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遗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斑叶螨,mtDNA-COI基因,种群遗传,地理种群
种群遗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顺义,周兴隆,陈露露,张新虎,杨航宇[1](2018)在《甘肃省二斑叶螨地理种群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甘肃省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通过mtDNA-COI基因DNA条形码技术对采自甘肃省8个不同生境35个二斑叶螨地理种群的582个样品进行序列分析及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获得二斑叶螨mtDNA-COI基因片段大小为424 bp,其中保守序列336个,变异位点66个,简约信息位点45个,单突变位点21个;碱基(A+T)含量明显高于(C+G)含量,有明显的A/T碱性偏倚性;在35个地理种群中共检出16个单倍型,单倍型指数为0.906;Mantel检测结果表明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着相关性;35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2,种群间变异为1.200。表明二斑叶螨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还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陈道印,刘新宇,高宝国,周姝婧,朱翔杰[2](2018)在《陕西榆林东方蜜蜂微卫星DNA种群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榆林市是东方蜜蜂分布的北部边缘。为了研究分布在边缘区域的东方蜜蜂,在黄土高原生境下种群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规律,我们利用38个东方蜜蜂微卫星位点,对榆林市7个样点共390群东方蜜蜂,开展全面的种群遗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分布在榆林市的东方蜜蜂发生了种群遗传分化,形成了靖边种群、绥德-清涧种群、佳县-吴堡-榆阳-神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榆林市东方蜜蜂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榆林市南部样点多样性水平相对于北部样点丰富。生境破碎和小种群可能是造成榆林市东方蜜蜂遗传分化与遗传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蜂业》期刊2018年06期)
赵娜[3](2018)在《伯氏肩孔南极鱼的种群遗传分析和南极鱼亚目的系统进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鱼亚目鱼类是南极鱼类中物种最为丰富的的类群,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是用于研究的良好材料,由温带地区营底栖生活的的鱼类祖先进化而来。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南极鱼亚目(Notothenioidei)、南极鱼科(Nototheniidae),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南极附近的适应寒冷环境的鱼类,尽管个体较小,数量有限,但因其在寒冷机制的适应性和自适应辐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为全球所关注。本文采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和细胞色素氧化酶I基因联配分析了5个群体(罗斯海LSH、凯西站KXZ、长城站CCZ、戴维斯站DWSZ和中山站ZZZ),探讨其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以及种群的演化历史,以期为伯氏肩孔南极鱼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同时也将现有的经过形态鉴定的南极鱼亚目鱼类COI基因集合分析了南极鱼科和鳄冰鱼科尾形码的适用性,以及将较为全面的南极鱼亚目的南极鱼科与鳄冰鱼科鱼类进行了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伯氏肩孔南极鱼的遗传多样性及演化历史研究:COI和Cytb分析选择mt-DNA的COI和Cytb基因序列联配分析的方法,标记分析了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在5个采样点(凯西站、罗斯海、长城站、戴维斯站和中山站)的种群多样性,遗传结构与种群演化历史。从5个采样点98个样本的线粒体序列中共检测到42种单倍型。与其它分布于南大洋的鱼类相比,伯氏肩孔南极鱼有着相似的遗传多样性特征,即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aplotype diversity,H=0.866±0.030)和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Nucleotide diversity,Pi=0.00253±0.00054),A+T碱基含量为53%,G+C碱基含量为47%。伯氏肩孔南极鱼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组群间的变异为4.65%(P<0.05),群体内的为95.35%(P<0.05),基于单倍型构建的进化树的结果均表明伯氏肩孔南极鱼群体不具有明显的地理谱系结构。中性进化分析表明伯氏肩孔南极鱼群体在192.61万年前(大约更新世时期)经历过快速扩张时期。分子方差分析和Fst表明伯氏肩孔南极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极少数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研究结果显示了南极地区的5个采样点之间具有一定的基因交流,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2.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南极鱼亚目系统进化的研究本文采用COI基因简并引物对25种63尾南极鱼类DNA进行扩增测序,并结合GenBank已有序列进行联配分析,对南极鱼2科16属23种共58尾COI基因片段(539 bp)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发生关系研究,探索了DNA尾形码技术在辅助鱼类物种鉴定和分类中的适应性与可行性以及各个物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分析表明,25种南极鱼科和鳄冰鱼科的鱼类COI基因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31.9%、G:18.1%、A:22%和C:28%,密码子第一位GC含量为45.1%,密码子第二位GC含量为50.7%,密码子第叁位GC含量为42.3%,具有明显的碱基偏倚性。南极鱼类的种间平均距离为0.0447,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距离的17倍;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皆能够形成独立的分支,且与形态学分支一致。由此可见,DNA尾形码对南极鱼亚目鳄冰鱼科和南极鱼科鱼类能够进行有效地物种鉴定,基于COI基因所建的ML树对物种分类具有较为准确的辨识力。系统发生关系表明,DNA尾形码可以对南极鱼物种进行鉴定,不仅可以作为形态学的辅助手段为南极鱼分类系统的必要补充和佐证,并且可以用于探讨南极鱼类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28)
朱国芬,鲍伟东,胡严,史洋[4](2017)在《北京地区东方铃蟾种群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刘承钊于1927年将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由其模式产地山东烟台人工引进北京,放养于西山樱桃沟一代的山溪内,历经八十九年独立进化,无新个体引入。为探明东方铃蟾北京种群的遗传结构与源种群的遗传分化,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其进行分析。两种群成功扩增40条D-loop序列(北京24条、山东16条),序列全长1122 bp,其中碱基多态位点22个,占全部位点的1.96%,其中单态位点16个,简(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27)
李停[5](2016)在《翘嘴鲌雌核发育诱导条件优化及种群标记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高效地建立翘嘴鲌育种群体,本文首先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探究了翘嘴鲌雌核发育的最佳诱导条件,然后利用微卫星标记分析翘嘴鲌育种群体和连续叁代翘嘴鲌雌核发育(Meio-gynogenesis)群体遗传纯度变化,并通过筛选特异性亲本微卫星标记对多个家系翘嘴鲌混合育种群体进行亲子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紫外线照射鲤鱼(Cyprinus carpio)精子使其遗传物质失活,并用冷休克方法抑制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卵第二极体的排出,诱导出翘嘴鲌雌核发育二倍体。运用3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分别建立冷休克起始时间(x1)、处理时间(x2)和处理温度(x3)3个因素与翘嘴鲌雌核发育率(y1)和孵化率(y2)两个指标之间的二次回归模型,探究翘嘴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的最优诱导条件组合。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讨论各因素水平的单因素效应、互作效应对响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受精后6min进行冷休克,处理时间为18min,休克温度为7℃时,雌核发育率达最大(18.60%);受精后6min进行冷休克,处理时间为23min,休克温度为5℃时,孵化率达最大(33.00%)。各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均是呈开口向下的抛物面关系。根据因素贡献率得到,起始时间对冷休克影响极显着,冷休克处理温度次之,而冷休克处理时间的影响最小。本文首次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雌核发育诱导条件,为翘嘴鲌育种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2、利用翘嘴鲌转录组数据,挑选出337对微卫星引物,筛选出109对多态性引物,并从中挑选出多态性及重复性较好的引物作为后续试验的遗传标记。以普通翘嘴鲌群体为对照组,利用20对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比较分析了翘嘴鲌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Meio-G1)、二代(Meio-G2)和叁代(Meio-G3)群体的遗传结构及遗传纯合度,探讨了连续叁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对翘嘴鲌基因纯化的效果。结果表明,20对微卫星标记在对照组、Meio-G1、Meio-G2、Meio-G3中,分别扩增到103、76、51、38个等位基因,平均观测杂合度(H0)分别为0.7724、0.4362、0.2203、0.1050;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2276、0.5638、0.7797、0.895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eio-G1和对照组聚为一类,Meio-G2和Meio-G3聚为一支。其中Meio-G3群体和Meio-G2群体已有位点纯合固定。表明连续多代人工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可大大加速翘嘴鲌基因位点的纯合,可为建立翘嘴鲌育种群体提供优良的育种材料。3、本文分别将3、4、5、6个翘嘴鲌雌核发育家系混合,给出亲子鉴定需要的不同的特异标记数目,可以为实际育种提供参考。随着微卫星标记数目的增加,累积排除概率逐渐增加至最大并趋于稳定的标记组合被用来作为亲子鉴定标记,减少了翘嘴鲌亲子鉴定选用标记的盲目性。筛选出的遗传标记在不同的参考群体中累积排除概率均达100%,在验证群体中子代都被成功地分配到对应的母本。这些高亲本排除率的遗传标记可作为后续新品系扩繁群体的亲本选择和DNA分子标记联合育种的候选标记。(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6-06-01)
郭慧萍,周姝婧,朱翔杰,徐新建,于瀛龙[6](2016)在《秦巴山区中华蜜蜂种群微卫星DNA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是一种兼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授粉昆虫。本研究拟揭示秦巴山区中华蜜蜂种群遗传多态性现状,探讨中华蜜蜂的种群分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8个微卫星DNA标记评估秦巴山区17个样点共979个蜂群的中华蜜蜂遗传多态性,以长白山中华蜜蜂和阿坝中华蜜蜂作为外群进行种群遗传分化分析。【结果】秦巴山区中华蜜蜂95%的差异来源于样点内,样点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02~0.037,基因流参数Nm为6.51~124.75,与外群的遗传分化分析中均显示秦巴山区中华蜜蜂不存在遗传分化。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877±0.1098,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6364±0.136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7488±1.620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7.71±2.52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418±0.1152,香农指数(I)为1.5026±0.3754,这些参数均表明微卫星遗传多态性丰富。中蜂囊状幼虫病流行过的地区,其杂合度、多态信息含量以及等位基因数均显着低于未发病地区。【结论】秦巴山区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大,分布均匀,基因流水平高,在650 km距离范围内没有发生种群分化;秦巴山区中华蜜蜂微卫星遗传多态性丰富,仅部分地区中华蜜蜂遗传多态性受中蜂囊状幼虫病的选择压而降低。(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王雅婷[7](2014)在《引种地与自然分布区高山榕小蜂(Eupristina altissima)种群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粉者-植物相互关系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动植物关系之一。传粉者为植物传粉和授粉,以实现植物的有性繁殖适合度;而植物为传粉者提供花蜜、花粉等食物奖励,维持传粉者的生存。榕属和兰科由于特化的花部结构而需要专性的传粉动物为其传粉。对于专性传粉的植物,缺少合适的传粉者所导致的传粉限制将严重影响植物个体繁殖适合度的实现及植物种群的更新和扩张。榕-榕小蜂是专一性最强的共生关系之一。除了少数榕在非自然分布区发生有宿主转移事件外,大部分榕-榕小蜂互利共生系统都维持了严格的专一性。由于榕属植物,尤其是乔木种高大美观,独木成林等园林价值,很多榕属植物在其自然分布区外也有大量的引种栽培。而对于这样专性的系统,在引种植物的过程中,通常未考虑其传粉小蜂的引入,故在自然分布区外的栽培榕可能出现由于传粉小蜂缺乏导致个体繁殖适合度和种群的更新扩张无法实现。本文选择因园林绿化等目的被广泛引种栽培的高山榕(Ficus altissima)为对象植物,研究其引种区榕果内是否存在高山榕传粉小蜂(Eupristina altissima),若有传粉小蜂建群,分析其可能的来源及与自然分布区种群在种群遗传结构及维持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在8个高山榕引种地的高山榕榕果中均发现有高山榕传粉小蜂(Eupristina altissima)的出现,部分地区榕果内还发现有欺骗者(Eupristina sp.),但都未发现非传粉小蜂。推测引种地传粉小蜂的出现是由于传粉小蜂借助风力实现的长距离扩散。2)引种地高山榕小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显着低于自然分布区种群。从单倍型种类数、等位基因丰富度、期望杂合度和有效种群大小等数据的分析结果都发现引种地小蜂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存在较明显的奠基者效应,且由于建群历史较短,奠基者个体很少,导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不利于种群的长期维持。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高山榕小蜂能够借助长距离扩散到达高山榕引种地区,但由于建群历史较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并不利于种群的长期维持。若以此为例,虽然引种过程中未刻意引入传粉动物,但传粉动物仍可自主到达引种地。故对于非远距离的传粉植物引种,传粉动物可能在一段时间后自主到达植物引种区,所以未刻意引入传粉者可能并不会最终导致植物因传粉者缺乏而影响适合度实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韩喜彬,王立辛,苏玉虹,巴彩凤[8](2014)在《应用微卫星和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不同昆明小鼠种群进行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丰富昆明小鼠的遗传学数据,探究其遗传监测方法,应用微卫星和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不同昆明小鼠种群进行遗传分析。方法从辽宁省两个种群选择SPF级昆明小鼠各30只,选取小鼠不同染色体上10个多态信息丰富的微卫星位点,以PCR扩增和PAGE电泳分型技术测定两个种群的杂合度(he)、多态信息含量(PIC)、遗传距离(DA)等遗传参数;常规方法测定下颌骨11项形态变异参数。结果两个昆明小鼠种群共检测出28个等位基因,31个基因型,he为0.472,PIC为0.382;A种群共检出27个等位基因,28个基因型,he为0.525,PIC为0.402,B种群共检出26个等位基因,27个基因型,he为0.418,PIC为0.361,两个种群遗传距离为0.076,A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略高于B种群。两个种群下颌骨形态存在差别,有5项参数达到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结论两个昆明小鼠种群的遗传距离相近,存在微弱的遗传分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俞靓[9](2014)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本氏针茅种群分化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氏针茅(Stipa bungeana Trin.)又名长芒草,是一种喜暖旱生丛生禾草,属于禾本科(Gramineae)针茅属(Stipa L.)无毛芒组(Sect. Leiostipa Dum)。本氏针茅在黄土高原地区野生资源丰富,是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其抗旱性强,生态可塑性大,自然恢复和水土保持能力强,对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调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本氏针茅自然种群生态分布的基础上,通过对4省(区)收集到的14个不同种群的280个单株进行干旱适应特性、养分组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来揭示区域本氏针茅群落在黄土区的空间分异规律及种群分化的原因,为本氏针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本氏针茅在黄土高原北纬33°48′~38°06′,东经105°01′~109°45′,海拔高度430~2081m的森林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均有分布。群落种类组成和优势种表现出地带性变化:在生境条件较好的地方,群落种类组成较为复杂、种类较多,优势度明显;在生境条件较差的地方,群落种类组成简单、种类较少,优势度下降。伴生植物多为草本,少数为藤本和乔灌木。此外,其种群结构不合理,主要依靠种子繁殖和自身分蘖两种方式进行更新;在生境严重破坏的地区,本氏针茅个体数量及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不同本氏针茅种群间叶绿素和丙二醛含量能反映生境的干旱程度;保护酶活性在种群间的变化无规律可循;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在同一种群内存在“互补”现象;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多数指标间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且与生境的变化趋势不一致;利用UPGMA法对其构建的各种群间聚类关系图不能反映出种群间实际地理距离和生境的相似性;抗旱性强弱总体趋势表现为水分条件越差抗旱性越强。(3)不同本氏针茅种群间叶片C、N、P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8.07~52.90%,1.14~2.25%和0.17~0.37%,平均值分别为50.14%,1.71%和0.25%,养分含量大小为C>N>P;叶片C:N、C:P、N:P的变异较大,变化范围分别为21.33~45.20,156.24~284.36和4.32~9.75,平均值分别为30.29、204.59和6.86;C含量与N、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N含量与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叶片养分含量受年均温的影响变异性较大,与纬度的相关性很小。(4)利用SRAP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筛选的15对SRAP引物组合对280个单株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扩增,共扩增出505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03条,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9.60%。15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387条可统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72条,多态性位点比率(PPB)为96.12%。两种分子标记检测到Nei’s基因多样性(H)在种群水平上分别为0.0842和0.0822,在物种水平上为0.2028和0.2070。在种群水平上的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289和0.1255,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信息指数为0.3292和0.3353。基于两种分子标记Nei’s基因多样性估算的遗传分化系数Gst(0.5788和0.6301)表明本氏针茅种群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分化,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有限(0.3639和0.3290)。基于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遗传分化系数(0.6084和0.6257)结果与Nei’s遗传分化系数基本一致,均显示本氏针茅的遗传变异主要分布在种群间,种群内的变异相对较小。两种分子标记的Mantel检测结果也无显着相关性。海拔梯度、年均温之间和年降水量对本氏针茅各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大。总之,不同本氏针茅种群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与变异现象。其种群内分化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丰富的DNA遗传变异是其生理生化变异、抗旱性反应、养分分配的遗传基础;分布特性是其长期适应环境变异,不断积累遗传变异的外在体现。本氏针茅种群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种子萌发率低,自然更新差;二是人为开发利用和生境破坏使其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因此,需要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加强人工繁育等有效合理的保护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4-01)
韩光杰,罗光华,张志春,王利华,杨琼[10](2013)在《中国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AFLP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AFLP标记对中国11省13个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以揭示不同区域种群间遗传分化,为建立较准确的二化螟发生区划及区域治理对策提供新的依据。选取3对引物,共扩增出44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386,多态性比率为86.8%。种群间分化系数(Gst)为0.74,基因流仅为0.176;13个地理种群间遗传一致度较高,均大于0.67。遗传距离聚类分析表明,二化螟13个地理种群可区分为4类,其中淮北平原类(赣榆、阜宁、阜南)、东南山区类(鄞县、闽侯)、荆湘川类(荆州、邵阳、德阳)叁类种群分别具有较一致的地理气候特征或相对较近的距离。研究还表明,与其他测试种群的遗传距离普遍较大、相对孤立的地理种群,其聚类结果有一定的随机性,因此,取样点较多、且样点分布较均匀的聚类分析结果才有较高可信度。(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种群遗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陕西省榆林市是东方蜜蜂分布的北部边缘。为了研究分布在边缘区域的东方蜜蜂,在黄土高原生境下种群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规律,我们利用38个东方蜜蜂微卫星位点,对榆林市7个样点共390群东方蜜蜂,开展全面的种群遗传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分布在榆林市的东方蜜蜂发生了种群遗传分化,形成了靖边种群、绥德-清涧种群、佳县-吴堡-榆阳-神木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榆林市东方蜜蜂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榆林市南部样点多样性水平相对于北部样点丰富。生境破碎和小种群可能是造成榆林市东方蜜蜂遗传分化与遗传多样性低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遗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杨顺义,周兴隆,陈露露,张新虎,杨航宇.甘肃省二斑叶螨地理种群的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8
[2].陈道印,刘新宇,高宝国,周姝婧,朱翔杰.陕西榆林东方蜜蜂微卫星DNA种群遗传分析[J].中国蜂业.2018
[3].赵娜.伯氏肩孔南极鱼的种群遗传分析和南极鱼亚目的系统进化[D].上海海洋大学.2018
[4].朱国芬,鲍伟东,胡严,史洋.北京地区东方铃蟾种群遗传分析[C].第十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7
[5].李停.翘嘴鲌雌核发育诱导条件优化及种群标记遗传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
[6].郭慧萍,周姝婧,朱翔杰,徐新建,于瀛龙.秦巴山区中华蜜蜂种群微卫星DNA遗传分析[J].昆虫学报.2016
[7].王雅婷.引种地与自然分布区高山榕小蜂(Eupristinaaltissima)种群遗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
[8].韩喜彬,王立辛,苏玉虹,巴彩凤.应用微卫星和下颌骨形态分析法对不同昆明小鼠种群进行遗传分析[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4
[9].俞靓.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本氏针茅种群分化的遗传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0].韩光杰,罗光华,张志春,王利华,杨琼.中国二化螟不同地理种群的AFLP遗传分析[J].应用昆虫学报.2013
标签:二斑叶螨; mtDNA-COI基因; 种群遗传; 地理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