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结节性肝细胞癌论文-牛广旭,吴士茜,谭诚,李伟,田云霄

多结节性肝细胞癌论文-牛广旭,吴士茜,谭诚,李伟,田云霄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结节性肝细胞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细胞癌,膜联蛋白A2,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早期诊断

多结节性肝细胞癌论文文献综述

牛广旭,吴士茜,谭诚,李伟,田云霄[1](2016)在《ANXA2与MCM7检测在结节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2(ANXA2)联合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检测在结节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4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5例HCC患者作为HCC组,另选择结节性肝硬化标本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组织样本中ANXA2、MCM7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ANXA2、MCM7在H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4.2%(80/95)比24.0%(12/50),77.9%(74/95)比0%](P<0.01),HBs Ag阳性[90.3%(65/72)比65.2%(15/23)]、瘤体直径>5 cm[94.7%(36/38)比77.2%(44/57)]、存在浸润转移[96.3%(26/27)比79.4%(54/68)]、有静脉癌栓[100.0%(20/20)比80.0%(60/75)]患者ANXA2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表达阴性者(P<0.05);甲胎蛋白值>400μg/L[85.5%(53/62)比63.6%(21/33)]、瘤体直径>5 cm[92.1%(35/38)比68.4%(39/57)]、病理分级Ⅲ~Ⅳ[92.5%(37/40)比67.3%(37/55)]患者MCM7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表达阴性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NXA2与MCM7在HCC中表达呈正相关(r=0.286,P<0.05)。结论 ANXA2与MCM7在H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呈正相关,ANXA2与MCM7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6年18期)

杨振宇,杜锡林,杨涛,谭凯,贺小军[2](2016)在《多结节肝细胞癌的基础研究及治疗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肝细胞癌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肝细胞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正逐渐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多结节肝细胞癌作为肝癌大体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从分子学起源,还是指导其诊治的临床分型指南,均有了新的进展,同时也出现了新的争议。综述了多结节肝细胞癌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希望对肝细胞癌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有助于患者生存获益。(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陈军泽[3](2016)在《不同分布类型的多结节性肝细胞癌的手术疗效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多结节性(肿瘤结节数≥2个)肝细胞癌(Multinodula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NHCC)的外科手术治疗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对不同分布类型的MNHCC的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手术切除对不同分布类型的MNHCC的预后影响,以期为术前从大体形态上甄别适合于肝切除术的MNHCC亚群、以及能更好的预测预后提供更客观的评价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首次手术切除治疗的MNHCC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按结节病灶在肝内分布的肝段是否相邻将MNHCC分为两型:Ⅰ型为多个直径大小类似的结节分布于相邻肝段;Ⅱ型为多个结节分布于不相邻或偏远肝段。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法,影响MNHCC患者术后生存、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顾模型分析。P<0.05时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9.0 (IBM)完成。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MNHCC共349例,其中Ⅰ型共纳入267例,Ⅱ型共纳入82例。生存分析结果示Ⅰ型、Ⅱ型MNHCC术后1、2、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0%,55.9%,43.6%,31.7%和70.9%,44.0%,35.7%,22.6%(p=0.034),而术后1、2、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0.0%,61.3%,58.8%,52.5%和51.1%,33.3%,25.9%,17.3%(p<0.001)。而Ⅱ型较Ⅰ型MNHCC患者术后总体复发率更高(A vs B=34.5% vs 61.0%, p<0.001),且主要为肝内复发,Ⅱ型肝内复发率显着高于Ⅰ型肝内复发率(AvsB=32.2% vs 59.8%,p=0.04)。两型MNHCC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6.4%和50.0%,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234)。多因素分析提示:累及肝段数≥3个、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5cm、肿瘤分布不相邻和复发是影响MNHCC患者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累及肝段数≥3个、多结节融合、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肿瘤最大直径≥5cm和肿瘤分布不相邻是MNHCC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 MNHCC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是安全可行的,与Ⅰ型MNHCC相比,Ⅱ型MNHCC手术术后复发率较高,总体生存时间及无瘤生存时间较短;在无手术禁忌的条件下,相比Ⅱ型MNHCC,Ⅰ型MNHCC可能为更适合行肝切除的亚群,而Ⅱ型MNHCC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或许能更好减少复发和改善预后。2.累及肝段数≥3个,大血管侵犯,微血管侵犯,肿瘤最本直径≥5cm,肿瘤分布不相邻是MNHCC术后预后差和复发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5-01)

W.Li,W.Wang,G.J.Liu,L.D.Chen,Z.Wang[4](2015)在《非典型肝细胞癌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鉴别:对比增强超声和微血管成像的诊断效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评估对比增强(CE)超声(US)和微血管(MF)成像对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和非典型肝细胞癌(HCC)鉴别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经机构伦理委员会批准,无需(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李明通[5](2015)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和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和甲胎蛋白(AFP)阴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MRI和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4月北京市密云县医院收治的124例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74例FNH患者中,54例患者接受CT检查,其中38例患者接受叁期动态增强扫描,16例患者仅接受平扫;62例患者接受MRI检查,均接受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应用钆贝葡胺(Gd-BOPTA)造影剂42例。50例AFP阴性HCC患者中,40例患者接受CT检查,其中10例患者只接受平扫;46例患者接受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采用Gd-BOPTA造影剂30例,30例30个病灶中延迟1~2 h扫描均呈低信号。结论 FNH和AFP阴性HCC患者的MRI和CT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各具特点,多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能够促进二者诊断率的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朱峰,张火俊[6](2013)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MRI平扫及强化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MRI平扫及强化特征。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2年5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患者35例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25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并比较两者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肝细胞癌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均以肝右叶多见,分别占62.9%和64.0%。但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52.0%)显着高于肝细胞癌(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平均直径为(3.5±1.4)cm,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平均直径为(3.8±1.2)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存在中心瘢痕的比例显着高于肝细胞癌,肝细胞癌伴有门静脉癌栓及肝硬化的比例显着高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可以清晰显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3年30期)

于丽波[7](2013)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MRI特征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肝细胞癌MRI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7月本院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50例,其中肝细胞癌患者30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3d内接受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肝细胞癌与FNH大小及分布情况,比较肝细胞癌与FNH影像学特征,包括MR平扫特征、动态增强扫描特征等。结果:(1)肝细胞癌及FNH均以肝右叶多见,比例分别为63.33%和70.00%,其最大径线分别为(5.4±2.2)cm和(4.7±2.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NH位于肝包膜下的比例(50%)显着高于肝细胞癌(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扫特征:肝细胞癌及FNH均表现为略长T1、略长T2信号,FST2WI呈略高信号,FNH中心显示星芒状更长T1、更长T2信号区。肝细胞癌及FNH动态增强扫描均呈快进快出强化,中心星芒状瘢痕区呈延迟强化。FNH存在中心瘢痕的比例显着高于肝细胞癌,肝细胞癌伴有门静脉癌栓及肝硬化的比例显着高于FN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可以清晰显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3年14期)

邱梦华[8](2011)在《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CT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20例,FNH 10例,对螺旋CT多期动态(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细胞癌在增强扫描过程中为动脉期不均匀强化,而门脉期较周围正常肝组织密度低,无延迟强化(16/20)。FNH为动脉期除瘢痕外呈明显均一强化,门脉期强化幅度降低,延迟期呈等密度为主;中央瘢痕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未见明显强化呈低密度,而在延迟期强化(6/10)。结论: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是鉴别诊断肝细胞癌和FNH的关键技术,两种病理基础强化方式的差别是其影像诊断的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1年13期)

王斌[9](2009)在《微卫星杂合性缺失检测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手术治疗明显改善了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但总体上肝细胞癌术后5年生存率为40%左右,其中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术后复发是严重阻碍患者手术远期疗效的两个重要瓶颈。了解多结节性和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的生物学特性与治疗模式和预后的关系,可以为临床上更合理的个体化治疗肝细胞癌提供有用的理论依据。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和术后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方式可分为肝内转移(intrahepatic metastasis,IM)和多中心发生(multicentric occurrence,MO)两种情况,前者属于单克隆起源,而后者为多克隆起源。判断肝细胞癌克隆起源对于患者治疗方案选择以及评估预后十分必要。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个多结节性肝细胞癌为MO,那么各个结节的生物学行为与单发病灶的肝细胞癌相同,手术疗效优于肝内转移。但如果多结节病灶为IM,即肝内的多个病灶为癌细胞在肝内的扩散,由于手术难以切除全部癌灶而可能导致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或失败。同样,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复发病灶既可能是IM,即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来自术后肝内残留的病灶,也可能是MO,此类术后再次出现肝细胞的癌变,产生新的肿瘤,即第二次原发癌灶。长期以来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标志物检测肝细胞癌克隆起源。国内外一些学者试图从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方面鉴别肝细胞癌的克隆起源,经过多年的尝试,学者们发现DNA倍体分析、p53基因突变差异位点分析、HBV-DNA整合位点分析以及X染色体失活连锁的HUMARA等检测方法虽然各自均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也都有明显的缺欠。目前认为,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多步骤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一系列遗传学改变(如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等)是其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包括肝细胞癌在内的很多肿瘤存在基因或基因组不稳定性或者遗传不稳定性。肝细胞癌中,发生在染色体1p,4q,5q,8p,8q,9p,10q,11p,13q,14q,16q,17p和22q上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十分常见,提示紧密连锁这些染色体区域上的相关抑癌基因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中不同结节之间出现不同LOH模式显示它们由不同的肿瘤克隆组成,提示其多克隆起源和多发灶性发展。从技术上讲,微卫星LOH分析对于DNA含量少的标本,如针吸活检或者肝组织活检均适用,因此有助于在术前了解肿瘤的克隆来源。此外,对于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存档肝细胞癌标本,在显微组织切割基础上亦可有效地提取基因组DNA进行LOH检测。研究目的:⑴选择不同染色体上15个微卫星位点对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和复发性肝细胞癌进行LOH分析,通过比较各肿瘤结节间LOH模式的异同,借此区分肝内转移和多中心发生;⑵建立一组具有较高MO检出率的微卫星位点检测谱;⑶比较研究肝内转移和多中心发生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不同对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根据我科前期关于肝细胞癌基因组不稳定以及小肝细胞癌微卫星变异特点的相关研究结果,选择7个高频微卫星LOH位点。此外,另选择8个文献报道的微卫星LOH位点。以手术切除的40例复发性肝细胞癌和30例多结节性肝细胞癌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根据癌结节的组织病理学对其克隆起源进行判断。然后经显微切割技术分别获取肿瘤和癌旁肝组织,经DNA抽提和微卫星PCR-SSCP检测,分析肿瘤微卫星LOH,比较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中多个癌结节不同微卫星位点LOH的差异,作为判断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分子依据,并通过毛细管电泳测序验证微卫星PCR-SSCP检测LOH的准确性。结果:判断克隆起源的标准:对同一病例中不同肿瘤结节的15个微卫星位点进行LOH分析,当信息性位点上各肿瘤结节LOH模式均相同,判断为IM;当各肿瘤结节出现不同LOH模式的微卫星位点数目/信息性位点总数大于30%,则判断为MO;而小于30%则为无法判断克隆起源(UD)。30例多结节性肝细胞癌中,15个微卫星位点发生LOH的频率从22.2%到56.9%,平均为36.7%。多结节性肝细胞癌中,33.3%(10/30)和60.0%(18/30)的患者分别诊断为MO以及IM,2例(6.7%)患者无法判断克隆来源,形态学和PCR-SSCP检测结果差异率为23.3%(7/30)。40例复发性肝细胞癌病例中,15个微卫星位点发生LOH的频率从26.8%到46.9%,平均为37.5%。复发性肝细胞癌中,30.0%(12/40)和65%(26/40)的患者分别诊断为MO和IM,2例(5%)患者无法判断克隆来源,形态学和PCR-SSCP检测结果差异率为22.5%(9/40)。从上面2组研究对象中各随机抽取4例配对样本进行毛细管电泳测序,其结果与PCR-SSCP分析LOH的结果一致。70例研究对象中,22例诊断为MO,其中有59.1%(13/22)均检测到D4S402、D4S406位点LOH模式不同,此外D17S831、D16S505、D17S938和D8S277这4个位点LOH模式不同占MO患者总数也均高于30%;而D8S258和D8S520位点则小于10%。剔除D8S258即14个微卫星位点即可将22位MO病例检测出来。将66例明确克隆起源的肝细胞癌分为MO和IM组,比较二组临床病理指标的不同,结果发现二组在肿瘤大小、肿瘤是否侵犯血管、组织学分级和肝脏伴随病变上有统计学差异。在复发性肝细胞癌中,MO和IM组至疾病进展时间分别为(33.75±4.45)月和(14.23±2.54)月,MO组明显长于IM组(P=0.001)。结论:1.选择位于多条染色体(1,4,8,13,16和17)上的15个微卫星位点,应用PCR-SSCP方法对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中不同肿瘤结节进行LOH分析,根据癌结节LOH模式的异同,可以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判断多结节性肝细胞癌和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克隆起源。该方法是弥补组织形态学诊断不够准确的理想方法之一。2.联合15个微卫星位点与联合14个位点(除外D8S258)在判断肝细胞癌克隆起源上具有同样的准确率。其中,在多中心发生肝细胞癌中检出D4S402、D4S406、D17S831、D16S505、D17S938和D8S277位点上存在不同LOH模式的比例均超过30%,提示该6个位点更为敏感和特异,可以作为鉴别多中心发生肝细胞癌的首选位点。3.对石蜡切片进行显微切割获取肿瘤组织DNA,结合PCR-SSCP技术进行LOH分析简单、经济、可行,且电泳条带和毛细管电泳测序结果基本一致。4.虽然组织学检查不能作为判断肝细胞癌克隆起源的主要依据,但在肝硬化基础上,肿瘤体积较小,肿瘤无血管侵犯,组织学分化好、复发间期时间长与肝细胞癌多中心发生密切相关。将临床病理学指标、组织形态学以及微卫星LOH检测相结合可以对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的克隆起源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5.通过对复发性肝细胞癌生存分析发现,多中心发生的复发性肝细胞癌在第一次手术切除后至下一次肝细胞癌复发的间隔明显延长,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9-05-01)

贾林梓[10](2009)在《肝细胞癌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巢式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显色技术,检测肝细胞癌(HCC)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组织(FNH)中分别位于6条染色体上11个具有高度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杂合性丢失(LOH)的状态,分析HCC及FNH中上述位点LOH的发生频率,并分析LOH与HCC临床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特定的LOH与HCC发生、发展的关系,以期为肝癌的早期诊断、预后预警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方法1标本收集44例肝癌组织取自病理科2006年1月-2008年10月存档的蜡块组织,42例变异肝细胞结节组织取自病理科存档的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标本,每例标本均经组织学检查,经两位有经验病理医师确诊。2微卫星引物引物的序列来自Genbank提供的资料。11个微卫星基因座:D1S199(1p36.13),D1S507(1p36.1),D1S2843(1p36.1),D6S1008 (6 q26),D8S261(8p22-p21.3) , D8S277(8p23.3-p22) , D8S298(8p21) , D8S1819(8p23.1),D10S215(10q23),D11S1301 (11p13),D16S402(16q24-2-q24-3)。3 DNA提取各标本石蜡包埋后制备15μm切片8张,用于显微切割技术收集组织。等体积酚-氯仿法抽提DNA,终浓度50ng/mL。4微卫星多态性分析选11个位点进行巢式PCR。PCR反应总体积50μl,采用Bio Rad热循环仪。将4μlPCR产物与等体积上样缓冲液混匀,加样到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120V泳动4h。银染后观察结果,分别用UVP凝胶分析系统和光学照相记录数据。结果44例HCC中,35例在至少一个位点发生LOH,其中5例在所有能够提供信息的位点均发生LOH。发生LOH的总频率为79.55% (35/44);其中D11S1301的LOH率最高为64.29%(27/42),其次为D1S2843(62.50%,25/40)和D16S402(54.76%,23/42)。从总体上看,LOH与性别、年龄、血清AFP、HBsAg、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肝硬化、转移等临床病理学参数无明显关系。但某些特定位点的LOH与HCC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在D8S261、D1S2843位点,HBsAg阳性HCC的LOH频率显着高于HBsAg阴性者(P值分别为<0.05和<0.01);D1S507,D11S1301位点,肿瘤直径>3cm的LOH率显着高于直径≤3cm组(P值分别为<0.05和<0.01);在D11S1301位点,Edmondson分级Ⅲ-Ⅳ的肿瘤LOH显着高于Ⅰ-Ⅱ级的肿瘤(P <0.01);D16S402基因位点,肝内转移者的LOH明显高于无肝内转移者(P <0.05)。42例变异肝细胞结节组织有其中2例在D11S1301位点存在LOH,LOH率为4.76%,其余位点均未见LOH发生。结论特定基因位点的LOH与HCC的发生、发展及临床和病理学参数密切相关。本研究发现,HCC中发现染色体11p13区D11S1301位点LOH发生率高,提示可能存在与肝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新的肿瘤抑制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肿瘤抑制基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线索。研究中发现特定位点的LOH与HBsAg阳性HCC的发生、HCC的恶性程度及侵袭转移等预后因素相关,为HCC的个体化诊疗及预后预警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同时,在42例肝变异肝细胞结节组织中,2例在D11S1301位点存在LOH,LOH发生率为4.76%,这一结果显示部分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组织已经与肝癌组织有相同位点的LOH,从分子遗传学水平提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HCC的发生相关,可能是一种早期癌前病变,为HCC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9-04-01)

多结节性肝细胞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肝细胞癌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肝细胞癌异质性、生物学特性、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正逐渐成为现代临床肝癌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多结节肝细胞癌作为肝癌大体标本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从分子学起源,还是指导其诊治的临床分型指南,均有了新的进展,同时也出现了新的争议。综述了多结节肝细胞癌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进展,希望对肝细胞癌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有助于患者生存获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结节性肝细胞癌论文参考文献

[1].牛广旭,吴士茜,谭诚,李伟,田云霄.ANXA2与MCM7检测在结节性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2016

[2].杨振宇,杜锡林,杨涛,谭凯,贺小军.多结节肝细胞癌的基础研究及治疗策略[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

[3].陈军泽.不同分布类型的多结节性肝细胞癌的手术疗效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16

[4].W.Li,W.Wang,G.J.Liu,L.D.Chen,Z.Wang.非典型肝细胞癌与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鉴别:对比增强超声和微血管成像的诊断效能[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5

[5].李明通.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和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

[6].朱峰,张火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MRI平扫及强化特征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

[7].于丽波.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与肝细胞癌MRI特征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

[8].邱梦华.肝细胞癌与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螺旋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

[9].王斌.微卫星杂合性缺失检测多结节性和复发性肝细胞癌克隆起源及其临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9

[10].贾林梓.肝细胞癌及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染色体杂合性丢失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

标签:;  ;  ;  ;  

多结节性肝细胞癌论文-牛广旭,吴士茜,谭诚,李伟,田云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