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第四堵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彼得·,汉德克,《骂观众》,“第四堵墙”,戏剧
第四堵墙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利[1](2019)在《打破“第四堵墙”——彼得·汉德克的创作与呈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当今中国戏剧文化的现状,越来越多的戏剧从事者、戏剧教授者、戏剧学者开始将目光重新放回到"戏剧本身是什么"这样一个命题上。对于彼得·汉德克作品的研究集中在从不同的视角对戏剧中的概念和戏剧的表现意义进行阐释、分析和解读。而从戏剧的本质去研究、看待其戏剧作品的呈现及其剧中文学性的深入研究的甚少。本文希望通过对彼得·汉德克这叁则戏剧的研究,帮助我们打开一个重新理解和看待戏剧的视角,创新中国戏剧的舞台呈现形式,推动我国戏剧的变革。(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19年05期)
许妮娜[2](2018)在《打破“第四堵墙”的儿童戏剧——以《长毛朱的衣想世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戏剧是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科学解读儿童戏剧,能帮助广大教育者更好地发挥儿童戏剧的教育功能。本文以《长毛朱的衣想世界》为例,分析该"物品偶"剧在面对戏剧中"第四堵墙"时的独特做法,揭示该剧在剧情设计、舞台设计、情感表现叁方面打破了"第四堵墙",加深了儿童观众与儿童戏剧的互动,进一步丰富了儿童观众对儿童戏剧充满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增强儿童观众与儿童戏剧联结的策略,即让儿童成为戏剧联想的主体,将游戏精神贯穿于儿童戏剧之中,将教育功能融化在艺术体验中。(本文来源于《泰州学术》期刊2018年00期)
杨进[3](2018)在《多媒体时代,剧场“第四堵墙”的破与立——以独角默剧《网络福斯塔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实验戏剧《网络福斯塔夫》的创作过程,试图从编剧、导演、观众叁方面总结归纳多媒体对于建立"第四堵墙"所起的作用。编剧通过多媒体向观众提供了可视化文本和开放式结构,激发偷窥者猎奇揭秘的兴趣。导演在舞台置景上运用多媒体假定的场景,营造真实的偷窥,引领观众进入舞台幻觉。观众则被多媒体异质的时间、多维的空间所包裹,主动扮演起偷窥者的角色。进而探讨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多媒体在戏剧艺术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第四堵墙"这一经典戏剧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8年09期)
史慧慧[4](2017)在《浅谈“第四堵墙”在戏剧创作中对文本接受者的反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第四堵墙"的含义和作用"第四堵墙"最初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提出的,他认为演员在演绎戏剧角色时不应该受外界影响尤其是舞台前的观众情绪和动作的影响,在演员的脑海中应假设自己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类似于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另外,左拉提出的艺术应该是对生活模样的复制,这一观念对"第四堵墙"的出现起了促进作用,它得益于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的广泛传播。在民主主义美学思想的熏陶下,经过戏(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8期)
李颖[5](2017)在《论剧场空间与装置艺术的第四堵墙》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堵墙的概念是由19世纪后期由戏剧家、哲学家狄德罗提出,第四堵墙是戏剧分割真实生活中集体仪式的标志,是演员与观众区分的条件。第四堵墙作为观众透过透明玻璃窥视戏剧舞台的无形障碍,一直贯穿着两千五百年的戏剧历史。在戏剧发展中,这道无形的墙也随着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的推动不断变革。从对第四堵墙的严格尊崇到对第四堵墙的打破,戏剧剧场空间不断的在改变。戏剧的剧场空间也同样受到艺术变革的影响而具有了当下艺术的普遍特征,第二次前卫运动之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和当代装置艺术共通。本文从戏剧中的第四堵墙入手,立足于当下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梳理打破第四堵墙后的后现代主义剧场与当代装置艺术的共同点,根据实际的案例分析了观众、剧场空间、装置现场、剧作家或舞美设计师、装置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融合对于装置现场的处理和观众参与以及其他媒介的运用,将剧场空间中重要的第四堵墙理论延伸到装置艺术的创作和实现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期刊2017-05-01)
罗成雁[6](2016)在《作为画框的“第四堵墙”与旁观者观看模式的确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戏剧和剧场普遍的"第四堵墙"模式,是在19世纪末随着写实主义戏剧理论和剧场实践才逐步确立下来的。"第四堵墙"作为画框,为细节真实地再现社会画面提供了表征典型化运作的空间。写实主义戏剧在塑造完美图像的旁观者过程中,改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镜框式舞台剧场。具有区隔功能的"第四堵墙"正式确立,并在一系列空间的部署中建立了封闭的、二分的观众/演员、观看/行动的象征性位置。于是,在写实主义"第四堵墙"的镜式反映之中,观众、演员均与角色处于双重认同的运作之中,甚至倾向于对日常世界意识形态的再认同。观众,乃至演员,均在"第四堵墙"的视觉装置中,成为意义生成、行动乃至自己生活世界的旁观者。而且,在剧场建制、电影院和电视屏幕等装置中,"第四堵墙"及其功能逐渐完善并传播开来,成为最自然的视觉装置。(本文来源于《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杨余[7](2016)在《浅析小剧场话剧“第四堵墙”的打破与新型观演关系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演出舞台与观众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用舞台与观众席之间那面看不见的"第四堵墙"将舞台与观众间隔,以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流派为代表,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以梅耶荷德、布莱希特为代表,主张打破"第四堵墙",让观众与舞台产生交流甚至可以打破观众与演员的界限,让观众参与进剧情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6年22期)
区听涛[8](2016)在《看欧美古典音乐家 打破“第四堵墙”’》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很多古典音乐团体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观众日益老龄化、年轻观众不感兴趣、上座率下降、社会捐赠和赞助减少等。近年来,古典音乐界都在为吸引年轻观众而苦苦努力,一部分古典音乐工作者已经独立地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实践。从改变演出场所开始许多(本文来源于《音乐周报》期刊2016-10-12)
丁悦涵[9](2014)在《第四堵墙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四堵墙是一道无形的墙,严格地说是19世纪后期才产生的概念。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主编《百科全书》。在《论戏剧史》中写道:不管你是写戏还是演戏,都不要去想观众,就当他们不存在好了。想象一下,舞台边上有一道把你和观众分隔开的巨大的墙,写戏,演戏都只是当大幕还没有升起。”狄德罗在最开始写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镜框式舞台结构和室内布景,但是在他更早的一两千年里,大部分那个时期演戏并没有大幕,连舞台也往往只是广场的一个部分,但是把观众和演员分开的“第四堵墙”却一直是戏剧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戏剧得以从集体仪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决定性的标志,也是把审美活动和功利行为分离开来的前提。两千五百年的戏剧史上这堵无形的墙的形状,坚实度和完整性却在一直不断地变化。在对与这道墙的用法和态度上,却看出艺术家在结构戏剧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了种种“环境戏剧”,实验者们有的到古典和原始部落地仪式中去寻找灵感,很多实验者创造新地仪式,他们都不满于传统剧院里严格地主客分离,希望打破第四堵墙,发动观众参与演出。中国的表演体系及人才的培养体系,大多遵守斯氏体系的表演体系,是否要大规模的打破“第四堵墙”?现在影视表演给戏剧舞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存在什么关系。中国未来的戏剧舞台表演将是什么样的状态。本文将从“第四堵墙”入手,浅析中国戏剧理论现及展望未来,希望能为广大表演艺术家带来新的感悟,应用在戏剧舞台上,更好的演绎角色,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能给中国低迷的戏剧舞台添一抹亮色。(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陈冲[10](2013)在《斯特林堡剧作《朱丽小姐》的“第四堵墙”》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布莱希特戏剧的间离理论,分析斯特林堡自然主义剧作《朱丽小姐》中分隔开观众和舞台表演者之间的"第四堵墙"。"陌生化"已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而成为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3年12期)
第四堵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儿童戏剧是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科学解读儿童戏剧,能帮助广大教育者更好地发挥儿童戏剧的教育功能。本文以《长毛朱的衣想世界》为例,分析该"物品偶"剧在面对戏剧中"第四堵墙"时的独特做法,揭示该剧在剧情设计、舞台设计、情感表现叁方面打破了"第四堵墙",加深了儿童观众与儿童戏剧的互动,进一步丰富了儿童观众对儿童戏剧充满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增强儿童观众与儿童戏剧联结的策略,即让儿童成为戏剧联想的主体,将游戏精神贯穿于儿童戏剧之中,将教育功能融化在艺术体验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第四堵墙论文参考文献
[1].赵明利.打破“第四堵墙”——彼得·汉德克的创作与呈现[J].戏剧文学.2019
[2].许妮娜.打破“第四堵墙”的儿童戏剧——以《长毛朱的衣想世界》为例[J].泰州学术.2018
[3].杨进.多媒体时代,剧场“第四堵墙”的破与立——以独角默剧《网络福斯塔夫》为例[J].传媒观察.2018
[4].史慧慧.浅谈“第四堵墙”在戏剧创作中对文本接受者的反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7
[5].李颖.论剧场空间与装置艺术的第四堵墙[D].中国美术学院.2017
[6].罗成雁.作为画框的“第四堵墙”与旁观者观看模式的确立[J].文化研究.2016
[7].杨余.浅析小剧场话剧“第四堵墙”的打破与新型观演关系建立[J].戏剧之家.2016
[8].区听涛.看欧美古典音乐家打破“第四堵墙”’[N].音乐周报.2016
[9].丁悦涵.第四堵墙理论对于中国现当代戏剧创作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4
[10].陈冲.斯特林堡剧作《朱丽小姐》的“第四堵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