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塞克斯顿论文-Anne,Sexton,张逸旻

安妮塞克斯顿论文-Anne,Sexton,张逸旻

导读:本文包含了安妮塞克斯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妮·,塞克斯顿,BK,索尔·,贝娄,《雨王亨德森》

安妮塞克斯顿论文文献综述

Anne,Sexton,张逸旻[1](2019)在《诗歌的艺术 安妮·塞克斯顿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次访谈是在八月中旬做的,为期叁天。当问及诗集出版或其他活动的具体日期时,安妮·塞克斯顿总是说:"让我想想,我想弄得精确些。"于是,她以女儿的出生日期为参照来追溯问题中所涉及的事件。有些时候,她会把自己真正经历过的事情和那些只在头脑里存在过的相提并论,就好像活在皮兰德娄(Pirandello) a的场景中。她的回答常常如咒(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9年09期)

方玥,曹苗佳美[2](2019)在《安妮·塞克斯顿诗歌《灰姑娘》中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解构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的诗歌《灰姑娘》在对传统童话进行现代化改写的基础上,揭露了消费社会对人和人际关系的异化,对消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畸形的奋斗观、亲情观、婚姻观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同时对新时代下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建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逸旻[3](2019)在《“上镜之机”:安妮·塞克斯顿的肖像意识与自我反观》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的"美貌门"事件使自白派诗人塞克斯顿以及作家相貌和作品审美之间的关系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纵观历史,摄影术的发明和普及拓深了原本基于文学署名的"作者"概念,使其在名流化和视觉化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维度,这一效应在二战后呈现为"上镜之机"所指称的文化现象与个人化诗学的相辅相成。以塞克斯顿为典型,一方面,诗人肖像的摄制与传播充当了个人化诗歌美学的构成与延伸,并与诗歌内部对自我进行重塑的诉求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上镜之机"所包含的"自我反观"的前提,也为第一人称诗歌在主体自我叙事方面提出了挑战。(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张逸旻[4](2019)在《“诗性真实”:安妮·塞克斯顿的自传性书写与反自传性修正》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白派诗歌向来被视作为自传性书写的典型,但自白派诗人塞克斯顿却在创作谈中表达了相背离的意图,即对"非自传性"的强调。本文认为,她的诗歌既是对作者经验的表现,又在自我之外呈现出多重想象,甚至发展成童话叙事的反自白诗框构。这种特殊的创作机制部分地源于诗人对"诗性真实"观的恪守:以私隐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通过虚构和投射揭示"另一重真实"。这是她对自白诗革除诗学传统、走向极端自传性的反思,也为30年后"后自白派"的纠偏补弊提供了先声。(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逸旻[5](2018)在《安妮·塞克斯顿:“内视”与隐私之惑》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把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1928-1974)当做他们时代的明星,不排除部分的政治动机:当这位未受大学教育、从主妇改行的诗人,被哈佛大学生荣誉会破例吸收,并被授予叁项博士学位和其他高等教席时,很难说这不是"美国梦"的迷魅之处。尤其是,随着公开朗诵的盛行,诗人美貌与诗歌的表演性相得益彰,当她在诗中以菲茨杰(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8年05期)

安妮·塞克斯顿,阎逸[6](2018)在《安妮·塞克斯顿诗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诗林》期刊2018年03期)

程艳琴[7](2017)在《自觉的诗人、无意识的创作:安妮·塞克斯顿的疯狂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塞克斯顿特殊的生活经历出发、部分结合当时美国社会背景和欧美诗学理论探讨塞克斯顿对自己诗人身份的认定及其诗歌创作观,指出其诗歌并非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历日记,实为一个自觉诗人将个人独特经历与社会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有意识创作的结果,而诗人关于无意识创作的理论更是揭示了"自白"这一标签所体现出的对诗人及其创作简单化处理的倾向。(本文来源于《大学英语(学术版)》期刊2017年02期)

于鸿兵[8](2017)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解读安妮·塞克斯顿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1928—1974)是现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美国最着名的自白派女诗人之一。同其他大多数自白派诗人一样,塞克斯顿生前也深受着精神疾病的困扰。因精神治疗的一个契机,以书写诗歌作为治疗方法之一,开创了自己的自白派诗歌生涯。塞克斯顿短暂的一生让人为之惋惜,但她却为美国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声音,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她一生中出版了十部诗集并获得了多枚奖项,其中她以第叁部诗集《生或死》(1966)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塞克斯顿以诗歌的形式道出了自己生活中最熟悉、最痛苦的细节,她用最明显的语言赤裸裸地和盘托出了有关于她自己、她的经历和她精神生活的真相。她的大多诗作都是以自我为原型,探索心灵上的创伤,寻求情感上的宣泄。安妮·塞克斯顿精神疾病的种种表征在她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这些不朽的诗作又与她的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密不可分。本文则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生本能和死亡本能叁个精神分析理论为指导,探索并挖掘塞克斯顿在创作诗歌时的深层心理构成及疾病表征,以及她的诗歌创作为后世带来的深远意义及影响。本文共包含六个部分,包括引言、四个主体章节以及结论部分。引言部分是对塞克斯顿及其诗歌的介绍。本部分简要介绍了塞克斯顿诗歌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现状以及本文的主题陈述。第一章介绍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无意识、生本能和死亡本能的理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疾病的根源是无意识中的欲望,尤其是性本能的被压抑,导致以一种歪曲的方式满足无意识中的欲望,而在处理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时,艺术家与精神病人遵循着同样的法则。他认为,无意识内的冲动是文艺创作的动力。而另一方面,在弗洛伊德耳闻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恐怖的屠杀和疯狂的破坏之后,他提出了“死亡本能”的理论,并将早期的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二为一,称为“生的本能”。生的本能代表了创造与爱的力量,而死亡本能则代表了破坏与恨的力量。第二章从人际关系、母体的书写以及生死之间的权衡叁个方面分析了塞克斯顿在其诗歌创作中体现的精神疾病表征,其中包括夫妻的紧张关系、父女的乱伦关系、子宫的创伤和女性受体的局限性、对爱和生活的向往、对死亡的着迷以及最终向上帝寻找救赎等。第叁章旨在探究塞克斯顿将其个人经历融入诗歌创作的原因,包括家庭的梦魇与社会罪责、母性身份的缺失以及死亡想象和死亡经历叁个部分,如母女之间的隔阂、夫妻间关系的破裂、以及惨痛的两次自杀经历等。第四章阐述了塞克斯顿大胆的、引人深思的诗歌创作所产生的个人影响及深远的诗学价值。最后结论部分重申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对塞克斯顿精神疾病表征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以及塞克斯顿诗歌深远的创作价值及意义。(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却俊,彭予[9](2016)在《安妮·塞克斯顿的母性诗写与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塞克斯顿是美国诗坛最坦率大胆、最具"自白"色彩的诗人,在其将近二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母女关系"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塞克斯顿在其母性诗写中同时呈现了她在生理、心理层面对母亲的贱斥与吸引。她将母体之恶作为新的审视点,展示一种变形的、扭曲的母女关系,以贱斥母体、否定母亲来构建自我身份,确立新的女性自我识别体系。但问题是,塞克斯顿在颠覆传统母亲价值的同时,却不知如何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以应对父权制象征界的规训与冲击。在生存的困惑、孤独与焦虑中她逐渐失去了自己的角色坐标,只能退回到对母体的体认和对母亲的依赖状态,最终以自杀的方式从象征界解脱出来,回归原初不分主客体的母性混沌世界,在温暖的母性空间中获得自我认同并实现自我救赎。(本文来源于《湖南社会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郭一[10](2016)在《童话治疗与人格阴影——荣格视域下的安妮·塞克斯顿《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妮·塞克斯顿在诗集《变形》中对格林童话进行了改写,并在其中融入了自白的材料。诗人最初的创作目的是进行精神治疗。根据荣格理论,精神治疗最重要的是对自我人格阴影的认识。塞克斯顿在诗中通过对女巫的身份认同,表达对自我人格阴影的理解与认识。诗中不仅指出自我阴影的存在,还分别揭示了女性内心深处的多重阴影。(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安妮塞克斯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女诗人安妮·塞克斯顿的诗歌《灰姑娘》在对传统童话进行现代化改写的基础上,揭露了消费社会对人和人际关系的异化,对消费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畸形的奋斗观、亲情观、婚姻观和女性的自我价值观进行了批判和解构,同时对新时代下的消费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建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安妮塞克斯顿论文参考文献

[1].Anne,Sexton,张逸旻.诗歌的艺术安妮·塞克斯顿访谈[J].上海文化.2019

[2].方玥,曹苗佳美.安妮·塞克斯顿诗歌《灰姑娘》中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解构与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

[3].张逸旻.“上镜之机”:安妮·塞克斯顿的肖像意识与自我反观[J].外国文学评论.2019

[4].张逸旻.“诗性真实”:安妮·塞克斯顿的自传性书写与反自传性修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张逸旻.安妮·塞克斯顿:“内视”与隐私之惑[J].上海文化.2018

[6].安妮·塞克斯顿,阎逸.安妮·塞克斯顿诗选[J].诗林.2018

[7].程艳琴.自觉的诗人、无意识的创作:安妮·塞克斯顿的疯狂诗学[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7

[8].于鸿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域下解读安妮·塞克斯顿诗歌[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9].却俊,彭予.安妮·塞克斯顿的母性诗写与回归[J].湖南社会科学.2016

[10].郭一.童话治疗与人格阴影——荣格视域下的安妮·塞克斯顿《变形》研究[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6

标签:;  ;  ;  ;  ;  ;  

安妮塞克斯顿论文-Anne,Sexton,张逸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