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古代杂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鲁迅,杂文,古代文化
古代杂文论文文献综述
樊卓[1](2019)在《鲁迅杂文的古代文化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一生着作颇丰,他的作品中杂文占了很大比重。他以杂文为武器,或直言或讽刺,揭露弊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进行了一次大的重新审视。虽然鲁迅批判中国古已有之的文化,但他却生于斯,长于斯,从小接受的古代文化教育已经融入他的血脉,表现在了他的杂文结构和内容思想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鲁迅对古代文化的心态是微妙的:一方面,他的部分武器来源于古代文化,另一方面,他的部分敌人衍生于古代文化。所以,鲁迅对古代文化的批判的性质是中国文化对自身的审视与调整。当下,我们要把握好中国文化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与各国文化交流碰撞,如此才能更好地完成这场自上世纪初开始的中国文化对自身的审视与调整。(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9年11期)
王先勇[2](2017)在《古代“杂文”含义演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杂文"一词,自在《后汉书》中出现,就是作为文章中的一类,而并非一种文体。随着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的时代变化,杂文的含义从以骈文为主到以散文为主,最后形成了不分骈散的文体分类含义。虽然每个时代对"杂文"的含义多少都存在差异,但就文集的编纂来看,"杂文"一直在实际文章分类中,有保持稳定含义的一面,即将新出现和旧有文体中作品少的文章归为一类,称为"杂文"。因此,古代"杂文"只能看作一类文体,而不能将其看作一种文体。(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观念的背景与特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五辑)》期刊2017-12-01)
党圣元,任竞泽[3](2010)在《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杂文名称内涵复杂,这不但表现在杂文之"杂"上,而且杂文之"文"也义域广泛。杂文从文类泛称到文体专称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使得其命名方式和分类特征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矛盾和困惑。作为文体专称意义上的杂文是在宋明总集的编纂过程中定型的,基础是以唐宋八大家为主的古文杂文创作,而编选体例和文类设置上则与《文选》和《文心雕龙》有很深的渊源。中唐以降,古文中杂文在内容功能、语言风格、表现方式以及题目篇幅上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0年06期)
吴康[4](2009)在《民国检查制度与古代“文字狱”——鲁迅杂文研究之叁》一文中研究指出鲁迅从他刻骨铭心的在世生存描述了一部严密而残酷的现代检查制度的"文网史"的生成,并由此看到其与中国专制统治史尤其是清代"文字狱"的承继关系,乃是专制统治者为宰制民众的心所创立的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制度,使知识者不敢言说、无法言说或沉溺于歌功颂德的奴隶生存中,在历史上造成了一个沉默的"无声的中国"。(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09年01期)
莫顺斌[5](2008)在《中国古代杂文理论概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杂文创作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但是理论研究较为贫乏。本文从杂文的概念、功能、创作主体、审美机制、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古代杂文的理论研究做了简要的回顾和评析。(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期刊2008年05期)
莫顺斌[6](2007)在《略论古代“杂文”之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古代杂文,历史悠久,作品丰富,形式多样,除了"杂文"之外,"杂着"、"杂说"都曾经被古人视为杂文;"杂文"、"杂着"、"杂说"等几种文体的内涵与外延与现代杂文虽然不能等同,却也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07年07期)
谌东飚[7](2007)在《《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史记》中的“论赞”,充分地展示了作者的个性;它的内容无所不包;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它使用的语体是“议论而兼叙述”;体制短小,灵活多变。这些特点对古代,特别是唐以后的杂文文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云梦学刊》期刊2007年01期)
谌东飚[8](2005)在《论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少古人对杂文的内涵和外延有过一定程度的揭示,但很不全面。纵观古代有关杂文的思想资料和绵延数千年的创作实践,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杂文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4期)
江源[9](1995)在《“通变论”与古代杂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杂文创作,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一方面要善于继承和借鉴前代文艺的优良传统和优秀成果,一方面更要努力对前代文艺有所突破和创新.创新离不开继承和借鉴,继承和借鉴是为了创新.文艺创作,只有在不断继承、借鉴和创新的矛盾运动推动下才能持续向前发展.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的通变论,就是专门探讨和论述文艺创造继承、借鉴和创新问题的.通指文艺创作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经验和规律;虽然各(本文来源于《宜宾师专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江源[10](1995)在《“意境论”与古代杂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杂文创作,同其他文艺创作一样,由生活而为艺术,客观事物先要在创作主体的观念中构成意象活动,然后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将意象外化为具体的艺术形态,也就是说,要经历由物象而意象再到艺术具象的嬗变过程.意象,即主体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或者说是主体情意对客观物象的加工改建,客观物象对主体情意的同化吸收.意象活动的丰富性和物质手段外化意象的灵活性,决定了艺术具象类型及其审美特征的多样性.一般说来,文艺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具象都是客观物象的美学表现,具有通常的美学特征.不过,某些作品在创造艺术具象的过程中,由于意象活动异于寻常,例如采用了象征、联想、暗示等思维方式,物质手段外化方式巧妙,例如充分利用了语言蕴涵的多义包容性,这样创造出的艺术具象,便不仅具有通常的美学特征,还能拓展出作品实际艺术具象之外,可意会而难予实指的另一意象生存空间,从而突破(本文来源于《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5年01期)
古代杂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古代"杂文"一词,自在《后汉书》中出现,就是作为文章中的一类,而并非一种文体。随着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的时代变化,杂文的含义从以骈文为主到以散文为主,最后形成了不分骈散的文体分类含义。虽然每个时代对"杂文"的含义多少都存在差异,但就文集的编纂来看,"杂文"一直在实际文章分类中,有保持稳定含义的一面,即将新出现和旧有文体中作品少的文章归为一类,称为"杂文"。因此,古代"杂文"只能看作一类文体,而不能将其看作一种文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代杂文论文参考文献
[1].樊卓.鲁迅杂文的古代文化渊源[J].汉字文化.2019
[2].王先勇.古代“杂文”含义演变探析[C].中国文学观念的背景与特质——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四十五辑).2017
[3].党圣元,任竞泽.论中国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J].江海学刊.2010
[4].吴康.民国检查制度与古代“文字狱”——鲁迅杂文研究之叁[J].中国文学研究.2009
[5].莫顺斌.中国古代杂文理论概说[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
[6].莫顺斌.略论古代“杂文”之名[J].传承.2007
[7].谌东飚.《史记》论赞对古代杂文文体的影响[J].云梦学刊.2007
[8].谌东飚.论古代杂文的文体特征[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9].江源.“通变论”与古代杂文[J].宜宾师专学报.1995
[10].江源.“意境论”与古代杂文[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