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喹啉铜论文-周永存

羟基喹啉铜论文-周永存

导读:本文包含了羟基喹啉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8-羟基喹啉铜,响应性聚合物,逆转耐药性,蛋白酶体抑制剂

羟基喹啉铜论文文献综述

周永存[1](2017)在《类凋亡诱导剂8-羟基喹啉铜络合物的输送及应用于耐药性肿瘤治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化学疗法目前仍是临床上治疗癌症的必要手段,其机理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然而,肿瘤细胞先天具有并能够在后天获得抵抗凋亡的各种机制,从而获得耐药性,导致化疗失败和癌症复发。如何克服肿瘤的耐药性已经成为化疗药物和肿瘤治疗研究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因此,我们设想:如果能够诱导肿瘤细胞不通过凋亡途径而死亡,就可使肿瘤细胞基于凋亡抵抗的耐药性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克服其耐药性而获得高的疗效。近年来的研究发现,8-羟基喹啉铜(Cu(HQ)2)络合物能够诱导肿瘤细胞通过类凋亡途径死亡,对多种肿瘤细胞都具有高的细胞毒性,但是由于该络合物水溶性低,极大地限制了其体内应用。同时,研究发现,癌症患者体内铜元素代谢异常,肿瘤组织中的铜含量大幅高于正常个体,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血管生成、转移和复发起着促进作用。因此,本论文提出利用纳米载体向肿瘤内输送8-羟基喹啉(HQ),使其络合肿瘤内的铜离子原位生成Cu(HQ)2络合物,诱导肿瘤细胞类凋亡,应用于耐药肿瘤的高效治疗。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是设计合成了一种铜离子响应释放HQ的两亲性聚合物PEG-PHQMA。该聚合物可自组装形成稳定的纳米胶束。但在铜离子催化下,与HQ键合的碳酸酯键水解,可释放出HQ并与铜离子形成Cu(HQ)2络合物。Cu(HQ)2不激活Caspase,而能够强力抑制蛋白酶体活性,显着提升细胞内ROS水平,造成线粒体和内质网的肿胀破裂,最终造成肿瘤细胞的类凋亡。体内实验表明,PEG-PHQMA胶束可以在小鼠体内长循环并通过EPR效应在肿瘤组织有效富集。在治疗初期,肿瘤组织中高浓度的铜离子可催化HQ释放发挥抗肿瘤效果。但肿瘤内部的自身铜离子不足以维持其持续抗肿瘤作用。通过补充外源性铜离子,则能够发挥高效的抗肿瘤药效,高效抑制MCF-7/ADR耐药性肿瘤的生长。因肿瘤自身的铜离子的量不能使PEG-PHQMA维持有效的抗肿瘤能力,我们进一步设计了能够直接输送Cu(HQ)2的纳米药物。本论文的第二部分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5-氨甲基-8-羟基喹啉的两亲性聚合物,能够与铜离子络合得到以5-氨甲基-8-羟基喹啉铜络合物为核的粒径40纳米左右的纳米水凝胶。然而,该纳米水凝胶在肿瘤细胞内释放出的不是有效的5-氨甲基-8-羟基喹啉铜,导致细胞毒性低下。为此,本论文的第叁部分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2-醛基-8-羟基喹啉的两亲性聚合物PEG-b-PLLFQ,能够与铜离子络合得到以2-醛基-8-羟基喹啉铜络合物为核的粒径25纳米左右的纳米胶束。络合铜的纳米胶束在肿瘤细胞中酸性环境的刺激下迅速释放出细胞毒性的2-醛基-8-羟基喹啉铜络合物,能够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这种pH响应的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在不注射外源性游离铜离子的前提下,为有效输送8-羟基喹啉铜络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赵国良,陈哲,季小洋,孙芳艳[2](2015)在《2-(5'-苯基呋喃乙烯基)-8-羟基喹啉铜、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呋喃甲醛、溴苯和2-甲基-8-羟基喹啉为原料,设计合成了配体2-(5'-苯基呋喃乙烯基)-8-羟基喹啉(HL,C_(21)H_(15)NO_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该物质的结构.采用溶液法合成了2个配合物CuL_2和ZnL_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固体荧光光谱.(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陈战芬,张书萍,张健[3](2015)在《八羟基喹啉铜(Ⅱ)配合物的DNA结合和切割活性及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手段研究了八羟基喹啉铜(Ⅱ)配合物Cu[8-OHQ]2与DNA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Cu[8-OHQ]2能通过插入方式较强的与CT-DNA结合,诱导DNA构象的改变.其本征结合常数Kb为1.15(±0.01)×105 L/mol,表观结合常数Kapp为4.21×106 L/mol.再者,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在生理条件和抗坏血酸(Vc)存在情况下,Cu[8-OHQ]2能有效地将超螺旋pBR322质粒DNA切割成缺刻和线性,甚至降解为小的片断.机理研究表明扩散的·OH,H2O2和1 O2都不是在切割过程中起作用的活性氧物种(ROS);copper-oxo中间体可能是此切割过程中主要的活性氧物种.另外,Cu[8-OHQ]2也能以适中的结合力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而猝灭BSA内源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所有这些结果表明Cu[8-OHQ]2具有作为潜在化疗试剂的生物活性.(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范继辉[4](2015)在《稀土Sm掺杂八羟基喹啉铜薄膜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电性质、柔韧性好、制备简单、性质可化学修饰、以及结构可塑性强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机半导体主要是由C、H、O、N等轻元素组成,并且元素之问的轨道耦合作用弱,自旋弛豫时间极长,在自旋电子学领域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其中,有机小分子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结构简单,制备方便,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质且稳定性好,在OLED、有机纳米器件、有机自旋阀器件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8-羟基喹啉铜(Cuq2)分子构造简单且性质优越,分子结构可呈现宏观可视相变。Cuq2分子还是一种具有自发自旋极化的材料,在有机磁体及有机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是目前有机分子研究的热点材料之一。本论文选择8-羟基喹啉铜材料,主要进行了两方面工作:一、通过真空热蒸发方法制备了8-羟基喹啉铜薄膜,然后通过在不同温度下退火,观察到了样品从非晶薄膜到有机晶体的生长过程,并研究了材料发光性质的变化;二、通过对8-羟基喹啉铜进行稀土元素掺杂,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及磁性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有机热蒸发设备制备出纯8-羟基喹啉铜(Cuq2)以及Sm和Dy掺杂Cuq2薄膜,首次发现了稀土元素掺杂后的Cuq2薄膜在室温下具有本征铁磁性,其掺杂薄膜的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可随着掺杂比例的减小而增强。并且对Sm掺杂Cuq2薄膜和纯Cuq2薄膜进行了FTIR光谱分析,发现了光谱的变化,旧峰的消失和新峰的出现,说明Sm原子和Cuq2进行了成键。(2)我们对纯Cuq2薄膜和经过掺杂Sm的Cuq2薄膜,进行退火后表面形貌的研究,发现了Cuq2微/纳米晶粒,且有些晶体的尺寸较大、规则性好。这表明退火后的Cuq2薄膜其结晶性效果更好,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单晶尺度更大。这其中退火的温度分别为0℃,80℃,100℃,120℃,150℃,退火的时间为两个小时,退火时的高纯Ar气速率为0.3L/min,并且Sm和Cuq2的掺杂比例均为摩尔比1:1。(3)通过对PL谱研究我们发现纯Cuq2薄膜室温下具有较弱的发光性能,但是低温下发光性能较好,尤其是在220K时,主峰位出现了蓝移现象,且PL谱呈现RGB叁色,并且重离子Cu掺入薄膜中其发光性能受到很大影响,光致发光更弱,而稀土离子Sm掺杂进去后,其发光性能更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4-20)

宋辉[5](2015)在《八羟基喹啉锌与八羟基喹啉铜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八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属于有机小分子半导体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及高荧光量子效率等独特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等有机电子器件中。有机半导体材料具有较弱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和超精细相互作用,自旋弛豫时间极长,在新兴的有机自旋电子学等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然而,目前实验所测有机材料的自旋扩散长度远低于理论预期,其原因可能在于目前制备的有机自旋电子器件中的有机层多为真空蒸镀或者旋涂的有机半导体薄膜,为非晶或微晶结构,内部存在着大量的缺陷、杂质等,极大的降低了器件的迁移率及自旋扩散长度。为提高有机材料的自旋扩散长度,进而提高有机自旋电子器件的性能,我们提出制备高质量的有机半导体晶体,从而为制备高质量单晶或纳米晶有机自旋电子器件提供材料基础。高质量的有机半导体晶体分子排布有序,结构稳定,具有较高的迁移率和热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器件的性能及研究材料的本征物理性质及本征自旋输运特性。本文选择在具有优异光电性质的有机小分子八羟基喹啉锌及八羟基喹啉铜材料,通过叁种不同的方法,物理气相输运(PVT)法、溶液法及退火法,制备出了高质量的微米级有机晶体材料,并研究了其结构及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PVT方法,选择高纯氩气作为载气,制备了八羟基喹啉锌晶体。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对晶体的质量及内部分子结构进行了测量,得知其晶体质量良好。通过光致发光谱的测试,我们研究了晶体的光学性能。八羟基喹啉锌晶体的发光峰位于535nm处,属于绿光发光材料。相较于八羟基喹啉锌薄膜,晶体的峰位没有太大的变化。(2)通过对热蒸发镀膜制备的八羟基喹啉锌薄膜在氩气的环境下进行退火处理,发现薄膜发生自组装,生成了八羟基喹啉锌晶体。通过傅里叶红外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测试。通过光致发光谱的测试,发现退火后的八羟基喹啉锌发光强度变大。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晶体生长过程中,分子内π光强堆积作用、氢键作用等分子间相互作用加强,使得退火后薄膜的发光强度远大于退火前薄膜的发光强度。(3)采用溶液法,制备了八羟基喹啉铜晶体。然后对其形貌、结构以及光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选择氯仿作为有机溶剂,配置了叁种不同浓度的八羟基喹啉铜溶液。随着氯仿的挥发,八羟基喹啉铜分子自组装,生成六面体晶体。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八羟基喹啉铜晶体的质量及分子内部结构进行了表征,结合实验数据,我们对其可能的生长机理进行了分析。此外,利用光致发光谱对制备的晶体及200m厚的八羟基喹啉铜薄膜的光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并做了对比分析。观察到八羟基喹啉铜的发光区主要位于绿光区域。且晶体在705nm处产生一个新的发光峰。分析原因可能是由叁重态到基态的跃迁导致的。此外,还研究了温度对八羟基喹啉铜晶体发光性质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八羟基喹啉铜晶体的发光强度变弱,在宽波段处的发光峰存在一定的蓝移。(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5-04-20)

陈斌,尤志勇,张元金,毛树禄[6](2015)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木材产品中8-羟基喹啉铜》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木材产品中8-羟基喹啉铜。木材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两次,以反相C18柱为分离柱、甲醇与乙酸铵-乙酸缓冲溶液作为流动相进行洗脱,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57nm处进行检测。8-羟基喹啉铜的质量浓度在0.1~10.0m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6mg·kg-1。对空白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在76.4%~94.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在3.2%~7.5%之间。(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化学分册)》期刊2015年03期)

江信健,陈枝华,王友强,陈则通,郑荔[7](2015)在《吖啶酮衍生物作为增强型荧光信号探针用于8-羟基喹啉铜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检测8-羟基喹啉铜的方法。[方法]采用自制合成的吖啶酮衍生物10-甲基-3-硝基-吖啶酮(MAT)作为增强型荧光信号探针,建立8-羟基喹啉铜的测定方法。[结果]在最佳条件下荧光增强值与8-羟基喹啉铜的浓度在5×10-9~5×10-5mol/L范围内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6×10-10mol/L。[结论]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结果令人满意,可用于实际样品中8-羟基喹啉铜含量的直接测定。(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周梦春,周华伦,阿加尔古丽·赛依提[8](2010)在《番茄中8-羟基喹啉铜残留量的液相色谱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番茄中8-羟基喹啉铜[Cu(HQ)2]的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反相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残留分析方法,该方法使用XBridge C18色谱柱和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并以水相磷酸盐缓冲溶液—乙腈(体积比为60∶40)作流动相,流速为0.6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保留时间为4.66 min。本方法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回收率在76.3%~92.2%内,RSD≤5.5%。方法的检出限为0.06 mg/kg。(本文来源于《干旱环境监测》期刊2010年04期)

尹志刚,王炳喜,陈桂花[9](2010)在《多种形貌和晶型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材料的简易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8-羟基喹啉和乙酸铜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调控醇水介质和熟化时间,液相沉淀法快速合成出大量不同形貌和晶型的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材料.采用SEM,XRD,UV-Vis,FT-IR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以8-羟基喹啉盐酸水溶液与乙酸铜水溶液反应,合成了直径40~130nm的棒状α型二水合8-羟基喹啉铜沉淀物.以8-羟基喹啉乙醇溶液与乙酸铜乙醇溶液反应,获得了厚度约300nm的叁维(3D)板条束状α型无水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结构.若采用8-羟基喹啉乙醇溶液与乙酸铜的乙醇/水溶液反应,当体系醇/水体积比为3∶1时,随着熟化时间的延长,产物由亚稳的α型和γ型晶相向稳定的β型晶相转变,形貌从胡须束状/菱片状混合结构转变为纳米棒状/菱片状混合结构,50min熟化后最终形成菱片状β型二水合8-羟基喹啉铜及其四角星形自组装体.(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0年17期)

寇瑾[10](2009)在《8-羟基喹啉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表面光电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8-羟基喹啉铜配合物(Cu(C9H7NO)2)。对配合物进行了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结构分析表明,分子间存在的氢键将配合物连成了1D无限结构;对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NIR)及表面光电压光谱(SPS)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指认,配合物的SPS在300~800 nm范围内呈现出正的表面光伏响应(SPV),而且SPS响应带与UV-Vis-NIR光谱的吸收峰是一一对应的;配合物的场诱导表面光电压光谱(FISPS)中,光伏响应的强度随着外加正电场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外加负电场的增加而减弱。(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羟基喹啉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呋喃甲醛、溴苯和2-甲基-8-羟基喹啉为原料,设计合成了配体2-(5'-苯基呋喃乙烯基)-8-羟基喹啉(HL,C_(21)H_(15)NO_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该物质的结构.采用溶液法合成了2个配合物CuL_2和ZnL_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摩尔电导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此外,在室温条件下测定了配体及配合物的固体荧光光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羟基喹啉铜论文参考文献

[1].周永存.类凋亡诱导剂8-羟基喹啉铜络合物的输送及应用于耐药性肿瘤治疗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

[2].赵国良,陈哲,季小洋,孙芳艳.2-(5'-苯基呋喃乙烯基)-8-羟基喹啉铜、锌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发光性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陈战芬,张书萍,张健.八羟基喹啉铜(Ⅱ)配合物的DNA结合和切割活性及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英文)[J].化学研究.2015

[4].范继辉.稀土Sm掺杂八羟基喹啉铜薄膜的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宋辉.八羟基喹啉锌与八羟基喹啉铜晶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5

[6].陈斌,尤志勇,张元金,毛树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木材产品中8-羟基喹啉铜[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5

[7].江信健,陈枝华,王友强,陈则通,郑荔.吖啶酮衍生物作为增强型荧光信号探针用于8-羟基喹啉铜的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5

[8].周梦春,周华伦,阿加尔古丽·赛依提.番茄中8-羟基喹啉铜残留量的液相色谱测定[J].干旱环境监测.2010

[9].尹志刚,王炳喜,陈桂花.多种形貌和晶型8-羟基喹啉铜微纳米材料的简易合成[J].化学学报.2010

[10].寇瑾.8-羟基喹啉铜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表面光电性能[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9

标签:;  ;  ;  ;  

羟基喹啉铜论文-周永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