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之爱论文-辛上邪

普遍之爱论文-辛上邪

导读:本文包含了普遍之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拿大,图书角,语文课,图书馆

普遍之爱论文文献综述

辛上邪[1](2018)在《加拿大人为何普遍爱阅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在加拿大是一项基本能力、爱好和素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首先,整个社会都充盈着鼓励孩子读书的气氛。图书馆有舒适的儿童阅览区,有大量的可供借阅的书。图书馆没有的书,读者可以申请让图书馆购买。借阅书的数量没有上限,只规定还书时间,如果没有读完,还可(本文来源于《少先队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黄裕生[2](2015)在《普遍之爱与人类的解放——论耶稣与孔子的共同事业》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是自由的,但是人却总是陷于不自由之中。这种不自由的状态,除了政治关系方面的被控制、被统治外,更基本的还在于人与人之间陷入的各种泯灭了个体之绝对性与独立性的功能性关系,以及人与物之间陷入的各种纯功能性的关系。由于陷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人失去了各种平等的自由权;由于陷于各种纯功能—功利性关系,人失去了突破现有关系的超越性力量,失去了超越当下物的未来眼光。因此,人不仅要求从政治压迫中解放出来,更需要不断从各种功能性关系中进行自我解放,以便重获自由,重归自身。人因自由而能不断进行自我解放,也因为解放而能不断重获自由。通过对耶稣与孔子所倡导的普遍之爱的分析将让我们发现,正因为自由才使我们能够真爱他人。作为一种行动,真爱(不管是普遍之爱,还是两性之爱)就是一种解放自己而解放他人的行为:把自己从由有限的尘世物构成的优势等级体系里解放出来。如果说在由尘世物决定的优势等级体系里,每个人都发挥着某种功能而充当着某种功能性角色,那么,当他从这种等级体系里摆脱出来时,也就意味着他退出了各种功能性角色,不再作为角色—工具存在,而是作为目的性的自身存在,也即作为他的本相存在。当孔子与耶稣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地把普遍之爱确立为人间绝对而普遍的关系法则时,他们实际上也就在引发人类的一次解放运动:从过度的血缘亲情、等级关系、种族区隔,以及各种过度的功能性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对于人类来说,正如需要通过政治解放与经济解放来摆脱奴役一样,也需要通过普遍之爱来实现对由尘世物决定的优势等级体系的摆脱,以使人人都回到他的天位,也即回到他的自由—自在的自身。(本文来源于《清华西方哲学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陈乔见[3](2012)在《普遍之爱与特殊之爱的统一如何可能——以宋明儒者仁义说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孔孟儒家倡导一套以仁义为核心、仁义互补的伦理学说,仁以普遍之爱为其实质内涵,义既指向仁,又是对仁的节制。义的原则体现为在普遍之爱中又有差等之爱。宋明儒者继承和发挥了孔孟的仁义学说,并通过"万物一体"说和"理一分殊"说为仁(普遍之爱)义(差等之爱)的合理性提供了本体论的证明。在普遍与特殊之间保持一定张力的儒家伦理,也较为符合生活世界的原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方磊,肖舒楠[4](2011)在《调查结果显示:逾九成民众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互联网对1730人进行了民意调查。该调查显示,有多达96%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其中有52.6%的人觉得这样的青少年“非常多”。据了解,在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80后人群占43%,70后人群占35.9%。(本文来源于《中国消费者报》期刊2011-10-21)

方磊,肖舒楠[5](2011)在《96%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一些青少年在选购各种学习用品和服装鞋帽时,出现了攀比现象,这让不少家长备感压力。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73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多达96.0%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其中52.6%的人觉得这样的人“非常多(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期刊2011-10-18)

张帮俊[6](2011)在《红歌为何百唱不厌》一文中研究指出“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唱出了军民鱼水情;“我们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唱出时代新风貌……   在喜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全国一片红歌声。人们用歌声来表达对党的爱戴,对革命历史的回味,对美好新生活的赞美。   人们如(本文来源于《湖南日报》期刊2011-06-25)

,尚栩[7](2008)在《法未成年人普遍爱电玩》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法国6岁至17岁未成年人普遍爱玩电子游戏,而父母对孩子所玩电游内容知之甚少。    法国着名民意调查公司Ipsos近日对804名6岁至17岁法国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了电话调查。结果显示,96%的法国未成年人喜欢电子游戏,其中83(本文来源于《新华每日电讯》期刊2008-12-15)

毛国民[8](2008)在《“等差之爱”与“普遍之爱”并非对立——从孟旦的朱子哲学研究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美国学者孟旦对朱熹哲学中的"家"和"流水"等结构性形象的研究着手,剖析了"等差之爱"与"普遍之爱"之间的关系,并对儒家的"等差之爱"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与"普遍之爱"对立以及是不是现代贪污腐败的根本原因等问题加以了认真探讨。(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新理论版)》期刊2008年01期)

黄裕生[9](2007)在《论爱与自由——兼论基督教的普遍之爱》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公正和谐的共同体,必定是充满爱的社会;而一个人人之间充满爱的社会,也才可能是一个公正和谐的共同体。那么,什么是爱?在对基督教有关爱的观念进行哲学分析基础上,本文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说,爱就是不从等级体系去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而是把自己与他人从由各种优越物决定的等级体系中解放出来;这在存在论则意味着,爱就是守于自由存在而让他者自由存在。因此,真爱他人如真爱自己一样,就在于维护、尊重、扶持一个人之为自立—自主—自尊的自由存在。这种真爱不同于亲情,它可以泛施于人人而无差等,是为普世之爱;亲情则仅限于亲人之间而浓淡有别,是为亲亲私情。不违普世之爱的亲情,才是健康合理的;违背真爱的亲情必将腐蚀一切普遍正义而成为社会的瓦解器。(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07年04期)

禹工[10](2005)在《血缘亲情:是腐败之源还是普遍之爱?》一文中研究指出这场论战是从学者刘清平的3篇文章引出的。   2000年4月,刘清平发表《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载《哲学门》第一卷第一册,北京大学哲学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该文认为,孔孟儒学的基本精神是以血亲团体性作为人的一切活动能够成为正当合理的根本(本文来源于《中华读书报》期刊2005-03-23)

普遍之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是自由的,但是人却总是陷于不自由之中。这种不自由的状态,除了政治关系方面的被控制、被统治外,更基本的还在于人与人之间陷入的各种泯灭了个体之绝对性与独立性的功能性关系,以及人与物之间陷入的各种纯功能性的关系。由于陷于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人失去了各种平等的自由权;由于陷于各种纯功能—功利性关系,人失去了突破现有关系的超越性力量,失去了超越当下物的未来眼光。因此,人不仅要求从政治压迫中解放出来,更需要不断从各种功能性关系中进行自我解放,以便重获自由,重归自身。人因自由而能不断进行自我解放,也因为解放而能不断重获自由。通过对耶稣与孔子所倡导的普遍之爱的分析将让我们发现,正因为自由才使我们能够真爱他人。作为一种行动,真爱(不管是普遍之爱,还是两性之爱)就是一种解放自己而解放他人的行为:把自己从由有限的尘世物构成的优势等级体系里解放出来。如果说在由尘世物决定的优势等级体系里,每个人都发挥着某种功能而充当着某种功能性角色,那么,当他从这种等级体系里摆脱出来时,也就意味着他退出了各种功能性角色,不再作为角色—工具存在,而是作为目的性的自身存在,也即作为他的本相存在。当孔子与耶稣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地把普遍之爱确立为人间绝对而普遍的关系法则时,他们实际上也就在引发人类的一次解放运动:从过度的血缘亲情、等级关系、种族区隔,以及各种过度的功能性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对于人类来说,正如需要通过政治解放与经济解放来摆脱奴役一样,也需要通过普遍之爱来实现对由尘世物决定的优势等级体系的摆脱,以使人人都回到他的天位,也即回到他的自由—自在的自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普遍之爱论文参考文献

[1].辛上邪.加拿大人为何普遍爱阅读[J].少先队研究.2018

[2].黄裕生.普遍之爱与人类的解放——论耶稣与孔子的共同事业[J].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15

[3].陈乔见.普遍之爱与特殊之爱的统一如何可能——以宋明儒者仁义说为中心的考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方磊,肖舒楠.调查结果显示:逾九成民众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N].中国消费者报.2011

[5].方磊,肖舒楠.96%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N].中国青年报.2011

[6].张帮俊.红歌为何百唱不厌[N].湖南日报.2011

[7].,尚栩.法未成年人普遍爱电玩[N].新华每日电讯.2008

[8].毛国民.“等差之爱”与“普遍之爱”并非对立——从孟旦的朱子哲学研究谈起[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

[9].黄裕生.论爱与自由——兼论基督教的普遍之爱[J].浙江学刊.2007

[10].禹工.血缘亲情:是腐败之源还是普遍之爱?[N].中华读书报.2005

标签:;  ;  ;  ;  

普遍之爱论文-辛上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