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霜霉病论文-徐迟默,谢龙莲,曾筱芬,温衍生

荔枝霜霉病论文-徐迟默,谢龙莲,曾筱芬,温衍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荔枝霜霉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荔枝霜疫霉菌,生物防治,活性筛选,成分分析

荔枝霜霉病论文文献综述

徐迟默,谢龙莲,曾筱芬,温衍生[1](2015)在《荔枝霜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荔枝霜霉病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及生产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现有文献为依据,从植物活性筛选、微生物活性筛选、有效成分分析和产品开发4个方面总结荔枝霜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结果】自然界拥有丰富的荔枝霜霉菌生防资源。我国对荔枝霜霉病生物防治研究比较活跃,但现行研究以对拮抗植物、微生物的初筛为主要目的,停留在对拮抗生物代谢产物的活性测试水平,对活性物质的生化性质探讨不够深入,阻碍了荔枝霜霉病生防药物的开发与应用,资源价值没有真正得到实现。【建议】以拮抗荔枝霜疫霉菌活性成分为核心,加强对其结构鉴定、化学构效分析及其诱抗和抑菌机理等研究,为研制新型生物农药奠定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许兰兰,黄曦,李昆志,陈丽梅,黄庶识[2](2011)在《海洋真菌的筛选及其对离体荔枝果霜霉病和炭疽病的防效》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广西北部湾红树林区的近海海底沉积物与海水样品中分离出64株海洋真菌,以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和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拮抗对象,发现有8株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MF-3、MF-13、MF-15和MF-16的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效果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94%以上;菌株MF-3和MF-16的发酵滤液对荔枝炭疽病菌抑制效果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70%以上。用菌株MF-3、MF-6、MF-8、MF-13和MF-9的发酵滤液进行荔枝离体果防病保鲜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保鲜处理2~4d后,鲜果的褐变指数小于对照组,其中菌株MF-9防褐变效果最好。在26~32℃下,用5株菌的发酵滤液分别浸泡鲜果1d后接种荔枝霜疫霉,3d后菌株MF-6、MF-8、MF-9和MF-13处理的发病率分别是68.3%、71.67%、66.18%和8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87.2%和烯酰玛琳的84.2%(P<0.05),能推迟鲜果晚发病1d。接种炭疽菌3d后,菌株MF-6处理的发病率仅为64.44%,与多菌灵(62.76%)和代森锌(62.54%)效果相当。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确定菌株MF-3、MF-6、MF-8、MF-9和MF-13分别为布雷正青霉Eupenicillium brefeldianum、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阿达青霉Penicillium adametzii、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短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onanicus。(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陈炜[3](2009)在《植物内生细菌BS-2和TB2在荔枝体内的定殖及对荔枝霜霉病的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菌株和内生解链淀粉芽孢杆菌TB2菌株在荔枝体内的定殖动态情况以及对采后荔枝果实霜霉病的防病效果及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细菌BS-2和TB2能在荔枝叶片、花、幼果及采后果皮上定殖,并且均可在各组织内繁殖。实验结果表明,内生细菌在荔枝叶片上的定殖数量与定殖的时间因季节及荔枝生长周期的不同而不同,在荔枝叶片体内春季定殖时间明显比秋季长,定殖量也比秋季大。另外,这2株内生细菌在荔枝不同部位定殖的时间与定殖量也不同,其中,在荔枝叶片定殖的时间最长,而在花上定殖的时间最短,定殖量也最少,在叶片上接种内生细菌37d后还可从荔枝叶片内分离回收到目标细菌,在花上接种15d后就回收不到目标细菌BS-2;而BS-2和TB2春季在荔枝叶片内定殖的最大菌量分别为5.64×104 cfu/g FW和1.21×105 cfu/g FW,秋季最大的定殖量分别为5.63×104 cfu/g FW和3.36×104 cfu/g FW,而在花上分别只有1.18×103 cfu/g FW和0.31×103 cfu/g FW。防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内生细菌对不同品种荔枝的霜霉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效,如经内生细菌处理后3d,对荔枝(东刘1号)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为77.77-86.20%,处理后4d,对荔枝(元红)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为31.58-67.15%。本研究还用这2个菌株对荔枝霜霉病的防治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内生细菌能够主动进入荔枝果皮内定殖,而其在荔枝果皮的定殖量与其防效存在一定的正相关;(2)能增强荔枝体内的保护酶活性,从而减缓荔枝果皮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内生菌BS-2和TB2处理后,荔枝果皮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比对照高,处理后4d,分别高61.56%和46.3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也比对照高,处理后6d,分别高297.43%和312.02%;丙二醛(MDA)含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产生速率却比对照低,处理后6d,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产生速率却比病菌处理的分别低21.52%和20.14%;(3)能诱导荔枝体内的病程相关蛋白,提高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增强寄主对病原菌的抵抗作用。经内生细菌BS-2和TB2处理后5d和6d,荔枝体内的几丁质酶活性比病菌处理的分别高46.52%,172.73%和30.76%,224.24%;β-1,3-葡聚糖酶活性也比病菌处理的分别高60.97%,158.34%和70.73%,175.00%。(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毛润乾,彭月珍,王海峰,王长方[4](2007)在《琥胶肥酸铜·霜脲氰防治荔枝霜霉病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霜疫霉病是荔枝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广泛分布于荔枝产区,发生在果实采收前后,常引起大量落果和烂果,据报道天气潮湿年份,烂果率可达30%~50%[1]。霜脲氰具有局部内吸作用,对霜霉目真菌,如疫霜属、霜霉属、单轴霉属有效,与保护性杀菌剂混用能提高持效性,如(本文来源于《广西园艺》期刊2007年01期)

王芳[5](2003)在《荔枝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在广东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居全国首位,而霜霉病是荔枝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荔枝嫩梢、花穗、果实,严重时造成嫩梢干枯、落花、落果、烂果,影响荔枝产量和鲜果品质,以及贮藏和外销,近年来,该病害的发生尤为严(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03年05期)

邹华娇[6](2003)在《防治荔枝霜霉病试验效果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霜霉病 ,又称荔枝霜疫霉病 (PseudoperonosporaLitchi) ,是我省荔枝上的重要病害 ,发生在果实采收前 ,发病严重时常引起大量落果和烂果 ,天气潮湿年份 ,烂果率达 30 %~ 5 0 %。本病多从果蒂开始发生。初期果皮表面出现(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03年01期)

黄家南[7](2000)在《荔枝成熟期注意防治霜霉病》一文中研究指出霜霉病是危害荔枝成熟果实最严重的病害,造成成熟果实腐烂变质,并大量脱落。荔枝霜霉病在雨水多,湿度大时发病严重,蔓延迅速,危害猖獗。防治技术:荔枝果实开始成熟,即果核转黑,果皮变红开始,每隔10天对树冠果实喷洒一次600倍瑞毒霉锰锌水溶液,或800倍霉特灵水(本文来源于《致富天地》期刊2000年05期)

欧壮喆,邓伟生,吴灿填[8](1999)在《80%大生可湿性粉剂防治荔枝霜霉病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霜霉病(Peronopnythoralitchii)是广州地区荔枝生产中的一种重要病害。每年4月和7月是该病发生的高峰期,造成花穗枯死和果实霉烂,影响荔枝的产量和质量,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为探讨防治该病害的有效药剂及其施用技术,我们进行了大生防治荔枝霜霉病试?..(本文来源于《中国果树》期刊1999年03期)

李日福[9](1996)在《克露防治荔枝霜霉病效果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克露防治荔枝霜霉病效果好李日福(广东省广州农业厅植保总站广州510500)我省种植荔枝面积较大,每年发生霜霉病比较重,造成落花、落果,影响产量,而且长期使用瑞毒霉─锰锌农药,防治效果逐年下降。为此,我们引进美国杜邦公司的72%克露在东莞市开展防治荔枝...(本文来源于《植保技术与推广》期刊1996年06期)

黄旭正[10](1995)在《荔枝霜霉病及其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荔枝霜霉病及其防治荔枝霜霉病是荔枝果实上的主要病害,在广东、广西、福建均有发生,发病严重时常引起大量落果和烂果,多雨、天气潮湿的年份,烂果率达30%~50%,严重影响鲜果贮运和外销。1症状识别本病主要为害近成熟的果实,有时亦为害青果和叶片。果实受害,...(本文来源于《广西植保》期刊1995年02期)

荔枝霜霉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广西北部湾红树林区的近海海底沉积物与海水样品中分离出64株海洋真菌,以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和荔枝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为拮抗对象,发现有8株菌株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MF-3、MF-13、MF-15和MF-16的发酵滤液对荔枝霜疫霉菌的抑制效果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94%以上;菌株MF-3和MF-16的发酵滤液对荔枝炭疽病菌抑制效果较好,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70%以上。用菌株MF-3、MF-6、MF-8、MF-13和MF-9的发酵滤液进行荔枝离体果防病保鲜试验,结果表明常温下保鲜处理2~4d后,鲜果的褐变指数小于对照组,其中菌株MF-9防褐变效果最好。在26~32℃下,用5株菌的发酵滤液分别浸泡鲜果1d后接种荔枝霜疫霉,3d后菌株MF-6、MF-8、MF-9和MF-13处理的发病率分别是68.3%、71.67%、66.18%和8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87.2%和烯酰玛琳的84.2%(P<0.05),能推迟鲜果晚发病1d。接种炭疽菌3d后,菌株MF-6处理的发病率仅为64.44%,与多菌灵(62.76%)和代森锌(62.54%)效果相当。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确定菌株MF-3、MF-6、MF-8、MF-9和MF-13分别为布雷正青霉Eupenicillium brefeldianum、微紫青霉Penicillium janthinellum、阿达青霉Penicillium adametzii、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和短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onanicus。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荔枝霜霉病论文参考文献

[1].徐迟默,谢龙莲,曾筱芬,温衍生.荔枝霜霉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学报.2015

[2].许兰兰,黄曦,李昆志,陈丽梅,黄庶识.海洋真菌的筛选及其对离体荔枝果霜霉病和炭疽病的防效[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

[3].陈炜.植物内生细菌BS-2和TB2在荔枝体内的定殖及对荔枝霜霉病的防治[D].福建农林大学.2009

[4].毛润乾,彭月珍,王海峰,王长方.琥胶肥酸铜·霜脲氰防治荔枝霜霉病试验[J].广西园艺.2007

[5].王芳.荔枝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3

[6].邹华娇.防治荔枝霜霉病试验效果初探[J].农药.2003

[7].黄家南.荔枝成熟期注意防治霜霉病[J].致富天地.2000

[8].欧壮喆,邓伟生,吴灿填.80%大生可湿性粉剂防治荔枝霜霉病试验[J].中国果树.1999

[9].李日福.克露防治荔枝霜霉病效果好[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

[10].黄旭正.荔枝霜霉病及其防治[J].广西植保.1995

标签:;  ;  ;  ;  

荔枝霜霉病论文-徐迟默,谢龙莲,曾筱芬,温衍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