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质分配系数论文-陈华标,龙木军,陈登福,桂林涛,马有光

溶质分配系数论文-陈华标,龙木军,陈登福,桂林涛,马有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质分配系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45钢,热力学计算,凝固相变,平衡分配系数

溶质分配系数论文文献综述

陈华标,龙木军,陈登福,桂林涛,马有光[1](2017)在《45钢凝固相变过程中溶质平衡分配系数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5钢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元凝固体系溶质平衡分配系数的热力学计算模型,利用FactSage Equilib模块计算得到了45钢凝固相变过程以及各溶质分配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45钢凝固路径先后经过L-δ、L-γ固-液两相区,MnS在固相中析出;依据相区间和温度的变化,回归得到了45钢中溶质C、Si、Mn、P、S平衡分配系数变化公式;溶质C、Si、Mn、P、S平均平衡分配系数分别为0.307、0.737、0.695、0.18、0.021,其中S偏析趋势最强烈,P次之,C偏析趋势较P小,Si和Mn基本相当,偏析较小。(本文来源于《钢铁研究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闵志先,沈军,冯周荣,王灵水,刘林[2](2010)在《定向凝固DZ125合金的溶质分配系数及偏析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定向凝固技术结合液淬法对DZ125合金平界面和枝晶生长条件下溶质的偏析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EPMA定量测定γ基体中各元素的溶质含量和淬火平界面两侧固相和液相中的溶质含量,分别获得了溶质再分配后固相中的溶质分布状态及溶质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平界面生长条件下,液相中的熔体流动使溶质再分布始终处于非稳态.Al,Ti,Ta,Mo和Ni元素的溶质分配系数小于1;而W,Cr和Co元素的溶质分配系数大于1,溶质分布状态满足Scheil模型.枝晶与平界面生长的溶质偏析行为基本一致,然而,固相反扩散显着降低了枝晶生长过程中的溶质偏析.(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王黎明,韩鲁佳,陈龙健[3](2009)在《溶质在皮肤角质层中的分配系数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化产品的经皮传质过程已成为农业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而农化产品在皮肤中的分配系数是其传质过程的重要参数。目前国内外对亲油性物质在皮肤中的分配系数研究较多,而对亲水性物质分配系数的研究甚少,从而限制了所建立的分配系数模型得适用范围。本研究综合考虑了皮肤、溶质的理化特性对分配过程的影响,对8种亲水性物质分别在皮肤角质层、角质蛋白和脂质域中的分配系数进行测量,并结合已有的分配系数实验结果,建立适用范围更广泛的分配系数预测模型。所建模型比现有模型精度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期刊2009-08-22)

郭发军,陆巧彤,李玲珍,宗燕兵,苍大强[4](2006)在《交流电场对定向凝固及界面溶质分配系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交流电场作用下定向凝固组织的研究发现,交流电场对定向凝固组织有细化作用,且随电流的增大,其效果越明显,同时交流电场使凝固界面的溶质含量减小.通过对电场各种作用的分析发现:界面的化学势的减小使界面的稳定性增加;但界面能的增大、活度系数的减小以及界面溶质层内的震荡会使界面变薄,使界面的稳定性减小,从而破坏了胞晶的稳定生长,使柱状胞晶变成细碎的晶体.(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耿信鹏,郭雅妮[5](2000)在《稀溶液中溶质的固/液吸附体积及分配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稀溶液中溶质的固 /液吸附体系 ,首次提出了根据吸附分子体积和实验条件下吸附等温线中的最大吸附量计算单位质量吸附剂的吸附体积或吸附空间的方法 .此法适用于单层吸附 ,也适用于多层吸附和具有亲水亲油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胶团吸附 .由此 ,吸附质的表面相浓度CS 具有真实浓度的含义 ,相应地 ,计算得到的溶质的固 /液分配系数Pα就有了准确值 .分别计算由溴代十二烷基叁甲铵(DTAB)和溴代十六烷基叁甲铵 (CTAB)与羊毛纤维构成的液 /固体系分配系数等 ,为溶质吸附的热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来源于《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曹禄华,于家康[6](1996)在《用电子探针测定铝合金在定向凝固过程中的溶质分配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用电子探针测定了铝合金中Al-1.35%Cu和Al-0.25%Cr在定向凝固过程中液固界面处的溶质分配系数。结果表明:液相区的Cu含量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呈指数衰减,而固相区的则呈线性衰减。液固界面层厚度约在5~7μm范围内。凝固速度越快,凝固初始过渡区就越短。对于平衡分配系数小于1的Al-1.35%Cu铝合金,非平衡分配系数大于平衡分配系数;而对于平衡分配系数大于1的Al-0.25%Cr铝合金,非平衡分配系数则小于平衡分配系数;且平衡分配系数与非平衡分配系数的这种差别随凝固速度的加快而显著增大(本文来源于《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期刊1996年03期)

徐达鸣,李庆春,范洪波[7](1993)在《用梯度炉重熔—保温法测定合金溶质分配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概述了合金溶质分配系数的确定方法。基于合金在温度梯度炉中重熔并静止保温,可在熔化界面附近的固、液相区中产生溶质再分布的实验现象,提出了一种测定合金溶质分配系数的新方法。讨论了“梯度重熔—静止保温法”测定合金溶质分配系数的优越性以及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应用本方法测定的Al-4wt%Cu合金平衡溶质分配系效k为0.153。(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艺》期刊1993年04期)

车成卫,张志明[8](1993)在《激光表面合金化快速凝固条件下的溶质分配系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充分考虑激光表面合金化过程高温度梯度产生的Soret效应和液相金属强制性对流的作用,在Aziz模型基础之上,从理论上分析了激光表面合金化非平衡凝固过程溶质在界面的分布,并推导出新的溶质分配系数公式。(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学报》期刊1993年03期)

钟雪友,胡汉起,刘昌明[9](1984)在《高锰钢中铈的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_0的测定及铈对锰、硅K_0值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定向凝固,固-液界面成分瞬时平衡的方法测定了铈在高锰钢中的平衡分配系数K_0及铈对锰、硅元素K_0的影响。铈及锰、硅元素在固-液界面附近固相和液相中的分布是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仪测定的。 试验结果表明:定向凝固,固-液界面成分瞬时平衡方法是测定稀土元素K_0值的有效方法,由此法测得铈在高锰钢中的K_0值说明了铈在奥氏体中有微量固溶。同时测得锰的K_0值随含铈量的增加而增加,硅的K_0值随铈量的增加而减少。(本文来源于《北京钢铁学院学报》期刊1984年03期)

溶质分配系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定向凝固技术结合液淬法对DZ125合金平界面和枝晶生长条件下溶质的偏析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EPMA定量测定γ基体中各元素的溶质含量和淬火平界面两侧固相和液相中的溶质含量,分别获得了溶质再分配后固相中的溶质分布状态及溶质分配系数.结果表明,平界面生长条件下,液相中的熔体流动使溶质再分布始终处于非稳态.Al,Ti,Ta,Mo和Ni元素的溶质分配系数小于1;而W,Cr和Co元素的溶质分配系数大于1,溶质分布状态满足Scheil模型.枝晶与平界面生长的溶质偏析行为基本一致,然而,固相反扩散显着降低了枝晶生长过程中的溶质偏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质分配系数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华标,龙木军,陈登福,桂林涛,马有光.45钢凝固相变过程中溶质平衡分配系数的变化[J].钢铁研究学报.2017

[2].闵志先,沈军,冯周荣,王灵水,刘林.定向凝固DZ125合金的溶质分配系数及偏析行为的研究[J].金属学报.2010

[3].王黎明,韩鲁佳,陈龙健.溶质在皮肤角质层中的分配系数模型研究[C].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2009)论文集.2009

[4].郭发军,陆巧彤,李玲珍,宗燕兵,苍大强.交流电场对定向凝固及界面溶质分配系数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

[5].耿信鹏,郭雅妮.稀溶液中溶质的固/液吸附体积及分配系数[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0

[6].曹禄华,于家康.用电子探针测定铝合金在定向凝固过程中的溶质分配系数[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1996

[7].徐达鸣,李庆春,范洪波.用梯度炉重熔—保温法测定合金溶质分配系数[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3

[8].车成卫,张志明.激光表面合金化快速凝固条件下的溶质分配系数[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3

[9].钟雪友,胡汉起,刘昌明.高锰钢中铈的溶质平衡分配系数K_0的测定及铈对锰、硅K_0值的影响[J].北京钢铁学院学报.1984

标签:;  ;  ;  ;  

溶质分配系数论文-陈华标,龙木军,陈登福,桂林涛,马有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