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网络时评论文-王婷

汉语网络时评论文-王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网络时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批评隐喻分析,概念隐喻,汉语网络时评

汉语网络时评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1](2015)在《汉语网络时评的批评隐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学者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传统隐喻研究将隐喻看做一种单纯的语言现象,并在语言层面展开了有关隐喻修辞性、语义性和语用性的研究。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隐喻被认定为是一种基于体验哲学的认知方式。但近些年来,隐喻研究正经历着社会认知转向,隐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文化叁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各界学者的热议话题。学者们一致认为隐喻在言语或文化群体的概念化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能够影响群体意识形态。为了证明这一点,许多学者选择了从批评角度对真实语料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但目前鲜有对汉语网络时评的批评性隐喻分析。本研究采用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模型,对2014年60篇人民网评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期回答如下研究问题:(1)汉语网络时评中存在哪些概念隐喻?(2)这些概念隐喻在汉语网络时评中起到什么作用?(3)这些概念隐喻体现出汉语网络时评中隐藏着什么意识形态?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首先,结合检索软件Ant Conc3.2.1w和人工统计对自建语料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识别、统计与分类。然后,探讨汉语网络时评话语中隐喻的功能。最后,在隐喻分析过程中,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因素,揭示中国主流媒体语篇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通过语料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人民网评中共有十一种主要的概念隐喻,分别为生命有机体隐喻、旅行隐喻、建筑隐喻、战争隐喻、自然环境隐喻、机械隐喻、艺术隐喻、运动游戏隐喻、商业隐喻、食物隐喻以及考试隐喻。其次,这些隐喻丰富着我们的语言,组织着我们的概念系统,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与态度取向。隐喻这种语言、认知与语用叁位一体的作用促进了汉语网络时评中意识形态的形成。最后,隐喻使用的不同能够反映出媒体对不同话题的情感态度,进而表明潜藏在汉语网络时评背后的意识形态。在科技教育类网评中,建筑隐喻和经济隐喻的使用频率较高,这表明科技与教育被看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对国家未来的投资。在政治经济类网评中,机械隐喻更为突出,国家被比作机器,国家各个体系的顺利运行促进着国家的快速发展。而在社会民生类网评中,频繁出现的战争隐喻将该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比作战争中的敌人,这不仅激发了我们对抗这些问题的士气,同时也强化了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此外,艺术隐喻和自然环境隐喻在文化娱乐类网评中使用相对较多,这表明文化和娱乐被塑造成了既有益于本国发展又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角色,公平与纯粹的文化娱乐环境得到了中国人的广泛重视。(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陈明瑶[2](2008)在《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类一词源于法文genre,原意为种类,语文中引申指各类文学作品体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巴赫金首先将该词扩大到非文学领域,用来指各种语篇形式,如促销话语、学术报告、法律文件等。中国学者将其译为语类、文类、体裁等。马丁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语类定义为有一定结构、有特定的目标的社会活动,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内运作,并通过利用语言资源达到语类的交际目的。语类以社会交际功能为指向,是人类社会活动模式和交际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语言图式结构。汉语网络时评是一种新近崛起的语类,是网络传播媒介代表个人或机构,将其认为重要的某些新闻事实置于网络平台上进行评析,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的论说性新闻语类。汉语网络时评具有话语社团约定俗成的语类结构,作者通过在结构的各个部分策略性地利用语言资源实现其交际目的。关于汉语网络时评研究的当前成果主要来自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者。他们的关注焦点是网络时评的选题与编辑,传播与组织管理等。目前我们似乎还不能找到从语言学角度开展的对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的研究。本论文选择这一空隙作为研究的焦点,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借鉴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来剖析汉语网络时评语类,试图为填补这一研究空隙做出贡献。本研究认为:语言存在于社会现实,同时又建构社会现实。语篇与文化密切相关并受制于语境与社会功能。由此,我们提出,汉语网络时评作为一种新兴语类是网站作者与网友读者的语篇社团所共同拥有的交际事件,其主要特征是他们在当前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拥有某些共同的关注焦点、价值取向等,因而具有共同的交际目的。这些目的提供了语篇形成的因由,决定了语篇高效的、约定俗成的结构及语言资源选择策略。随着当今网络交流的日益频繁,该语篇社团及其所拥有的语类越来越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语篇社团追求的共同目标及交流的规范制约了网络时评这一语类的结构和语言体现。本研究的主要贡献:(1)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总结网络时评的语类结构,发现该结构的必要元素与可选元素,各元素的排列顺序,并透视该语类结构的功能。(2)分析网络时评的语体特征,发现网络时评的标题结构、及物性资源、衔接手段等有助于协助网络时评作者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3)通过分析网络时评的评价资源,发现评价选择的模式韵律般地贯穿于整个语篇之间,构成了评价者的“姿态”或“声音”。作者的主体间立场在语类结构之间的转换有赖于评价价值受到挑战的程度,从而判断出自己与读者之间的潜在认同和质疑,不断调整自己的评价姿态,在不同的阶段和读者建立不同的关系,通过策略性的调整,吸引读者、争取读者、联盟读者,促进良性互动,构建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本研究的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概述了汉语网络时评以及语类研究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描述了研究方法与步骤以及研究语料;介绍了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章综述并评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作为社会实践的理论;语篇分析与语类研究理论:评价理论;及国内外媒体语言研究现状。正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我们考察与分析了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第叁章通过单篇抽样分析,得出了语篇的结构,并对该结构的各功能部分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和分析,概括出该语篇作者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第四章在抽样分析的结果引导下,通过统计语料实例,运用所得数据分析了该语类的标题特点,及物性结构特点,以及衔接与连贯特点,以解释其对网络时评交际属性的影响。第五章借鉴评价理论来分析汉语网络时评语类中的评价资源,以发现单声与多声介入的手段及功能;态度资源在该语类中的分布阵态及功能;级差资源的协调作用等。对语类的评价分析更能体现语篇的人际意义,显示作者协调主体间立场的策略,从而影响读者的世界观与社会意识形态。在第六章结语部分,我们对当前的网络时评语类的交际属性提出了新的观点:网络时评语类产生于意识形态,又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时评中语篇语义与语篇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语篇的构建意义的潜能,以及构建作者/读者与语篇价值关系的潜能,共同促成了该语类的修辞潜势,即语篇影响、加强、或挑战读者的假设、信念、情感、态度,并最终使作者的观点在意识形态中逐渐趋向自然化的潜势。本研究通过针对网络时评这一新颖语类的交际目的,展开对其语类结构和语义资源的分析,揭示其修辞潜势,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该语类迅速发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发现文化语境对语篇建构的影响,以及语类对社会的反作用:有助于社会和媒体机构更明确地意识到网络时评语类的社会影响力,并对其产生与发展予以适当的关注或调控;有助于提高语言学者对时评语类研究的重视,以及新闻界对新闻作品中语篇语义资源影响力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1-09)

汉语网络时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类一词源于法文genre,原意为种类,语文中引申指各类文学作品体裁,如小说、散文、诗歌等。巴赫金首先将该词扩大到非文学领域,用来指各种语篇形式,如促销话语、学术报告、法律文件等。中国学者将其译为语类、文类、体裁等。马丁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把语类定义为有一定结构、有特定的目标的社会活动,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内运作,并通过利用语言资源达到语类的交际目的。语类以社会交际功能为指向,是人类社会活动模式和交际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语言图式结构。汉语网络时评是一种新近崛起的语类,是网络传播媒介代表个人或机构,将其认为重要的某些新闻事实置于网络平台上进行评析,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的论说性新闻语类。汉语网络时评具有话语社团约定俗成的语类结构,作者通过在结构的各个部分策略性地利用语言资源实现其交际目的。关于汉语网络时评研究的当前成果主要来自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学者。他们的关注焦点是网络时评的选题与编辑,传播与组织管理等。目前我们似乎还不能找到从语言学角度开展的对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的研究。本论文选择这一空隙作为研究的焦点,通过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借鉴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来剖析汉语网络时评语类,试图为填补这一研究空隙做出贡献。本研究认为:语言存在于社会现实,同时又建构社会现实。语篇与文化密切相关并受制于语境与社会功能。由此,我们提出,汉语网络时评作为一种新兴语类是网站作者与网友读者的语篇社团所共同拥有的交际事件,其主要特征是他们在当前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拥有某些共同的关注焦点、价值取向等,因而具有共同的交际目的。这些目的提供了语篇形成的因由,决定了语篇高效的、约定俗成的结构及语言资源选择策略。随着当今网络交流的日益频繁,该语篇社团及其所拥有的语类越来越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语篇社团追求的共同目标及交流的规范制约了网络时评这一语类的结构和语言体现。本研究的主要贡献:(1)借鉴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总结网络时评的语类结构,发现该结构的必要元素与可选元素,各元素的排列顺序,并透视该语类结构的功能。(2)分析网络时评的语体特征,发现网络时评的标题结构、及物性资源、衔接手段等有助于协助网络时评作者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3)通过分析网络时评的评价资源,发现评价选择的模式韵律般地贯穿于整个语篇之间,构成了评价者的“姿态”或“声音”。作者的主体间立场在语类结构之间的转换有赖于评价价值受到挑战的程度,从而判断出自己与读者之间的潜在认同和质疑,不断调整自己的评价姿态,在不同的阶段和读者建立不同的关系,通过策略性的调整,吸引读者、争取读者、联盟读者,促进良性互动,构建新的社会意识形态。本研究的第一章为导论部分,概述了汉语网络时评以及语类研究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描述了研究方法与步骤以及研究语料;介绍了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第二章综述并评析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语言作为社会实践的理论;语篇分析与语类研究理论:评价理论;及国内外媒体语言研究现状。正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我们考察与分析了汉语网络时评语类。第叁章通过单篇抽样分析,得出了语篇的结构,并对该结构的各功能部分的语言特征进行了充分的描述和分析,概括出该语篇作者实现交际目的的手段。第四章在抽样分析的结果引导下,通过统计语料实例,运用所得数据分析了该语类的标题特点,及物性结构特点,以及衔接与连贯特点,以解释其对网络时评交际属性的影响。第五章借鉴评价理论来分析汉语网络时评语类中的评价资源,以发现单声与多声介入的手段及功能;态度资源在该语类中的分布阵态及功能;级差资源的协调作用等。对语类的评价分析更能体现语篇的人际意义,显示作者协调主体间立场的策略,从而影响读者的世界观与社会意识形态。在第六章结语部分,我们对当前的网络时评语类的交际属性提出了新的观点:网络时评语类产生于意识形态,又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时评中语篇语义与语篇组织模式之间的关系,语篇的构建意义的潜能,以及构建作者/读者与语篇价值关系的潜能,共同促成了该语类的修辞潜势,即语篇影响、加强、或挑战读者的假设、信念、情感、态度,并最终使作者的观点在意识形态中逐渐趋向自然化的潜势。本研究通过针对网络时评这一新颖语类的交际目的,展开对其语类结构和语义资源的分析,揭示其修辞潜势,从语言学的角度解析该语类迅速发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研究结果有助于发现文化语境对语篇建构的影响,以及语类对社会的反作用:有助于社会和媒体机构更明确地意识到网络时评语类的社会影响力,并对其产生与发展予以适当的关注或调控;有助于提高语言学者对时评语类研究的重视,以及新闻界对新闻作品中语篇语义资源影响力的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网络时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婷.汉语网络时评的批评隐喻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陈明瑶.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D].浙江大学.2008

标签:;  ;  ;  

汉语网络时评论文-王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