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论文-郭美华

孟子告子上论文-郭美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孟子告子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孟子,生之谓性,白之谓白,普遍性

孟子告子上论文文献综述

郭美华[1](2018)在《认知取向的扬弃——《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疏解》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人自身的真实存在来理解人的本质,需要克服认知主义的错误。对于《孟子》中极为重要的"生之谓性"之辨,传统上充满了分歧。理学之朱熹,心学之牟宗叁,都认为孟子否定了"生之谓性"说。心学主流与气学派都肯定"生之谓性"这个命题本身,即认为人的现实生存活动造就人的本质。"生之谓性"的本义恰好区分于"白之谓白"的理解,后者是一种基于认识论的普遍主义执取,而前者注目的则是生存论的切己之行。行动或行事的具体活动,是孟子论性的起点和归宿。孟子言性,一方面关注普遍性的担保问题,另一方面更突出个体性的生命践行。(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甘祥满[2](2018)在《性善说的困难——以《孟子·告子上》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与告子有过数次辩论,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孟子道性善,以为人性先天地、普遍地是善的,但在论证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杞柳之辩、湍水之辩中,孟子说明了人性的自然性,但未能证明自然的何以必然是善的;在"生之谓性之辩"中,孟子分辨出"人性"之不同于"物性",但人之性何以必然是道德性,孟子也未能充分证明。孟子的性善说,道出了人性善之可能,但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人性恶之不可能。而在"仁义内外之辩"中,孟子的困难在于无法排除一种"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的义之可能。(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刘伟[3](2017)在《人性之为本性的名学释证——对《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之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生之谓性"的论辩,是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之论辩中最为核心的一章。作者通过对此章的解读,试图表明:一,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论辩,有着深刻的名学背景;二,告子通过"白"色的比喻,将人性理解为人们可以感知的外在属性;叁,孟子反对"生之谓性"是在"白之谓白"的意义上反对告子;四,孟子对于"性"的理解更接近本性(或自性),而非属性;五,生长揭示事物的本性。(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7年04期)

郭美华[4](2013)在《道德与生命之择——《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疏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生命哲学角度来理解《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舍生取义"显示的是经过想象性故事情境以获得道德纯粹性体验。它并不突出抽象的普遍原则与先天道德本体,而是强调了在心事相融的具体行事活动中主体的能动选择及其自由行动,乃是生命存在的真正道德性所在。道德与生命并不处在一种简单的对峙中,相反,生命本身构成了道德自身道德性的基础,二者统一融摄于生命及其更好的绵延展开过程中。(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13年06期)

鲁鹏一,于志勇[5](2010)在《《孟子·告子上》前八章述论——从牟宗叁与信广来的诠释出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孟子人性论的经典文本《孟子·告子上》之前八章,主要从牟宗叁先生与信广来先生的诠释出发,通过解读文本自身,梳理出孟子讨论之脉络,并作进一步的讨论。具体来说,前五章是基于仁义而对性善做的应然性辩论,从而把性与仁义沟通起来,解释为什么说性是善的;后叁章则正面讨论心而把实然状态呈现出来,以说明良心之本有,解释性如何能够是善的;这两部分就构成了理解孟子人性论之基础材料。这样就较融贯地解释了孟子之思路——虽然会加入一些预设,也存疑了一些问题。进一步有两点讨论:第一,从方法论上,可以采取基于文本的理学分析方法,这与牟先生与信先生的方法有所不同。第二,由此方法,可以看到现有研究对孟子此部分的解释还远远不够,对于性与仁义、性与心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理论发掘才能讲清楚。(本文来源于《齐鲁文化研究》期刊2010年00期)

杨丽[6](2009)在《《孟子·告子上》的道德教育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的教育思想在《孟子·告子上》中有非常集中的反映。《告子上》的主题是对人性本善的讨论和证明。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成为他人道学说和王道理想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本文认为,《孟子·告子上》用二十章的篇幅,主要谈了以下叁个问题。(本文来源于《新课程(综合版)》期刊2009年12期)

孙芳[7](2009)在《孟子《告子上》节选——对比与分析不同的翻译译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的这篇《告子·上》笔者对两个版本的译文来进行翻译对比分析。而笔者分析的标准是依据严复所提出来的"信达雅"叁原则。(本文来源于《科技风》期刊2009年21期)

鲁鹏一[8](2008)在《心性与工夫》一文中研究指出心性论是传统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因其内在性、形上性与现代社会形成强烈的张力,现在学界很少正面讨论心性问题了。但要想基于中国文化自身的脉络来讨论能够回应时代问题的中国哲学,心性是必须超克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讨论儒家心性论的重要文献《孟子·告子上》,在分析前贤诠释之得失的基础上,尝试用新的诠释理路来解读此文本,以求较好的理解孟子心性论。《孟子·告子上》共二十章,大致分叁部分,前五章讲性善、仁义内在,这是基础的出发点;第六、第七章讲以心论性、心之同然,这是道德之证明;第八章后讲工夫实践,这涉及现实层面的问题。本文基于此叁部分,讨论了四位现代学者的诠释。牟宗叁先生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有,那么定然的性善;性是客观性原则,落实下来则是心,通过心的呈现就可以看到真实的性善;在工夫实践上,心时时提省发用即能成就道德,对于现实领域则要良知的自我坎陷。李明辉先生以伦理学来解读孟子,详细论证了孟子是自律伦理学,那么性自然是善的;比较四端之心与康德的道德情感,认为道德主体(本心)是理(仁义礼智),也是情(四端之心),理清心、性、情之关系;并且从隐默之知出发,梳理了孟子道德思考的论证过程。杨泽波先生以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在内心结晶而成的伦理心境来解释本心的来源,以此来说明性善;进一步,认为性是欲性、智性、仁性叁分的形态,以欲性解释生之谓性层面,以仁性解释孟子所讲之性,但孟子缺了智性,这就不够充分;对于工夫,强调仁性的实践力量。袁保新先生认为孟子为建立仁义的内在人性根基,提出性善说,对治“即生言性”的路子;对心,以海德格尔的存有论为基础,解释为人所特有的领会、诠释自我的可能性,也是“在世存有”;工夫论上,认为新儒家的心性论不能很好的解释科学。分析四位的诠释:牟、李从形上的道德出发,会有两界之困难,而杨氏、袁氏的理路与孟子不相应。因此我们回到孟子的文本,认为孟子是以自我自律来讲性善、仁义的,并没有设定一超越的性。进一步的展开需要心性分析,这不能是心体、性体的本体论讲法;本文作了一个简单的思想实验,分析了初始状态的人如何形成自我、知性、理性,如何在实践领域中有道德,并因为自然的因果序列而有幸福的领域。在工夫论上,自我能够向上的同时追求知性与道德,不会有良知坎陷的上下张力。基于这样的理路,我们重新诠释《孟子·告子上》。前五章是根据自我之自主自律而判断人性即仁义,不能由任何别的地方讲人性;反过来,仁义必须内在于主体,不能从对象上讲仁义。这是明确的自律道德,不需要把孟子所讲之性理解成超越之性。第六、第七章是反驳“有性善,有性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这两种人性论的。对前者,通过心、性、情、才之不同层面的分析说明了人之不善并不是性不善;对后者,以同类者相似说明心之普遍性,且理义悦心。这两章讲到心,需要具体的心性分析才能理清复杂的心灵活动,从形面上的心体、性体出发是不能做到的。第叁,对于工夫,要从自我之初始状态出发,基于心性分析所展开知性、道德、幸福各领域之主体、动力、原则,从下到上一步步去做即可,这样不会有在两界系统下做工夫所无法避免的上下张力之困难。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思路,从而更好理解孟子心性论。(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8-04-10)

丁四新[9](2006)在《世硕与王充的人性论思想研究——兼论《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所述告子及两“或曰”的人性论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性问题上,告子属于“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更近于扬雄“性善恶混”论,而与世硕、王充的观点不类;“有性善,有性不善”,则与世硕、王充“人性有善有恶”的主张相同。世硕诸儒与王充,在本性问题上观点是相同的。第一种人性主张,属于“性一”之论;最后一种,则非。因此主张“性一”的竹简《性自命出》(《性情论》)篇,不属于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和世硕这帮儒者的作品。(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06年05期)

孟子告子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孟子与告子有过数次辩论,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孟子道性善,以为人性先天地、普遍地是善的,但在论证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杞柳之辩、湍水之辩中,孟子说明了人性的自然性,但未能证明自然的何以必然是善的;在"生之谓性之辩"中,孟子分辨出"人性"之不同于"物性",但人之性何以必然是道德性,孟子也未能充分证明。孟子的性善说,道出了人性善之可能,但不能从理论上说明人性恶之不可能。而在"仁义内外之辩"中,孟子的困难在于无法排除一种"合乎道德"而非"出于道德"的义之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孟子告子上论文参考文献

[1].郭美华.认知取向的扬弃——《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疏解[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甘祥满.性善说的困难——以《孟子·告子上》为中心[J].船山学刊.2018

[3].刘伟.人性之为本性的名学释证——对《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之解读[J].人文杂志.2017

[4].郭美华.道德与生命之择——《孟子·告子上》“鱼与熊掌”章疏释[J].现代哲学.2013

[5].鲁鹏一,于志勇.《孟子·告子上》前八章述论——从牟宗叁与信广来的诠释出发[J].齐鲁文化研究.2010

[6].杨丽.《孟子·告子上》的道德教育内涵[J].新课程(综合版).2009

[7].孙芳.孟子《告子上》节选——对比与分析不同的翻译译文[J].科技风.2009

[8].鲁鹏一.心性与工夫[D].山东大学.2008

[9].丁四新.世硕与王充的人性论思想研究——兼论《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所述告子及两“或曰”的人性论问题[J].文史哲.2006

标签:;  ;  ;  ;  

孟子告子上论文-郭美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