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在天敌论文-那娃兹(MUHAMMAD,NAWAZ)

潜在天敌论文-那娃兹(MUHAMMAD,NAWAZ)

导读:本文包含了潜在天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色瓢虫,氯虫苯甲酰胺,氟啶虫胺腈,致死和亚致死毒性

潜在天敌论文文献综述

那娃兹(MUHAMMAD,NAWAZ)[1](2018)在《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对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的潜在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人口的粮食需求,需要不断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为了挽回害虫爆发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需要更多新型杀虫剂的研发和应用。然而杀虫剂对环境、人类健康和害虫天敌的不利影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害虫天敌与杀虫剂靶标害虫栖息于同一生境,天敌可能通过不同途径直接或间接暴露于这些杀虫剂中。杀虫剂对害虫天敌潜在的不利影响引起公众和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已有很多这方面的报道。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胺腈是两种广泛使用的农药,用于防治不同农作物的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和半翅目害虫。异色瓢虫(鞘翅目:瓢虫科)是一种重要的生防因子,能够控制多种重要害虫,包括蚜虫、介壳虫、粉虱、粉蚧、螨虫和木虱类。它在包括中国、日本、美国、非洲、欧洲等很多国家,作为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生物防治。在本研究中,我们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对异色瓢虫的急性毒性,研究了这两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异色瓢虫存活率、发育历期、寿命、繁殖、体重、酶活性和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异色瓢虫2龄幼虫(≤24h)用于这两种杀虫剂致死浓度和亚致死浓度测定。使用微量点滴仪向供试幼虫腹部区域点滴1μl药液,处理72h后记录急性毒性数据。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对异色瓢虫2龄幼虫的LC50值为36.67 mg a.i./L,LC10和LC30值分别为2.42 mg a.i./L和12.06 mg a.i./L;氟啶虫胺腈对异色瓢虫2龄幼虫的LC50值为53.42 mg a.i./L,LC30和LC10值分别为21.30 mg a.i./L和5.65 mg a.i./L。这两种杀虫剂对异色瓢虫有毒性,因为它们的LC50值均低于防控田间靶标害虫时的推荐剂量。因此,需要进一步评价这两种杀虫剂的亚致死效应。2.亚致死剂量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胺腈下异色瓢虫生命表参数选择LC30和LC10进行亚致死效应测定。采用age-stage two-sex生命表评价亚致死效应。LC10和LC30剂量下,分别取100头2龄幼虫(≤24h)进行点滴处理,点滴丙酮作为对照。处理后,记录存活率、发育历期、繁殖力和寿命,直至最后一个个体死亡。称量幼虫、蛹重、成虫体重。氯虫苯甲酰胺对异色瓢虫亚致死效应。与对照相比,LC10(2.42 mg a.i./L)和LC30(12.06 mg a.i./L)处理后,2龄和4龄幼虫的发育历期、蛹期、产卵前期(POP)显着延长幼虫、蛹及成虫体重、成虫寿命和繁殖力显着降低。另外,异色瓢虫种群增长参数如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均显着下降。氟啶虫胺腈对异色瓢虫亚致死效应。LC10(5.65 mg a.i./L)和LC30(21.30 mg a.i./L)处理后,处理组的发育历期、平均寿命、产卵前期(TPOP)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延长。幼虫、蛹及成虫体重、处理组成虫寿命和繁殖力均显着降低。同时,LC10和LC30对种群增长参数有不利影响,例如LC30处理组内禀增长率(r)降低到0.01 d-1,其次是LC10(0.11 d-1),均显着低于对照组(0.12 d-1)。氟啶虫胺腈处理组种群周限增长率(λ)和净生殖率(R0)也呈现相似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在亚致死剂量下,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均对异色瓢虫至关重要的生命表参数具有不利影响,这可能导致这些天敌种群增长和捕食率的下降。异色瓢虫在杀虫剂胁迫下,必须启动体内解毒相关的过程,从而对其生物学、发育和繁殖过程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进一步研究暴露于杀虫剂解毒酶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胺腈的反应是十分必要的。3.氟啶虫胺腈胁迫下解毒相关酶活性测定比较异色瓢虫2龄幼虫在LC10和LC30处理处理及对照(丙酮)中,解毒相关酶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P450)和羧酸酯酶(Car E)的酶活性。处理24h、48h和72h后,采集存活的幼虫用于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LC10和LC30处理后,24h、48h和72h GST显着高于对照组。同样地,施药72h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P450和Car E酶活性也呈增加趋势。因此可以看出,GST酶是异色瓢虫对氟啶虫胺腈解毒机制的主要解毒酶,而P450和Car E发挥部分作用。4.氟啶虫胺腈诱导表达的基因通过全基因组转录组测序研究异色瓢虫被氟啶虫胺腈诱导表达的基因,对深入了解该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的作用机理是必要的。用氟啶虫胺腈LC30(21.29 mg a.i./L处理异色瓢虫2龄幼虫,24h后取存活的幼虫用于转录组测序。氟啶虫胺腈处理组和对照组两个文库分别产生50,702,976和47,005,096个clean reads。这些转录产物进一步组装成52,229个unigene,其中,分别有33,820和25,175个unigene可以在NCBI非冗余蛋白质序列(Nr)和Swiss Prot数据库中找到同源蛋白质。在这些基因中,有79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446个为上调基因,348个为下调基因。从DEGs中发现许多与杀虫剂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EG,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如P450s、GSTs、USTs、ESTs等。此外,差异表达基因GO(the gene ontology)分析表明:处理组幼虫中大多数Go terms显着下调。此外,部分DEGs还涉及一些关键的与解毒相关的KEGG途径,如视黄醇代谢、药物代谢、异生素代谢和催乳素信号传导途径。本研究选择了15个特异性表达基因,通过实时定量PCR(q RT-PCR)分析对转录组结果进行验证。综上所述,氟啶虫胺腈可诱导异色瓢虫解毒相关基因和代谢通路的变化,为下一步研究其分子作用机制打下基础。总之,本研究从不同层面证明了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对异色瓢虫均具有不利影响,提供了关于这两个新型杀虫剂应用对天敌潜在不利影响的全面信息:一方面,为IPM和化学防治时,如何正确选择化学农药,避免对异色瓢虫情况产生不利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另一方面,为进一步研究这两种新型杀虫剂对天敌的分子毒理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赵曼[2](2017)在《6种Bt蛋白对绿盲蝽及其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潜在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96年,转基因植物首次在全球6个国家商业化种植以来,其全球种植面积持续、迅速增长,至2016年在全球26个国家的种植面积达1.85亿公顷,其中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种植比例高达41%。这些抗虫植物中表达的杀虫物质多是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的特异性杀虫晶体蛋白。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种植,有效地控制了其靶标害虫的发生危害,减少了广谱性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保护了害虫天敌和自然环境,但也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如靶标昆虫抗性进化和对农田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等。Bt抗虫棉在我国的推广种植,虽然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危害,但在这种低农药Bt棉田环境下,棉田中一些盲蝽类害虫如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的发生危害逐渐加重,目前已发展成为Bt棉田中的主要害虫。目前针对绿盲蝽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这种单一的化学防治措施不仅导致绿盲蝽对杀虫剂抗性的快速进化,对盲蝽类害虫天敌也有不利影响,还污染自然环境。因此,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有效的防治策略用于控制绿盲蝽的发生危害、频繁爆发。比如发展对盲蝽类害虫有效的转基因抗虫作物。去年已经有报道说发展了能够有效控制盲蝽类害虫发生危害的抗虫棉,虽然其环境安全性及商业化推广应用时间仍未可知,但抗盲蝽类转基因抗虫作物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建立评价杀虫化合物对绿盲蝽及其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毒性影响的生测体系。本文首先根据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其非靶标生物环境安全性评价中Tier-1直接试验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建立了一种评价杀虫化合物对绿盲蝽及其寄生性天敌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潜在毒性影响的评价体系;之后利用该体系评价了目前转基因抗虫作物广泛表达的5种Cry蛋白,Cry1Ab、Cry1Ac、Cry1F、Cry2Aa和Cry2Ab对绿盲蝽及其寄生性天敌的毒性影响;此外,利用之前已经报道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直接试验评价体系,我们也评价供试5种杀虫蛋白对这2种天敌的潜在影响;在叁级营养试验中,我们以对这5种杀虫蛋白不敏感的昆虫分别作为绿盲蝽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猎物或寄主,研究了Cry杀虫蛋白通过食物链对这几种害虫天敌的潜在毒性影响;最后,利用上面建立的直接试验评价体系,我们评价新型蛋白Cry2Ah对绿盲蝽、异色瓢虫、大草蛉和红颈常室茧蜂的潜在毒性。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适合度验证结果显示,绿盲蝽在所选人工饲料上能够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其若虫存活率大于80%;砷酸二氢钾(KH_2AsO4,PA)在饲料中的浓度大于等于4μg/g或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反式-环氧丁二酰基]-L-亮氨酸-4-胍基丁基酰胺,E-64)在饲料中的浓度大于等于2μg/g可以用作绿盲蝽直接试验体系中的阳性对照物质浓度。当供试5种Cry蛋白以高浓度单独或混合混入绿盲蝽饲料中,对其若虫、成虫生长发育以及体内主要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2:利用之前发展的评价杀虫化合物对异色瓢虫和大草蛉直接毒性影响的生测体系,评价了供试5种Cry蛋白对异色瓢虫和大草蛉这2种捕食性昆虫天敌生长发育和其体内主要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发现供试Cry蛋白对这2种昆虫生长发育及测定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当这2种捕食性天敌以取食过Cry蛋白的昆虫作为猎物时,其生长发育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受到不利影响。3:E-64大于等于2μg/g可以用作评价杀虫化合物对红颈常室茧蜂直接毒性影响生测体系中的阳性对照物质浓度;将供试Cry蛋白以高浓度通过蜂蜜水提供给红颈常室茧蜂成虫,对成蜂寿命和寄生率等生长发育参数以及测定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当红颈常室茧蜂以取食过Cry蛋白的绿盲蝽若虫作为寄主时,Cry蛋白通过食物链对供试寄生蜂幼虫及蛹的生长发育也无明显影响。4:分别利用之前发展的检测杀虫化合物对绿盲蝽、异色瓢虫、大草蛉和红颈常室茧蜂直接毒性影响的生测体系,评价了新型杀虫蛋白Cry2Ah对这几种非靶标昆虫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含有高浓度Cry2Ah的饲料,对这几种昆虫的生长发育及体内主要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7-11-01)

韩宇[3](2015)在《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褐飞虱主要天敌的潜在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每年因为害虫危害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利用基因工程技术(Gene engineering technology,GET)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很好地控制了鳞翅目害虫对水稻的危害。然而,转基因抗虫水稻的环境安全性也引起了大众及科学工作者的热切关注。因此,任何一个新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在商业化种植之前,必须进行严格、系统、科学的环境安全性评价。转基因抗虫水稻对非靶标植食者昆虫天敌的影响是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中至关重要的部分。T1C-19和T2A-1是2种新培育的转Bt基因抗虫水稻,分别表达cry1C基因和cry2A基因,由玉米泛素启动子驱动,对水稻鳞翅目害虫抗性良好。本论文拟从基于水稻-褐飞虱-天敌叁级营养传递、高剂量Bt蛋白暴露、田间种群动态等方面评价这2种转Bt基因抗虫水稻材料对褐飞虱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草间钻头蛛以及转cry2A基因水稻对褐飞虱寄生性天敌稻虱缨小蜂的生态安全性。结果如下:1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的潜在风险评价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是转Bt基因稻田主要的非靶标刺吸式害虫,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是稻飞虱卵及低龄若虫主要的捕食性天敌。由于黑肩绿盲蝽可能通过褐飞虱暴露于Bt蛋白,因此评价转cry1C、cry2A基因水稻对该捕食性天敌的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在本研究中,通过3个实验分别对转cry1C、cry2A基因水稻对黑肩绿盲蝽的生态安全性进行了系统的评价:(1)直接取食实验:将10倍于真实田间暴露量的Cry1C、Cry2A蛋白添加到人工饲料中直接饲喂黑肩绿盲蝽;(2)叁级营养实验:Cry1C、Cry2A蛋白通过猎物褐飞虱卵或若虫间接传递给黑肩绿盲蝽;(3)田间实验:通过吸虫器法取样研究转cry1C、cry2A基因水稻对黑肩绿盲蝽田间种群的影响。直接取食高剂量Bt蛋白以及由猎物介导传递的Bt蛋白对黑肩绿盲蝽的发育历期、存活率、雌性率以及体重均无显着影响。2种转Bt基因水稻田与非转基因水稻田中,黑肩绿盲蝽的种群密度与种群动态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可见,转cry1C、cry2A基因水稻对黑肩绿盲蝽没有显着影响。2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捕食性天敌草间钻头蛛的潜在风险评价草间钻头蛛(Hylyphantes graminicola)是稻田一种广谱性捕食者,Bt蛋白可能通过其对水稻植食性昆虫的捕食而传递至体内。基于水稻-褐飞虱-草间钻头蛛叁级营养关系,以转Bt基因水稻(T1C-19或T2A-1)和非转基因对照水稻饲养的褐飞虱作为猎物饲养草间钻头蛛,两种猎物饲养的草间钻头蛛存活率、发育历期、体重以及生殖力均无显着性差异。同样,转Bt基因水稻处理与非转基因对照水稻处理的草间钻头蛛,其捕食功能也没有显着性差异。当草间钻头蛛以2种转Bt基因水稻饲养的褐飞虱为食物时,并未发现Cry1C或Cry2A蛋白在蜘蛛体内有累积现象。3年的田间调查数据表明,2种转Bt基因水稻田与非转基因水稻田中,草间钻头蛛的种群密度与种群动态均无显着性差异。因此,转cry1C,cry2A基因水稻对草间钻头蛛发育与生殖相关的重要生命表参数以及种群动态没有影响。3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寄生性天敌稻虱缨小蜂的潜在风险评价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是褐飞虱卵寄生性天敌的优势类群。在本研究中,用T2A-1饲养的褐飞虱卵作为寄主,连续饲养稻虱缨小蜂7个世代,评价转cry2A基因水稻对该寄生蜂的影响。当稻虱缨小蜂分别以转Bt基因水稻或非转基因对照水稻饲养的褐飞虱卵为寄主时,在所观察的7个世代间,其存活率、发育历期、寿命、雌性率以及生殖力均无显着性差异。此外,直接取食高剂量的Cry2A蛋白对稻虱缨小蜂成虫的存活率和生殖力没有显着影响。在转Bt基因水稻饲养的褐飞虱卵内或以该卵作为寄主的稻虱缨小蜂成虫体内未检测到Cry2A蛋白。综上所述,稻虱缨小蜂对Cry2A蛋白不敏感,并且转cry2A基因水稻对该寄生蜂发育与生殖相关的重要生命表参数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曹振军[4](2010)在《入侵豚草的天敌广聚萤叶甲的寄主选择性及潜在分布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原产地引进天敌是一条有效防治外来入侵杂草的途径,然而如何评估其对非靶标植物的潜在风险,从而减少新的生物入侵问题,是传统生防实践和理论研究面临的严峻课题。广聚萤叶甲原产于北美洲,传入我国后主要取食外来入侵豚草,是防治豚草的潜在天敌。由于其并非严格的单食性昆虫,故对入侵地非靶标植物的潜在风险值得关注。本论文将寄主专一性测定的经典方法与新近提出的概念和方法相结合,将室内与室外、选择性与非选择性实验相结合,对广聚萤叶甲的产卵选择专一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为评估和预测其潜在风险提供了丰富的依据,并为杂草生物防治实践的改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室内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产卵选择引用识别期概念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方法,结合经典观测方法,比较了靶标植物(豚草)与近缘非靶标植物(叁裂叶豚草、苍耳、菊芋、食用向日葵品种和油用向日葵品种)在不同取食经历和不同日龄条件下,被广聚萤叶甲成虫选择产卵的风险。结果表明,广聚萤叶甲在靶标豚草与其它近缘非靶标植物之间,表现出对豚草很强的偏好;不同取食经历和不同日龄不显着影响广聚萤叶甲对靶标植物(豚草)的选择频次,对识别期也无影响。广聚萤叶甲在室内研究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寄主专一性。2.野外受控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产卵选择鉴于行为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昆虫的寄主选择表现,分别在野外大型罩笼内和野外开放条件下,观察了广聚萤叶甲对靶标植物和非靶标植物的产卵选择行为。研究表明:(i)当有靶标豚草存在的情况下,广聚萤叶甲成虫明显偏好在豚草上产卵,豚草被选择产卵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测试植物;(ii)当没有靶标豚草存在的情况下,广聚萤叶甲成虫首先选择叁裂叶豚草和苍耳产卵,在食用向日葵和油用向日葵上产卵的风险很低。广聚萤叶甲在野外条件下所表现出与室内研究中同样强的寄主专一性。3.野外开放条件下广聚萤叶甲的产卵选择本研究就广聚萤叶甲在我国南京地区不同生境下的野外产卵选择进行了调查。在豚草生长季节定期定点调查以下因素:株高、植株斑块大小、植株受光与否、植株开花与否、植株被害程度等,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对所调查的变量进行拟合,从而确定影响广聚萤叶甲产卵选择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斑块大小对广聚萤叶甲的产卵选择有明显的影响,但光照没有明显的影响。被害等级和开花随季节动态对广聚萤叶甲的产卵选择有明显的影响,而株高随季节动态没有明显的影响。在两因子互作影响上,除斑块分别与被害等级和株高互作没有明显的互作外。其他各因子之间的双因素互作均对广聚萤叶甲产卵有明显影响。4.广聚萤叶甲对不同植物的产卵选择策略寄主品质(如碳、氮和防御代谢物)影响昆虫的产卵策略一权衡卵数量、大小和品质。本试验通过研究广聚萤叶甲在不同植物对的产卵识别期、窝卵数大小和卵粒大小等变量,分析其产卵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广聚萤叶甲明显偏好豚草,在豚草上的窝卵数大(平均值±标准差=20.3±1.5)而且卵粒亦大(0.077±0.001 mm3),二者无相关性;在非靶标的苍耳(10.7±1.1和0.059±0.001 mm3)和向日葵(10.2±0.9和0.063±0.001 mm3)上的窝卵数和卵粒大小都小于豚草,而且窝卵数与卵粒大小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线性关系,即采取了“多而小”或“少而大”的产卵策略。5.广聚萤叶甲对豚草的产卵选择策略寄主植物密度和品质均可能影响昆虫的产卵策略。试验研究了广聚萤叶甲对不同大小豚草斑块的产卵选择、逐次(日)产卵行为以及在不同品质和分别感染不同比例卵块和幼虫的豚草上的产卵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豚草品质影响广聚萤叶甲的产卵策略,但豚草密度没有影响。产卵前期尽可能的产多而大的卵粒;中期窝卵数和卵粒大小虽都略有下降,但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产卵后期窝卵数和卵粒大小继续下降,两者没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广聚萤叶甲成虫明显偏好生长期豚草,且差异显着。叶甲在处于生长期的豚草上尽可能多的繁殖多(20.3±1.5)而大(0.077±0.001mm3)的后代;在苗期(14.7±1.3和0.074±0.001 mm3)和开花期(10.7±0.8和0.073±0.001 mm3)的豚草上的窝卵数和卵粒大小都小于在生长期豚草上的表现,且窝卵数与卵粒大小存在明显的负线性关系。广聚萤叶甲在感染不同程度卵块和幼虫豚草上的产卵结果表明:(i)广聚萤叶甲在着卵块比例较低(0%、25%、50%)的豚草上产的窝卵数(>15粒),显着大于着卵比例较高(70%、100%)的处理豚草(≈10粒),而且窝卵数随豚草上着卵块比例的增大而减小;(ii)广聚萤叶甲在2个中等程度着卵块比例(25%、50%)处理豚草上产的卵粒大小相近,均显着小于无卵块和较高卵块比例(75%、100%)处理豚草上的卵粒,广聚萤叶甲产出的卵粒大小与豚草已有的着卵块比例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iii)产卵风险在没有感染幼虫和感染程度为25%的豚草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与其他感染幼虫处理的豚草存在显着差异;(ⅳ)广聚萤叶甲在感染幼虫较多的处理豚草(50%~100%)上产的窝卵数均较小(<11.2粒),显着小于在感染幼虫较少(25%)和对照豚草上的窝卵数(>21.6粒),广聚萤叶甲的窝卵数大小与豚草幼虫感染程度之间存在显着负相关线性关系;(ⅴ)广聚萤叶甲产在感染幼虫较少(25%)的处理豚草上的卵粒(0.068±0.001mm3)显着小于其他处理豚草(>0.077 mm3),在其他处理豚草之间无显着差异(图6-10),卵粒大小与豚草上已有的幼虫比例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线性关系。上述若干实验说明,豚草上已有卵块和幼虫均影响广聚萤叶甲的产卵选择以及窝卵数与卵粒大小的权衡策略。6.广聚萤叶甲成虫和初孵幼虫的取食选择寄主植物缺乏会迫使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寄主专一性。本实验首先对广聚萤叶甲成虫的耐饥饿能力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不同饥饿程度对广聚萤叶甲成虫取食选择不同寄主植物的影响,最后对初孵幼虫取食选择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ⅰ)雌虫与雄虫的平均耐饥时间和生存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ⅱ)除饥饿48h的处理外,其他饥饿时间处理都使叶甲的寄主选择发生显着改变;(ⅲ)广聚萤叶甲初孵幼虫对苍耳和豚草选择频次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但在识别期上有明显差异,向日葵与豚草和苍耳无论在选择频次上还是在识别期上都有明显差异,表明广聚萤叶甲初孵幼虫也具有很强的寄主专一性。7.广聚萤叶甲在我国大陆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利用CLIMEX软件对该叶甲与豚草及其近缘植物叁裂叶豚草、向日葵等潜在寄主植物的适生区进行了分析和预测;采用由生态气候指数(EI)衍生的生物一气候风险指数(BCRI),分别分析了该叶甲与这叁种植物同域分布的范围。广聚萤叶甲在我国大陆的潜在分布区向北可以分布到沈阳,向南可能分布到海南;而华东、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是其适宜的分布区域。广聚萤叶甲与豚草在我国北部的共同适宜边际区到达山东济南,与叁裂叶豚草和向日葵的北部边际区达到辽宁沈阳,而该叶甲与这3种植物的共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和西南东部等地。我国北方种植的向日葵受广聚萤叶甲取食危害的风险很低。(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09-01)

林玉[5](2007)在《黄花刺茄在新疆的繁殖特点与潜在天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花刺茄是一种入侵性极强的一年生杂草。该植物不仅严重影响草场及农田中棉花等作物的生长,而且还影响到牲畜皮毛的品质,牲畜误食后可引起中毒死亡,同时还传播病虫害。该种为典型的单型镜像花柱植物。本文综合运用生殖生物学和入侵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对该植物在新疆的分布、开花物候、繁育系统、传粉生态学、生物量分配与结实结籽特性以及潜在的天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经调查,目前仅在乌鲁木齐县境内发现了黄花刺茄的分布,主要生长在荒漠草原带,已4个分布点,分布的海拔范围在850-1160 m之间。2)不同观测点群体、个体和花序水平的开花振幅曲线相似,左、右旋花单花寿命相似。个体和花序水平上左、右旋花比值接近1:1。但两观测点群体和个体水平的始花期、进入盛花期的时间、开花持续时间及花序水平开花数和开放持续时间不同。3)花内5个雄蕊表现为1大4小,两种雄蕊在花丝长与宽、花药长与宽上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具雄蕊异长现象;年际内和年际间左、右旋花在花萼长与宽、大小雄蕊花丝长与宽及花柱长上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花型大雄蕊花粉量比小雄蕊的多,但单花花粉量及胚珠数无差异;两种花型花中大、小雄蕊花粉活力动态变化曲线相似,花粉寿命与柱头可授期具高度同步性,其花粉活力最高的时期正是柱头最佳可授期;P/O值、套袋试验及自花粉萌发的荧光显微观察和杂交指数估算结果表明,该植物是以异交为主、自交为辅,属于兼性异交繁育系统。4)有多种昆虫访花。硫磺沟居群主要传粉昆虫为四条隧蜂,而实验农场居群主要传粉昆虫为隧蜂。此外,两观测点还同时有食蚜蝇1号和扁柄木蜂等非稳定的传粉者。四条隧蜂和隧蜂访花行为相似,且访花频率均较低。四条隧蜂和隧蜂在开花不同阶段的活动时间类似,在植株上停留时间与温湿度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5)繁殖分配达44.56%,产生数量较多的果实(种子)以保证有足够的繁殖体用于扩散;果实为圆球状浆果,外被紧而多刺的宿存果萼所包被。每果实中种子数为8-68粒;大部分植株上的果实(种子)在晚秋风力作用下从宿存、干裂的果萼中扩散,小部分植株主茎于近地面处断裂,并随风在地面上滚动而将浆果扩散。6)植株在整个生长季内都有不同种类的虫害存在。虫害种类主要包括:马铃薯甲虫、腋斑芫箐和蝴蝶。马铃薯甲虫主要取食植株鲜嫩的叶片、花蕾和开放的花,腋斑芫箐取食雄蕊、雌蕊和花冠且取食速度很快;蝴蝶主要取食雄蕊、幼嫩的果实,这些都可能是黄花刺茄在新疆潜在的天敌。(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期刊2007-06-01)

潜在天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1996年,转基因植物首次在全球6个国家商业化种植以来,其全球种植面积持续、迅速增长,至2016年在全球26个国家的种植面积达1.85亿公顷,其中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种植比例高达41%。这些抗虫植物中表达的杀虫物质多是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的特异性杀虫晶体蛋白。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种植,有效地控制了其靶标害虫的发生危害,减少了广谱性化学杀虫剂的使用量,保护了害虫天敌和自然环境,但也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如靶标昆虫抗性进化和对农田非靶标生物的影响等。Bt抗虫棉在我国的推广种植,虽然有效地控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危害,但在这种低农药Bt棉田环境下,棉田中一些盲蝽类害虫如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的发生危害逐渐加重,目前已发展成为Bt棉田中的主要害虫。目前针对绿盲蝽的防治措施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然而这种单一的化学防治措施不仅导致绿盲蝽对杀虫剂抗性的快速进化,对盲蝽类害虫天敌也有不利影响,还污染自然环境。因此,我们需要寻求新的有效的防治策略用于控制绿盲蝽的发生危害、频繁爆发。比如发展对盲蝽类害虫有效的转基因抗虫作物。去年已经有报道说发展了能够有效控制盲蝽类害虫发生危害的抗虫棉,虽然其环境安全性及商业化推广应用时间仍未可知,但抗盲蝽类转基因抗虫作物在农业中的应用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建立评价杀虫化合物对绿盲蝽及其捕食性天敌和寄生性天敌毒性影响的生测体系。本文首先根据转基因抗虫植物对其非靶标生物环境安全性评价中Tier-1直接试验评价体系的基本要求,建立了一种评价杀虫化合物对绿盲蝽及其寄生性天敌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潜在毒性影响的评价体系;之后利用该体系评价了目前转基因抗虫作物广泛表达的5种Cry蛋白,Cry1Ab、Cry1Ac、Cry1F、Cry2Aa和Cry2Ab对绿盲蝽及其寄生性天敌的毒性影响;此外,利用之前已经报道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大草蛉(Chrysopa pallens)直接试验评价体系,我们也评价供试5种杀虫蛋白对这2种天敌的潜在影响;在叁级营养试验中,我们以对这5种杀虫蛋白不敏感的昆虫分别作为绿盲蝽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猎物或寄主,研究了Cry杀虫蛋白通过食物链对这几种害虫天敌的潜在毒性影响;最后,利用上面建立的直接试验评价体系,我们评价新型蛋白Cry2Ah对绿盲蝽、异色瓢虫、大草蛉和红颈常室茧蜂的潜在毒性。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饲料适合度验证结果显示,绿盲蝽在所选人工饲料上能够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其若虫存活率大于80%;砷酸二氢钾(KH_2AsO4,PA)在饲料中的浓度大于等于4μg/g或一种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N-[反式-环氧丁二酰基]-L-亮氨酸-4-胍基丁基酰胺,E-64)在饲料中的浓度大于等于2μg/g可以用作绿盲蝽直接试验体系中的阳性对照物质浓度。当供试5种Cry蛋白以高浓度单独或混合混入绿盲蝽饲料中,对其若虫、成虫生长发育以及体内主要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2:利用之前发展的评价杀虫化合物对异色瓢虫和大草蛉直接毒性影响的生测体系,评价了供试5种Cry蛋白对异色瓢虫和大草蛉这2种捕食性昆虫天敌生长发育和其体内主要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直接影响,发现供试Cry蛋白对这2种昆虫生长发育及测定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当这2种捕食性天敌以取食过Cry蛋白的昆虫作为猎物时,其生长发育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受到不利影响。3:E-64大于等于2μg/g可以用作评价杀虫化合物对红颈常室茧蜂直接毒性影响生测体系中的阳性对照物质浓度;将供试Cry蛋白以高浓度通过蜂蜜水提供给红颈常室茧蜂成虫,对成蜂寿命和寄生率等生长发育参数以及测定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当红颈常室茧蜂以取食过Cry蛋白的绿盲蝽若虫作为寄主时,Cry蛋白通过食物链对供试寄生蜂幼虫及蛹的生长发育也无明显影响。4:分别利用之前发展的检测杀虫化合物对绿盲蝽、异色瓢虫、大草蛉和红颈常室茧蜂直接毒性影响的生测体系,评价了新型杀虫蛋白Cry2Ah对这几种非靶标昆虫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含有高浓度Cry2Ah的饲料,对这几种昆虫的生长发育及体内主要消化酶、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没有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潜在天敌论文参考文献

[1].那娃兹(MUHAMMAD,NAWAZ).氯虫苯甲酰胺和氟啶虫胺腈对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的潜在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2].赵曼.6种Bt蛋白对绿盲蝽及其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的潜在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3].韩宇.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褐飞虱主要天敌的潜在风险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5

[4].曹振军.入侵豚草的天敌广聚萤叶甲的寄主选择性及潜在分布区预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0

[5].林玉.黄花刺茄在新疆的繁殖特点与潜在天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7

标签:;  ;  ;  ;  

潜在天敌论文-那娃兹(MUHAMMAD,NAWAZ)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