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卫基因论文-喻廷君,杜娟,李尚伟

防卫基因论文-喻廷君,杜娟,李尚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防卫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九香虫,抗菌肽,昆虫防卫素,基因克隆

防卫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喻廷君,杜娟,李尚伟[1](2019)在《九香虫防卫素基因CcDef1的克隆及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九香虫Coridius ch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防卫素是抗菌肽家族中一个重要的成员。本文从九香虫中克隆了一种防卫素基因CcDef1,其cDNA的长度为395 bp,包含一个300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9个氨基酸。CcDef1的前体由信号肽、前体肽和成熟肽组成,成熟CcDef1形成包含1个α-螺旋、2个β-折迭片和3个二硫键的叁维结构。CcDef1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4589.37 Da,总净电荷量为+1,理论等电点为7.84。同源性和聚类分析显示,CcDef1与红尾碧蝽Palomena prasina防卫素的亲缘关系最近。该研究为进一步明确CcDef1基因的功能及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马立功,张匀华,孟庆林,石凤梅,刘佳[2](2018)在《核盘菌诱导后向日葵防卫及激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向日葵抗菌核病分子机制,在已构建的核盘菌诱导向日葵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基础上,筛选了8个向日葵防卫相关基因和水杨酸(SA)、茉莉酸(JA)及茉莉酸-乙烯(JA/ET)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调控基因进行q RT-PCR诱导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当核盘菌侵染时,向日葵防御酶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显着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6h表达量分别为对照2~(5.02)、2~(2.34)和2~(6.25)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也上调表达,表达量在12h均达到最高,分别为对照的2~(3.89)、2~(4.23)和2~(4.89)倍;β-1,3-葡聚糖酶(GLU)基因在0~6h下调表达,之后又迅速升高,24h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的23.66倍;几丁质酶(CHI)基因先是下调表达,12h后开始上调表达,36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的22.13倍。SA、JA及JA/ET信号途径中的调控基因与未经诱导的相比均有明显的转录水平变化,而且JA/ET途径"节"点基因PDF1.2和SA-JA"节"点基因NPR1、MPK4和EDS1也明显上调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诱导激发了向日葵多种抗病信号传导途径及防御反应,暗示向日葵对核盘菌侵染响应的分子机制受到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海涛[3](2017)在《绿豆响应变灰尾孢菌侵染的防卫酶活性变化及抗性基因表达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引起的绿豆叶斑病是我国及亚洲地区绿豆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国内外对绿豆变灰尾孢菌叶斑病的抗病机理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导致病害防治不力,严重影响绿豆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本研究从病原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及萌发条件入手,明确了该病菌的适宜接种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绿豆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鉴定,并对绿豆不同抗性品种响应病菌侵染不同阶段防御相关酶活性及防卫基因表达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绿豆变灰尾孢菌叶斑病的植物病理学的相关研究和品种抗病性利用奠定基础。取得以下重要研究结果:1.研究明确了变灰尾孢菌的产孢条件和分生孢子萌发条件。供试的9种培养基中,高粱粒培养基上病菌产孢最快且产孢量最大,于培养后10 d开始产孢,培养14 d后产孢量可达9×105个·mL-1;最适产孢条件为25℃、12 h/12 h光暗交替。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为25℃、pH 6~7、全黑暗条件,该条件下培养3 h即可萌发,培养后24 h,萌发率最高可达88%。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氮源为蔗糖和蛋白胨,萌发率分别为87.0%和86.3%。然而,变灰尾孢菌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也可达72.33%,表明碳氮源不是变灰尾孢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2.从接种体、接种方法、培养温度、保湿时间等方面开展了变灰尾孢菌的适宜接种方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菌丝块刺伤接种和孢悬液微伤接种均可用于绿豆与变灰尾孢菌互作体系的研究,但菌丝块刺伤接种更为方便。菌丝块刺伤接种的最佳条件为25℃,保湿培养24h。采用菌丝块刺伤接种法对18份绿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共鉴定获得抗病品种1份,中抗品种11份,中感品种4份,重感品种2份。3.研究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后叶片中CAT、SOD、APX、POD等酶活性变化,接种后抗病品种CAT活性快速升高,并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感病品种接种后CAT活性虽有所升高,但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SOD活性在抗病和感病品种中均表现快速上升然后回落的变化趋势,但抗病品种在接种后第1d迅速升高达到峰值,感病品种在接种后3d才达到显着高于对照的峰值;APX活性在接种后1d迅速达到峰值,且活性是对照的2倍,随后一直保持较高的活性水平,而感病品种在接种后没有明显变化,仅在接种后10d活性略高于对照;接种后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POD活性均显着升高,抗病品种在接种后3d达到最高值之后迅速下降,至第15d时再次升高,呈现双峰变化趋势,感病品种POD虽在接种后第6d才达最大值,但活性升高幅度显着高于抗病品种。以上结果表明,病原菌接种后SOD、CAT、APX、POD等防御相关酶活性变化总的趋势是抗病品种响应时间早、响应强度大,为植物抵御病菌入侵和扩展,启动防御反应赢得时间。4.研究分析了不同抗性品种接种后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1,3-葡聚糖酶(GLU)与几丁质酶(CH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抗病品种接种后PAL、GLU和CHI基因显着上调表达,且基因表达的响应时间显着早于感病品种,表达倍数也显着高于感病品种,说明病菌侵染激发了编码这叁种抗病相关蛋白的基因的表达,编码产物参与了绿豆对尾孢叶斑病菌侵染的防御。(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7-06-01)

陈晓晨[4](2017)在《条斑病菌一种TALE基因突变对水稻防卫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ns oryzae pv.oryzae(Xoo)与细菌性条斑病菌X.oryzae pv.oryzicola(Xoc)是植物病原黄单胞菌的重要类群,也是水稻上的主要病原细菌。这类病菌依赖各种效应子发挥致病作用,其中,类似转录激活子的效应子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s(TALEs)在寄主植物中有特定的靶标基因,通过调控靶标基因表达,影响病菌致病性或寄主抗病性。Xoc和Xoo侵染途径与危害症状均有不同,这种差别可能与TALE基因种类及其作用机制的不同有关。前人研究证明Xoo的TALE可诱导水稻感病基因SWEET表达,促进SWEET蛋白质产生,SWEET帮助病菌获取养分,完成定殖和扩展并发挥致病作用,类似作用机制在Xoc中还未发现。本研究试图通过鉴定Xoc的转座子插入突变体,分析TALE基因突变对致病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TALE靶标基因奠定基础。本实验室以前通过Tn5转座子插入Xoc菌株GD41基因组DNA的方法,产生了一个突变体库,本研究从中初步筛选出了一个影响致病性的阳性克隆,含该克隆的菌株记为GD21突变体。对感病品种日本晴进行接种实验,结果表明,GD21与GD41相比,对日本晴致病性明显降低,在日本晴组织内的繁殖量明显减少,诱发细菌性条斑病症状的程度也大为下降。通过热不对称交错PCR技术进行鉴定,确认在GD21染色体上Tn5插入一个TALE的基因序列。对野生型和突变体基因组DNA用内切酶SpHI进行处理,Southern印迹后分别用Tn5载体序列和保守性TALE基因探针进行杂交,证明Tn5为单拷贝插入,并发现了一个2000-bp的SpHI酶切片段,称其为SpHI-2kb。SpHI-2kb具有一个TALE基因部分序列的特征,该片段当时称为Sph2k。从公共数据库搜索到了黄单胞菌56个TALE基因全长或部分序列,BLAST比对发现,它们与上述非正式命名的Sph2k基因高度同源,作者因此将Sph2k更名为TALXoc1,并将上述突变体命名为talXoc1鉴于不同TALE基因含高度保守的重复序列,难以通过PCR直接克隆某个TALE基因,因而作者先采用分子杂交的方法从Xoc野生型菌株存在的TALXoc1序列。通过菌落原位杂交和核酸打点杂交,从已有GD41的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出114个TALE阳性克隆。阳性克隆的DNA按上述方法进行酶切和Southern杂交,鉴定到4个含有SpHI-2kb的基因序列,编号分别为E4、E8、E52、A57。这4个序列将分别用来回补taXoc1突变体,通过致病性测定,确认TALXoc1基因。针对Xoc突变体talXoc1和野生型GD41致病性的不同,比较了它们诱导水稻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程度差别。根据前人研究,水稻不同品种有17种基因受TALE诱导而提高表达水平,包括15种预测的TALE靶标基因、水杨酸免疫信号通路的两种调控基因(NPR1、NPR3)和两种防卫反应基因(PR1a、PR1b)。为了明确突变体致病性弱于野生型的原因,作者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分析,比较了日本晴接种GD41和talXoc1后上述基因诱导表达的情况。结果表明,GD41和talXoc1对9种TALE靶标基因表达的影响程度相近,TALXoc1突变的细菌对序列代号09g20100的TALE靶标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但促进另外5种TALE靶标基因(03g03034u、04g49194u、01g52130u、06g46500u、06g37080)的表达。TALXoc1突变对NPR1和NPR3的表达无显着影响,但导致PR1a和PR1b的表达量分别提高近40和80倍。惊奇的是,在talXoc1细菌接种的水稻体内表达时,NRP3转录本正常,但在GD41细菌接种的情况下,NPR3转录本有严重片段缺失,缺失的长度从67到284 bp不等,并有一个118-bp重复转录。这说明,TALXoc1对NPR3转录本可变剪接发生调控作用。上述结果说明,TALXoc1在功能上显示以前未曾揭示的机制,不同于前人报道的任何一种TALE基因。TAXoc1影响6种已知TALE靶标基因的表达,对PR1表达有调控作用。TALXoc1不影响NPR1和NPR3表达,但干扰NPR3转录本可变剪接。已知PR基因诱导表达是水杨酸免疫信号通路启动的标志,而NPR3是水杨酸的受体之一,通过调控NPR1蛋白质的代谢、存量(turnover)与转录调控功能,决定抗病防卫反应的启动、维持和终止时间。因此,TALXoc1的靶标可能是NPR1或NPR3,作用机制可能在于调控NPR3转录本的可变剪接,可能通过抑制水杨酸免疫信号通路而抑制水稻的抗病性,发挥致病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王绍敏,赵新兰,马亚男,刘爱新[5](2016)在《Rhizoctoniasolani AG1-IA侵染玉米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Rhizoctoniasolani-玉米为互作体系,对病害发生不同阶段玉米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有关基因表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R.solani后20 h在侵染点周围有明显的胼胝质和木质素的沉积。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及PAL、POD和PR-1基因的表达动态分析发现,PAL活性在接种后的72 h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72 h时出现第一个峰值,随之活性降低,在144 h又呈升高趋势;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与PAL活性变化呈正相关。PAL、POD和PR-1等防卫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玉米和纹枯病菌亲和互作的过程中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张荣胜,戴秀华,陈志谊,刘邮洲,刘永锋[6](2016)在《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诱导水稻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oc)引起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streak)是我国四大水稻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15%~25%,严重时可达40%~60%,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利用生防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是极具有应用前景的防治途径,是世界各国植病专家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室前期筛选获得一株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具有良好防效的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现已进入农药登记程序,为了进一步探究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生防机制,我们通过对生防菌Lx-11诱导植株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系进行初步研究。研究表明:喷施生防菌Lx-11后水稻植株中防卫反应基因POX、PAL、LOX、PR10a、PR1a和PR4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POX、PR4和PR10a基因表达水平最大值分别是对照处理的9.06倍、5.35倍和9.25倍,这些基因可能参与寄主植株抵御条斑病菌入侵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单独接种病原菌Xoocb5-16后,水稻植株中仅POX和PR4基因表达水平有所提高,但表达强度也明显低于生防菌处理。此外通过对植株体内抗氧化作用的酶POD,SOD和CAT研究发现,单喷生防菌Lx-11处理和单独接种病原菌Xooc b5-16处理后,两处理都分别在24h,12h和48h时达到活性高峰,但接种病原菌Xoocb5-16处理酶活低于生防菌处理,表明POD,SOD和CAT同样参与寄主植株抵御条斑病菌入侵过程。通过生防菌Lx-11与水稻植株之间互作研究,为有益微生物诱导寄主植株如何抵御病原细菌入侵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8-05)

高洪礼[7](2016)在《吡虫啉处理对东亚飞蝗解毒和防卫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吡虫啉是新烟碱类杀虫剂,该产品杀虫谱广,低毒高效,应用广泛。粘质沙雷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水和土壤中的常居菌群,对黄胫小车蝗(Oedaleus infernalis Saussure)有很高的毒力,有较好的生防效果。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作为一种模式昆虫,在组织观察及模型构建,杀虫菌株及杀虫活性物质筛选等方面应用广泛。为初步探究昆虫中肠解毒、免疫、消化相关基因对不同剂量吡虫啉的响应机制,以及吡虫啉和粘质沙雷氏菌对昆虫血淋巴免疫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以东亚飞蝗为实验材料,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一、高低剂量吡虫啉处理下东亚飞蝗中肠转录组的测序及数据分析通过生物测定,本研究分别选用吡虫啉LD10(0.037 mg/虫)和LD80(4.11 mg/虫)作为低剂量和高剂量,处理东亚飞蝗成虫(雌雄各半)。无菌解剖取样,RNA提取检测合格后,利用Illumina Hiseq2000平台测序。组装结果总共Unigene 59331个,平均长度 747 nt,N50 达到 1187 nt。Unigene 功能注释,注释到 NR,NT,Swiss-Prot,KEGG,COG,GO 库的 Unigene 分别是 23201 个、11141 个、18837 个、16709 个、9818个、11585个,所有注释上的Unigene是25531个。进一步分析显示,注释为解毒酶的Unigene受低剂量吡虫啉影响更多,影响最显着的是细胞色素P450s(差异表达个数/测得总数=47.19%)。解毒酶中差异表达Unigene最多的是P450s的6 family,CarEs的A clade和GSTs的sigma class,而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s大部分Unigene在吡虫啉处理后呈下调趋势。免疫相关基因在高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响应Unigene数量差距不明显。溶菌酶、双翅肽、Apolipophorin Ⅲ、转铁蛋白在高低剂量处理中均呈下调趋势,仅防御素在高剂量处理中特异上调。消化酶基因在不同剂量的吡虫啉处理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种类更为丰富和复杂。11个编码糜蛋白酶(chymotrypsin)的unigenes中,9个在吡虫啉处理后出现差异表达,其中8个为显着下调。二、高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东亚飞蝗中肠转录组部分差异表达基因的定量验证本研究综合unigene长度、差异表达倍数等因素,选择部分解毒酶、免疫相关基因进行定量验证。定量结果显示,在选择验证的23个基因中,76.08%结果与转录组一致,验证了转录组的准确性。在细胞色素P450s基因中,共选择了 6个基因分别在高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进行了验证,与转录组结果一致的占到了 75.00%。定量结果显示CYP6K1(CL4043C2)表达差异最为显着,在高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升了 10.07倍,在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升了 9.32倍。CYP6BQ37(U27188)在高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升了 6.68倍,而低剂量处理和对照不存在显着差异,表现出剂量依赖性诱导高表达;与此相反,CYP6HQ1(CL659C2)在低剂量处理后上升了 6.54,而高剂量处理与对照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同样表现出剂量依赖性诱导高表达。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中,共选择了 4个基因进行了验证,与转录组结果一致的占到了 75.00%。其中,GSTS2(CL1173C2)在高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调了 9.00倍,而低剂量处理和对照不存在显着差异;GSTD5(U33519)、GST03(CL3618C4)和 GSTS1(CL4610C5)在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分别上调了 10.34、8.34和3.04倍,而高剂量处理与对照间不存在显着差异,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性诱导高表达。在羧酸酯酶(CarEs)中,共选择了 4个基因进行了验证,与转录组结果一致的占到了 50.00%。CesD1(U30920)和CesA20(U6549)高剂量吡虫啉处理后分别上调7.03倍和13.32倍,而低剂量处理和对照不存在显着差异;而CesA3(CL3747C1)在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调了 4.50倍,而高剂量处理与对照间不存在显着差异。CesA8(U12483)高、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分别上调3.37倍和5.46倍。在免疫防御相关基因中,共选择了 9个基因进行了验证,与转录组结果一致的占到了 88.89%。结果显示,Mucin-5(CL2786C1)基因差异表达量最高,高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调12.2倍,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调9.23倍;PGRP1(CL2306C2)在高剂量处理后上调11.67倍,低剂量处理后上调7.96倍;Serpin4(CL2600C2)在高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调7.18倍,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调10.08倍。Defensin-1(U43570)在高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上调5.17倍,而低剂量处理和对照不存在显着差异。Diptericin(U8926)在高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均下调,分别为对照的0.25倍和0.12倍。叁、吡虫啉、粘质沙雷氏菌对东亚飞蝗血淋巴免疫通路基因的调控为了更好的了解吡虫啉对东亚飞蝗免疫影响,以及免疫系统的响应机制,本研究用低剂量吡虫啉和粘质沙雷氏菌(实验室分离的一株高致病菌)饲喂东亚飞蝗。采用荧光定量分析方法,分别检测了血淋巴中IMD信号通路和Toll信号通路的2个关键基因,IMD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为:PGRP-LE和Relish;Toll信号通路的关键基因为:GNBP3和MyD88。并分别检测了 IMD信号通路的产物之一:双翅肽(diptericin)和Toll信号通路的产物之一:防御素(defensin)。粘质沙雷氏菌处理后,IMD信号通路上的Relish上调了 9.50倍,PGRP-LE上调了 6.06倍,但是IMD信号通路的产物之一Diptericin却没有出现显着差异。粘质沙雷氏菌处理后,Toll信号通路的GNBP3上调了 4.94倍,但产物之一的Defensin-1显着下调。在低剂量吡虫啉处理后,东亚飞蝗血淋巴免疫防御的IMD信号通路的Relish和通路产物Diptericin分别上调了 6.77倍和7.88倍。但是,吡虫啉处理对Toll信号通路的GNBP3和MyD88均没有显着影响,而Toll信号通路产物Defensin-1显着下调。综合中肠和血淋巴两部分结果,不同剂量吡虫啉对同一免疫组织的诱导情况不同,暗示昆虫在不同剂量吡虫啉胁迫下响应机制不同。同浓度吡虫啉对不同组织的免疫诱导也有很大差别,暗示不同组织在接触杀虫剂后,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同一抗菌肽在不同组织中的作用可能有所差别。吡虫啉能够诱导东亚飞蝗血淋巴的IMD信号通路,而对Toll信号通路诱导效果不明显,暗示吡虫啉与真菌或革兰氏阳性菌复配使用能够起到更好的杀虫效果。本研究推测不同杀虫剂能够诱导昆虫特定的免疫通路,为杀虫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与农药的复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吉玉[8](2016)在《水稻PIPs基因表达与白叶枯病菌侵染及基本防卫激素信号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细胞外膜水通道蛋白质基因对白叶枯病菌侵染的影响,植物细胞外膜嵌入蛋白质(plasma membrane intrinsic proteins,PIPs)属于水通道蛋白质的一个家族,调控细胞内外水、H2O2等水分子化合物运输,对植物病原物的侵染也有影响。通过影响病原物的侵染,PIPs可参与植物抗病免疫反应。水稻PIP蛋白质家族包括11个成员,即OsPIP1;1至OsPIP1;3以及OsPIP2;1至OsPIP2;8。为了解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有关机理,本文研究了水稻的11种OsPIPs基因表达与白叶枯病菌侵染的关系,并初步探讨了其中的激素信号的作用。1.水稻PIPs基因表达与白叶枯病菌侵染的关系选择对白叶枯病感病的水稻品种日本晴(Nipponbare)和比较抗病的水稻品种IRBB13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PXO99A注射接种后提取RNA经过反转录,进行荧光定量分析,在日本晴中OsPIP2;2、OsPIP2,.5、OsPIP2;7和OsPIP2;8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24%-27%;相反,OsPIP2;3的表达水平明显提高28%;其余基因的表达不受影响。在IRBB13上,OsPIP2;7表达水平提高20%;相反,OsPIP2,;2表达水平下降26%;其余基因表达量不受影响。因此,OsPIP2;2、OsPIP2;5、OsPIP2;7和OsPIP2;8与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感病性密切相关,而OsPIP2;3与抗病性有一定关系。2.乙烯信号对PIPs基因表达和白叶枯病菌侵染的影响分析乙烯信号对水稻OsPIPs基因表达与白叶枯病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处理的对照相比,乙烯前体ACC对水稻进行预处理,导致日本晴OsPIP2;1、OsPIP2;4、OsPIP2;7表达量降低,同时导致OsPIP2;7在IRBB13上的表达水平降低。当使用ACC与乙烯合成抑制剂1-MCP同时处理水稻时,能够减轻乙烯信号对OsPIP2;1、OsPIP2;4、OsPIP2;7在日本晴中的抑制作用,使得叁个基因在日本晴中表达水平上升了,能够减轻乙烯信号对OsPIP2;7在IRBB13上的抑制作用,使得OsPIP2;7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乙烯信号传导抑制剂AgN03与1-MCP的效果类似。白叶枯病症状与病菌在水稻叶片内的繁殖量测定表明,ACC处理无论对日本晴还是IRBB13,都能增加病斑长度,对病菌在叶片内的繁殖量也有类似影响。相反,在ACC与1-MCP或AgNO3混合处理的病菌在叶片内的繁殖量明显降低,病斑长度明显降低。因此,乙烯信号可能影响和OsPIP2;1和OsPIP2;7的表达水平,从而影响病菌在水稻叶片组织内的繁殖,导致白叶枯病菌病斑长度,从而加重白叶枯病症状。3.水杨酸信号对PIPs基因表达和白叶枯病菌侵染的影响研究了水杨酸信号对水稻OsPIPs基因的表达与白叶枯病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水杨酸处理明显提高日本晴OsPIP1;1、OsPIP1;2、OspIP2;1、OsPIP2;2、OsPIP2;3、OsPIP2;4、OsPIP2;5、OsPIP2;7、OsPIP2;8 的表达水平。同时,水杨酸处理明显降低 OsPIP1;1、OsPIPI;2、OsPIP2;2、OsPIP2;3、OsPIP2;4、OsPIP2;5、OsPIP2,7、OsPIP2;8在IRBB13上的表达量。可见,除了 QsPIP1;3和OsPIP2;6,之外的9种OsPIPs基因都受水杨酸信号抑制。水杨酸处理可以减轻日本晴与IRBB13白叶枯病症状,病菌在叶片组织内的繁殖量也相应下降。据此推测,水杨酸信号通过诱导多种OsPIPs的表达,抑制白叶枯病菌侵染,提高水稻抗病性。4.茉莉酸信号对PIPs基因表达和白叶枯病菌侵染的影响研究了茉莉酸信号对水稻OsPIPs基因表达与白叶枯病菌侵染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茉莉酸甲酯处理可以对日本晴除了 sPIP2;6以外的10个基因OsPIPs都有抑制作用,其中OsPIP1;1、OsPIP1;2、OsPIP2;1、OsPIP2;4和OsPIP2;7在日本晴中的表达量下降比较明显,而茉莉酸甲酯与NDGA共同处理,可以减轻NDGA对OsPIP1;1、OsPIP1;2、OsPIP2;1、OsPIP2,4、和OsPIP2;7表达的抑制作用,使得表达量上升。在IRBB13上,ACC处理后,OsPIPs基因的抑制作用不明显。NDGA处理明显减轻日本晴和IRBB13的白叶枯症状,降低病菌在叶片组织中的含量。这些结果说明,茉莉酸信号通过影响日本晴多种OsPIPs的表达,而影响白叶枯病菌侵染与水稻抗病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多种OsPIPs基因表达受病菌侵染诱导,植物激素乙烯、水杨酸、茉莉酸信号对多种OsPIPs基因表达发生影响,从而白叶枯病菌侵染与水稻抗病性。在11种OsPIPs中,OsPIP2;7在感病与较抗病的水稻品种上的表达受白叶枯病菌侵染影响,同时受叁种激素信号调节,在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病防卫反应种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响[9](2016)在《橡胶树抗白粉病相关防卫基因的克隆及转hpa1_(Xoo)基因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liensis)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橡胶树的种植和生产常受白粉病的严重威胁,白粉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橡胶树的叁大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导致新梢枯死、胶乳减产,种子失收。选育橡胶树抗病品种对我国植胶业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关于橡胶树应对白粉菌的防卫机理和相关抗病基因的表达调控还知之甚少。不断挖掘优良的橡胶树抗白粉菌基因,是阐明橡胶树与白粉菌互作的分子机理,高效利用遗传育种手段对橡胶树进行抗病育种优化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本研究通过mRNA差异显示技术构建白粉菌侵染不同时间段橡胶树抗病品系RRIC52基因差异表达的EST文库,利用qRT-PCR分析DDRT-PCR获得的EST在橡胶树不同抗感病品系的差异表达,结合已公布的橡胶树基因组信息,克隆获得防卫相关抗性基因,利用烟草转基因技术对差显获得的抗性基因HbFer进行功能分析和验证,同时探索以hpa1Xoo为目标基因,初步建立了橡胶树抗病转基因体系,为差异显示筛选得到的抗性基因顺利转入橡胶树提供技术保障。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橡胶树受白粉菌侵染不同时间段诱导表达基因的EST文库(GenbankNo.LIBEST-028598),共获得差异条带300余条。通过二次PCR、反向Northern、测序分析等方法共筛选获得差异表达的ESTs序列78条。利用NCBI中Blastx同源检索进行比对分析,该78条ESTs涉及7个功能分类,分别为细胞壁与细胞膜途径、转录因子和调节蛋白、转运、信号转导、植物抗毒素的生物合成、其他代谢机制和功能未知等。其中7条ESTs序列与转录因子和调节蛋白相关,10条ESTs序列参与运输活性,16条ESTs序列参与信号传导,11个ESTs参与植物抗菌物质的生物合成,这些功能途径在橡胶树抵御白粉菌侵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2.用q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了在橡胶树抗病品系RRIC52和中感品系热研7-33-97中具有显着差异表达的8条ESTs序列。通过BLAST比对,从巴西橡胶树基因组克隆得到四个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四个基因分别为铁蛋白基因、几丁质酶基因、WRKY转录因子、Cupin1基因的同源基因。推测这些基因在橡胶树中可能参与了植物防卫机制的调控。3.从橡胶树RRIC52品系中克隆得到HBOH4全长cDNA序列(GenBank No.JZ822680),鉴定为橡胶树铁蛋白基因,命名为HbFer。该基因全长1027bp,开放阅读框789 bp,编码262个氨基酸。为验证该基因功能,构建植物表达载体EHA105::pCAMBIA1304-HbFer,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烟草叶片,经过PCR、RT-PCR、基因组Southern及经报告基因GUS组织化学染色等,确定该基因插入了烟草染色体基因组中并得到正确表达。接种棉花炭疽菌(Glomerellagossypii)进行抗性检测,转基因烟草表现出一定的抗病性,说明HbFer基因可能在橡胶树抗性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为探索橡胶树抗病遗传转化体系,以pCAMBIA2301为植物表达载体,hpa1Xoo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橡胶树热研7-33-97花药愈伤组织,经过PCR、报告基因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Southern验证,确定获得阳性植株。该体系的建立为mRNA差异显示筛选获得的抗性基因的顺利转化橡胶树,以及抗病遗传转化改良橡胶树提供了技术保障,进一步为深入研究橡胶树对白粉菌的防卫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6-05-01)

李伟,王兴,陈志雄,程本义,黄永相[10](2016)在《稻瘟病菌胁迫下水稻不同单基因系防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Oryza sativa)不同稻瘟病抗性基因抗性水平存在显着差异,为了解防卫基因在不同抗性单基因系中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利用q RT-PCR方法比较了4个水稻抗稻瘟病单基因系IRBLKh-K3(Pik-h)、IRBLKs-F5(Pik-s)、IRBLta2-Re(Pita-2)和IRBLta-K1(Pita)中抗稻瘟病防卫相关基因几丁质酶基因1(chitinase 1,Cht-1)、β-1,3葡聚糖酶基因(β-1,3-glucanase,Glu)、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和过氧化物酶基因(peroxidase,POX22.3)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胁迫后的6、12、24、36、48、72和96 h时间点,Cht-1和Glu的表达量在4个单基因系中的差异无明显的规律性。PAL在IRBLKh-K3(Pik-h)基因系中以及POX22.3在IRBLta2-Re(Pita-2)基因系中的表达量均持续高于在其余3个基因系中;前者的最高表达量至少是对照、IRBLta2-Re(Pita-2)、IRBLtaK1(Pita)和IRBLKs-F5(Pik-s)基因系的3.35、3.05、3.85和4.32倍,后者是对照、IRBLta-K1(Pita)、IRBLKhK3(Pik-h)和IRBLKs-F5(Pik-s)基因系的24.86、2.12、2.85和2.60倍。研究结果表明,PAL基因与POX22.3基因的表达分别受抗性基因Pik-h和Pita-2的特异调控参与抗性反应,为进一步研究抗性基因的抗性调控机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防卫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讨向日葵抗菌核病分子机制,在已构建的核盘菌诱导向日葵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基础上,筛选了8个向日葵防卫相关基因和水杨酸(SA)、茉莉酸(JA)及茉莉酸-乙烯(JA/ET)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调控基因进行q RT-PCR诱导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当核盘菌侵染时,向日葵防御酶基因表达量与对照相比均有显着的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在6h表达量分别为对照2~(5.02)、2~(2.34)和2~(6.25)倍;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查尔酮合成酶(CHS)基因也上调表达,表达量在12h均达到最高,分别为对照的2~(3.89)、2~(4.23)和2~(4.89)倍;β-1,3-葡聚糖酶(GLU)基因在0~6h下调表达,之后又迅速升高,24h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的23.66倍;几丁质酶(CHI)基因先是下调表达,12h后开始上调表达,36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的22.13倍。SA、JA及JA/ET信号途径中的调控基因与未经诱导的相比均有明显的转录水平变化,而且JA/ET途径"节"点基因PDF1.2和SA-JA"节"点基因NPR1、MPK4和EDS1也明显上调表达。研究结果表明核盘菌诱导激发了向日葵多种抗病信号传导途径及防御反应,暗示向日葵对核盘菌侵染响应的分子机制受到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卫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喻廷君,杜娟,李尚伟.九香虫防卫素基因CcDef1的克隆及特征分析[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9

[2].马立功,张匀华,孟庆林,石凤梅,刘佳.核盘菌诱导后向日葵防卫及激素信号传导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8

[3].张海涛.绿豆响应变灰尾孢菌侵染的防卫酶活性变化及抗性基因表达模式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7

[4].陈晓晨.条斑病菌一种TALE基因突变对水稻防卫反应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

[5].王绍敏,赵新兰,马亚男,刘爱新.RhizoctoniasolaniAG1-IA侵染玉米过程中组织病理学变化及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J].玉米科学.2016

[6].张荣胜,戴秀华,陈志谊,刘邮洲,刘永锋.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诱导水稻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和抗氧化酶系研究[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7].高洪礼.吡虫啉处理对东亚飞蝗解毒和防卫基因表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6

[8].吉玉.水稻PIPs基因表达与白叶枯病菌侵染及基本防卫激素信号的关系[D].南京农业大学.2016

[9].李响.橡胶树抗白粉病相关防卫基因的克隆及转hpa1_(Xoo)基因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D].海南大学.2016

[10].李伟,王兴,陈志雄,程本义,黄永相.稻瘟病菌胁迫下水稻不同单基因系防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6

标签:;  ;  ;  ;  

防卫基因论文-喻廷君,杜娟,李尚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