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晋佛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经,词语,辞书,编纂
西晋佛经论文文献综述
陈春风,张涛[1](2008)在《中古佛经词语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上的价值——以西晋竺法护译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古汉译佛经是汉语词汇史研究和辞书编纂的重要语料,本文以西晋时代竺法护的译经为例,从收词、书证、义项、释义等五个角度,展示中古汉译佛经在汉语辞书编纂方面的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求索》期刊2008年08期)
黄红蕾[2](2008)在《西晋佛经中的双宾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宾语,作为述宾结构的一个重要类型,向来受到学界普遍关注,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对中古阶段很少涉足,尤其是重要的语言过渡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双宾语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通过对240万余字的西晋佛经语料进行考察,对其中出现的双宾语及其与之相关的结构,做了详尽的统计和分析。在240万余字的佛经文献中,共有双宾动词72个,用例737个,出现频率为0.31个/千字。其中,单音节动词49个,双音节动词23个。依据双宾结构语义特征的典型程度,将双宾语分作四小类:给予类、取得类、告示类和称谓类。其中给予类和取得类最多,告示类其次,称谓类最少。结合动词配价理论归纳了双宾动词的特征及其与两个宾语的关系,提取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语义和语法特征和音节特点。我们发现,双宾动词总是和施事、与事、受事叁个语义相联系。在施事、与事、受事叁个成分中,生命度由高到低呈递降趋势,可以表示为:施事﹥与事﹥受事。和直接宾语比较而言,间接宾语具有生命度低、定指度低、语义抽象、音节较多、结构形式较复杂等特点。这是由于直接宾语所处的语序位置以及动词与直接宾语之间的语义关联造成的。直接宾语位于句尾,必然承载着大量信息,是语义重心和信息焦点。从句型看,西晋佛经中双宾结构以及相关句型在继承了上古和两汉、叁国时期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其语法和语义特点,我们将这些句型分为双宾结构、准双宾结构和相关结构进行分析。其主要句型有:(1)双宾结构:A.V-O_1-O_2;B.V-O_2-O_1;(2)相关结构C. V+于+O_1+O_2;D. V+O_2+于+O_1;E. V+O_1+以+O_2;F.从+O_1+V+ O_2;G. O_1+S+V+O_2;H. O_2+S+V+O_1;I.以+O_2+V+O_1;J.以+O_2+V+于+O_1;K. V_1+O_2+V2(与)+ O_1;L. V-与+ O_1+O_2。其中,我们对K和L两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K式是受当时复杂谓语的影响,产生于连动式,最迟在西汉时已产生;L式产生于西晋时期,是从K式经过省略和类推两个过程发展而来,其中“V”和“与”的关系并不如前人所言是两个动词,而是准双音复合动词。(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8-05-01)
聂志军[3](2007)在《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连用情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对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的连用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刘长庆,王桂琴[4](2006)在《论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从东汉到西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特点呈现出多层面性。从翻译主体来看,译经者主要是外来僧人或者久住中国的外籍后裔,汉地僧人或居士参加很少,且多从事辅助工作,翻译往往全凭口授;从翻译行为来看,这一时期的译经多属个人行为,没有得到政府的直接支持;从翻译方法来看,汉末基本采用直译法而偏于“质”,叁国时期,基本采用删繁就简、尽量适应当地文化的意译而偏于“文”,西晋时期再予纠正而采用直译,译文偏于更高层次的“质”;从译文受到目的语的影响来看,佛经翻译深受道家思想影响;从译经者的素质来看,他们都是从事佛教工作的专业人士,这保证了译文能最大限度地传译原作的思想;随着译经的不断发展,经师们开始对已有的翻译文本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或“重译”(“校译”)或会译或注译。总的看来,早期的佛经翻译尽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系统的翻译理论,但却为以后的佛教翻译在理论上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本文来源于《襄樊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聂志军,唐冬英[5](2005)在《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的用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共时的角度出发,对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的连用情况、“说”的用法进行了语法分类和语法分析,特别是对介词“向”、“为”引进受事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修饰“说”这一当时新出现的用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语言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口语往往先于书面语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6期)
聂志军[6](2004)在《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使用情况及其发展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发展演变情况,重点讨论了“说类词”连用的语法现象,分析了它们连用的语法意义,探究了它们连用时中间插入其它成分的形成原因。特别是对“言”、“曰”这两个“说类词”的虚化现象从形成原因到发展演变作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了初步结论。研究方法上,我们注意形式和意义、描写和解释、佛经语料和中土文献的有机结合。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概述“说类词”的研究现状,提出选题意义,限定研究语料,交代研究语料的来源。第二、第叁部分是正文部分。第二部分讨论了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的使用情况。首先,对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的“说类词”进行分类,对它们的使用频率进行统计;其次,分析了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的“说类词”的连用情况;最后,对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的“说类词”进行语法分析。第叁部分考察了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的发展演变。首先,分析了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连用的形成原因;其次,讨论了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之间插入成分的形成原因;最后,分析了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言”、“曰”语义虚化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西晋佛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双宾语,作为述宾结构的一个重要类型,向来受到学界普遍关注,对古代汉语双宾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先秦时期,对中古阶段很少涉足,尤其是重要的语言过渡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双宾语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通过对240万余字的西晋佛经语料进行考察,对其中出现的双宾语及其与之相关的结构,做了详尽的统计和分析。在240万余字的佛经文献中,共有双宾动词72个,用例737个,出现频率为0.31个/千字。其中,单音节动词49个,双音节动词23个。依据双宾结构语义特征的典型程度,将双宾语分作四小类:给予类、取得类、告示类和称谓类。其中给予类和取得类最多,告示类其次,称谓类最少。结合动词配价理论归纳了双宾动词的特征及其与两个宾语的关系,提取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的语义和语法特征和音节特点。我们发现,双宾动词总是和施事、与事、受事叁个语义相联系。在施事、与事、受事叁个成分中,生命度由高到低呈递降趋势,可以表示为:施事﹥与事﹥受事。和直接宾语比较而言,间接宾语具有生命度低、定指度低、语义抽象、音节较多、结构形式较复杂等特点。这是由于直接宾语所处的语序位置以及动词与直接宾语之间的语义关联造成的。直接宾语位于句尾,必然承载着大量信息,是语义重心和信息焦点。从句型看,西晋佛经中双宾结构以及相关句型在继承了上古和两汉、叁国时期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根据其语法和语义特点,我们将这些句型分为双宾结构、准双宾结构和相关结构进行分析。其主要句型有:(1)双宾结构:A.V-O_1-O_2;B.V-O_2-O_1;(2)相关结构C. V+于+O_1+O_2;D. V+O_2+于+O_1;E. V+O_1+以+O_2;F.从+O_1+V+ O_2;G. O_1+S+V+O_2;H. O_2+S+V+O_1;I.以+O_2+V+O_1;J.以+O_2+V+于+O_1;K. V_1+O_2+V2(与)+ O_1;L. V-与+ O_1+O_2。其中,我们对K和L两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我们认为K式是受当时复杂谓语的影响,产生于连动式,最迟在西汉时已产生;L式产生于西晋时期,是从K式经过省略和类推两个过程发展而来,其中“V”和“与”的关系并不如前人所言是两个动词,而是准双音复合动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晋佛经论文参考文献
[1].陈春风,张涛.中古佛经词语在大型语文辞书编纂上的价值——以西晋竺法护译经为例[J].求索.2008
[2].黄红蕾.西晋佛经中的双宾语研究[D].清华大学.2008
[3].聂志军.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连用情况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
[4].刘长庆,王桂琴.论我国早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从东汉到西晋[J].襄樊学院学报.2006
[5].聂志军,唐冬英.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的用法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聂志军.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使用情况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