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杂史小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史,杂史,杂传,小说
杂史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周瑾锋[1](2019)在《史、杂史与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小说与史的关系极为密切。史学的发展导致史书逐渐分流,杂史和小说即是史乘分流的产物,"史之余"的观念由此产生。从史到杂史再到小说,是"史性"逐渐流失、"小说性"逐渐增加的过程,杂史处于史到小说的过渡状态,具有双重性。杂史与小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都有劝惩与补史的功能,而在内容、体制、功能等方面有所区别。(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宋世瑞[2](2019)在《论“杂史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野史作为一种有着民间话语属性的史藉形式,包涵"私史"与"小说"两层意义。野史除了有补正史之阙的价值外,还有"禆名教、资政理、备法制、广见闻、考同异、昭劝戒"的功能。野史与小说同生共源,价值功能也大体相同。野史采用"笔记"作为着述方式以及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增"现象,都使其具有笔记小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杂史小说"的出现。杂史小说是笔记小说史学品格的具体体现,它仍不出笔记小说的文体范围。(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庆华[3](2015)在《论古代“小说”与“杂史”文类之混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史书艺文志为标志,"小说"文类观的确立,经历了《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叁座里程碑。在此过程中,"小说"作为一种文类概念,其内涵和指称也经历了一个由"子之末"到"史之余"的演化过程。由此,"小说"既易与"传记"文类相混杂,又易与"杂史"混杂。比较而言,从"小说"起源来说,它更易与"传记"而非"杂史"混杂。"小说"与"杂史"的混杂主要表现为历代公私书目中"小说"与"杂史"的混杂着录和"小说"与"杂史"类作品部分内容的羼杂。"小说"与"杂史"的文类混杂主要源于两者同属有别于正史的野史稗史,均为载录闻见或传闻而成,在载录各类历史人物之琐细轶事方面存在交集。"小说"与"杂史"文类间的畛域区分主要体现为"小说"所记"琐闻佚事"过于琐细,多无关"朝政军国",无关"善善恶恶"之史家旨趣。(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唐蓉[4](2013)在《两汉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是志怪小说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志怪从萌芽走向成熟,出现了地理博物类和杂史杂传类。其中,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是一种以史传为体、书写志怪的特殊文体,体现出小说脱离史传、走向独立的过渡性特征,传世作品有《列仙传》、《汉武故事》、《汉武内传》、《蜀王本纪》、《徐偃王志》等。志怪小说的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上古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开创了神怪题材,为志怪小说的产生奠定了幻想基础,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之所以在汉代兴盛,则一方面由于汉代辉煌的史传文学给志怪小说提供了成熟的叙事经验,另一方面,宗教迷信的流行也为其创造了适宜的成长氛围。通过研究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的源流和在汉代的发展,并将之与汉代史传作品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汉代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创作对魏晋志怪小说的鼎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对传奇、神魔小说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05-01)
蒲向明[5](2010)在《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氏见闻录》和其他笔记小说一样,体现了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状态,其流传过程一直游离于文史之间,但诸本似有阙漏。从现存作品看,它从思想到艺术不只是赋予读者一个连贯的故事,而是对历史生活的第一度文学发现,对《王氏见闻录》版本流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表现出来的文史共生互动多层面体察,可以深化对其文学价值的重估。(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0年07期)
张子开[6](2009)在《野史、杂史和别史的界定及其价值——兼及唐五代笔记或小说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新检讨了学术界对野史、杂史和别史的定义,清理了笔记或小说的源流和分类、着录时之部类归并情况,认为野史、杂史和别史其实皆可纳入传统"笔记"或"小说"的范畴。其次,认为这些非正史类文献具有不可忽视的史料价值,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使用时需要细加择别。再次,从行卷风气、史馆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唐五代笔记小说的特点,驳正了对唐五代小说或笔记文学性强、真实强弱的宠统指责,认为其史料价值迥别于明清以后几全属虚构之小说。并指出应该在宗教研究等方面,充分加以利用。(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杜慧敏,王庆华[7](2008)在《“小说”与“杂史”、“传记”——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传统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为例,将"小说"放置在整个传统目录学文类系统中,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了"小说"与"杂史"、"传记"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区分,力求回归"小说"文类原有的文化语境来把握其叙事类作品多方面的文类规定性。(本文来源于《南京社会科学》期刊2008年04期)
孟永林[8](2007)在《五代王仁裕杂史小说着述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创作宏富,以诗名世的五代王仁裕,秦州人。历一朝五国,生平经历颇为复杂。却因流传诗作较少,在文学史上很少被提及。本文依据史料书薄,对王仁裕杂史小说首次系统考述,以引起学者们对王仁裕杂史小说的注意与研究。(本文来源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期刊2007年06期)
吴奇[9](2006)在《试析《燕丹子》之“杂史小说”的文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燕丹子》作为较为可信的汉人作品,它为演绎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而结撰生动曲折的情节;将一系列人物置于纷繁复杂的历史活动中塑造出他们鲜明的性格;杂以民间传说和异闻,不乏虚构性的想像;寄托了一定的历史兴亡的主题,具有明显的“杂史小说”的文体特征。(本文来源于《重庆叁峡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张丑平[10](2005)在《论汉代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与侠义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燕丹子》、《吴越眷秋》、《越绝书》是汉代的叁部杂史小说。这叁部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具有强烈的复仇愿望并将复仇意识付诸行动,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秦汉社会中存在的强烈的复仇意识和超越肉体拘执的侠义精神。本文试图通过对叁部小说中和《史记》等史书中的同类事件的对比,来说明小说如何在情节选择和结构安排上突出复仇主题。(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杂史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野史作为一种有着民间话语属性的史藉形式,包涵"私史"与"小说"两层意义。野史除了有补正史之阙的价值外,还有"禆名教、资政理、备法制、广见闻、考同异、昭劝戒"的功能。野史与小说同生共源,价值功能也大体相同。野史采用"笔记"作为着述方式以及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增"现象,都使其具有笔记小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杂史小说"的出现。杂史小说是笔记小说史学品格的具体体现,它仍不出笔记小说的文体范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史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1].周瑾锋.史、杂史与小说[J].文艺理论研究.2019
[2].宋世瑞.论“杂史小说”[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庆华.论古代“小说”与“杂史”文类之混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唐蓉.两汉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研究[D].中南大学.2013
[5].蒲向明.史传、杂史和笔记小说的共生互动——以王仁裕《王氏见闻录》为中心[J].社科纵横.2010
[6].张子开.野史、杂史和别史的界定及其价值——兼及唐五代笔记或小说的特点[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
[7].杜慧敏,王庆华.“小说”与“杂史”、“传记”——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08
[8].孟永林.五代王仁裕杂史小说着述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
[9].吴奇.试析《燕丹子》之“杂史小说”的文体特征[J].重庆叁峡学院学报.2006
[10].张丑平.论汉代杂史小说中的复仇意识与侠义精神[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