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哲学维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和谐共生,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生态哲学维度论文文献综述
田宝祥[1](2018)在《十九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探析——基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诠释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在价值上、认知上最为契合。以儒家"天人合一""生生不息"与道家"天人一体""道法自然"诸观念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不但能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撑,而且可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这一主体之"两翼",配合其发展出更为深刻、更切近中国文化土壤的生态伦理思想。(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王学军[2](2017)在《先秦道家生态哲学的内生逻辑与理论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道家哲学本质上是我国本土自发产生的古典生态哲学。先秦道家生态哲学内生逻辑的出发点是基于对万物"同源性"的认识,生态平等观、天人合一观、道法自然观、"知足""知止"的开发观、"少私寡欲"的消费观都是这一认识衍生的结果,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先秦道家生态哲学有宇宙时空、社会秩序、个人存在叁个维度。先秦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时空的起源与中心,外显为天道(自然秩序),天道是万物存在、运行的价值来源与最终依据;社会秩序的构建及运行应当符合天道,无为而治方能和谐、均衡、稳定、长久;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超越与自由,人可以通过内心体悟来达到天人未分的自然状态,从而摆脱物质与欲望的奴役。(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7年08期)
张圆圆[3](2016)在《生态哲学视阈下刘禹锡天人观的多维度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态哲学视阈下,刘禹锡的天人观体现在其对民俗成因、天命观根源和人类历史变因的探究中,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对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认识。刘禹锡认识到外在环境的恶劣与人的认识、实践能力的有限性是民俗信仰巫术的原因,而天命观的产生及流行也是出于人对外在环境的依赖与无措。他承认天不干预人类社会,但同时也强调天与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其所谓"天与人交相胜",既说明空间上人化与荒野的对立、人类文明与野蛮的不同,也包含历史维度上自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循环交替。尽管刘禹锡的天人观高扬了人的作用,但也认为人类所建的秩序不是以人类独大去欺凌弱小,而是要以人类的是非判断力改善原始野蛮的状态。(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彭立学,张月梅[4](2015)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研究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生态思想的总体价值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几个维度。(本文来源于《长春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张迪[5](2015)在《罗尔斯顿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维度与当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是一个走向荒野的哲学家,是哲学家中的行动派。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罗尔斯顿的生态哲学思想诞生以来,学界关于他的思想的研究就不曾停止过。文章在梳理罗尔斯顿主要生态哲学思想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维度进行重点阐述,并结合我国生态哲学实践发展现状,从国内生态哲学理论发展,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及生态教育普及等方面揭示其当代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杜颜男[6](2015)在《佛教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维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是世界叁大宗教之一,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讲究自内证觉悟。佛教的基本思想,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叁界六道、叁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建立了独特的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这就是佛教的生态思想。“缘起”一词的含义,是指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而成的,不是孤立的存在。从缘起论出发,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不变的本质,只是相对的存在,佛教称此为“空”。佛教对人我执的破除,否定了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命存在的实体性,打破了生命主体自身的优越感和在世界中的优先性,是对一切范围的自我中心论的批判。无情有性,珍爱自然,这是佛教自然观的基本精神。佛教生命观的基调是众生平等,生命轮回。佛教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相比较,既存在共同点,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观是人这一主体对自然的看法,既然是人这一主体的观点,那么对自然观的解析就需要从人的主观维度来研究。佛教的无情有性、珍爱自然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对自然价值的肯定有着一致之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强调,生命存在是生命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佛教中用“缘起”来阐释生命,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联系是普遍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生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这种观点在佛教中也能找到蕴含。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的关爱生命及动物保护观念可以从佛教的生命观思想中提取思想资源。佛教的生态伦理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参与自然演化的一部分;人不是绝对的实体存在,而是缘起关系的存在;人与自然万物是平等的,要尊重自然;人要有积极向上的自觉,要有道德操守,为完善生态做贡献。在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看来,生态伦理观研究的是生态环境中人类的伦理道德问题,它要求人类既要关注和追求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也要尊重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还要在发展生产、提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更加合理、科学地对待自然,保护环境,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地球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5-03-05)
韦志芬[7](2014)在《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其中的两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重要的维度。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两个重要的维度是我们科学认识自然、认识实践、认识科技、认识生态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寻求解决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针。(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杜颜男,李世雁[8](2014)在《佛教生命观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维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的生命观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相比较,既存在共同点,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强调,生命存在是生命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佛教中用"缘起"来阐释生命,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联系是普遍性"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生命观认为生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结合,这种观点在佛教中也能找到蕴含。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关注的关爱生命及动物保护观念可以从佛教的生命观思想中提取思想资源。(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4年34期)
吕文林,丁丹丹[9](2014)在《论邓小平生态哲学思想的叁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从哲学高度思考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本文主要将其概括为叁个方面,即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思想;尊重客观规律,根据国情制定生态文明建设长远规划的思想;坚持走群众路线,依靠法制和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重温邓小平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期刊2014年03期)
王匡[10](2014)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德性问题的生态哲学维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德性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源自个体道德观,是人的语言、行为、生活态度的总和。以生态哲学维度审视德性,可以将其划分为正德性和负德性。正德性是一种对“善”的追求并理性实践的优良品质,是生态的生活态度。而负德性以个体利益为行为准则,否定个体与整体的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德性与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性决定个体的行为方式,法律则是社会共同体的行动准则,二者有着共同的渊源——道德规范,二者又有着共同的目的——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无论是负德性的泛滥还是违背法律的行为,终将遭到相应惩罚。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德性的典型代表,是绝对利己主义的负德性与合理利己主义的正德性。绝对利己主义的负德性导致当事人家庭生态系统失衡,同时导致自身生态位发展受限。合理利己主义的德性传递的是正能量流动,同时达到自身内在生态与外在生态的和谐。企业法人也具有绝对利己主义的德性。刑事诉讼中当事人德性的典型代表,是绝对利己与损人不利己主义的负德性。社会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这种负德性形成的重要原因。绝对利己主义德性的犯罪主体在犯罪过程中不仅影响外在生态系统,更改变了自身内在生态系统。损人不利己的德性主体其自身精神生态处于严重失衡状态。有些刑事犯罪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法律不仅予以人身、财产上的处罚,还处以恢复生态的处罚。法律对这些人的审判,是一定时间内对被惩罚者生态位的限制。(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4-01-01)
生态哲学维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先秦道家哲学本质上是我国本土自发产生的古典生态哲学。先秦道家生态哲学内生逻辑的出发点是基于对万物"同源性"的认识,生态平等观、天人合一观、道法自然观、"知足""知止"的开发观、"少私寡欲"的消费观都是这一认识衍生的结果,有自然主义的倾向。先秦道家生态哲学有宇宙时空、社会秩序、个人存在叁个维度。先秦道家认为,"道"是宇宙时空的起源与中心,外显为天道(自然秩序),天道是万物存在、运行的价值来源与最终依据;社会秩序的构建及运行应当符合天道,无为而治方能和谐、均衡、稳定、长久;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的超越与自由,人可以通过内心体悟来达到天人未分的自然状态,从而摆脱物质与欲望的奴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哲学维度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宝祥.十九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理念探析——基于中国古代生态哲学的诠释维度[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王学军.先秦道家生态哲学的内生逻辑与理论维度[J].理论月刊.2017
[3].张圆圆.生态哲学视阈下刘禹锡天人观的多维度诠释[J].广西社会科学.2016
[4].彭立学,张月梅.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维度[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
[5].张迪.罗尔斯顿生态哲学思想的实践维度与当代启示[J].武夷学院学报.2015
[6].杜颜男.佛教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维度解读[D].沈阳工业大学.2015
[7].韦志芬.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其中的两个维度[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
[8].杜颜男,李世雁.佛教生命观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维度解读[J].科技视界.2014
[9].吕文林,丁丹丹.论邓小平生态哲学思想的叁个维度[J].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4
[10].王匡.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德性问题的生态哲学维度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