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势演变论文-刘栋

河势演变论文-刘栋

导读:本文包含了河势演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江口,南槽,水沙变化,河势演变

河势演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栋[1](2019)在《长江口南槽水文泥沙特性及河势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长江口南槽历史研究成果和近期的水、沙及地形监测资料,系统对比分析和总结长江口南槽水沙特性和河势变化规律,预测长江口河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南槽主槽流态以往复流为主;拦门沙及口外河宽放宽,主槽流态逐步向外过渡为旋转流为主。南槽是南北槽悬沙输移的主通道。南槽含沙量呈"中间高,两头低"的分布特征。在涨落潮期间,拦门沙附近的最大浑浊带水体盐度与最佳絮凝盐度范围较为吻合。南槽河势滩槽格局总体稳定,但局部河势存在向不稳定方向发展的趋势应当高度重视,必要时需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7期)

林一楠,张伯虎,苏健[2](2019)在《飞云江河口河势演变新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浙江飞云江河口近期河势变化特征及河势变化影响因素,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对各个特征地貌单元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大型涉水工程和人类活动对河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飞云江河口主要的河势变化发生在涂头-上望河段,其变化可分为心滩退化、支汊淤积和主槽位置调整叁大类。通过实测径流、泥沙资料统计分析,提出上游建库和江道采砂等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沙边界条件变化是导致飞云江河口形势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S1期)

彭子源[3](2019)在《近35年来长江口河势演变及水下沉船空间管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河口是世界第叁大河口,毗邻我国经济发达的长叁角城市群。受流域自然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长江入海泥沙通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这对长江口河势的演变产生巨大影响,在此背景下长江口河势演变缺乏系统的总结与对比。自古以来长江口就在我国水路交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长江口水下遗迹的发掘工作自上世界80年代开展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近年来,随着上游来沙持续减少,水下遗迹勘测数量增加,地形的冲淤可能会影响水下遗迹埋藏条件的变化,然而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我国针对水下遗迹的高效管理应用并不多。基于此,本研究收集了1982-2017年的长江口地区海图数据,重构长江口水深数字高程模型,讨论各河槽的横向、纵向的变化情况,对各河槽的冲淤演变进行定量的计算;结合实测数据与遥感反演悬沙浓度数据分析对河势演变反映最为敏感的拦门沙地区最大浑浊带的演变;依托上海市文物局提供的水下沉船资料,结合河势演变的定量分析探讨地形冲淤与水下沉船埋藏条件变化的关系,并初步建立了上海市水下沉船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近期整体演变仍延续河口向外延伸、河道束窄的历史演变趋势,局部沙体变化影响长江口河势及航道稳定性。近35年来,长江口0 m,-2 m和-5 m等深线在南汇边滩明显向外延伸,崇明东滩、横沙浅滩、九段沙、横沙东滩呈向东南方持续推展的态势,局部河段的沙体变化比如扁担沙沙尾淤涨、瑞丰沙中下沙体持续冲刷、江亚南沙沙尾淤积下延等影响了河势与航道的稳定性。2、长江口水下叁角洲地形冲淤变化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性。1982-2002年,处于冲刷状态的区域占长江口总面积的62%,北港主槽、拦门沙河段冲刷明显,其中北港年平均冲刷速率达到10-14 cm/a。2002-2013年处于冲刷状态的区域比例降至47%,由于崇明东滩、横沙浅滩、九段沙和南汇东滩进行了大量的促淤围垦工程,使得泥沙聚集在河口区,从而使得部分区域淤积。该年段净淤积体积为1.01×10~9 m~3,净淤积面积为455 km~2,研究区域冲淤达到相对平衡,拦门沙河段冲刷程度降低。2013-2017年处于冲刷状态的区域占比提高为55%,长江口的冲刷趋势相对提升,冲刷主要发生在南支主槽以及北港拦门沙河段。3、近30年来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特征依然显着,纵向上随着水深的增加悬沙浓度呈增大趋势,在底层出现垂向上的最大悬沙浓度,但在入海泥沙持续减少背景下,与1982年相比2012年最大浑浊带悬沙浓度降低了约50%,各相近测点枯季大潮表、底层悬沙浓度相较于1982年有不同程度的减小,且由表及底悬沙浓度的增幅也有明显的减小,长江口入海泥沙锐减是两期悬沙分布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4、在无人工疏浚航道的情况下,水下沉船埋藏条件的变化,尤其深度变化反映了局部的冲淤情况。以横沙东滩北侧长江口2号沉船和北港3号沉船为例,自沉没以后,受限于当时条件影响一直未被发掘从而被掩埋在河床之下。此前在沉船附近水域进行扫海测量查明航行障碍物情况时,船体未露出,河床表面平坦,通过侧扫声呐、多波束声呐看不出任何异常现象,在2016年水下考古调查时发现部分船体经冲刷后露出河床,沉船埋藏条件发生变化,最终确定沉船位置。5、开发了上海市水下沉船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上海市水下沉船的空间信息管理。随着长江口水下沉船的不断发现,根据上海市文物局对水下沉船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的需求,以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8为系统数据库,采用Visual C#语言和ArcGIS Engine 10.0组件开发了上海市水下沉船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系统,为文物局相关管理人员提供系统支持,并实现业务化运行。(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8)

丘慧琪,李圣雨[4](2018)在《长江口横沙岛附近河势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长江口一系列重大整治工程出现在横沙岛周围,工程将一定程度引起河床冲淤变化,通过横沙岛局部保滩工程项目前沿滩势近期演变特征研究,分析预测其未来的演变趋势,以及堤外滩涂地形变化的情况,对保滩工程的实施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确保一线海塘的安全。(本文来源于《吉林水利》期刊2018年10期)

庞忠坤[5](2018)在《滩涂促淤圈围工程实施对工程岸段河势演变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圈围工程实施前的历年实测资料和实施后的水下地形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和总结了促淤圈围工程实施对工程岸段河势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促淤工程实施前工程岸段的冲淤变化主要受南槽宏观河势的影响,促淤工程实施后为区内的冲淤变化主要受本工程自身影响,围区外侧滩地的冲淤变化受促淤工程自身与南槽宏观河势的共同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水利科技》期刊2018年08期)

岳志春,马晓阳,田福昌[6](2018)在《黄河宁夏段近期水沙变化及河势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黄河宁夏段水沙关系和河势演变,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近年来该河段水沙变化的特点,结合1993—2015年该河段地形图测绘及大断面套绘分析评估了河势状况。结果表明:黄河宁夏段水沙关系主要表现为水沙量大幅减少、年内水量的分配比例变化较大、来沙系数变化较大等特点。近年来,黄河宁夏段岸线有了较大变化,仁存渡以上河段河岸逐渐变窄,主槽摆动不大;仁存渡以下河段,河岸趋于展宽,主流摆动剧烈。从河相关系变化来看,下青段河相系数变化不大,断面仍保持较为窄深的状态,青石段河相系数总体上呈现逐年变大的趋势,主槽逐年淤高,断面更趋宽浅。2011—2012年,2012年洪水使得河道冲刷,断面变深,致使下青段和青石段河相系数均减小。从滩槽关系变化来分析,滩槽差在1~2 m之间是主槽偏移位移较大的区间,滩槽差越大,主槽偏移位移越小,河势越难摆动。(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刘浩,王亚梅,续彩虹[7](2017)在《渭河下游河势演变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渭河水沙条件发生变化,相对有利,渭河下游泥沙总体上由淤变冲。另外,渭河综合整治在下游实施了一批河道工作,这些均对渭河下游河势调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渭河下游河势变化,总结出了当前河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防汛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7年06期)

尹志,卢婧,王濂,王驰[8](2017)在《铁板洲河段河势近期演变及分流分沙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对铁板洲河段在河势方面的近段时间演变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参考铁板洲左右汊分流分沙比的实际统计资料的分析,总结出:由于本河段上游水沙情形及边界状况未发生重大改变,铁板洲河段仍会将现有河势持续保持。叁峡工蓄水后在坝下游河段总体表现为冲刷的背景下,该河段仍可能发生冲淤交替的现象,但这种冲淤变化不会对总体河势造成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7年28期)

张哲源,徐海珏,白玉川,胡晓,李浩宇[9](2017)在《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赣江尾闾河势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赣江尾闾地区是包括南昌市在内的江西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赣江作为江西省内第一大河,其尾闾地区河势变化对其周边地区的经济、防洪、环境等有着巨大的影响。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1991—2010年赣江尾闾地区赣江的河道进行了河势演变的研究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研究区域水域面积1991年约为121 km~2、2001年约为111 km~2、2010年约为132 km~2,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过程。(2)历年来尾闾地区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赣江主干、西支、北支,主干变化最为显着,而南支相对最为稳定。(3)主干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河道扩张、江心洲面积大幅减小或者消失,其中在南昌市附近河道变化最为明显。推测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人为影响包括有关工程建设、河砂开采等引起。(4)西支变化较为复杂,其上游段主要表现为河道展宽、水域面积变大,而下游段河道有所束窄;北支历年来均表现为河道束窄、江心洲面积明显增大;中支有所变化,但并不明显。(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技术》期刊2017年07期)

徐文晓,程和琴,郑树伟,刘高伟,陆雪骏[10](2017)在《长江河口北港北汊河势演变及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长江口北港北汊河段实测水文资料及1977-2013年海图基础上,研究近30多年来该河段河势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历史上,北港北汊河段经历了团结沙与北港北沙的交替更迭;(2)北港北汊是一个典型的复式河槽,其上段1995-2006年以冲刷为主,2006-2013年以淤积为主;中段1995-2013年均以冲刷为主;下段变化不大。(3)洪水导致了北港北汊复式河槽格局的形成,而北槽深水航道北导堤和横沙东滩促淤圈围工程限制了北港落潮水流通过横沙东滩串沟进入北槽,进而导致北港北汊分流增加,是北港北汊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17年02期)

河势演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浙江飞云江河口近期河势变化特征及河势变化影响因素,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对各个特征地貌单元的变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初步分析了大型涉水工程和人类活动对河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979年以来飞云江河口主要的河势变化发生在涂头-上望河段,其变化可分为心滩退化、支汊淤积和主槽位置调整叁大类。通过实测径流、泥沙资料统计分析,提出上游建库和江道采砂等人类活动造成的水沙边界条件变化是导致飞云江河口形势变化的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河势演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栋.长江口南槽水文泥沙特性及河势演变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2].林一楠,张伯虎,苏健.飞云江河口河势演变新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J].人民长江.2019

[3].彭子源.近35年来长江口河势演变及水下沉船空间管理系统[D].华东师范大学.2019

[4].丘慧琪,李圣雨.长江口横沙岛附近河势演变研究[J].吉林水利.2018

[5].庞忠坤.滩涂促淤圈围工程实施对工程岸段河势演变的影响[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8

[6].岳志春,马晓阳,田福昌.黄河宁夏段近期水沙变化及河势演变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8

[7].刘浩,王亚梅,续彩虹.渭河下游河势演变浅析[J].陕西水利.2017

[8].尹志,卢婧,王濂,王驰.铁板洲河段河势近期演变及分流分沙分析[J].价值工程.2017

[9].张哲源,徐海珏,白玉川,胡晓,李浩宇.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赣江尾闾河势演变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17

[10].徐文晓,程和琴,郑树伟,刘高伟,陆雪骏.长江河口北港北汊河势演变及趋势分析[J].海洋通报.2017

标签:;  ;  ;  ;  

河势演变论文-刘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