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论文-董爽,高昂,陈桂芸,陈玥,陈野

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论文-董爽,高昂,陈桂芸,陈玥,陈野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质阻挡,低温等离子体,玉米醇溶蛋白,溶解性

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论文文献综述

董爽,高昂,陈桂芸,陈玥,陈野[1](2016)在《常压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玉米醇溶蛋白制备的膜机械性能不强,水溶性差,限制了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实验采用介质阻挡常压低温等离子体直接处理玉米醇溶蛋白粉,对其理化性质和结构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处理电压对蛋白改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能显着降低玉米醇溶蛋白的胶束粒径。同时,处理使玉米醇溶蛋白的水溶性有所改善,电压75V处理2min时溶解率达到最大值。SEM、DSC和X-射线衍射光谱结果表明伴随着表观形貌的显着改变,蛋白分子构象发生了重新排列。改性后的玉米醇溶蛋白膜相比于未处理,抗拉强度和表面亲水性有所提高,尤其是125V电压条件下,玉米醇溶蛋白膜的抗拉强度(TS)是未处理的1.8倍。这表明常压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改性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机械性质及溶解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1-09)

鲁亚楠[2](2013)在《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由塑料包装膜引起的白色污染以及矿物资源的枯竭等问题,使得具有更高环保性和安全性的可降解包装膜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玉米醇溶蛋白为原料,添加不同的增塑剂和交联剂,在不同条件下制备蛋白膜,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旨在通过改善玉米醇溶蛋白膜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在单因素试验中,研究了乙醇浓度、甘油添加量、聚乙二醇-400添加量和单甘酯添加量四个因素对蛋白膜机械性能、水分含量及水溶性、阻隔性能的影响。初步确定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80%,甘油的添加量为0.3g/g(玉米醇溶蛋白),聚乙二醇-400的添加量为0.2g/g(玉米醇溶蛋白),单甘酯的添加量为0.3g/g(玉米醇溶蛋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水蒸汽透过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方法对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乙醇浓度80.86%,甘油添加量0.29g/g,聚乙二醇-400添加量0.16g/g,单甘酯添加量0.29g/g。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玉米醇溶蛋白膜拉伸强度4.19MPa,断裂延伸率237.00%,水蒸汽透过率1.44×10-4gmm/m2hKPa。对比不同单因素实验结果,玉米醇溶蛋白膜的拉伸强度和水蒸汽透过率均有所提高,断裂延伸率有所降低。模拟肠胃环境进行蛋白膜的降解实验,研究玉米醇溶蛋白膜的抗酶解性能。蛋白膜在胃蛋白酶液中酶解4h后,在胰蛋白酶液中进一步酶解4h,酶解率为84.64%。采用该工艺条件制备的玉米醇溶蛋白膜可以在肠胃环境中有效降解,具有作为可食用包装材料的可能性。分别采用水性土壤培养液法和自然埋土法测定玉米醇溶蛋白膜的降解性能,连续降解22天后,采用水性土壤培养法处理的玉米醇溶蛋白膜样品的失重率为31.66%,采用土埋法处理的玉米醇溶蛋白膜样品的失重率为94.01%。据此可以推断,玉米醇溶蛋白膜可以在自然环境下降解,具备可降解材料的特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期刊2013-05-01)

张雪娜,任婷婷,左春艳,李书国[3](2012)在《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及其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及其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以所提取的醇溶蛋白为原料,加入增塑剂,按一定的料液比加入乙醇溶解,然后进行流延成膜。对乙醇浓度、料液比及增塑剂对可食性薄膜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TA-XT2i质构仪对所得薄膜机械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用90%的乙醇、料液比为10∶1,添加40%油酸增塑,所得薄膜最佳,其抗拉强度、弹性、韧性分别为493.0 g、3.12 mm、261.34 g.s。试验以荷兰瓜为研究鲜对象,考察了玉米醇溶蛋白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玉米醇溶蛋白膜可减少果蔬的水分散失。(本文来源于《粮食加工》期刊2012年06期)

李大军,尹晨[4](2012)在《淀粉-玉米醇溶蛋白可食性膜的筛选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玉米淀粉和玉米醇溶蛋白作为基础原料,研究可食性膜的成膜条件和膜性能。玉米淀粉液经糊化、掺入脱色的玉米醇溶蛋白、添加甘油增塑剂、匀浆、脱泡、成膜后,检测膜的抗拉强度、断裂伸展率、溶解度、透明度、微观表面特征。配制质量分数为4%、5%、6%、7%的玉米淀粉液分别制膜,检测并筛选一适宜浓度,同时筛选制备脱色玉米醇溶蛋白液。玉米淀粉糊化后,分别按其体积的0%、10%、15%、20%、25%、30%掺入脱色玉米醇溶蛋白液,制膜,筛选适宜掺入比例。测试筛选添加质量分数为1.0%、1.2%、1.4%、1.6%的甘油增塑剂的成膜效果。结果显示,添加玉米醇溶蛋白液能够提高抗拉强度和断裂伸展率,降低透明度和溶解度,但添加10%有反抗拉强度现象。筛选确定淀粉质量分数5%,按体积分数15%掺入含玉米醇溶蛋白0.5%的脱色液,添加1.2%的甘油增塑剂,获得的可食性淀粉-玉米醇溶蛋白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表观特征。(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2年04期)

张春红,常南,崔里刚[5](2010)在《谷朊粉与玉米醇溶蛋白可食性复合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谷阮粉和玉米醇溶蛋白可食性复合膜的成膜条件及复合膜的特性。结果表明:复合膜中玉米醇溶蛋白的适宜添加量为25%。在各自最佳成膜条件下,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5.97g·mm/m2·d·kPa,比对照降低了12.1%;拉伸强度为3.45MPa,比对照提高了22.6%。综合考虑水蒸气透过率与拉伸强度两项指标,确定适宜的成膜条件为:pH12、热处理温度70℃、乙醇浓度55%、甘油浓度10%,此条件下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为6.01g·mm/m2·d·kPa,比对照降低11.5%;拉伸强度为3.39MPa,比对照提高20.7%。该复合膜同时具有良好的热封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0年04期)

李运罡,宋宏艳,李梦琴[6](2008)在《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介绍目前国内外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研究现状及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指出制备以玉米醇溶蛋白为基质可食性复合包装膜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08年12期)

姚晓敏,孙向军,卢杰[7](2002)在《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成膜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蛋白膜是一种绿色包装,它具有良好的阻气性、阻油性、保香性、防湿性和防紫外线性,因此我们开发玉米蛋白膜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对玉米醇溶蛋白的成膜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醇溶蛋白在80%乙醇中溶解效果良好,在40℃恒温条件下,可以在光滑的不锈钢板上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可食性薄膜。此外,添加油酸与甘油可以对膜的透明度与抗张强度有一定改善。(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2年01期)

徐丽萍,李笑梅,马会来[8](2000)在《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保鲜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甘油、虫胶、甘油一虫胶混合物与玉米醇溶蛋白复合制成的可食性薄膜进行了研究 ,以抗张强度、阻湿性、透明度及耐水性成膜性能评定指标。结果表明 :添加甘油可改善膜的阻湿性、透明度及耐水性。添加一定量虫胶后能提高膜的阻湿性和透明度。将甘油和虫胶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添加于玉米醇溶蛋白溶液中可以改善膜的各项性能指标(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00年03期)

杜伟成,徐丽萍,齐守国[9](1997)在《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薄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可食性薄膜包装食品,以延长食品贮存期的方法并非始于现代。早在12~13世纪,中国人就开始以食蜡涂于水果表面防止失水;英国人在16世纪时就已使用脂肪涂抹食品以防止失水变质;本世纪30年代,热溶石蜡被大量用于涂抹柑桔以减少失水;50年代初,巴西棕榈油/水乳化剂被开发用于涂抹新鲜水果。近些年来,由于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工业》期刊1997年04期)

刘雪雁,殷丽君,杨婀娜,殷力[10](1996)在《玉米醇溶蛋白可食性保鲜薄膜的研究──响应曲面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玉米醇溶蛋白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利用玉米醇溶蛋白制作可食性薄膜,以响应曲面法研究薄膜形成条件(玉米醇溶蛋白浓度、乙醇浓度、pH值)对其性能的影响,并且结合微型计算机绘制出响应曲面图,以便形象地揭示出这种内在的关系。应用试验表明:以玉米醇溶蛋白薄膜包裹杏仁能够防止杏仁氧化,提高货架期(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由塑料包装膜引起的白色污染以及矿物资源的枯竭等问题,使得具有更高环保性和安全性的可降解包装膜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课题以玉米醇溶蛋白为原料,添加不同的增塑剂和交联剂,在不同条件下制备蛋白膜,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旨在通过改善玉米醇溶蛋白膜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在单因素试验中,研究了乙醇浓度、甘油添加量、聚乙二醇-400添加量和单甘酯添加量四个因素对蛋白膜机械性能、水分含量及水溶性、阻隔性能的影响。初步确定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80%,甘油的添加量为0.3g/g(玉米醇溶蛋白),聚乙二醇-400的添加量为0.2g/g(玉米醇溶蛋白),单甘酯的添加量为0.3g/g(玉米醇溶蛋白)。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拉伸强度、断裂延伸率、水蒸汽透过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面方法对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优化结果为:乙醇浓度80.86%,甘油添加量0.29g/g,聚乙二醇-400添加量0.16g/g,单甘酯添加量0.29g/g。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玉米醇溶蛋白膜拉伸强度4.19MPa,断裂延伸率237.00%,水蒸汽透过率1.44×10-4gmm/m2hKPa。对比不同单因素实验结果,玉米醇溶蛋白膜的拉伸强度和水蒸汽透过率均有所提高,断裂延伸率有所降低。模拟肠胃环境进行蛋白膜的降解实验,研究玉米醇溶蛋白膜的抗酶解性能。蛋白膜在胃蛋白酶液中酶解4h后,在胰蛋白酶液中进一步酶解4h,酶解率为84.64%。采用该工艺条件制备的玉米醇溶蛋白膜可以在肠胃环境中有效降解,具有作为可食用包装材料的可能性。分别采用水性土壤培养液法和自然埋土法测定玉米醇溶蛋白膜的降解性能,连续降解22天后,采用水性土壤培养法处理的玉米醇溶蛋白膜样品的失重率为31.66%,采用土埋法处理的玉米醇溶蛋白膜样品的失重率为94.01%。据此可以推断,玉米醇溶蛋白膜可以在自然环境下降解,具备可降解材料的特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论文参考文献

[1].董爽,高昂,陈桂芸,陈玥,陈野.常压低温等离子体改性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的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叁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6

[2].鲁亚楠.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膜性能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3

[3].张雪娜,任婷婷,左春艳,李书国.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的制备及其在食品保藏中的应用研究[J].粮食加工.2012

[4].李大军,尹晨.淀粉-玉米醇溶蛋白可食性膜的筛选与性能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2

[5].张春红,常南,崔里刚.谷朊粉与玉米醇溶蛋白可食性复合膜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

[6].李运罡,宋宏艳,李梦琴.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研究进展[J].粮食与油脂.2008

[7].姚晓敏,孙向军,卢杰.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成膜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2

[8].徐丽萍,李笑梅,马会来.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保鲜膜的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00

[9].杜伟成,徐丽萍,齐守国.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复合薄膜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1997

[10].刘雪雁,殷丽君,杨婀娜,殷力.玉米醇溶蛋白可食性保鲜薄膜的研究──响应曲面法[J].中国粮油学报.1996

标签:;  ;  ;  ;  

可食性玉米醇溶蛋白膜论文-董爽,高昂,陈桂芸,陈玥,陈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