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居民膳食结构与改善措施的研究

太行山区居民膳食结构与改善措施的研究

河北大学0710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太行山区部分山区居民进行膳食结构现状调查,了解对健康造成影响的膳食特点,分析影响膳食结构的因素,为有关部门开展合理膳食的健康宣教提供指导。过程参考国内外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依据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抽取太行山区1458名常驻居民,采用入户和网络相结合方式进行调查,内容涉及居民对健康膳食结构的知晓率,谷薯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能量类食物的摄入频率及数量等,并由质量审核员进行问卷核查。结果(1)太行山区被调查的居民中48.9%对合理膳食了解,不同性别、年龄居民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知晓率(56%)高于男性(41.6%)(P<0.05);36-50岁年龄段的知晓率较高(61.7%)。(2)不同膳食种类摄入情况:其中绿色蔬菜(49.4%)、动物性食品(32.1%)的摄入合格率排在前两位,奶及奶制品摄入合格率最低(18.5%),地区之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豆类的摄入合格率男女性之间有明显的差别(P<0.05),女性(29.3%)明显高于男性(22.5%)。(3)能量摄入情况分析:居民每日饮水量合格率较低,为25.9%,不同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盐摄入合格率为16.0%,地区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烹调油摄入的合格率为29.3%,性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饮食结构情况分析:早餐的结构不同性别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5.9%的男性选择粥,蛋,奶,面包,22.5%的女性早餐选择方便面等速食品;14.5%的居民主食结构符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要求;44.5%的居民以清淡的饮食口味为主,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9%的家庭主要的烹饪方式是快炒。结论太行山区居民对合理膳食的知晓率较低,还有很大部分居民存在不健康的饮食结构。应用为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饮食意识,改变不健康的膳食结构,应加强适合当地民情的健康膳食结构宣教工作,建设太行山区饮食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控体系,达到减少饮食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太行山区居民;膳食结构;改善措施

当前,我国的食物消费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贯彻国务院提出的《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了解居民的营养状况及膳食结构,及时制订和实施居民的食物结构改革方案,不断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身体素质是目前政府首要解决的膳食问题[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太行山区居民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针对平衡膳食的宣传相对落后,当地居民健康膳食的知识相对缺乏,为此,对太行山区膳食多样化状况进行相关调查分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研究价值[3],同时也为居民食物结构的调整和营养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4]。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太行山区(河北省、北京市、河南省、山西省)四个省1458名常驻居民作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依据经济发展状况不同,抽取太行山区四个省共16个县,以每个县为抽样单位,随机抽取1458名太行山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2.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经由指导老师讨论、修改,再经预试验后修正使用。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居民对健康膳食结构的知晓率,谷薯类、豆类、蔬菜水果类、能量类食物的摄入频率及数量。由调查对象匿名自主填写或由专门人员问答的形式协助填写,问卷填写完毕,经核查后,当场回收。另外还采用网络匿名填写的方法。

1.2.3统计学分析

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所有有效调查问卷进行核对清理后,进行数据双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对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用频数和构成比进行描述;对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的膳食知晓率、摄入率、摄入量进行检验。

1.3评价标准

共8道题,根据不同的膳食摄入频率和摄入量,对每个题目的4个选项进行分级赋分,健康食物的摄入频率或摄入量越高,分数越高,最高为4分,其次为3分、2分、1分。满分32分,分数<20分为不及格,≥20为及格。分数及格说明其饮食行为现状良好。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58份,有效率为97.2%。

2.2一般情况

共调查太行山区1458名城乡居民,其中男性720人(49.4%),女性738人(50.6%);18岁以下年龄段18人(1.2%),19-35岁632人(43.2%),36-51岁432人(29.6%),52-66岁270人(18.5%),66岁以上108人(7.4%);河北省720人(49.4%),北京市234人(16.1%),河南省216人(14.8%),山西省288人(19.8%)。

2.3健康相关膳食结构知晓情况

结果显示,1458名调查对象对健康膳食结构摄入频率的知晓率为33.5%。其中,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40.4%)大于男性(26.3%);不同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岁以上年龄组知晓率最高(38.9%);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河北省居民知晓率最高(45.6%)。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要求,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膳食摄入量情况总及格率为12.7%。其中,不同性别、年龄调查对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17.8%)高于男性(7.5%),66岁以上年龄组及格率最高(15.7%);而地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2.4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膳食摄入频率情况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居民对各类膳食的摄入频率普遍较低。其中,对于奶类及其奶制品的摄入率最低(18.5%),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次是粗粮食品(21%);对早餐的摄入率最高(65.4%),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居住地居民对各类膳食的正确摄入频率普遍较低。其中对奶类及其奶制品(18.5%)的总摄入频率最低,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对粗粮食品(21%)的摄入频率也相对较低,不同居住地之间差异有统计学(P<0.05),北京市最低(7.7%)。

2.5不同人口学居民每日能量摄入情况分析

结果显示,居民饮水量合格率为25.9%,年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19-35岁年龄段居民的合格率最高(28.5%),66岁以上年龄段居民合格率最低(16.7%),不同性别、地区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居民每日食盐摄入合格率为16.0%,其中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以河北省居民食盐摄入合格率最高(22.5%),不同性别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民每日烹调油合格率为29.3%,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2),男生合格率(26.8%)高于女生(22.5%),不同年龄、地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6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饮食结构分析

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早餐饮食结构普遍都以粥、面包、奶、蛋为主,其中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65.9%)高于女性(40%),不同年龄和地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主食结构普遍是大米白面、粗粮、薯类基本等量,其中,不同性别和年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49.3%)高于男性(48.5%)。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家庭饮食口味倾向中,不同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5-66岁阶段的居民以清淡口味占比最高(63.3%),不同性别和地区的居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烹饪方式以快炒为主(34.09%),

2.7不同人口学特征居民对合理膳食了解情况分析

不同性别居民对合理膳食了解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知晓率较高(56%),不同年龄组之间知晓率差异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01),尤以36-50岁年龄段的知晓率较高(61.7%)。

3.结论

综上所述,太行山区居民膳食结构及其相关知识知晓率偏低。健康的饮食作为防控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理应受到重视。我国人口基数大,慢性病的卫生防控资源本就不足,更难倾向于慢性病的诊治方面,无法完成繁重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因此慢性病防控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以平衡膳食、合理营养、适量运动为中心[6],使慢性病防治工作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27):478-484.

[2]陆林,陈翔.云南贫困山区五个高海拔山村居民膳食多样化现况及对策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

[3]翟凤英,王惠君,王志宏,等.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的变迁及政策建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36(5):5-6.

[4]陈英群,邱卫黎,杨郁素.汕头市中学生癌症预防知、信、行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2005,11(16)1287-1288.

[5]亓晓,张普洪,张勇等.中国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现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2):214-217.

标签:;  ;  ;  

太行山区居民膳食结构与改善措施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