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洋沙泡水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洋沙泡水库,高氟水,高氟成因,环境影响
洋沙泡水库论文文献综述
梁秀娟,肖然,肖长来,杜超,全光秀[1](2012)在《吉林西部洋沙泡水库高氟水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调查、分析洋沙泡周边地质、水文地质和氟土壤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洋沙泡水库模拟实验结果对吉林西部洋沙泡水库高氟水的形成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吉林西部高氟环境的形成是地表环境长期演化的结果:大兴安岭岩浆岩和松嫩低平原松散沉积物提供了含氟丰富的物质基础,河流及地下水径流提供了氟迁移的动力条件,典型的低平原是高氟形成的地理条件,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成为高氟环境的促进条件。洋沙泡的氟主要来源为二龙涛河径流携带,多年平均携带量占年内氟总来源的99%以上;周边径流占0.014%~0.28%;降水携带量占0.012%;蒸发浓缩作用对洋沙泡水库的氟质量浓度也有一定影响。此外,内源底泥的释放也是洋沙泡水库水体氟质量浓度增高的原因之一,并且在引嫩入白工程实施后,依然使洋沙泡水库水体中氟质量浓度增加。在每年引水的情况下,需要5年时间水库水体氟的质量浓度才会降至1.0mg/L以下。风动力和人为活动也对洋沙泡水库的氟质量浓度变化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2年03期)
梁秀娟,方樟,季超,王雪芹,李钦伟[2](2010)在《高氟湖库底泥中氟的存在形态分析——以洋沙泡水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底泥中氟的存在形态及其浸提方法。通过洋沙泡水库底泥氟各种形态的分析实验,发现底泥氟形态的含量分布为残余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结合态>可交换态;底泥各形态氟含量呈对数分布;水溶性氟质量分数为26.77~112.39mg/kg,占总氟的2.699%~19.114%。底泥全氟含量、氟的来源、气候因素的影响、区域理化环境以及湖泊曾数度干涸是造成水溶性氟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吴杰,张为中,刘伟,刘洪超[3](2009)在《洋沙泡水库氟污染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洋沙泡水库是白城市"引嫩入白"供水工程中的反调节水库。针对水库中水质、底泥及水库周边土壤中氟离子含量高影响供水质量等问题,通过现场监测及室内实验研究,结合收集资料,分析氟污染程度,研究氟污染成因以及浸出规律,为氟浸出量计算提供依据,找出解决氟离子含量高的途径,为保证供水质量提供了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09年01期)
夏雨波[4](2008)在《吉林省白城市洋沙泡水库氟分布规律及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嫩入白工程为白城市重点水利工程,其主要是开发利用嫩江水资源向白城市区、镇赉县等城镇及白沙滩、五家子灌区供水,并为莫莫格湿地应急补水。而洋沙泡水库作为枢纽工程,成为研究的重点。文章针对洋沙泡水库在不同时期的水质情况,提出不同的换水方案。并采用室内实验的方法,获取在不同实验方案下,氟在水土界面上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出工程的供水方案。计算表明,洋沙泡水质在换水条件下将会得到明显改善,综合分析表明按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换水,历经3~5年以后水质基本上可以满足饮用水对氟的标准要求,但是冬季冰层厚度对水体中氟含量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5-12)
梁秀娟[5](2008)在《吉林西部洋沙泡水库水土环境中氟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引嫩入白供水工程洋沙泡水库水质改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运用水环境化学、水文地球化学、环境水力学、土壤化学等多学科综合方法,采用野外取样、室内模拟实验等手段,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洋沙泡水库水质、湖库底泥化学成分和氟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表明洋沙泡属于高氟湖库,氟主要来源于二龙涛河来水、周边地表水径流和底泥释放;采用水槽底泥氟释放、水柱底泥氟释放、水质混合模拟等多种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并揭示了高氟底泥中氟长期缓慢释放的规律和机理,计算了洋沙泡底泥氟的释放速率及释放量;建立了湖泊底泥氟长期缓慢释放的动力学模型,依据实验资料拟合了多种条件下氟累积释放方程;采用水量平衡方程与溶质守恒定律耦合模型、水流水质数值模拟模型,预测了不同引水方案下洋沙泡水质变化的时空特征,提出了水质改善的可行方案。研究成果对于高氟湖库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保护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04-01)
洋沙泡水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论述了底泥中氟的存在形态及其浸提方法。通过洋沙泡水库底泥氟各种形态的分析实验,发现底泥氟形态的含量分布为残余态水溶态>有机态>铁锰结合态>可交换态;底泥各形态氟含量呈对数分布;水溶性氟质量分数为26.77~112.39mg/kg,占总氟的2.699%~19.114%。底泥全氟含量、氟的来源、气候因素的影响、区域理化环境以及湖泊曾数度干涸是造成水溶性氟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洋沙泡水库论文参考文献
[1].梁秀娟,肖然,肖长来,杜超,全光秀.吉林西部洋沙泡水库高氟水的形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
[2].梁秀娟,方樟,季超,王雪芹,李钦伟.高氟湖库底泥中氟的存在形态分析——以洋沙泡水库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
[3].吴杰,张为中,刘伟,刘洪超.洋沙泡水库氟污染实验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9
[4].夏雨波.吉林省白城市洋沙泡水库氟分布规律及室内模拟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
[5].梁秀娟.吉林西部洋沙泡水库水土环境中氟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