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氯乙烯论文-苏朝化,裴海燕,周宏伟

偏氯乙烯论文-苏朝化,裴海燕,周宏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偏氯乙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再生,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绝缘

偏氯乙烯论文文献综述

苏朝化,裴海燕,周宏伟[1](2019)在《再生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在绝缘电工套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氯乙烯(PVC)、再生PVC/聚偏氯乙烯(PVDC)为基体,加入叁氧化二锑(Sb_2O_3)、氯化石蜡-70阻燃剂,钙锌复合稳定剂,氯化聚乙烯(CPE)增韧剂,硬脂酸、硬脂酸锌、石蜡润滑剂,对苯二甲酸二辛酯(DOTP)增塑剂,碳酸钙填充剂,钛白粉着色剂制备了绝缘电工套管材料。通过研究各组分对绝缘电工套管材料性能的影响,确立了绝缘电工套管材料配方。测试结果表明:该绝缘电工套管材料的冲击强度为75.9 k J/m~2,拉伸强度为18.9 MPa,断裂伸长率为13.1%,体积电阻为3.69×10~(10)Ω,氧指数为46.8%。(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王莉[2](2017)在《偏氯乙烯共聚物合成及多孔碳制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氯乙烯类(VDC)聚合物具有耐化学腐蚀、透明、阻隔性好等优点,工业上生产VDC类聚合物的反应机理均为传统的自由基聚合。传统自由基聚合具有“引发速率慢、增长速率快、容易发生链终止和链转移”的特点,导致合成的聚合物结构规整性差,分子链上异常结构多,分子量分布宽。VDC单体具有较高的链转移常数,目前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中仅有可逆加成-断裂转移聚合法(RAFT)适应VDC单体的活性聚合,而RAFT试剂本身性质限制了RAFT法的使用。本文利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SET-LRP)聚合法实现了VDC共聚物的活性自由基聚合。采用叁碘甲烷(CHI3)为引发剂,连二亚硫酸钠/碳酸氢钠(Na2S2O4/NaHCO3)为催化剂体系,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制备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VDC-MA)共聚物。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聚合转化率随之增加,反应到后期转化率增加变缓,ln([M]0/[M]t)与反应时间呈一级线性关系;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转化率和分子量增加,分子量分布变窄,反应具有活性聚合的一般特征。适宜的聚合条件为反应物配比为n(VDC):n(MA):n(Na2S2O4):n(NaHCO3)=400:50:6.14:18,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18h,引发剂CHI3与VDC单体质量比值为0.005: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作为复合分散剂。使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测定VDCMA共聚物的结构,探讨了聚合反应的机理。推测机理表明该聚合方法符合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对制备的VDC-MA共聚物直接炭化制备多孔碳。通过共聚物热失重特性分析得出:共聚物中MA的增加,炭化后剩余重量率下降,说明MA的引入可能会改变孔结构;对炭化物进行了XRD、孔结构和比表面积、表观形貌、TEM等分析得出:不同组成比例的VDC-MA共聚物基炭化物的吸脱附等温曲线属于IV型等温线;VDC-MA20共聚物基炭化物的比表面积达到968 m2·g-1,中孔率达到45.6%;VDC共聚物中MA分解可形成的中孔甚至大孔结构。(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赵飞[3](2017)在《高阻隔性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其加工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阻隔性材料可以有效地阻止氧气、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透过,用作包装材料时,可以大大延长商品的货架寿命,因而在食品、药品、烟草、茶叶等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聚偏氯乙烯(PVDC)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高阻隔性材料。然而,PVDC的熔融温度和分解温度非常接近,在加工的过程中极易分解,这一特点使得PVDC难以被加工,大大限制了PVDC的应用。本论文采用丙烯酸甲酯(MA)和偏氯乙烯(VDC)作为共聚单体,通过悬浮共聚法合成了VDC-MA共聚物,制备出了具有低熔点、表面疏松的VDC-MA共聚物树脂,并对所制备VDC-MA共聚物树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叁个方面:第一,采用L_(25)(5~6) 的正交试验设计法,以VDC和MA为共聚单体,通过悬浮共聚合法制备出了VDC-MA共聚物树脂,并初步对共聚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氢谱(~1H NM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第二,在VDC-MA共聚物合成的L_(25)(5~6) 正交试验基础上,分别改变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单体配比、分散剂等聚合条件,进行VDC-MA悬浮聚合的单因素实验,以研究不同聚合反应条件对共聚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熔融温度、热分解温度、阻隔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制备出了具有单一低熔点(148℃的VDC-MA共聚物,其透氧率和透湿率分别可达0.08~0.12 cm~3/m~2·0.1MPa·24h和400~600g/m~2·24h。通过控制聚合条件和选择适当的复合分散剂,制备出了具有絮状疏松多孔结构的VDC-MA共聚树脂颗粒。采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共聚引入VDC-MA共聚物树脂以改善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并将GMA改性的共聚物树脂与VDC-MA共聚物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第叁,将所制备的VDC-MA共聚物树脂与加工助剂共混,研究了温度、气氛、润滑剂、热稳定剂对共聚物树脂加工性能的影响。将VDC-MA共聚物共混料在不同温度下进行了成膜,结果表明在155℃和157℃的加工温度下VDC-MA的成膜性较好,并对所制得薄膜的透光率进行了测试。(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7-04-25)

沈卓贤,马宪法,胡殿国[4](2016)在《零价铁还原法预处理偏氯乙烯皂化废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某化工企业产生的偏氯乙烯皂化废水为处理对象,研究了铁粉还原氯酸根的工艺条件优化。实验研究表明,零价铁还原可有效去除偏氯乙烯皂化废水中的氯酸根,从而降低了氯酸盐对电解回用废水中氯化钠的危害,提高电解效率。(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6年20期)

别妙,杨杰,尹逊迪,包永忠[5](2016)在《聚(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溶液聚合制备了不同组成的两亲性聚(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PVDC-b-PAA)嵌段共聚物,采用动态光散射、表面张力仪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PVDC-b-PAA共聚物在水溶液中的胶束化行为,结果表明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水相渗析可实现PVDC-b-PAA共聚物的自组装,形成均一透明的胶束水溶液;随着亲水PAA嵌段含量的增加,PVDC-b-PAA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逐渐增大;PVDC-b-PAA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胶束呈现典型的球状结构,胶束粒径在70.9~110.9 nm之间,粒径分布较窄;水相p H值影响PVDC-b-PAA共聚物胶束表面zeta电位及胶束的聚集行为,当水相p H值由3变为1,胶束表面由带负电荷变为带正电荷,胶束聚集程度和聚集体平均粒径显着增大,粒径分布变宽.(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印野[6](2016)在《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悬浮共聚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氯乙烯共聚树脂(PVDC树脂)是一类以偏氯乙烯(VDC)为主体的共聚物,一般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PVDC树脂因其对氧气、水蒸汽等的优良的阻隔性能,被大规模地应用于包装行业。本论文以偏氯乙烯(VDC)、丙烯酸酯(MA)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共聚单体,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VDC-MA-GMA)叁元共聚树脂,系统地对悬浮聚合的工艺进行了研究,并对共聚树脂的熔融与加工性能进行了探讨。具体研究内容为以下叁大部分。(1)以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共聚单体,聚乙烯醇和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复合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水为溶剂,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悬浮自由基聚合方法制备VDC-MA-GMA叁元共聚树脂。采用L25(56)正交试验对聚合配方进行初选优化,得出最佳配方及参数。利用红外光谱(FTIR)、核磁氢谱(1H MNR)、示差扫描量热(DSC)测试对聚合物进行表征。(2)基于VDC-MA-GMA叁元共聚树脂合成的L25(56)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配方,每次通过改变实验条件中的一个参数,进行VDC-MA-GMA悬浮共聚反应的单因素试验。研究主要工艺条件如:单体投料比、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等对单体转化率、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共聚树脂颗粒特性的影响。还研究分散剂种类和配比、反应搅拌转速对树脂颗粒及形貌的影响。(3)对VDC-MA-GMA叁元共聚树脂的熔融与加工性能进行了探讨。分别探究了树脂共聚组成和聚合温度对其结晶、熔融性能和加工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动态机械性能分析(DMA)表征了共聚前后树脂的玻璃化温度变化情况。为该树脂的扩大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4-20)

谢祥洲[7](2016)在《活性炭催化1,1,2-叁氯乙烷气相脱氯化氢制备偏氯乙烯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偏氯乙烯可用于生产聚偏氯乙烯、氟氯烃替代品、医药和染料等。工业上使用1,1,2-叁氯乙烷和碱生产偏氯乙烯产生大量的高盐废水,气相脱氯化氢法具有不消耗碱、无高盐废水等优点。因此,研究开发高效绿色的叁氯乙烷气相脱氯化氢固体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论文通过活性炭、氧化铝、二氧化硅的稳定性对比实验首次对气相催化1,1,2-叁氯乙烷脱氯化氢合成偏氯乙烯催化剂失活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活性炭稳定性远高于二氧化硅和氧化铝,失活催化剂在空气中经原位高温再生处理后活性恢复,而在氮气中未恢复。结合BET、TG-MS、XRD等表征结果,得出活性炭良好的稳定性归结于其表面积碳速率低,进而推导出积碳是导致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其次,提出在不同升温速率、双氰胺含量下制备出一系列的g-C_3N_4/AC作为催化剂,进行1,1,2-叁氯乙烷气相脱氯化氢合成偏氯乙烯的催化性能研究,1,1,2-叁氯乙烷转化率为32%,偏氯乙烯选择性为9.5%。这表明g-C_3N_4/AC催化剂具备催化叁氯乙烷脱氯化氢的作用。最后,研究了g-C_3N_4-CsCl/AC催化剂气相催化叁氯乙烷脱氯化氢合成偏氯乙烯反应性能,发现g-C_3N_4能够锚定CsCl促进其分散,且g-C_3N_4-CsCl/AC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性能,1,1,2-叁氯乙烷转化率为39%且30 h内未出现下降,偏氯乙烯选择性为37%。综合利用BET、EDS、FT-IR、TPD、XRD等分析手段对g-C_3N_4/AC、g-C_3N_4-CsCl/AC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验证了其制备成功,并提出了制备g-C_3N_4-CsCl/AC催化剂的最优条件。(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6-04-15)

孙丽朋,孙丛丛,王秀丽,裴小静[8](2016)在《聚偏氯乙烯树脂生产技术与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聚偏氯乙烯树脂的性能、结构以及生产工艺,阐述了国内外PVDC树脂的生产状况,并对其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齐鲁石油化工》期刊2016年01期)

王非凡,包永忠[9](2016)在《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合成和相态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活性自由基乳液聚合法制备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P(VDC-co-MA)-b-PBA),并研究了不同组成嵌段共聚物的相态结构和热失重特征。发现以端基为2-(十二烷基叁硫代碳酸酯基)-2-异丁酸的聚丙烯酸-b-聚苯乙烯共聚物为大分子RAFT试剂和乳化剂,并加十六烷助乳化剂,可得到稳定的P(VDC-co-MA)共聚物和P(VDC-co-MA)-b-PBA共聚物乳液;随着大分子RAFT试剂浓度减小,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增加,聚合具有可控特性。P(VDC-co-MA)-b-PBA共聚物溶液成膜和胶乳热成型膜均具有微相分离特征,随P(VDC-co-MA)/PBA摩尔比由11/1增加到2.2/1再到1/1,共聚物呈现从PBA粒状分散、PBA线条状分散、双连续分布的变化,并在热失重过程中出现分别对应于P(VDC-co-MA)共聚物和PBA的热失重温度区间。(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别妙[10](2016)在《偏氯乙烯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及模板法制备多级多孔炭》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级多孔炭(HPC)是微孔、中孔和/或大孔并存的新型多孔炭材料,结合了微孔炭高比表面积和中/大孔炭高孔体积的特点,在催化、吸附分离、新能源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HPC主要制备方法包括软模板法、硬模板法、模板/活化耦合法和无模板法。选用硬模板法能控制孔隙结构,但需要刻蚀消除硬模板剂。软模板法是通过嵌段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纳米结构致孔,经高温炭化制备HPC,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孔隙结构可控等优点。软模板法制备的多孔炭结构与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有关。本文对硬模板法制备偏氯乙烯(VDC)聚合物基HPC和以含亲水链段的VDC共聚物为软模板制备HPC进行了研究。首先,以中孔氧化硅(SBA-15)为硬模板剂,采用气相聚合制备SBA-15/VDC均聚物和SBA-15/VDC与氯乙烯(VC)共聚物的复合物,考察了引发剂种类、聚合时间、SBA-15含量等对VDC-VC共聚合转化率的影响;通过高温碳化、刻蚀去模板等步骤制备了VDC聚合物基HPC。采用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仪、孔隙结构分析仪和透射电镜(TEM)等进行VDC聚合物/SBA-15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炭化物的组成、孔隙结构和形貌分析。结果表明,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聚合时间为16 h和SBA-15含量为26.19%时,VDC-VC共聚转化率最大可达39.07%。VDC-VC共聚物/SBA-15纳米复合材料碳化后复制了硬模板SBA-15的二维有序孔道结构。同时研究了碳化温度和时间对多孔炭孔隙结构和形貌的影响,发现随着碳化温度的升高,炭材料的二维有序孔道结构逐渐清晰。以四丙基溴化铵和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为吸附质,测定了VDC-VC共聚物基HPC的吸附性质。其次,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溶液聚合合成了聚偏氯乙烯-聚乙二醇(PVDC-b-PEG-b-PVDC)和聚偏氯乙烯-聚丙烯酸(PVDC-b-PAA)共聚物,选用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水相渗析实现了PVDC-b-PEG-b-PVDC和PVDC-b-PAA共聚物的自组装,采用表面张力法、TEM、动态光散射(DLS)分析了共聚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形貌、胶束平均粒径及粒径分布。发现不同组成PVDC-b-PEG-b-PVDC共聚物水溶液的CMC在10.3-27.9mg/L之间,胶束呈球形,粒径在91~172 nm之间;随着PVDC疏水嵌段含量的增加,CMC值逐渐减小,胶束粒径逐渐增大。随着亲水PAA嵌段含量的增加,PVDC-b-PAA共聚物水溶液的CMC逐渐增大;PVDC-b-PAA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胶束呈现球形结构,胶束粒径在70.9-110.9 nm之间,粒径分布较窄;水相pH值影响PVDC-b-PAA共聚物胶柬表面Zeta电位及胶束的聚集行为,当水相pH值由3变为1,胶束表面由带负电荷变为带正电荷,胶束聚集程度和聚集体平均粒径显着增大,粒径分布变宽。最后,以PVDC-b-PEG-b-PVDC、PVDC-b-PAA和PEO-b-PPO-b-PEO共聚物为软模板剂,通过与酚醛树脂之间的氢键作用形成有序结构的介观相,经高温碳化后制备多孔炭。发现以PVDC-b-PEG-b-PVDC或PVDC-b-PAA共聚物为软模板剂制备的多孔炭的形貌与以F127为模板剂制备的多孔炭有很大区别,且VDC嵌段共聚物组成对多孔炭结构有很大影响。随着PVDC-b-PEG-b-PVDC共聚物PEG嵌段含量的增加,制备的多孔炭逐渐形成清晰有序的孔隙结构,其中以PVDC-b-PEG6k-b-PVDC为软模板剂制备的多孔炭呈现类似洋葱的多层结构。随着PVDC-b-PAA共聚物PAA嵌段含量的增加,制备的多孔炭也逐渐由无明显孔道变化至清晰的多层状孔道。(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1-14)

偏氯乙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偏氯乙烯类(VDC)聚合物具有耐化学腐蚀、透明、阻隔性好等优点,工业上生产VDC类聚合物的反应机理均为传统的自由基聚合。传统自由基聚合具有“引发速率慢、增长速率快、容易发生链终止和链转移”的特点,导致合成的聚合物结构规整性差,分子链上异常结构多,分子量分布宽。VDC单体具有较高的链转移常数,目前的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中仅有可逆加成-断裂转移聚合法(RAFT)适应VDC单体的活性聚合,而RAFT试剂本身性质限制了RAFT法的使用。本文利用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SET-LRP)聚合法实现了VDC共聚物的活性自由基聚合。采用叁碘甲烷(CHI3)为引发剂,连二亚硫酸钠/碳酸氢钠(Na2S2O4/NaHCO3)为催化剂体系,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为分散剂制备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VDC-MA)共聚物。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引发剂用量、催化剂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聚合转化率随之增加,反应到后期转化率增加变缓,ln([M]0/[M]t)与反应时间呈一级线性关系;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转化率和分子量增加,分子量分布变窄,反应具有活性聚合的一般特征。适宜的聚合条件为反应物配比为n(VDC):n(MA):n(Na2S2O4):n(NaHCO3)=400:50:6.14:18,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18h,引发剂CHI3与VDC单体质量比值为0.005:1,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甲基纤维素作为复合分散剂。使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1H-NMR)测定VDCMA共聚物的结构,探讨了聚合反应的机理。推测机理表明该聚合方法符合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特征。对制备的VDC-MA共聚物直接炭化制备多孔碳。通过共聚物热失重特性分析得出:共聚物中MA的增加,炭化后剩余重量率下降,说明MA的引入可能会改变孔结构;对炭化物进行了XRD、孔结构和比表面积、表观形貌、TEM等分析得出:不同组成比例的VDC-MA共聚物基炭化物的吸脱附等温曲线属于IV型等温线;VDC-MA20共聚物基炭化物的比表面积达到968 m2·g-1,中孔率达到45.6%;VDC共聚物中MA分解可形成的中孔甚至大孔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氯乙烯论文参考文献

[1].苏朝化,裴海燕,周宏伟.再生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在绝缘电工套管中的应用[J].塑料科技.2019

[2].王莉.偏氯乙烯共聚物合成及多孔碳制备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7

[3].赵飞.高阻隔性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的制备、表征及其加工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4].沈卓贤,马宪法,胡殿国.零价铁还原法预处理偏氯乙烯皂化废水研究[J].低碳世界.2016

[5].别妙,杨杰,尹逊迪,包永忠.聚(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嵌段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J].高分子学报.2016

[6].印野.偏氯乙烯—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悬浮共聚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7].谢祥洲.活性炭催化1,1,2-叁氯乙烷气相脱氯化氢制备偏氯乙烯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6

[8].孙丽朋,孙丛丛,王秀丽,裴小静.聚偏氯乙烯树脂生产技术与应用进展[J].齐鲁石油化工.2016

[9].王非凡,包永忠.聚(偏氯乙烯-co-丙烯酸甲酯)-b-聚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合成和相态结构[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6

[10].别妙.偏氯乙烯共聚物的胶束化行为及模板法制备多级多孔炭[D].浙江大学.2016

标签:;  ;  ;  ;  

偏氯乙烯论文-苏朝化,裴海燕,周宏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