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分配格局论文-柏培文,杨志才

要素分配格局论文-柏培文,杨志才

导读:本文包含了要素分配格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元经济,要素错配,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分配格局论文文献综述

柏培文,杨志才[1](2019)在《中国二元经济的要素错配与收入分配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度量了1995—2014年中国各省份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要素错配程度,重点分析了要素错配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省份要素错配整体上呈现以2006年为拐点的"U"形趋势;起初东部地区的要素错配程度最低,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上升速度最快,2014年超过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本错配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且二者都有先收敛后发散的趋势。2014年劳动力、资本错配可以解释全国省份间、产业间、农业内部、非农业内部收入差距的12.6%、51.9%、36.9%、11.2%。(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季刊)》期刊2019年02期)

王林辉,袁礼[2](2018)在《有偏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迁和中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现有文献多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经济体产业结构变化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然而,若将其用于解释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趋稳环境中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问题,解释力和普适性则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进步方向入手,构建两部门模型演绎有偏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双重效应:一是产业内技术进步偏向性会非对称地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产业间技术进步方向变化,会诱致要素跨部门流动和重新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变迁,进而形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再结合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和我国叁次产业数据,测算有偏型技术进步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分解的产业效应和结构效应中,有偏型技术进步均发挥重要作用,多数时期约1/3—1/2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可以归结于有偏型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并且,有偏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1996—2002年期间,有偏型技术进步通过结构效应改变劳动收入份额,而其他时期则主要通过产业效应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韩海燕,姚金伟[3](2015)在《要素市场对构建合理有序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保持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生产要素市场一直处于行政管制之下,从而导致了生产要素市场发育缓慢,多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而且要素收入的传递造成了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目前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因此,改革与完善要素市场,使市场在要素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形成有序分配格局的关键。(本文来源于《现代经济探讨》期刊2015年11期)

姚毓春,袁礼,王林辉[4](2014)在《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探寻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对于解决中国要素收入分配结构失衡问题尤为关键,本文先从行业结构视角剖析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变化,再利用CES生产函数下的叁方程标准化系统法,估计1985—2011年工业部门要素替代弹性,测算技术进步偏向性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化路径由技术进步偏向性所主导,行业结构的作用有限;整体而言,工业部门技术进步朝偏向于资本的方向发展,引致资本收入份额的上升和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且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其中1985—1996年工业和制造业的技术进步明显偏向于劳动,带动劳动收入份额分别提升0.0504和0.0570,1997—2011年工业和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转而偏向于资本,致使劳动收入份额分别下降0.1061和0.1246。为此,通过改变技术进步方向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优化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效果更优。(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14年08期)

王晓丹,周勇[5](2014)在《要素贡献对中国初次分配格局的影响——兼论初次分配中资本对劳动的侵蚀》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按要素贡献进行的分配,但结合近年来劳动和资本要素及C-D生产函数进行微分的方法计算出中国要素对产出的贡献情况,以及初次分配中各要素的比重情况,发现劳动要素的贡献明显大于劳动要素的报酬,初次分配中资本要素侵占劳动要素。结合收入分配理论,这种侵蚀主要源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均衡,而改变这种侵蚀必须提高劳动力在收入分配中的话语权。(本文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刘敏[6](2014)在《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保障要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事关经济社会改革的大局。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收入分配改革经验的梳理与比较,分析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存在的现实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亟须从思想、政策和法制上形成强有力的保障要素。(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沈恒林[7](2003)在《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与企业权益分配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面解释“谈判力”涵义的基础上,着重论证了谈判力与企业权益分配格局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改进我国企业权益分配状况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3期)

黄家骅[8](1998)在《居民要素收入和国民收入分配新格局》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深入,千千万万的中国居民已成为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提供的主体,出现了突出居民要素收入这一特征的国民收入分配新格局。倘若我们从居民的角度对中国改革二十年来国民收入形式机制的创新进行考察,虽然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居民由于市场和社会的因素致使所(本文来源于《理论·改革·发展》期刊1998-10-18)

要素分配格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现有文献多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转型经济体产业结构变化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然而,若将其用于解释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趋稳环境中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问题,解释力和普适性则明显不足。基于此,本文从技术进步方向入手,构建两部门模型演绎有偏型技术进步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双重效应:一是产业内技术进步偏向性会非对称地影响要素边际产出,改变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二是产业间技术进步方向变化,会诱致要素跨部门流动和重新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变迁,进而形成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再结合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和我国叁次产业数据,测算有偏型技术进步及其对要素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分解的产业效应和结构效应中,有偏型技术进步均发挥重要作用,多数时期约1/3—1/2的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可以归结于有偏型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并且,有偏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在1996—2002年期间,有偏型技术进步通过结构效应改变劳动收入份额,而其他时期则主要通过产业效应发挥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要素分配格局论文参考文献

[1].柏培文,杨志才.中国二元经济的要素错配与收入分配格局[J].经济学(季刊).2019

[2].王林辉,袁礼.有偏型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迁和中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J].经济研究.2018

[3].韩海燕,姚金伟.要素市场对构建合理有序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

[4].姚毓春,袁礼,王林辉.中国工业部门要素收入分配格局——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性视角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4

[5].王晓丹,周勇.要素贡献对中国初次分配格局的影响——兼论初次分配中资本对劳动的侵蚀[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刘敏.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保障要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7].沈恒林.要素所有者的谈判力与企业权益分配格局[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8].黄家骅.居民要素收入和国民收入分配新格局[C].理论·改革·发展.1998

标签:;  ;  ;  

要素分配格局论文-柏培文,杨志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