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的女人论文-李春明

可食的女人论文-李春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食的女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食的女人》,女性身体,男权制度

可食的女人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明[1](2016)在《《可食的女人》中的女性身体与男权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食的女人》中女性人物的外貌、服饰、繁衍、性爱甚至所吃的食物都是由男性控制和决定的。女性丧失了有声的话语权,处于"他者"的位置。女性的身体是一个无声的战场,既受到男性的主宰和控制,又是女性反抗男权制的有力武器。《可食的女人》中女性身体和男权制度的关系体现了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妇女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女性需要通过控制自己的身体来反抗男权社会,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起来,从而确立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本文来源于《肇庆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孙金琳[2](2014)在《浅析《可食的女人》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加拿大当代作家玛格里特·艾特伍德的小说《可食的女人》体现了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男权社会的控诉。本文以杰梅茵·格里尔的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对女性从工作上、肉体上和婚姻中进行压迫的男权社会不断吞噬女性活力,使其成为不完整的女人的问题。男权社会在工作方面对女性仍有歧视和压迫,而对女性肉体的压迫使女性肉体失去活力,对男性有利的婚姻关系使女性陷入琐碎、繁重的家务劳动,剥夺了女性的职业,使其丧失活力。(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赵丽[3](2013)在《从《可食的女人》和《时时刻刻》看“食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食物与女性的紧密联系体现在进食、供食和被食叁个层面。从进食的量上,反映了女性被压迫的一面。从供食方面来看,当女性作为被提供的食物本身时,是对女性的消耗和压迫;而当女性作为食物的提供者时,又体现了女性的权力。从被食方面来看,女性通过食物解放了自身,获得了独立的人格。所以,"食政治"既是压迫女性的媒介,又是女性借助反抗并获得自身独立和解放的手段。(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3年03期)

陶媛媛[4](2011)在《评《可食的女人》中玛丽安的女性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食的女人》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处女作,它真实的再现了加拿大社会中现代女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本文试通过分析当时的消费社会,揭示女主人公玛丽安认识自我、追寻自我、自我成长,以及最终摆脱被动的无为状态,不再逃避现实,以积极并且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的心路历程。(本文来源于《西安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4期)

陈娟娟[5](2010)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对文学篇章中隐喻诗意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现象,其研究经历了传统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语用学,以及哲学和心理学等阶段和各个角度。而发端于1986年的关联理论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关联理论认为隐喻本质上只是一种“松散”的说法,其理解机制并不具有任何特殊性,与非隐喻性表达一样,是根据关联原则并结合语境进行推理,通过产生语境效果而达到最佳关联的过程。关联原则包括两条:人类认知倾向于同最大关联相吻合;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意味着在交际中理解话语时通过付出有效的努力便能获得足够的效果。关联性的大小与认知努力的程度成反比,与语境效果成正比。因此隐喻的语境效果即诗意效果与两个因素相关:关联性和认知努力。根据关联理论,诗意效果还与另外两个因素相关:隐含义与文体。隐喻通过激发一系列的弱隐含来达到关联,而这些弱隐含即隐喻的诗意效果;隐喻隐含义的范围越广,其程度越弱,就意味着该隐喻的诗意效果越强。本文选取了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可食的女人》为语料来源。依据束定芳(2000)和其他学者对隐喻的认定和分类标准,找出小说中的隐喻表达,进而进行分类。根据隐喻在篇章中出现的形式与结构,隐喻可分为词隐喻、句子隐喻以及篇章隐喻,其中词隐喻又分为:名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根据隐喻的创新性程度,隐喻可分为常规性隐喻和创新性隐喻。小说中的隐喻大部分是名词性隐喻且它们大部分属于创新性隐喻;而动词性和形容词性隐喻多出现在习语等表达中,且数量相对较少,它们大部分属常规性隐喻。根据小说的主题,即人类在消费主义社会里被物化,而女主人公玛丽安为寻求精神寄托又常给物体赋予生命甚至是人的特质等,将隐喻分为两类:一类的本体为人,喻体为另一种身份的人、动物、植物或物体;另一类的本体为物体,喻体为人、动物或植物。小说中与主题相关的隐喻大多是创新隐喻。本文结合这叁种分类,以关联理论为框架,进行语料分析,探究了小说文体中隐喻的诗意效果。本论文包括六部分。第一章为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括国内外隐喻的研究现状等。第叁章是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第四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问题、语料收集以及分类。第五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通过利用关联理论对《可食的女人》中大量隐喻进行例证分析,阐释了隐喻的特殊语境效果的产生过程,并总结了影响其产生的因素。不同种类的隐喻其诗意效果的强弱不同,越具有创新性的隐喻其诗意效果越强。常规性隐喻虽然诗意效果较弱,但是在本研究中也不可忽略,其效果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在小说文本中的隐喻分布中占主体地位的创新性隐喻,通过激发一系列范围较广的弱隐含来达到最佳关联,从而产生很强的诗意效果。本文还发现小说中的篇章隐喻大部分结构较复杂,常包含各种类别的隐喻,它们通常在篇章中前后一致保持连贯,相互作用并提供语境信息共同创造出诗意效果。第六章是总结部分,包括本研究的结论和不足之处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6-01)

叶鑫[6](2010)在《论阿特伍德的《可食的女人》、《浮生》、《使女的故事》和《羚羊与秧鸡》中国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最着名的作家之一。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她已经出版了十四部诗歌集、五部短篇小说集、叁部文学评论和十一部长篇小说。迄今为止,她获得过许多文学奖项,其中包括加拿大总督奖、美国阿瑟·克拉克奖以及英国布克奖。在她的作品中,玛格丽特对自然怀有一种由衷的尊敬。而其作品中反映的生态主义思想也成为了国内外文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将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角度来分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四部作品:《可食的女人》,《浮生》,《使女的故事》和《羚羊与秧鸡》。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意味着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保持人类的主体性。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当代生物平均主义都有其局限性,只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平衡。通过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笔者深入挖掘了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和错误的运用科技这把双刃剑最终导致了其坠入无尽的深渊。无止境的消费导致了自然资源遭受践踏,而滥用科学技术把整个生态系统带入了灾难之中。最终,当面对灾难时,人类的暴露了其脆弱性,并且自食苦果。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同时保持人类的主体性,才能使人类调整和应对危机四伏的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最终和谐。(本文来源于《大连外国语学院》期刊2010-05-22)

毛春华[7](2010)在《《可食的女人》中玛丽安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可食的女人》是阿特伍德最早出版的一部小说,真实再现了加拿大社会中现代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本文试通过分析小说文本,揭示女主人公认识自我、追寻自我、成长自我,并最终摆脱被动无为状态,不再逃避现实,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心路历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0年10期)

康英华[8](2009)在《两性视角下女性身份的自我探询》一文中研究指出探寻自我身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最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因而,寻求身份便成为当代文学热衷的一个主题。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加拿大妇女如何探寻她们的身份自然成为加拿大女作家关注的对象。本论文旨在解读加拿大女性作家的作品,着重探讨身份寻求这一主题。通过对阿特伍德小说——《可食的女人》的分析,探索了加拿大女作家笔下的身份寻求过程之中女性“沉沦-抗争-自我重建”的心路历程。阿特伍德对当代加拿大人,尤其是加拿大女性的身份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她的以加拿大为背景的小说,讲述了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初加拿大社会中自我身份与社会角色相冲突的故事。迄今,阿特伍德已经发表了11部长篇小说,它们通常以置身现代西方社会的女性为题材,通过女性的视觉,描述了她们的困境与选择、迷惘与突破、探索与幸存之路以及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生存与追寻自我的命运。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具有传统形象,又在男性主宰的文化中始终具有异化感的女性,以及所谓的标准男人和给女性带来希望的好男孩儿的男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尤其具有主动、丰富的自我意识,她们有聪明才智,通常受过良好教育,对女性自身生活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见解,对社会的种种现象也有深入的思考,自我认知逐步提高。小说将性别角色和自我身份的探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妇女解放运动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本论文从男女两性的视角出发,采用了对照,比较和举例的方法,对小说《可食的女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细致的描述、分析与对比,阐释当代妇女从安于现状的满足、被动的沉沦,到怀疑抗争、主动的选择,到最后的自我身份的认知与确证、从而实现自我构建的过程,成功探讨了在男权社会里女性是如何一步步的产生自我意识,继而又实现自我,最后进行自我选择。使得阿特伍德的女性角色成为追寻独立、自我的形象,同时成为世界文坛的一道亮丽风景。阿特伍德的作品常常围绕各种矛盾的对立而又统一的双重性展开。在《可食的女人》中,阿特伍德将视线转向两性关系,通过描写文明与自然、男性与女性间的对立警示人们:如果没有自然的依托,人类文明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而完全摆脱物质文明的现代人也不可能重拾原始人的生活。同时,男性与女性共同组成一个人类总体,失去一方,人类将不成其为人类。男人和女人是在同时创造着对方,并在创造对方的同时确定着自身。因此,寻求女性身份已成为人类所探寻的主题,也是作者为女性身份的所提出的良好愿望。(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09-04-20)

赵金川,樊荣萍,万颖,刘巧艳[9](2009)在《评《可食的女人》中父权体系下两位顺从的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父权体系下两个顺从的女性形象进行描述、分析和对比,探讨了《可食的女人》中父系传统下的多元的女性形象,以及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女性的心理状态。(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期刊2009年02期)

李志娟[10](2004)在《寻找身份的历程——对《可食的女人》的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在诗歌、小说、短篇故事和文学评论等方面对英语文学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皇”。《可食的女人》是她的第一部小说,虽然没有像她之后的作品那样细腻,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小说发表之时书中的许多女性主义观点还没有被西方文化充分发掘。在小说中,阿特伍德成功地将性别角色、消费主义与寻找自我这一主题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在叁十多年后的今天仍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所着的《可食的女人》为研究对象,展示了西方消费社会中女性探寻身份的历程。在论述中,我发现女性作为顺从低廉的劳动力,是社会的生力军;作为温顺的妻子,是服务于核心家庭的再生力量。通过对女主人公玛丽安厌食症和自我分裂的分析,我论述了妇女被消费社会定位和吞噬的事实,并阐述了女性只有通过勇敢面对困境,塑造独立自强人格,才能重获完整真实的自我。本文由叁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对玛丽安的职业生活及克莱拉的家庭生活的描述,介绍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加拿大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玛丽安如同许许多多知识女性一样,身陷于简单枯燥的工作之中。作为一名市场调查员,她的职业似乎很有意义,但却无法为她找到生活的真实方向。玛丽安是美国着名作家朱迪丝·安所描述的“粉领无产者”的典型代表。她曾经期待男人和婚姻可以帮助她摆脱困扰,但是她发现婚姻生活把大学好友克莱拉从一个“中世纪美女”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生育工具”,而她的室友安丝丽只醉心于为人母的体验,却不想结婚。克莱拉痛苦的婚姻生活和安丝丽的极端想法加剧了玛丽安的不安和焦虑。她在职业生涯和朋友们的家庭生活中都没有找到一个可遵循的、积极的生活方式,所以她只能遵从社会的意愿,接受彼得的求婚,做一个传统的女性。<WP=47>论文的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玛丽安探寻自我的历程。通过与两个男人交往的痛苦经历,玛丽安最终获得了自我意识。在这一部分的论述中,我首先讨论了彼得的消费者角色,这是一种由男权文化所规定的角色。在彼得看来,两性角色中,男性应主宰女性,女性应满足男性的需求。彼得之所以选择玛丽安,是因为她愿意为了满足他的需求而放弃自己的需求。由始至终彼得都试图改变玛丽安,使之成为他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受消费主义的影响,玛丽安根据彼得的“包装”选择了他,而并不了解他的内心。在与彼得的交往中,玛丽安经历了越来越强烈的被追捕的焦虑。玛丽安的消极被动性导致了她的物化,她开始把自己等同于可食用的东西,并逐渐丧失了进食的能力。她的厌食症是身体对消费主义的抗拒,对外部环境强加给她的女性角色的抗拒。随着进食能力的丧失,玛丽安还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消融。爱玛·帕克认为,进食被用来比喻拥有力量,不能进食则是力量的丧失,食物是身体的“燃料”,那么厌食则使身体成为无力的载体。因此,阿特伍德的女主人公们都对她们的身体有一种强烈的不安。玛丽安试图用男性作为自己的护身符,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女性内质,她仍寄望于男人把她从这种消融中解救出来。其次,我论述了在邓肯的帮助下,玛丽安逐步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艰苦历程。叙述人称由第一人称“我”到第叁人称“她”的转变,暗示着玛丽安人格上的自我分裂,她的一半被推向了社会,欲作彼得的妻子;另一半游离于社会之外,被瘦弱的邓肯所吸引。玛丽安不停地奔走在彼得和邓肯之间,反映了她在两个自我之间的游离徘徊。玛丽安试着扮演双重角色:为了邓肯,她扮演佛罗伦萨·南丁格尔式的随叫随到的慰藉者;为了彼得,她着上红裙,配以优雅的发式,扮演他温顺漂亮的女友。订婚晚会集中了所有的紧张气氛和冲突,玛丽安觉得她的红裙越来越使自己成为被猎杀的“理想目标”,她最终从彼得处逃离,奔向邓肯。这意味着她从社会所要求的女性形象回归到真实的自我。邓肯是玛丽安饥饿的自我,也是联系玛丽安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纽带。邓肯鼓励她保持真实的自我,并粉碎了她作为慰藉者的形象。于是在玛丽安拒<WP=48>绝了做彼得的妻子这一形象之后,她唯一保持的形象——邓肯的慰藉者,也不复存在了。她现在没有了身份,必须为自己重新确定一个身份。邓肯鼓励她回到现实中去解决问题,并象征性地为她指出了回去的路。在论文第叁部分中,我论述了玛丽安意识到她的被动性和消费主义的影响,是导致她痛苦的根源,她知道逃避解决不了问题,于是决定坦然面对现实。她烘烤了一个女人形象的蛋糕,用来代表她以前温顺软弱的自我,这个旧的自我使她成为消费社会的消费品。当彼得拒绝与她共享这块蛋糕并离去时,玛丽安突然间感觉到非常饥饿,她的厌食症不治而愈,她走出了自己的困境,重新找回了自我。她吃掉蛋糕的行为,象征着她告别了从前的自我,是对男权消费社会无声的反抗和愚弄,同时也证明了她与社会的融合,她明白了自己既是一个消费者又是一个被消费者。看起来玛丽安从终点又回到了起点,而且情况更糟的是,她现在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未婚夫,也没有了室友。就像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自己所说的:“玛丽安在故事的结尾和开头的选择是一样的。”但我想要说明的是,虽然玛丽安并没有改变社会和自己?(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4-05-01)

可食的女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加拿大当代作家玛格里特·艾特伍德的小说《可食的女人》体现了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对男权社会的控诉。本文以杰梅茵·格里尔的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对女性从工作上、肉体上和婚姻中进行压迫的男权社会不断吞噬女性活力,使其成为不完整的女人的问题。男权社会在工作方面对女性仍有歧视和压迫,而对女性肉体的压迫使女性肉体失去活力,对男性有利的婚姻关系使女性陷入琐碎、繁重的家务劳动,剥夺了女性的职业,使其丧失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食的女人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春明.《可食的女人》中的女性身体与男权制度[J].肇庆学院学报.2016

[2].孙金琳.浅析《可食的女人》中的女性形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

[3].赵丽.从《可食的女人》和《时时刻刻》看“食政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

[4].陶媛媛.评《可食的女人》中玛丽安的女性意识[J].西安社会科学.2011

[5].陈娟娟.关联理论视角下对文学篇章中隐喻诗意效果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

[6].叶鑫.论阿特伍德的《可食的女人》、《浮生》、《使女的故事》和《羚羊与秧鸡》中国现代人类中心主义[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

[7].毛春华.《可食的女人》中玛丽安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历程[J].中国科技信息.2010

[8].康英华.两性视角下女性身份的自我探询[D].内蒙古大学.2009

[9].赵金川,樊荣萍,万颖,刘巧艳.评《可食的女人》中父权体系下两位顺从的女性形象[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

[10].李志娟.寻找身份的历程——对《可食的女人》的主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

标签:;  ;  ;  

可食的女人论文-李春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