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浸润性小叶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癌,Her-2,ER,PR
浸润性小叶癌论文文献综述
付彧,杨雪松,王彦凤,张丽君,单孝军[1](2019)在《免疫组化指标Her-2、ER、PR和Ki-67在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和髓样癌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Her-2、ER、PR和Ki-67在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07~2017-07收入我科治疗的196例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和髓样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免疫组化指标检测,回顾性研究其Her-2、ER、PR和Ki-67的阳性率,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①Her-2阳性率为57.65%,ER阳性率为34.69%,PR阳性率为44.90%,Ki-67阳性率为76.02%;②41~60岁年龄区的患者Her-2、ER、PR和Ki-67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Her-2、ER、PR和Ki-67阳性率高于浸润性小叶癌和髓样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淋巴结有转移患者的Her-2和Ki-67阳性率高于淋巴结无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R和PR阳性率无差异。结论:免疫指标Her-2、ER、PR和Ki-67是乳腺癌的重要诊断指标,在41~60岁年龄区间患者阳性率为高,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阳性率高于浸润性小叶癌和髓样癌,淋巴结有转移患者Her-2和Ki-67高于淋巴结无转移患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可作为依据指导临床治疗。(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朱晓萍,陈小松,杨兴霞,江琴,蔡李芬[2](2019)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4 894例,其中ILC组156例,IDC组4 738例。回顾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乳腺癌病理分子分型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IDC组患者比较,ILC组患者年龄较大,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比例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转移淋巴结数目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IDC患者比较,ILC患者发病年龄较晚,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比例较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医学》期刊2019年15期)
李丽,张秀珊[3](2019)在《乳腺多形性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乳腺多形性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pleomorphic lobular carcinoma,P-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方法选用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合肥市滨湖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期诊治的86例经典型浸润性小叶癌(classic 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C-ILC)和29例乳腺P-IL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研究P-IL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结果与C-ILC相比,P-ILC病人TNM分期(χ~2=3.902,P=0.048),肿瘤组织学分级(χ~2=18.752,P<0.001),脉管浸润阳性率(27.6%比11.6%,χ~2=4.183,P=0.044),Ki-67增殖指数(χ~2=14.551,P=0.001)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率(χ~2=9.135,P=0.015)均较高。单因素分析显示,P-ILC与C-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38)。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状态和TNM分期具有独立预后意义(P=0.038,P=0.031)。P-ILC与C-ILC的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2,P=0.481)。结论与C-ILC相比,P-ILC病人TNM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脉管浸润阳性率、Ki-67增殖指数和HER-2阳性率均较高。P-ILC具有较差的预后,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导临床选择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安徽医药》期刊2019年08期)
齐刚,彭泽品,朱龙飞,李玲玲[4](2019)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乳腺钼靶X线检查表现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在乳腺钼靶X线检查中的表现,以提高两者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方法选择六安市中医院2013年4月至2016年2月术前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病理证实为ILC、IDC的患者43例,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患者的X线表现特点。结果 ILC患者6例,表现为结构紊乱扭曲、不对称性致密影4例(66. 67%),肿块伴有毛刺、边缘浸润2例(33. 33%)。IDC患者37例,表现为肿块伴有毛刺、边缘浸润者17例(45. 95%),肿块边界清晰者3例(8. 10%),肿块伴有钙化者13例(35. 13%),单纯钙化者2例(5. 40%),不对称性致密影1例(2. 70%),误诊为可疑结节者1例(2. 70%)。LIC与IDC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 637,P=0. 007)。结论乳腺钼靶X线检查对提高ILC与ID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宝,王世全[5](2019)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保乳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保乳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浸润性小叶癌患者32例,回顾分析所有患者样本的病理特征,分析影响保乳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4.8±5.2)岁,其中绝经后女性有27例。病灶大小平均(4.3±2.7)cm;32例患者均为多病灶患者,其中29例患者累及双侧乳房。Ⅰ级14例,Ⅱ级18例,Ⅲ级10例。ER阳性表达23例,PR表达阳性19例,HER2表达阳性11例。共有12例患者进行保乳手术,其中切缘阳性患者5例,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活检方式(针吸/切检)、术前磁共振是否提示病灶、病灶大小与切缘阳性具有相关性(P <0.05)。根据Logistic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针吸活检方式、术前磁共振提示病灶为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浸润性小叶癌在选择保乳术时需要参考更多数据,对于活检采用针吸且术前磁共振提示病灶的患者,需要谨慎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05期)
张燕娜,周易冬,茅枫,关竞红,姚儒[6](2019)在《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激素受体阳性腋窝淋巴结阴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 21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评估21基因复发风险(RS)评分在ILC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2例行21基因RS评分的I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选取同期同年龄段301例行21基因RS评分的浸润性癌(非特殊型)(NST)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32例ILC患者中,低危(RS<18)及中危(18≤RS<31)组分别占87. 5%和12. 5%,无患者进入高危组(RS≥31)。301例NST患者中,低危、中危和高危组分别占64. 5%、26. 6%和9. 0%。ILC和NST两组的RS评分有差异(P<0. 05)。ILC和NST在肿瘤分级和Ki-67指数上有差异(P<0. 05)。中位随访38个月的结果显示,32例ILC中无一例出现复发转移,NST对照组中低危组的复发转移事件率(3. 6%)明显低于中危组(8. 8%)和高危组(11. 1%)。结论 ILC与NST的RS分组差异显着,ILC中高危组比例明显低于NST。RS对ILC化疗决策的辅助指导作用仍不甚明朗。RS对ILC的预后判断价值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的数据方可定论。(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9年02期)
李占平,王海,柴秀芳[7](2019)在《倾向性评分匹配评估术前MRI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手术方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来评估MRI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治疗方法的影响,研究术前乳腺MRI成像与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患者手术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及北京市上地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10例ILC患者。61.9%的患者(130/210)接受了MRI检查。统计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未检出病灶的MR检出率,并分析了患者的治疗过程。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1∶1匹配患者34例,患者的基本特征及肿瘤特征等14种变量在接受术前MRI成像的患者(MRI组)和未接受术前MRI成像的患者(对照组)的差异性趋近一致。比较手术结果。结果在MRI组130例患者中,34.6%的患者(45/130)发现了隐匿病变;62.2%的患者(28/45)存在恶性病变。24.6%的患者(32/130)由于术前MRI检查,手术方案发生了变化,91.1%(41/45)的手术结果符合病理。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中,乳腺MR成像与较低的再次手术发生率相关,其优势比(Odd Ratio,OR)为0.135,P<0.05。首次乳房切除术(OR=0.736,P=0.663)和最终乳房切除术(OR=0.691,P=0.141)相似,与术前乳腺MRI成像结果间未存在统计学相关。结论术前MRI检查可用于检测隐匿的恶性肿瘤,并可显着降低重复手术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ILC患者的乳房切除率。(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沁,潘红,栗翠英,丁志颖,邓晶[8](2018)在《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乳腺ILC患者49例(53个病灶)超声声像图特征,其中29例接受钼钯检查,18例接受MRI检查,将其检查结果分别与超声比较。结果 53个病灶中,17个病灶超声表现为非肿块型,多数病灶探及丰富血流信号,50个病灶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B类及以上。术前超声诊断阳性率为98.1%。超声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准确率为78.0%,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4.8%。超声诊断阳性率高于钼钯诊断阳性率(96.6%vs.72.4%)(P<0.05)。MRI检查的18例中,MRI和超声均诊断为BI-RADS 4类及以上。结论乳腺ILC声像图符合典型乳腺恶性肿块的特征,超声诊断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江苏医药》期刊2018年11期)
范晓慧[9](2018)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ILC患者64例,患者年龄36~85岁,所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回顾性总结,并且通过光镜检查法以及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SP)法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结果:对于乳腺ILC患者进行检查,发现其在光镜下细胞界限比较清晰,癌细胞的体积比较小,黏附性较差,细胞质具有较强的嗜酸性,细胞核表现出卵圆形的状态,围绕遗留的导管呈同心圆状或者是单行串珠状。对乳腺ILC患者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查,检查结果中雌激素受体(ER)阳性率76%~97%,孕激素受体(PR)阳性率61%~74%,HER–2数据多数表现为阴性。结论:在乳腺ILC患者的治疗中,对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水平和生存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20期)
张华英[10](2018)在《VTIQ与钼靶X线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究声触诊组织量化成像技术(virtual touch tissue imaging quantification, VTIQ)与钼靶X线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ranulomatous iobular mastitis, GIM)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住的100例乳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分别实施VTIQ检查及钼靶X线检查,以病理结果作为参照标准,对二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GIM与浸润性乳腺癌在低回声、混合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纵横比>1、微钙化6项影像学表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学结果为参照,VTIQ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钼靶X线(P<0.05);VTIQ检查下浸润性乳腺癌剪切波速度均大于GIM。结论:相较于钼靶X线,VTIQ在GIM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诊断中取得的效果更佳,能为二者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浸润性小叶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IL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4 894例,其中ILC组156例,IDC组4 738例。回顾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乳腺癌病理分子分型情况等。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与IDC组患者比较,ILC组患者年龄较大,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比例较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性别、BMI、月经状态、乳房手术方式、腋窝手术方式、T分期、淋巴结是否转移、转移淋巴结数目等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IDC患者比较,ILC患者发病年龄较晚,ER、PR阳性比例较高,Her-2阳性比例较低,Ki-67<14%的比例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浸润性小叶癌论文参考文献
[1].付彧,杨雪松,王彦凤,张丽君,单孝军.免疫组化指标Her-2、ER、PR和Ki-67在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和髓样癌中的表达[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
[2].朱晓萍,陈小松,杨兴霞,江琴,蔡李芬.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J].浙江医学.2019
[3].李丽,张秀珊.乳腺多形性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J].安徽医药.2019
[4].齐刚,彭泽品,朱龙飞,李玲玲.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乳腺钼靶X线检查表现比较[J].安徽医学.2019
[5].王宝,王世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保乳切缘阳性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6].张燕娜,周易冬,茅枫,关竞红,姚儒.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中的应用价值[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9
[7].李占平,王海,柴秀芳.倾向性评分匹配评估术前MRI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手术方案的影响[J].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2019
[8].李沁,潘红,栗翠英,丁志颖,邓晶.超声对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诊断价值[J].江苏医药.2018
[9].范晓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10].张华英.VTIQ与钼靶X线在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与浸润性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