会更明显。脉冲传播过程中,介质各能级粒子数分布,以及由高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引起的新衍生场的强度及其时频分布也都依赖于入射超高斯型脉冲的波型、电场强度、脉宽等参量。此外,我们还研究了在入射脉冲半高全宽为定值时,不同波型的超高斯脉冲的出射光强随着入射光强增加的演化曲线,发现n越小时,随着入射光强的增加,光限幅效应失效出现的越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强场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沈宗洋,余媛颖,汪羽,宋福生,王竹梅.玻璃改性钛酸锶钡陶瓷高温强场下的介电储能特性研究[C].2017储能材料与能量转换技术专题会议摘要集.2017

[2].李兴哲.超高斯型强场激光脉冲的时间包络分布对介质双光子特性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

[3].李贺龙.超快强场激光在燃烧场中的传输特性和非线性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6

[4].陈良园.强场原子分子电离中的电子干涉与关联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5].岳元.强场低温条件下稀土石榴石磁特性的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

[6].汤清彬.强场作用下Ar原子非次序双电离微观动力学及电子关联特性[D].信阳师范学院.2011

[7].孙玉萍.原子分子介质中强场激光传播特性及共振X射线散射光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8].王光昶,郑志坚,代群,陈涛,张婷.强场物理中超热电子能量沉积特性的实验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8

[9].宋娟.强场激光诱导等离子体传输特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0].尹毅,陈炯,李喆,肖登明.纳米SiO_x/聚乙烯复合材料强场电导特性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6

标签:;  

强场特性论文-沈宗洋,余媛颖,汪羽,宋福生,王竹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