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质墙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水古民居,土质墙体,病害,保护修复
土质墙体论文文献综述
欧秀花,刘园园,张睿祥[1](2018)在《天水古民居土质墙体的病害调查及保护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天水市秦州区西关城和伏羲城的24处古民居土质墙体病害调查发现:天水古民居土质墙体的病害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空鼓、脱落、酥粉、裂隙等;病害的形成与这些古民居土质墙体自身的脆弱性以及年代久远、人为破坏等息息相关。天水古民居土质墙体的保护修复应从土质墙体自身特性出发,针对不同的病害类型,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保护修复以确保古民居土质墙体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本研究可为天水及其他地区同类古民居土质墙体的病害调查及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何芬,周长吉[2](2015)在《日光温室土质墙体温度与吸放热量测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海西宁地区典型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冬季最冷时段测试和分析了该类型温室梯形土质墙体温度分布及内外表面热通量,研究了日光温室墙体温度变化规律及墙体吸放热特征,以期为合理分析评价墙体保温蓄热性能及构建墙体传热模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墙体在垂直方向温度变化差异不大;厚度方向上墙体内表面测点温度波动较大,晴天日变化幅度达到26.07℃,阴天为8.6~11.6℃。墙体在晴天吸收的总热量为687.84 W/m2,阴1d、阴2d以释放热量为主,向室内释放的总热量分别为640.59W/m2和1 106.99W/m2;墙体外表面在典型天气条件下均向室外释放热量,分别为984.70、1 785.13、1 866.55W/m2。(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5年10期)
侯加林,王涛,蒋韬,王秀峰[3](2014)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日光温室土质墙体温度场模拟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日光温室墙体中温度梯度及其变化规律对于日光温室墙体的蓄热保温性能分析评价、设计与建造有着重要的意义。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采用自制多点温度测试仪,对山东泰安地区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的温度进行采集,并与ANSYS有限元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温度场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相吻合。进一步模拟结果表明,墙体蓄热/放热层一天中呈周期性变化,保温隔热层随外界温度变化较小,墙体下部温度较高,且在水平方向上温度梯度变化较小,在10~14℃持续时间长且稳定;距墙体内表面0.2 m处温度最高,并沿墙体厚度方向逐渐平缓降低,墙体外表面温度最低。基于模拟结果,对山东省泰安地区日光温室土质墙体进行结构优化,其最小厚度应为2.2 m,蓄热/放热层为0~0.5 m,保温隔热层为1.3~1.7 m。(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胡婧娟,樊贵盛[4](2013)在《越冬期日光温室土质墙体温度变化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的分层温度、温室内地面土壤的分层温度、室内外气温进行了监测,研究了日光温室墙体的分层温度变化特征及影响温度分布的原因。结果表明:土质墙体的分层温度以一定的周期呈正弦或余弦的变化,土质墙体表层温度对气温的变化响应较明显,深层温度对气温的变化响应不明显。随着距离外墙表面的深度增大,温度波的振幅逐渐减小,最大值最小值出现的时间也出现了滞后现象,墙体中有约120cm的土壤温度基本不变,温度波的振幅很小,说明土质墙体中有恒温层的存在。墙体温度波的振幅大于同层次土壤的振幅。温度也高于同层次的土壤。这是因为分层土壤的热扩散率不同所导致。土质墙体在整日内都是吸热体,起到了良好的蓄热作用;而地面土壤在夜间的某个时段内是放热体,起到了保持室内温度的作用。土质墙体整日内不同时刻的温度分布规律是随着距内墙表面距离的增大而缓慢递减。(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3年23期)
张亚红,白青,封美琦,孙利鑫[5](2013)在《日光温室土质梯形墙体与地表太阳辐射测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日光温室梯形土质后墙与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采用辐射探头分别与墙体和地表平行的方式测定了后墙内表面上、中、下3点和地表面南北方向2点的太阳辐射照度。在墙体表面测试并比较了同一测点2种测法(探头水平安装与倾斜安装)的区别。结果表明,在墙体同一测点2种测法所测太阳辐射照度有显着性差异,倾斜法所测值大于水平法所测值,倾斜法所测值应为墙体表面实际得到的太阳辐射照度。在不开风口的情况下,墙体:温室后墙上、中、下3点表面日均太阳辐射照度依次升高。晴天,上、中、下3点日辐射总量分别占墙体日辐射总量的21.6%、36.6%和41.8%;阴天,这一比例为22.5%、34.0%和43.5%;地面:南北方向2测点太阳辐总量总是南部大于北部,南北2点太阳辐射总量分别占地面辐射总量的62.0%和38.0%;阴天的比值为63.2%和36.8%;墙体与地面:地面太阳辐射总量高于墙体。晴天,墙体表面太阳辐射总量为8.117MJ/m2,地面为8.280MJ/m2,地面值略高于墙体,差异不显着;阴天,墙体与地面太阳辐射总量分别为0.984和2.068MJ/m2,地面太阳辐射总量显着高于墙体太阳辐射总量。该研究为探讨该类型温室热环境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宋丹[6](2013)在《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研究及温度环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光温室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设施类型。为了解土墙对日光温室保温效果的影响及通风时间对日光温室内温度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以陕西杨凌地区土墙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18种不同用土含水率和击实功作用下土质试块的热力学指标,以此作为不同施工条件下日光温室土墙的热学性质,运用理论计算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这18种不同施工条件下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的保温性能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了保温效果理想的日光温室土墙施工条件;然后根据确定的理想施工条件,以单位造价的节能量作为日光温室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并以陕西杨凌地区的日光温室荷载水平和价格成本为计算依据,分析研究了节能量和土墙厚度的关系,推算出该施工条件下日光温室土墙的最优建筑厚度;通过对日光温室土墙进行力学分析,分别对其进行抗倾覆验算和抗滑移验算,以此验证其结构稳定性;最后运用实测数据验证CFD软件对土墙日光温室内温度环境的非稳态模拟,并用CFD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通风时间对土墙日光温室内温度场变化及分布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8种日光温室土墙施工条件下墙体热阻、蓄热系数、热惰性指标等的综合分析认为:单位体积压实功为591.6kJ/m3、建设用土含水率为15.5%的施工条件是在经济较省、保温性能较好的情况下日光温室土墙建造的理想条件。对该理想施工条件下日光温室土墙厚度优化研究的结果表明:当不变成本为43.08元/m2时,单位造价节能量取极大值时在日光温室土墙基本建造厚度1.3m的基础上得出的增加厚度为1.3m,由此得出杨凌地区日光温室土墙的最优建造厚度为2.60m。2.对建设用土含水率为15.5%、单位体积压实功为591.6kJ/m3的施工条件建设下的厚度为2.6m的日光温室土墙结构进行抗倾覆验算和抗滑移验算,计算结果得出:K tC≥1.5,K tB≥1.5,K s≥1.3,说明该施工条件和建造厚度下,日光温室土墙能够满足抗倾覆和抗滑移的需求,保证墙体结构的稳定性。3.对土墙日光温室内温度环境的研究表明:按照α=0.05的水平,CFD对日光温室温度环境分布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不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用CFD能够比较准确地模拟日光温室内温度环境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利用该模型对不同通风时间下土墙日光温室内夜间温度环境的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通风时间下日光温室内温度场的变化有着显着性差异,当日早晨9:00开始通风,通风8h为最适通风时间。该方法利用一天的外界环境条件模拟了当天日光温室内温度环境情况,它的成功验证和运用为今后建立不同外界环境条件下日光温室通风时间的模型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张志录,王思倩,刘中华,孙治强[7](2012)在《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热特性的试验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后墙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进而正确评价其保温性能,2009年12月-2011年6月在河南省荥阳市对下沉式日光温室的土质墙体的热特性进行了2a的连续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墙面温度受室内、外气温和太阳辐射的共同影响,具有与气温相同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墙面温度影响墙内各深度层次的温度分布,沿墙的厚度方向由室内表面向室外表面温度递减;墙内存在热稳定层,其位置及厚度随季节而变化,厚度与墙体厚度正相关;1~3月份,热稳定层位于墙体厚度的中心位置,2m厚的墙体处没有热稳定层,3m厚的墙体处热稳定层厚30cm,4m厚的墙体处热稳定层厚70cm;4、5月份,其位置外移至距外表面100cm处,厚度也比1~3月份增加10~20cm;综合温室造价、墙体保温性及土地利用率等各方面因素,建议在河南地区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后墙建造参数为顶宽2.5m,底厚(后墙与室外地面连接处)4.0m,后墙高度(距室外地面)不宜大于2.5m。该研究为该型温室的建造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张志录[8](2012)在《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墙体传热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下沉式土质墙体日光温室在我国北方推广迅速,已成为生产中的主流温室,但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存在着一些结构参数不合理但又缺乏理论依据的现象,适宜的墙体厚度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为找出确定适宜墙体厚度的科学依据,本文于2010年元月至2011年6月对郑州地区两栋构造相同、唯墙体厚度不同的下沉式土质墙体日光温室进行了连续2年的室内外气温、地温,室内外地面太阳辐射,室内外墙体表面温度、热流量,室内外风速、风向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同时对墙体的热工特性也进行了实际测试。对供试温室土质墙体热工测试的结果是:土墙的导热系数为1.32W·m~(-1)·℃~(-1),热阻为0.758㎡·K·W-1,蓄热系数为14.3W·m~(-2)·℃~(-1)。这些数据表明土质墙体有良好的蓄、放热性能,对温室内的热环境,尤其是对夜间温度有足够的影响力。但土墙的导热系数较高,且热惰性指标小,室内温度易受室外低温的影响,即保温隔热性能差,所以单质土墙需要建造到一定的厚度才能有足够的保温能力。下沉温室的室内南沿存在着阴影区域,该区域面积大小与下沉深度、地理纬度等因素有关;受阴影的影响,南沿存在着一个低温区。低温区内的气温、土温温度以及低温区的面积等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与同结构的非下沉式温室相比,在相同季节相同时间段,下沉式温室低温区的面积小而温度高。下沉后的室内地面,因向室外土壤横向传导的热流量减少而温度高于非下沉式温室;南沿下沉壁白天从室内吸收热量并向深层传导和储存,夜间再把热量释放出来以提高室内温度,尽管热流量比北墙小得多,但对南沿的低温区的温度提高却有着积极的影响;南沿下沉壁与室外土壤间也存在着热交换,在竖直方向上,壁面温度从上到下依次递增,在水平方向上,从壁面伸向室外土壤中,白天随深度增加而温度依次降低,夜间相反;冬季,距壁面水平深度40㎝处是壁面与室外土壤热交换的平衡点。温室北墙是温室夜间热量的一个重要来源。土质墙体具有良好的吸、储、放热性能,冬季,上午9点左右开始吸收热量,下午16点以后开始向外释放。内表面温度高,释放的热流量大,而外表面温度低,向外释放的热流量小。墙体向室内释放的热量对温室夜间温度尤其是前半夜的温度影响很大,起着主导作用;对墙内温度场的实测结果显示,墙体温度在厚度方向、长度方向及高度方向均存在着温差。在厚度方向上,由内表面到外表面,温度递减;墙体的内、外表面温度日变化活跃,越向墙体深处,温度的日变化越趋于缓和;墙内温度的变化与墙面温度相比,存在着滞后现象,越向深层,滞后越明显;在厚度的中心位置,存在热稳定层;热稳定层的厚度、位置均随墙体厚度、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热稳定层的存在与否,可以反映墙体的保温蓄热性能的高低。在高度方向上,墙体下部温度高,由下到上,温度递减;在长度方向上,墙体中部温度高,东西两端温度低,但西端的温度与中部很接近,东端稍偏低,温差较小;将温差与长度相比,所得温度梯度更小,所以可以认为沿长度方向没有热交换,土质后墙的热传导是二维的。在对墙体的传热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墙体二维非稳态传热模型,并采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利用Fluent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模拟,得到了不同时刻、不同天气条件下墙内温度场,并对模拟数据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模拟值与试验值曲线拟和较好。综合模型数值计算结果、实测结果及建造成本、土地利用率等因素,本文认为在郑州地区,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的适宜建造厚度为4m。本课题的研究为当地日光温室结构优化及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试验范例。(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易东海[9](2011)在《日光温室土质墙体温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质墙体为维护结构的日光温室是我国一种具有原创性结构型式的温室,该型温室造价低且储热性能较好,建造简单,室内没有辅助加温设备,仅靠自身结构保证作物生长所需温度,避免了能源的消耗,同时也减少了由于温室加温造成的环境污染。符合我国的节能要求适合我国国情,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目前对日光温室墙体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异质复合墙体,其保温效果虽然较好但其成本较高,不利于在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相反对于我国应用普遍的土质墙体却研究较少,导致墙体或因厚度较小保温蓄热效果不好,结构不稳定,或者厚度较大,造成投资成本较高并且浪费大量耕地。目前在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实验的方法测试土质墙体的热工性能并根据试验结果改进墙体结构,缺乏较为完成的系统理论研究,对温室土质墙体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以及不加温情况下的土质墙体日光温室的墙体适宜厚度的研究尚不够系统和全面。本试验对土质墙体日光温室室内温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并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确定土质墙体日光温室的墙体适宜厚度。通过对温室北墙的墙体温度进行测定和分析,探索日光温室土质墙体内部温度变化规律和对土质墙体内部恒温层的界定、墙体适宜厚度的确定,从而为探讨日光温室土质墙体保温蓄热性能和室内温度环境研究奠定基础,进而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质墙体日光温室的建造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郑州荥阳地区的土质墙体日光温室为例,采用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型温室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试验研究的重点是土质墙体日光温室墙体内部温度,是在假设墙体的建造设计厚度已经能够满足当地作物正常生长所需温度,达到合理标准,内部存在一个恒温区的前提下展开的,通过大量数据的研究,在墙体内找到了变温层与恒温层的界限。变温层与恒温层的界限在不同季节是不同的:观测初期,墙体内侧界点距内墙表面1.4m,外侧界点距外墙表面1.1m,这表明土质墙体恒温层已经存在。在1月份,内外两侧界点距离50cm,说明在冬季最冷的时候,土质墙体恒温层存在并且达到一定厚度,表明墙体的建造厚度达到保温蓄热的要求。在冬季,土质墙体变温层与恒温层的界限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春季,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渐升高,变温层与恒温层的界限也发生着变化。3月下旬,墙体内侧界点距内墙表面1.5m,外侧界点距外墙表面1.1m,内外两侧界点距离40cm。外界气温的不断升高,内外两侧墙体都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内部恒温层的整体温度也发生变化,同时界点也发生变化,4月中旬,墙体内侧界点距内墙表面1.6m,外侧界点距外墙表面0.9m,内外两侧界点距离50cm。通过试验我们发现,春季的恒温层的概念与冬季的恒温层的描述是有一定区分的,冬季的恒温层两侧不发生热量的交换,而春季的恒温层是因为内外两侧墙体都吸收储蓄热量,导致恒温层整体温度升高,从而界点发生变化。2、通过合理的试验方案,实地测试了土质墙体日光温室室内及墙体的温度环境,测试结果表明该型温室的保温蓄热性能良好,在冬季无供暖条件下能够满足室内作物的正常生长。通过长期观测,对土质墙体内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有了更为详尽的研究与了解。在冬季,土质墙体内侧墙体温度随着墙体深度的增加,墙体的温度逐渐降低。在1.4m-1.9m之间墙体不同时刻温度接近,清晰地表明在整个冬季,土质墙体内部恒温层的存在。内侧墙体从室内向恒温层方向,中午前后较其它时刻温度较高,白天揭苫以后,室内温度逐渐上升,内侧墙体接受阳光辐射,开始吸热状态,墙体温度随之上升;随着冬季最冷时间过去,外界气温逐步升高,内侧墙体吸热时间逐步延长,2月下旬的时候,在晴天的天气条件下,温室内侧墙体基本整个下午都处于吸热状态;0.4m深度向墙体内部,除中午前后时间段外,各深度不同时刻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随着墙体深度的增加,缓慢降低直至到达恒温层出现平缓状态。恒温层向外的外侧墙体温度逐渐降低,不同深度各时刻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变化幅度很小。在春季,随着外界气温的不断升高,墙体整体的温度都处于明显的上升状态,表明墙体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的吸热蓄热状态。各深度的平均温度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中午前后内侧墙体因为吸热,温度内侧墙体靠近室内的几个深度处温度变化幅度明显。外界气温的逐步升高,墙体能够更多地的吸收并储蓄热量,早春时期前半夜向室内释放热量维持室内温度,春末时期只是凌晨以后才向室内释放部分热量来维持室内温度短暂性的下降。外界气温的升高也促使墙体内外两侧墙体温度的变化,从而使所谓相对恒定的恒温层温度也整体上升,从恒温层开始向室外方向,墙体温度变化曲线十分平缓,相距1.7m的深度温差只有3℃。3、通过试验,对土质墙体吸热层、蓄热层、恒温层等有了更为详细的划分与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季测试温室土质墙体的吸热层厚度为0.3m,蓄热层厚度为1.1m,恒温层厚度为50cm。我国中原地区土质墙体日光温室墙体厚度以2.6m为宜,如果在此基础上增加墙体的厚度,对室内保温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张峰,张林华[10](2009)在《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的保温蓄热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土质墙体下沉式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性能,对墙体温度及热流的变化进行了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白天土质墙体接受太阳辐射并蓄热;夜间墙体内侧表面温度高于室内温度,墙体向室内放热。土质墙体具有良好的保温蓄热性能,可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09年03期)
土质墙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青海西宁地区典型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冬季最冷时段测试和分析了该类型温室梯形土质墙体温度分布及内外表面热通量,研究了日光温室墙体温度变化规律及墙体吸放热特征,以期为合理分析评价墙体保温蓄热性能及构建墙体传热模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墙体在垂直方向温度变化差异不大;厚度方向上墙体内表面测点温度波动较大,晴天日变化幅度达到26.07℃,阴天为8.6~11.6℃。墙体在晴天吸收的总热量为687.84 W/m2,阴1d、阴2d以释放热量为主,向室内释放的总热量分别为640.59W/m2和1 106.99W/m2;墙体外表面在典型天气条件下均向室外释放热量,分别为984.70、1 785.13、1 866.55W/m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质墙体论文参考文献
[1].欧秀花,刘园园,张睿祥.天水古民居土质墙体的病害调查及保护建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
[2].何芬,周长吉.日光温室土质墙体温度与吸放热量测试分析[J].北方园艺.2015
[3].侯加林,王涛,蒋韬,王秀峰.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日光温室土质墙体温度场模拟与验证[J].山东农业科学.2014
[4].胡婧娟,樊贵盛.越冬期日光温室土质墙体温度变化特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3
[5].张亚红,白青,封美琦,孙利鑫.日光温室土质梯形墙体与地表太阳辐射测定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
[6].宋丹.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研究及温度环境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7].张志录,王思倩,刘中华,孙治强.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热特性的试验与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2
[8].张志录.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墙体传热特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2
[9].易东海.日光温室土质墙体温度特性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
[10].张峰,张林华.下沉式日光温室土质墙体的保温蓄热性能[J].可再生能源.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