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素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产量
磷素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1](2019)在《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且利用率低下的问题,研究膜下滴灌模式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该模式下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4—2015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置0、40、70、100、130 kg/hm~25个磷肥用量,在拔节期、大口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随滴灌进行追肥。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磷素营养、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结果表明:施磷显着影响玉米的产量,在0~10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的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3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利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玉米产量和施磷量的关系得出,2014、2015年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施磷量分别为78.51 kg/hm~2和77.84 kg/hm~2,两年平均为78.18 kg/hm~2。施磷也显着增加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玉米的干物质积累量和吸磷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磷处理条件下土壤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磷素盈余,回归分析表明,施磷量与土壤磷素表观盈余量呈极显着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依据该方程求得,2014和2015年土壤磷素持平时施磷量分别为89.03 kg/hm~2和62.20 kg/hm~2,两年平均为75.61 kg/hm~2。施磷对玉米磷肥利用效率有显着的影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磷肥偏生产力、磷肥农学效率呈显着下降趋势,P100处理的磷肥当季回收效率两年均与P40处理无显着性差异,而显着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量、磷肥利用率及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最佳施磷量范围75.61~78.18 kg/hm~2,可提高产量,并能维持土壤磷素表观平衡,保证磷肥的高效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简红忠,杨小敏,王琳,高鹏,姚远[2](2019)在《磷肥施用对汉中盆地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汉中盆地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两种磷肥施用方式(B:全作底肥;T:全作追肥、分蘖期50%、孕穗期50%)和4个磷肥施用梯度(P0:0 kg·hm~(-2),P1:45 kg·hm~(-2),P2:90 kg·hm~(-2),P3:135 kg·hm~(-2),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磷肥肥料效应以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着提高水稻产量,施磷量在0~45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TP1处理(45 kg·hm~(-2) P_2O_5全部追施),实际产量增幅最大,为19.0%,该处理磷肥贡献率、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四个指标也表现为最高;施用45 kg·hm~(-2) P_2O_5,水稻收获后土壤含磷量略有下降,但土壤磷素平衡值表现为盈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上升,土壤磷素平衡值随之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磷肥肥料效应及土壤磷素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在土壤背景值>20 mg·kg~(-1)时,磷肥施用量减少至常规施肥量的50%,并全部追施,为该区域最适宜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本文来源于《陕西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侯云鹏,王立春,李前,尹彩侠,秦裕波[3](2019)在《覆膜滴灌条件下基于玉米产量和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适用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东北半干旱区覆膜滴灌玉米生产中大量施磷导致的效率低与环境风险增大问题,通过3年定位试验,系统研究了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供磷能力的影响,为该区域玉米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5—2017年在吉林省半干旱玉米主产区(乾安县)布置定位田间试验。共设6个磷肥用量处理,分别为0(P0)、40 kg·hm-2(P40)、70 kg·hm-2(P70)、100 kg·hm-2(P100)、130 kg·hm-2(P130)和160 kg·hm-2(P160),测定指标包括玉米产量及其构成、成熟期植株磷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并计算作物吸磷量、磷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作物系统的磷素表观平衡状况。【结果】施磷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增幅依次为6.2%—21.2%(2015年)、9.0%—20.6%(2016年)和12.9%—30.3%(2017年),3年平均增幅为9.2%—23.9%,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磷增加了穗粒数、百粒重和收获指数。玉米产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以P100处理玉米产量最高。磷素表观回收率和磷素偏生产力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磷素农学利用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先升后降。与不施磷肥相比,随磷肥用量和施磷年限的增加,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P100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试验起始时土壤有效磷含量相近。连续种植3季玉米后,P0、P40和P70处理土壤磷素表观平衡值均表现为亏缺,亏缺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下降;P100、P130和P160处理的土壤磷素表现为盈余,并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将盈余率(x)与磷肥用量(y1)、土壤有效磷含量(y2)、磷肥利用效率(y3)分别进行拟合,当x=0时,磷肥用量为92.4 kg·hm-2,玉米产量为12 497 kg·hm-2,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34.6和28.4 mg·kg-1,磷素表观回收率为24.1%,磷素农学利用率为21.9 kg·kg-1,磷素偏生产力为146.1 kg·kg-1;其结果与最高产量处理(P100)相对应的玉米产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肥利用效率结果相近;以理论盈余率为0时施磷量的95%为置信区间,得出最佳施磷范围在88—97 kg·hm-2。【结论】本研究中磷肥用量88—97 kg·hm-2范围内不仅能获得玉米高产,还能维持土壤磷素平衡,可作为东北半干旱区覆膜滴灌条件下玉米高产与环境友好的磷肥管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0期)
郭智,刘红江,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4](2019)在《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损失与表观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2015—2016年)研究了自然降雨条件下农户习惯性施肥(T1)、减量施肥(T2)及优化施肥(T3)不同施肥模式对太湖流域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流失特征和磷素表观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菜—轮作农田地表径流排水主要分布于强降雨(梅雨季、台风季)集中的水稻生长季,与降雨量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磷素径流流失也集中在水稻季,各处理条件下,其流失量占周年流失总量的比例达74.75%~81.46%。农户习惯性施肥模式(T1)处理条件下,蔬菜季径流总磷平均浓度(0.55mg/L)显着高于水稻季(0.29mg/L),但磷素径流流失量(0.49kg/hm2)却显着低于水稻季(2.13kg/hm~2)。减量施肥(T2)和优化施肥(T3)模式处理可显着降低蔬菜季、水稻季径流磷素浓度和菜—稻周年磷素径流流失量。较T1处理,T2和T3处理显着降低菜—稻周年TP径流流失量分别达22.48%和4 5.66%。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盈余量呈现显着的施肥模式差异和季节差异,周年盈余量高达260.90kg/hm~2,且主要集中在蔬菜生长季(70.63%)。较T1处理,T2、T3处理显着降低周年磷素盈余量达3 8.47%~64.87%(P<0.05)。同时,虽然蔬菜产量在T2、T3处理下均显着下降,但较T2处理,T3处理对蔬菜、水稻及周年产量均无显着影响。可见,菜—稻轮作种植模式下,蔬菜季施用适量生物炭,稻季不施磷具有磷素减排、维持作物稳产和磷素表观平衡的协同效应。(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婉瑕[5](2019)在《OsSULTR3.2调节水稻磷素平衡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磷酸盐转运体负责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磷以及磷在植物体内各器官组织中的分配和转移。在本研究中,我们报导了水稻硫酸盐转运体(Sulfate transporter,Os SULTR)第叁家族中的一个成员Os SULTR3.2在水稻(Oryza sativa)中的功能。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Os SULTR3.2(LOC_Os03g06520)是硫酸转运体家族的成员,开放阅读框(ORF)为1974 bp,编码657个氨基酸,由9个内含子和10个外显子组成。Os SULTR3.2具有12个跨膜区,并且Os SULTR3.2蛋白的氨基端和羧基端都朝向细胞质一侧,其羧基端有一个STAS(Sulfate Transporter and Anti-sigma Antagonist)结构域。2.Os SULTR3.2定位在内质网。在正常水稻营养液中Os SULTR3.2在主根和侧根中的表达模式一致,在根尖表达最强,另外在侧根原基也有表达。Os SULTR3.2主要在根的表皮细胞表达。Os SULTR3.2在叶片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中都有表达,在维管束中主要在木质部表达,且在基部节大维管束的木质部表达。3.对OsSULTR3.2进行硫饥饿和磷饥饿响应分析发现:OsSULTR3.2的表达水平在缺硫条件下受到了显着的抑制,与正常供硫条件下相比,在缺硫20天的时候,Os SULTR3.2在野生型(SSBM)根里的表达水平降低了大约5倍。而Os SULTR3.2的表达水平受到磷饥饿的诱导,随着缺磷处理时间的增加,Os SULTR3.2在野生型根里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在缺磷20天的时候与对照相比Os SULTR3.2的表达水平提高了6倍。但是在phr1 phr2 phr3(phr1/2/3)叁突变体中,Os SULTR3.2缺磷条件下的诱导表达水平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说明Os SULTR3.2在转录水平上受缺磷诱导不依赖于PHR的调控。4.Os SULTR3.2在酵母中具有转运磷酸盐的功能,并且是低亲和的磷酸盐转运体。5.在正常供硫条件下,突变体Ossultr3.2地上部和根中的硫酸盐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分析不同叶片中硫酸盐的含量发现,突变体Ossultr3.2与野生型也没有显着差异。在正常供磷条件下,突变体Ossultr3.2地上部的无机磷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而根中无机磷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着差异;分析不同叶片的无机磷含量发现,与野生型相比,Ossultr3.2老叶中无机磷含量升高。这些结果表明Os SULTR3.2参与磷酸盐在水稻体内的转运。总之,本研究揭示了Os SULTR3.2定位在细胞中的内质网膜上,在水稻根的表皮细胞、叶的木质部表达。q RT-PCR结果表明,Os SULTR3.2的表达受到磷饥饿的诱导。与野生型水稻相比,Ossultr3.2突变体地上部磷含量升高,且无机磷主要积累在老叶中。而Ossultr3.2突变体硫酸盐含量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显着的差异。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Os SULTR3.2在水稻中行使磷酸盐转运体的功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6)
马星竹,周宝库,郝小雨,陈雪丽,高中超[6](2018)在《小麦-大豆-玉米轮作体系长期不同施肥黑土磷素平衡及有效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黑土具有肥力高、养分供应能力强等特点,研究长期施肥措施下黑土磷素的平衡及其有效性变化,为黑土区磷肥的科学施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黑龙江哈尔滨(1979—201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试验包括10个处理,即,不施肥(CK)、氮肥(N)、磷肥(P)、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磷肥(MP)、有机肥+氮磷肥(MNP)和有机肥+氮磷钾肥(MNPK),分析了土壤全磷、有效磷的变化特征和土壤磷素盈亏状况。【结果】长期施用磷肥处理(P、NP、NPK、MP、MNP和MNPK)的黑土全磷、有效磷含量增加;不施磷肥处理(CK、N、M和MN),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随施肥年限的延长而降低。不施磷肥处理的土壤磷素活化系数(PAC)总体呈年际下降趋势,施肥处理为上升趋势;有机肥与磷肥配施处理的PAC整体高于单施化学磷肥处理。在土壤盈余条件下,土壤全磷每盈余100kg/hm~2,P、NP、NPK、MP、MNP和MNPK处理土壤中Olsen-P分别提高1.56、1.45、1.69、0.63、0.53和0.96mg/kg,而M和MN处理的土壤Olsen-P分别降低1.38和1.24 mg/kg。在土壤磷素亏缺状况下,每亏缺磷100kg/hm~2,CK、N处理有效磷分别减少1.83和1.46 mg/kg。【结论】施用磷肥及磷肥与有机肥配施可维持黑土的磷盈余,增加磷的有效性。单施氮肥和有机肥(马粪)会导致土壤磷的亏缺,降低土壤有效磷的含量。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磷肥配合施用能够更加有效地增加磷素活化系数。(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林瑞坤,许修柱,郑朝元,叶德练,张世昌[7](2018)在《福建省平和县蜜柚园磷肥使用现状及土壤磷素平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磷肥施用及土壤磷素状况,对于指导磷肥科学施用,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农户调研和土壤调查的方法,获得369个农户的磷肥施用现状及29个果园的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平和县蜜柚园磷肥施用现状及土壤磷素状况。结果表明:平和县蜜柚园磷肥量平均为P_2O_5 971 kg/hm~2,96%的农户磷肥投入量超过P_2O_5 400 kg/hm~2,磷肥投入量与蜜柚产量无明显相关关系;叁元复合肥和二铵是主要磷素来源;磷肥的平均盈余量为P_2O_5 954 kg/hm~2,不同乡镇间磷肥用量以及磷素平衡状况变异较大,小溪镇和坂仔镇盈余量相对较小;蜜柚园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为639 mg/kg、385 mg/kg、172 mg/kg,不同土壤剖面有效磷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因此,合理控制磷肥用量,选择低磷的配方,减少磷素过量盈余和淋失,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对平和蜜柚产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福建热作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马进川[8](2018)在《我国农田磷素平衡的时空变化与高效利用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农田磷素平衡的时空变化与高效利用途径研究可以为我国磷肥的合理施用、化肥减施以及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等重大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然而,当前已有研究多关注于个别年份或个别地区农田磷素的平衡,对于不同尺度下我国农田磷素平衡的时空变化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利用59956个土壤样品分析了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采用改进的OECD模型对我国农田磷素平衡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磷素高效利用途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农田土壤有效磷时空变化特征从1990年到2012年,我国土壤有效磷含量呈增加趋势,平均土壤有效磷含量从20世纪90年代的17.1 mg L~(-1)增加到21世纪初的33.3 mg L~(-1)。经济作物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急剧增加是导致我国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的主要因素。相对产量时间差异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地区粮食作物相对产量分别增长了2.6%、8.0%、7.2%、4.1%和4.3%,而西北地区下降了3.5%;六个地区中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经济作物相对产量分别下降了3.4%、2.3%、1.0%和3.3%,而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增加了18.3%和3.7%。2.农田磷素的输入、输出与平衡的时空变化在全国水平上,农田磷素输入量从1980年的51.5 kg P_2O_5 ha~(-1)增加到2012年的181.1 kg P_2O_5ha~(-1);化肥磷素是农田磷素输入的主要来源。农田磷素输出量从1980年的40.9 kg P_2O_5 ha~(-1)增加到2012年的84.6 kg P_2O_5 ha~(-1),其中作物移走量约占总磷素输出的95%。农田磷素盈余量从1980年的10.6 kg P_2O_5 ha~(-1)到2012年96.4 kg P_2O_5 ha~(-1)。农田磷素偏因子养分平衡从1980年的76%下降到2003年的43%,然后逐渐增加到2012年的47%。区域水平上,从1980年到2012年,我国农田磷素总输入、输出和平衡量均呈增加趋势;各地区单位面积农田磷素输入、输出和平衡量增加幅度分别依次为:华北>东南>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东南;东南>华北>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从1980年到2012年我国各地区农田磷素偏因子养分平衡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降低幅度依次为:华北>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省级水平上,从1980年到2012年我国各省总的和单位面积农田磷素输入、输出与平衡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农田磷素平衡分析结果表明,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土壤磷素盈余增长量高于种植业和畜牧业共存区,高于以畜牧为主的地区。县级水平上,2008~2010年与2001~2003年两个时段对比表明:我国东北叁省各县单位面积农田磷素输入和输出量处于非常低、低、中等偏下和中等偏上县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处于高和非常高县的比例具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单位面积农田磷素盈余量呈增加趋势。农田磷素偏因子养分平衡趋势为: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3.农田磷素高效利用途径从1980年到2012年我国农田土壤磷素平均累积量为1926 kg P_2O_5 ha~(-1);基于土壤累积磷素的植物有效性,我国农田磷素累积量理论上可满足4.8~12.0年作物生长的需求。提高有机肥还田率,可以大大减少化肥磷素的需求量。养分专家系统是一个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农业生产需求的科学肥料推荐方法。合理的农田养分管理可以减少磷素施用量,提高磷素利用率。综上,鉴于土壤有效磷含量和磷素平衡的时空差异,迫切需要根据不同区域农田磷素养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磷素养分管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俄胜哲,杨志奇,曾希柏,王亚男,罗照霞[9](2017)在《长期施肥黄绵土有效磷含量演变及其与磷素平衡和作物产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的变化过程及其与土壤磷素平衡和作物产量的关系是科学推荐施磷的基础.本文通过设置于黄土高原黄绵土区持续34年(1981—2015)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磷素携出量、土壤磷素平衡、土壤Olsen-P含量的影响及其演变过程,同时对土壤Olsen-P含量与磷素平衡和作物籽粒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用有机肥(M)和不施用有机肥,副处理为不施化肥(CK)、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合施用(NP)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NPK).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和作物类型对磷素携出量和磷素平衡都有显着影响.CK、N、NP、NPK、M、MN、MNP和MNPK处理小麦的磷素携出量多年平均值为8.63、10.64、16.22、16.21、16.25、17.83、20.39、20.27kg·hm~(-2),而油菜为4.40、8.38、15.08、15.71、10.52、11.23、17.96、17.66 kg·hm~(-2),小麦的携出量略高于油菜.土壤磷素盈亏量与磷素投入量呈显着正相关,土壤磷素盈余为零,种植小麦的最小土壤磷素投入量为10.47 kg·hm~(-2),而油菜为6.97 kg·hm~(-2).土壤磷素盈亏量显着影响土壤有效磷的变化过程.长期不施磷的CK和N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随试验年限延长而逐渐降低,年均分别降低0.16和0.15 mg·kg~(-1),而NP、NPK、M、MN、MNP和MNPK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随试验年限的延续而逐渐增加,年均增幅在0.02~0.33 mg·kg~(-1).土壤磷素累积盈亏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不施用有机肥和施有机肥处理可分别用线性模型y=0.012x+9.33和y=0.009x+11.72显着拟合.不施有机肥处理小麦籽粒产量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着正相关,而施有机肥处理两者间的相关性不明显,两者的小麦籽粒产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可以用线性分段模型拟合.小麦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4.99 kg·hm~(-2),油菜籽粒产量虽随土壤速效磷含量增加呈增加的趋势,但相关性不显着,表明在黄土高原黄绵土区,当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14.99 mg·kg~(-1)时,种植小麦应减少磷肥施用量或不施磷肥.(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11期)
郭鑫年,孙娇,梁锦绣,周涛,田旭东[10](2017)在《栽培方式与施磷量对水稻养分累积、分配及磷素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磷肥施用不合理的问题,探索水稻增产与养分高效的磷肥供应与相应的栽培模式之间的关系,以指导该地区水稻生产。通过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的田间试验,研究插秧和直播两种栽培模式下不同供磷水平(P2O50、45、90、135、180 kg/hm2)对水稻产量、不同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累积量及其分配比例、水稻磷肥利用效率及磷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秧栽培较直播栽培水稻实粒增产15.6%,瘪粒产量降低184.0%。两种栽培方式下,水稻产量随着施磷量增加而增加,插秧栽培增产幅度为64.6%~68.7%,直播栽培增产幅度为24.2%~42.6%。施磷量和水稻籽粒产量之间有极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插秧水稻最高产量施磷量为158.5 kg/hm2,最佳经济产量施磷量为146.7 kg/hm2,比直播处理降低11.42%、8.9%。与直播处理相比,插秧处理实粒、地上部的氮素累积量分别提高12.3%、12.01%,磷素累积量降低6.39%、2.61%,钾素累积量提高了11.67%、17.87%。直播处理100 kg籽粒氮磷钾消耗比例为1∶0.35∶0.6,插秧处理为1∶0.30∶0.64。插秧处理水稻磷肥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生理利用效率较直播处理分别提高了17.4%、8.6%、38.4%、4.6%,两种栽培方式下,当施磷量超过135 kg/hm2后水稻磷素携出量开始下降,施磷处理磷肥表观平衡均表现为盈余。综合考虑提高水稻产量、效益、磷肥当季回收率及维持土壤磷素平衡等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插秧处理最佳施磷范围为P2O5146.7~158.5 kg/hm2,直播处理为P2O5159.8~176.6 kg/hm2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7年04期)
磷素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汉中盆地不同磷肥施用量和施肥方式对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两种磷肥施用方式(B:全作底肥;T:全作追肥、分蘖期50%、孕穗期50%)和4个磷肥施用梯度(P0:0 kg·hm~(-2),P1:45 kg·hm~(-2),P2:90 kg·hm~(-2),P3:135 kg·hm~(-2),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磷肥肥料效应以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通过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着提高水稻产量,施磷量在0~45 kg·hm~(-2)范围内,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TP1处理(45 kg·hm~(-2) P_2O_5全部追施),实际产量增幅最大,为19.0%,该处理磷肥贡献率、磷肥农学利用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四个指标也表现为最高;施用45 kg·hm~(-2) P_2O_5,水稻收获后土壤含磷量略有下降,但土壤磷素平衡值表现为盈余,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收获后土壤有效磷含量显着上升,土壤磷素平衡值随之增加,导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综合考虑水稻产量、磷肥肥料效应及土壤磷素平衡等方面的因素,在土壤背景值>20 mg·kg~(-1)时,磷肥施用量减少至常规施肥量的50%,并全部追施,为该区域最适宜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素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李前,侯云鹏,尹彩侠,孔丽丽,秦裕波.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施磷管理对玉米生长与产量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简红忠,杨小敏,王琳,高鹏,姚远.磷肥施用对汉中盆地水稻生长、肥料利用率及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19
[3].侯云鹏,王立春,李前,尹彩侠,秦裕波.覆膜滴灌条件下基于玉米产量和土壤磷素平衡的磷肥适用量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9
[4].郭智,刘红江,张岳芳,郑建初,陈留根.不同施肥模式对菜—稻轮作农田土壤磷素径流损失与表观平衡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5].王婉瑕.OsSULTR3.2调节水稻磷素平衡的分子生理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6].马星竹,周宝库,郝小雨,陈雪丽,高中超.小麦-大豆-玉米轮作体系长期不同施肥黑土磷素平衡及有效性[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
[7].林瑞坤,许修柱,郑朝元,叶德练,张世昌.福建省平和县蜜柚园磷肥使用现状及土壤磷素平衡研究[J].福建热作科技.2018
[8].马进川.我国农田磷素平衡的时空变化与高效利用途径[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9].俄胜哲,杨志奇,曾希柏,王亚男,罗照霞.长期施肥黄绵土有效磷含量演变及其与磷素平衡和作物产量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7
[10].郭鑫年,孙娇,梁锦绣,周涛,田旭东.栽培方式与施磷量对水稻养分累积、分配及磷素平衡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