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坑工程,支护结构相互作用,边坡稳定性
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旭元[1](2019)在《基坑工程中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及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坑工程是一项综合技术工程,不仅涉及到力学分析问题、钢结构支护问题、地质分析问题,还要对土层的结构强度以及土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进行全面的分析。基于此,该文主要介绍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探讨建筑工程当中基坑工程的支护问题,逐渐提高饱水软土地区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并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探讨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以提高整个支护结构设计的稳定性程度。(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30期)
郑晓国,汪春平[2](2019)在《深基坑开挖后桩锚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基坑自身的稳定性,还要保证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安全,因此,研究深基坑开挖后的变形及土体与支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对此,以杭州市某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到基坑开挖后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位移及锚索轴力变化和分布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得到基坑开挖会对距坑边缘2到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表沉降产生影响,对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涂孝波[3](2019)在《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是隧道工程建设的核心问题,直接影响到围岩压力的大小、支护类型、支护参数的选择,以及隧道支护时机及支护刚度的确定,开展相关研究对于隧道设计和隧道稳定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石凹顶隧道为依托,通过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展开了系统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针对现行规范在计算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存在的不足,推导了考虑左右洞先后施工相互影响的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理论计算公式。(2)建立了一种围绕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定量评价方法。依托石凹顶隧道工程实例,分别建立了不同支护时机、不同支护刚度下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曲线,通过确定图中平衡点坐标,计算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3)依据石凹顶隧道典型断面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变形、围岩压力、钢拱架应力以及喷射混凝土应力的现场监测数据,得出了围岩与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并结合现场围岩压力监测数据,验证了考虑施工影响的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理论计算公式的合理性。(4)根据推导的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隧道地面坡度角、隧道净距以及埋深等因素对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小净距隧道左右洞内侧侧压力系数与地面坡度角、隧道净距和埋深有关,而外侧侧压力系数只与地面坡度角相关。先行洞受多次开挖扰动影响,先行洞受力比后行洞影响大,偏压现象更严重。根据本文推导的理论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更符合实际,并可获得更加安全合理的支护结构设计参数,成果对类似工程的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5)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开挖方法下围岩的变形规律、围岩应力、塑性区分布情况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采用CD法开挖时围岩的变形量、围岩应力、塑性区分布以及支护结构受力都要比采用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时理想,推荐Ⅴ级围岩施工时采用CD法开挖。(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9-06-14)
于丽,蔡闽金[4](2018)在《郑万高铁隧道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施工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郑万高铁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施工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力学特性,依托郑万高铁隧道现场实测数据,确定台阶法和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2种工法施工的围岩压力分布特征,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围岩-支护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2种工法对围岩压力和结构内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台阶法多次施工扰动易导致支护结构和围岩之间产生空隙而发生脱空,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施工对围岩扰动次数少,初期支护快速封闭成环,可保证初期支护及围岩之间良好的密贴性;2)在软弱围岩中,采用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施工比台阶法更有利于改善结构受力,减缓结构内部偏心受压的程度,能有效发挥拱形隧道结构承载力;3)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在软弱围岩快速施工、控制支护结构变形、保证支护结构受力安全等方面具有综合优势。(本文来源于《隧道建设(中英文)》期刊2018年08期)
胡雄玉,何川,杨清浩,吴迪[5](2018)在《管片衬砌配合陶粒可压缩层的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深部蠕变地层TBM工法隧道的管片衬砌配合陶粒可压缩层的让压支护技术。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陶粒可压缩层的让压效果,在此基础上针对围岩蠕变特性和陶粒可压缩性建立了围岩、陶粒可压缩层和管片衬砌叁者间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得到了不同隧道埋深和不同厚度的陶粒填充层时围岩变形和管片衬砌支护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了深部蠕变地层确保管片衬砌长期安全的陶粒可压缩层最小填充厚度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陶粒内部蜂窝状孔隙构造使其具有高可压缩层性,可以有效地吸收围岩蠕变变形,消减管片衬砌支护压力,改善其受力特性;理论模型可以有效地分析围岩、陶粒可压缩层和管片衬砌叁者间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管片衬砌壁后填充陶粒可压缩层的厚度设计具有指导作用。研究结果对未来TBM工法在深部蠕变地层修建隧道的支护结构型式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03期)
邢洋[6](2017)在《隧道裂隙围岩损伤软化特性及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下工程围岩中,非贯通裂隙岩体是较为常见的。由于风化等因素作用,裂隙岩体地下工程稳定性较差,破坏模式不同于一般岩体工程。裂隙岩体具有力学特征复杂、非线性等特点,构建一个能准确描述裂隙发展演化下岩体非线性力学模型较为困难,而描述裂隙岩体峰后应变软化行为则更加困难。由于裂隙和结构面作用,埋深较浅围岩一般呈现出应变软化行为,而设计者对此缺乏深入认识,将引发安全事故。支护结构稳定性评价、围岩破坏模式、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行为和最佳支护时机、参数是裂隙岩体地下工程设计中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无不涉及围岩本构模型。因此,构建裂隙发展演化条件下围岩应变软化模型,对深入了解裂隙围岩破坏行为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人们对裂隙模型已有较深入研究,但对裂隙发展与围岩损伤软化行为联系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相似材料理论制备内置叁维裂隙岩体试件,进行室内试验,构建裂隙数量(或裂隙率)和围压两因素条件下裂隙围岩强度和软化模型;在室内试验基础上,采用FLAC3D数值软件模拟单、多裂隙发展和破坏模式,验证裂隙数量和围压对裂隙岩体强度影响;构建裂隙发展模型并描述裂隙发展演化规律,采用计算机编程语言研究裂隙发展可视化模型;构建裂隙发展下岩体损伤软化模型,计算得到支护结构特征曲线、围岩纵断面变形曲线,研究裂隙岩体对围岩-支护相互作用影响。主要有益结论如下:(1)通过制备裂隙岩体相似材料试件并进行室内叁轴强度试验,得到了裂隙数量、围压对裂隙岩体抗压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和软化特征等参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了裂隙岩体强度折减系数与裂隙率的函式关系;(2)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中采用Fish语言进行二次编程开发,构建了一种改进的裂隙岩体数值计算模型,实现了裂隙岩体破坏过程的可视化;(3)基于损伤统计理论,构建了岩体裂隙分布特征参数与裂隙岩体损伤因子的函数关系式,基于Mohr-Coulomb(简称M-C)和Drucker-Prager(简称D-P)屈服准则,建立了裂隙岩体损伤应变软化的数学模型;(4)通过对隧道裂隙围岩位移和应力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裂隙围岩位移和应力发展变化规律;(5)在FLAC3D中建立精细叁维数值模型,采用cable单元模拟锚杆结构,获得了隧道裂隙围岩中全长粘结型锚杆轴力响应规律,给出了隧道裂隙围岩中全长粘结型锚杆力学特征具体变化规律;(6)依据收敛约束原理,对隧道开挖支护过程中裂隙围岩应力状态发展变化规律进行计算分析,获得了裂隙围岩应力状态发展情况,裂隙围岩应力变化情况与围岩计算模型、峰后应变软化系数的关系不显着,但随围岩压力、侧压力系数变化出现较明显变化;(7)以大苇沟隧道工程为实例进行数值计算,得到开挖支护过程中围岩-支护相互作用特征曲线和围岩位移特征曲线,对比损伤应变软化模型与理想弹塑性模型计算结果,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相应隧道裂隙围岩变形和安全性分析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期刊2017-12-01)
黄诗洪[7](2017)在《隧道洞口段支护结构与边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在FLAC3D数值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对隧道洞口段各结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洞口段各构件相关力学参数的分布及变化规律,能较好地反映隧道洞口段的破坏机理,同时给出了相应变化曲线的拟合公式,对隧道洞口段设计与施工、土压力及稳定性研究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7年11期)
廖霖[8](2016)在《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及边坡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建筑深基坑工程得到了迅速发展。此种技术率先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基坑施工环境比较恶劣,必须使用支护开挖。文章对基坑工程中土与支护结构的作用和边坡稳定性的数值分析两方面进行了介绍。(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期刊2016年31期)
李铁容,沈俊喆[9](2016)在《岩质边坡与锚喷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峡库区湖北省秭归县高切坡防护工程项目为背景,针对不同类型岩体结构,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别建立了全长粘结型锚杆—喷层—岩体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和自由段无粘结型锚杆—喷层—岩体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长粘结型锚杆的自由段注浆能分担相当一部分侧向岩土压力,减轻锚喷面层受力。建议引入折减系数"k"对按现行规计算的岩石侧压力予以修正,并以此作为锚喷面层的设计荷载。给出了全长粘结型锚杆外锚头锚固长度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6年26期)
孙闯,惠心敏楠,张强[10](2016)在《泥岩峰后应变软化行为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叁轴试验方法,基于塑性力学理论,获得泥岩峰后软化模量与围压的关系,构建了考虑围压影响的泥岩峰后应变软化模型,基于FLAC~(3D)平台进行开发,结合工程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表明:构建的泥岩峰后应变软化模型可以考虑剪胀角的影响,符合围岩峰后变形的实际情况;数学模型能够较真实的反应岩石峰后非线性力学行为,为实现数值计算由定性向定量的转变奠定基础;通过现场实际应用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基坑自身的稳定性,还要保证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安全,因此,研究深基坑开挖后的变形及土体与支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对此,以杭州市某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到基坑开挖后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位移及锚索轴力变化和分布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得到基坑开挖会对距坑边缘2到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表沉降产生影响,对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影响较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1].陈旭元.基坑工程中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及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J].科技资讯.2019
[2].郑晓国,汪春平.深基坑开挖后桩锚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分析[J].路基工程.2019
[3].涂孝波.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9
[4].于丽,蔡闽金.郑万高铁隧道大型机械化配套全断面法施工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力学特性研究[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8
[5].胡雄玉,何川,杨清浩,吴迪.管片衬砌配合陶粒可压缩层的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模型[J].工程力学.2018
[6].邢洋.隧道裂隙围岩损伤软化特性及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7
[7].黄诗洪.隧道洞口段支护结构与边坡相互作用机理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7
[8].廖霖.土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及边坡稳定性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
[9].李铁容,沈俊喆.岩质边坡与锚喷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J].低碳世界.2016
[10].孙闯,惠心敏楠,张强.泥岩峰后应变软化行为及围岩-支护结构相互作用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