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弗洛伊德式的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雾都孤儿》,南希,人格结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
弗洛伊德式的爱论文文献综述
宋旭芳,司晓芳[1](201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雾都孤儿》中南希叁重人格的弗洛伊德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着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雾都孤儿》作为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南希这一拥有复杂性格的女性人物更是深入人心。她是徘徊在善恶之间的孤独灵魂,是社会底层人物的代表,更是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受害者。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南希这一女性形象,旨在揭示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性异化及南希的悲剧,从而进一步论证狄更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13期)
朱传莲[2](2018)在《迷茫·觉醒·反抗——《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弗洛伊德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于190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女主人翁露西长久以来生活在母亲监督和父权制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下,时刻维护着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处于受压制的状态下。然而,意大利之行却让露西的潜意识觉醒,最终不顾一切约束,勇敢和乔治相爱。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分析露西如何平衡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最终获得真爱和自由。(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24期)
斯特凡娜·德洛姆,张潇[3](2018)在《弗洛伊德式叁部曲——菲利普·加瑞尔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斯特凡纳·德洛姆(以下简称"问"):继《嫉妒》(La jalousie,2013)和《女人的阴影》(L'Ombre des femmes,2015)之后,《一日情人》(L'Amant d'un jour,2017)是叁部曲的第叁部。菲利普·加瑞尔(以下简称"答"):是的,我已经拍过一次叁部曲:《内心的伤痕》(La Cicatrice intérieure,1972)、《阿塔诺》(Athanor,1972)和《水晶摇篮》(Le berceau de cristal,1976):一开始是想要拍一场长达2小时45分钟的电影。曾经有过(本文来源于《世界电影》期刊2018年03期)
桂凯丽[4](2018)在《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下的电影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神分析是由奥地利着名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独特心理疗愈过程。此疗愈过程中的基本程序恰恰与电影理论中内求于心的心理情感、心理活动、心理表达等息息相关,透过针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矛盾、冲突、刺激等的探析能够为电影理论寻获一种由内而外的更高级的创制表现,同时,亦能够为精神分析本身寻获一种将潜意识或无意识的极易致病的情结向受控的意识域的递进与引领,从而实现针对性的心理释然的疗(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8年09期)
余小妹[5](2018)在《兰波的焦虑和自我防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阅读兰波的作品和通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焦虑始终贯穿在他的作品和生命中。因此,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着眼于兰波隐秘的内心世界,并将研究重点放在贯穿他整个生命,不断压抑、折磨他的强烈的焦虑这一情绪上。借助于西蒙·弗洛伊德以及其他心理学家有关焦虑的理论,我们将分别分析兰波叁种形式的焦虑:神经性焦虑、现实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另外,结合社会学理论,我们将分析兰波所处的外界环境,研究其内心的焦虑与他的家人、朋友和爱人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发现兰波为对抗内心焦虑所采取的防御措施。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将得出如下结论:兰波的焦虑与他所处环境相关,并且最终呈现在他的作品当中。(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期刊2018-05-05)
李峰[6](2017)在《《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人物形象的弗洛伊德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作家J·K·罗琳所作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一套风靡世界的奇幻小说。该系列小说一共七本,被翻译成74种语言,在超过两百个国家出版,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作品之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及其文化衍生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巨大影响被认为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西弗勒斯·斯内普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在系列小说中的身份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教师,先后教授魔药和黑魔法防御课程,同时担任斯莱特林学院院长,在邓布利多去世之后担任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一职。西弗勒斯·斯内普是凤凰社派往食死徒间的间谍,也曾担任过伏地魔的间谍,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作者J·K·罗琳将他塑造成一位性格上有缺陷,但却不阴险卑鄙的一个人物,也正因为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所以才导致了他的独特命运。本文基于佛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从本我、自我、超我叁个层面,对《哈利·波特》中斯内普角色的性格特征、性格成因、人物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解读。这篇论文分为五个章节,以下是各章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结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学术界关于《哈利·波特》小说以及关于斯内普人物形象已有研究,描述斯内普相貌衣着、性格专长、角色经历和主要人物关系,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论文的章节安排。第一章本章抓住斯内普孤独、神秘的性格特征,基于斯内普童年时期、学生时期、成年时期对各阶段的人生经历,剖析斯内普性格中的消极因素,即在本我驱动下的复仇欲望。第二章本章聚焦斯内普性格的积极因素,分析斯内普超我中爱的种子的萌芽和由此激发的对别人的同情和爱护。第叁章本章分析了斯内普自我的挣扎和现实中的选择,从斯内普人格中的正反两面和对于哈利的复杂感情,解读了斯内普自我的复杂性。结论部分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局限与展望。(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0)
章艳萍[7](2016)在《人格的缺失——《八月之光》男性角色异常行为弗洛伊德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叁重理论从自我、本我、超我叁个层面阐释了人的人格结构和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叁者必须相互制约达到平衡,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才能正常,反之,则会导致心理变态和精神扭曲,从而产生异常行为,引起人生悲剧。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的探析正好为小说《八月之光》中男性角色的异常行为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分析。(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章艳萍[8](2016)在《自我的迷失——《八月之光》中乔安娜悲剧人生的弗洛伊德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八月之光》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言人福克纳的小说。这部小说所具有的哥特式特征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美国旧南方社会人民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同时折射出了美国南方重建时期的社会现实。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叁重论"深入剖析小说女主人公乔安娜的心理世界,分析她作为一名南方女性,在南方特定历史环境下自我迷失所带来的人生悲剧。(本文来源于《文山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唐亦珊[9](2016)在《《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命运成因的弗洛伊德式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欲望号街车》是美国优秀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创作生涯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对其女主角布兰奇·杜波依丝的研究一直层出不穷。本文致力于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概念分析布兰奇·杜波依丝悲剧命运的成因。布兰奇成长于美国旧南方,深受南方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南方战败后,布兰奇经历了婚姻失败的创伤和自我救赎的失败,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正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布兰奇的本我和超我矛盾锐化,自我无法调节本我、超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造就了她的悲剧命运。(本文来源于《信阳农林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汤慧敏[10](2016)在《在苦难中挣扎》一文中研究指出《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他整个创作历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论文拟通过弗洛伊德有关焦虑的学说,结合索尔·贝娄创作中有关现实、宗教等重要问题,对主人公赫索格的内心的痛苦进行系统性的精神分析,以期对这部小说的主旨有更深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危机。本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索尔·贝娄的生平、创作背景、国内外学者对《赫索格》的主要研究以及弗洛伊德的病理学理论,尤其是他有关“焦虑”的学说,提出了赫索格内心的痛苦正是由外部世界的现实性焦虑、本我中的神经性焦虑以及超我中的道德性焦虑造成的。第一章分析了赫索格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产生的现实性焦虑。赫索格婚姻的失败、犹太裔美国人的身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混乱的美国社会以及与女儿琼妮的分离是引发赫索格现实性焦虑的具体原因。由于自我无法满足本我对现实的要求,赫索格常常感到焦虑不安,痛苦难眠。第二章分析了赫索格本我中激情力量中的神经性焦虑。赫索格被压抑的性冲动、病态的自我暗示以及无法停止写信的怪癖引发了赫索格的神经性焦虑。与现实性焦虑相比,神经性焦虑的根源存在于本能性对象的选择中。由于本我中的激情力量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赫索格时常处于紧张、焦虑和恐慌中。第叁章分析了赫索格超我中的道德性焦虑。它产生于超我中的良心。赫索格与雷蒙娜不道德的师生恋、施暴的冲动以及滥情的行为引发了赫索格的道德性焦虑。当赫索格的这些行为违反他的良心时,超我就会变得十分严厉,责备、羞辱自我,因此赫索格经常感觉内心惭愧不安。结论部分指出,由于遭受这叁种焦虑的侵袭,赫索格在人生前进的路上走得格外辛苦。焦虑是赫索格精神受难的主要原因。赫索格的遭遇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道主义的危机,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焦虑的侵袭下的苦闷与迷惘。同时指出,现实世界中没有人能够逃避焦虑,人类只有通过平衡各部分的人格与焦虑和平共处,才能实现精神上的再生。(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5)
弗洛伊德式的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是英国小说家E·M·福斯特于190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中的女主人翁露西长久以来生活在母亲监督和父权制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下,时刻维护着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处于受压制的状态下。然而,意大利之行却让露西的潜意识觉醒,最终不顾一切约束,勇敢和乔治相爱。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分析露西如何平衡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最终获得真爱和自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弗洛伊德式的爱论文参考文献
[1].宋旭芳,司晓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牺牲品:《雾都孤儿》中南希叁重人格的弗洛伊德式解读[J].现代交际.2019
[2].朱传莲.迷茫·觉醒·反抗——《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弗洛伊德式解读[J].文教资料.2018
[3].斯特凡娜·德洛姆,张潇.弗洛伊德式叁部曲——菲利普·加瑞尔访谈[J].世界电影.2018
[4].桂凯丽.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下的电影理论研究[J].电影评介.2018
[5].余小妹.兰波的焦虑和自我防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8
[6].李峰.《哈利·波特》中西弗勒斯·斯内普人物形象的弗洛伊德式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7
[7].章艳萍.人格的缺失——《八月之光》男性角色异常行为弗洛伊德式探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6
[8].章艳萍.自我的迷失——《八月之光》中乔安娜悲剧人生的弗洛伊德式解读[J].文山学院学报.2016
[9].唐亦珊.《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命运成因的弗洛伊德式解读[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
[10].汤慧敏.在苦难中挣扎[D].西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