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浩许俊闫灵芝(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病内科473000)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201-02
【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在预防血液透析用深静脉导管管内感染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留置导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次血液透析结束后,对照组单纯采用肝素盐水封管,试验组给予尿激酶与肝素盐水混合封管。结果对照组出现导管管内感染4例,试验组发生导管管内感染1例,尿激酶与肝素混合封管组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可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管内感染。
【关键词】尿激酶联合肝素血液透析导管管内感染
目前,深静脉留置临时导管作为血液净化患者永久通路建立之前的过渡性通路为多数透析中心所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已成为血液净化专业的一项基本技能。随着临时导管的广泛应用,其并发症也被逐渐重视起来。导管管内感染使其主要和常见并发症之一,它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重者危及生命。为降低导管留置期间导管管内感染的发生。我科使用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预防导管管内感染的发生,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在我科行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留置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行血液透析患者60名,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名,两组性别、年龄、原发病构成无明显差异,所用导管均为深圳益心达公司产19cm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导管留置时间1-3月。
1.2操作方法(1)每次透析操作时,操作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病人戴口罩。(2)拆除包扎敷料,观察导管口周围皮肤或隧道表面皮肤有无红、肿、热及脓性分泌物溢出。(3)吉尔碘消毒导管口及周围皮肤,铺无菌治疗巾,干燥无菌纱布覆盖隧道口皮肤并固定。(4)拧下肝素帽并丢弃,吉尔碘消毒导管口,连接透析导管上机,无菌治疗巾覆盖连接部位。(5)透析结束后,回血,封管,导管封口使用一次性无菌肝素帽。无菌敷料包扎导管外端,固定于皮肤。封管方法:透析结束后导管动静、脉端分别弹丸式注入20ml用无菌生理盐水至导管内无血迹。实验组肝素1.25万u加尿激酶1万u生理盐水稀释至3ml,动静脉端各1.5ml封管;对照组肝素1.25万u加生理盐水稀释至3ml,动静脉端各1.5ml封管。封管频率为每次透析治疗结束后,平均每周2-3次。所有带导管患者均采用本方法上下机。
1.3判断标准透析用双腔静脉导管,留置导管内感染诊断标准:患者血透开始15分钟~1小时左右,出现畏寒、寒战、发热体温升至38℃以上,无其他明确感染灶,导管拔出后症状消失;导管血培养呈阳性,剪下导管尖细菌培养>500个菌落/平皿。
1.4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进行t检验。
2结果
表一两组患者感染率的比较
3讨论
导管腔内感染是深静脉留置导管的常见并发症,血液净化临时通路失功的常见原因。多为导管使用时无菌操作不严格所致,新的研究证实导管内壁附壁血栓及蛋白类附着为细菌定植创造了条件,采用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可抑制导管内壁血栓形成及蛋白附着,有效防止导管细菌定植,从而达到预防导管腔内感染的目的。
本实验中,对照组30例,发生导管腔内感染4例,感染率为13.3%,接近目前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的平均值;实验组采用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组30例,发生导管腔内感染1例,感染率为3.3%,低于对照组,提示采用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组明显降低导管腔内感染的发生。
5例感染患者的导管尖端采用标准细菌培养,同时行静脉血培养对照,排除取样污染。结果革兰氏阳性杆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2例,肠球菌(耐万古霉素)1例,肺炎克雷白杆菌1例,绿脓杆菌1例,符合院内感染病原学特点。拔管后依据培养结果全身应用抗生素,5例患者感染均治愈。
同时在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方面也有明显差异性,静脉导管内血栓形成为导管失功的又一常见原因,临床上多采用尿激酶溶栓风险较大,在封管时直接加入尿激酶预防血栓形成,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减少了栓子脱落栓塞重要脏器的风险及患者再置管的负担。这对于透析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深静脉留置临时导管作为做为血液净化通路具有快速、操作简单、风险较小等特点,在急诊抢救、临时肾脏替代治疗、过渡性通路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降低临时留置导管并发症的发生是血液净化医护人员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各个透析中心都有自己的经验方法,希望通过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推动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梅常林,叶朝阳,戎殳主编.实用透析手册(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5-120.
[2]孙世澜,姚国乾主编.血液净化理论与实践.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35-337.
[3]美国NKF-K/DOQI工作组王海燕,王梅译.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
[4]王志刚主编.血液净化学(第三版,2010年).
[5]中华医学会,血液透析风险预案.
[6]马俊,胡纨青.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研究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1854-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