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性褐土论文-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王立革,郭珺

石灰性褐土论文-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王立革,郭珺

导读:本文包含了石灰性褐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秸秆,生物炭,氮肥利用率,氮肥损失

石灰性褐土论文文献综述

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王立革,郭珺[1](2019)在《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对石灰性褐土氮肥去向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炭化为生物炭后施入土壤对氮肥转化(植株吸收、土壤残留及损失)的影响,采用大田微区试验,运用15N标记示踪技术,分析了石灰性褐土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后氮肥的去向,并阐明其影响机制。试验共设3个处理,单施化肥(NPK)、施化肥并施生物炭(NPK+B)以及施化肥并施秸秆(NPK+S)。结果表明:石灰性褐土上高粱植株当季的氮肥吸收率、土壤残留率和损失率分别是18.41%~24.94%、22.67%~35.47%和46.12%~52.40%;与NPK处理相比,NPK+B和NPK+S处理高粱植株的氮肥利用率分别降低2.20个百分点和6.53个百分点(P<0.05),土壤残留率分别增加5.58个百分点(P<0.05)和12.80个百分点(P<0.05),氮肥损失率分别降低3.40个百分点和6.28个百分点(P<0.05);施用秸秆显着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代谢活性,增强了氮肥转化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固定,从而减少氮肥损失。因此,与施用生物炭比较,秸秆直接还田是提高石灰性褐土氮肥有效性及秸秆资源合理利用的更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玲[2](2018)在《生物质炭对石灰性褐土理化性质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山西省太谷县石灰性褐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品种太玉339为供试作物,设置CK(对照)、N(单施氮肥)、NBL(氮肥+5t·hm-2生物质炭)、NBH(氮肥+10t·hm-2生物质炭)四个处理,利用盆栽培养试验研究施用生物质炭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变化特征,并且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后石灰性褐土 N2O、CO2和CH4气体排放规律,探究玉米地合适的生物质炭添加量,为今后生物质炭在石灰性褐土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温度,但作用不显着。总体来看,生育期内生物质炭对土壤pH值影响也不显着。(2)在四个生育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高于对照,并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四个生育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5 t·hm-2和10 t·hm-2生物质炭分别与氮肥配施处理差异不显着。苗期-抽穗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使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影响不显着。在成熟期,生物质炭显着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氩酶活性。(3)在玉米苗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对玉米茎粗、最大叶面积、茎叶干重和根干重影响不显着,拔节期-成熟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茎粗、最大叶面积、茎叶干重和根干重,5 t·hm-2和10 t·hm-2生物质炭分别与氮肥配施处理差异不显着。苗期-拔节期,10 t·hm-2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显着促进玉米株高的增长,而抽穗期-成熟期,5 t·hm-2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的作用显着。在生育期内,玉米植株地上部氮、磷、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试验培养期内,N20和CO2累积排放量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处理能够降低N20和CO2的排放量,N2O的累积排放量降低6.94%~15.47%,CO2累积排放量降低6.93%~17.69%,但仍显着高于CK处理。试验培养期内,四个处理CH4排放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综上所述,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增加石灰性褐土土壤养分含量和抑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因此,生物质炭在改善旱地玉米田的土壤性质、促进玉米生长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张强[3](2017)在《城市污泥不同土壤效应差异及对石灰性褐土和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临猗污水处理厂污泥、霍州污水处理厂污泥和太原杨家堡污水处理厂污泥对3种不同土壤(砖红壤、红壤和石灰性褐土)中养分和重金属的影响,以及通过两茬玉米的苗期盆栽试验探究污泥对石灰性褐土和植物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污泥的高效安全肥料化利用提供依据。(1)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污泥对不同土壤pH值的影响不同,酸性土壤砖红壤和红壤施入3种不同城市污泥后pH值均有明显提高,而碱性土壤石灰性褐土施入3种不同城市污泥后的pH值均略有下降。污泥施入砖红壤、红壤、石灰性褐土后,3种土壤中有机质和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砖红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0.43-8.06 g kg-1、0.03-1.00 g kg-1、6.91-89.79 mg kg-1 和 5.96-177.58 mg kg-1,红壤分别增加了 1.04-15.21 g.kg-1、0.10-1.05 g.kg-1、7.06-105.8 mg.kg-1 和 4.96-121.03 mg·kg-1,石灰性褐土分别增加了 1.05-13.40 g.kg-1、0.16-1.06 g.kg-1、9.59-145.29 mg.kg-1 和 4.63-178.61 mg.kg-1。红壤和石灰性褐土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量均高于砖红壤,3种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均有明显增加,石灰性褐土和砖红壤速效钾增加高于红壤。施入污泥对不同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不同。3种土壤中Cu的增加量红壤>石灰性褐土>砖红壤,Zn的增加量石灰性褐土>红壤>砖红壤,Cr的增加量石灰性褐土>砖红壤>红壤,Ni的增加量石灰性褐土>砖红壤>红壤,而Pb在石灰性褐土中的增加量要大于砖红壤和红壤。可见,施入污泥石灰性褐土中Cu、Zn、Pb、Cr、Ni的增加均较高。(2)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石灰性褐土施入污泥后,玉米地下部干重和根长均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有所增长,株高及地上部干重在污泥施用量60g/盆时达到最大值,当施用量为90g/盆时,株高和地上部干重都有所下降。两茬玉米苗期生长相比较,除地下部干重第二茬低于第一茬外,地上部干重、根长、株高均高于第一茬。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有所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 1.9-4.81 g.kg-1、0.02-0.18g·kg-1、0.06-5.97 mg·kg-1、2.70-18.99 mg kg-1。施用污泥的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均较CK有显着增加,且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中全量及有效态的重金属Cu、Zn、Pb、Cr、Ni、Cd含量,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也有增加的趋势。植物中重金属含量也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除Zn,其余重金属在地下部的积累量均高于地上部。两茬比较,六种重金属含量第一茬玉米均低于第二茬。且重金属在污泥高施用量即90 g/盆时,其含量与CK呈显着性差异。兼顾污泥施用后养分增加同时减少重金属的影响,以60 g/盆污泥施用量较为合理。(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娜,乔志伟,洪坚平,谢英荷,张平[4](2014)在《溶磷混合菌肥对石灰性褐土磷素养分及解析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土壤中潜在磷素的有效性,提高磷肥利用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施用不同种类的溶磷混合菌肥后石灰性土壤磷素养分及解析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有机肥相比,施用溶磷混合菌肥,可以增加油菜土壤有效磷和磷酸酶活性及油菜品质,其中施用组合溶磷细菌肥效果最显着,较之单施有机肥,土壤有效磷含量、酸碱磷酸酶活性、油菜干重、鲜重、吸磷量显着增加,分别提高15.44%、10.49%、14.25%、34.45%、27.80%、67.18%;土壤pH值和油菜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显着.施肥可以改变土壤磷的吸附–解吸特性,与其它处理相比,施用溶磷混合菌肥,土壤最大吸磷量Xm和吸附系数k以及土壤最大缓冲容量MBC均降低,土壤磷解吸量及解析率增加,在不同种类的溶磷混合菌肥中,组合溶磷细菌处理对土壤磷的吸附–解吸影响最显着,该处理下土壤中磷的最大吸附量和土壤最大缓冲容量分别为370.88 mg/kg和502.45 mL/g,比组合溶磷真菌、组合溶磷细菌真菌复混处理分别降低了12.47%和16.19%、13.38%和14.37%.本研究表明加入溶磷混合菌肥,特别是组合溶磷细菌肥可以促进土壤磷的活化,降低吸附,减少磷素化肥的施用,提高土壤中磷素的利用率,结果可为农业生产中石灰性土壤上磷肥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图3表7参25(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王姣爱,张晶[5](2014)在《不同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研究了秸秆还田下旋耕(RT)、深松(ST)、深翻(CT)和秸秆不还田旋耕(CK)4种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PLFA)特性及水解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的水解酶活性、养分含量及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有较大差异;秸秆还田增加了PLFA的种类、总PLFA含量及细菌、放线菌PLFA含量,但降低了土壤真菌PLFA含量,说明真菌较细菌更能适应贫瘠的环境.深松和深翻处理的PLFA总量均高于旋耕和CK处理,两处理分别较CK处理高74.7%和53.3%,表明深松和深翻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深松和深翻还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条件.(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刘世亮,陈娇君,刘芳,介晓磊,田春丽[6](2012)在《石灰性褐土中柠檬酸对土壤Cu(Ⅱ)、Cd(Ⅱ)吸附-解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不同柠檬酸含量土壤对Cu2+、Cd2+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加入柠檬酸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达到峰值后(柠檬酸含量为0.5 mmol.kg-1),吸附量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即Cu2+的吸附曲线呈峰型.在低柠檬酸含量时,土壤对Cu2+的吸附量受Cd2+浓度影响较小,但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在低铜浓度处理(Cu2+浓度为600 mg·L-1,Cu600)下,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Cd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但在高浓度铜处理(Cu2+浓度为1000 mg·L-1,Cu1000)下,土壤对Cu2+的吸附量随Cd2+浓度的增加而减少.Cu2+的解吸量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而总体上降低;相同柠檬酸含量下,Cu600处理下,Cd2+浓度为10 mg·L-1(Cd10)条件下Cu2+解吸量明显低于无Cd2+(Cd0)和Cd2+浓度为1 mg·L-1(Cd1)条件下.而Cu1000处理下,Cd2+的浓度对Cu2+解吸量的影响较小.Cd2+吸附量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无明显变化,但随Cu2+浓度的增加下降明显,其中无Cu2+处理Cd2+吸附量极显着地高于Cu600和Cu1000处理,而Cu600和Cu1000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且土壤对Cd2+的吸附随镉添加量增加而增加;Cd2+的解吸量随柠檬酸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保持稳定,在柠檬酸含量为0.5 mmol.kg-1时达到最大,Cu600处理的Cd2+的解吸量显着地高于Cu1000处理.(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2年06期)

刘芳,王明娣,刘世亮,介晓磊,刘红恩[7](2012)在《玉米秸秆腐解对石灰性褐土酶活性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培养,研究玉米秸秆腐解量与腐解时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秸秆添加量对石灰性褐土酶活性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腐解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在培养的第45天,腐解量可达45%左右,而45天后腐解速度明显下降。在腐解的前60d,常规秸秆添加处理的腐解速率小于加倍量秸秆添加量处理,而在培养后期处理间腐解速率无差异,且腐解速率均随腐解时间延长而减小。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的趋势,但不同秸秆量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着;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秸秆添加量增加而增大,且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且随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显着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隽英华,汪仁,孙文涛,刘艳,于涛[8](2011)在《辽西石灰性褐土不同施氮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高效施肥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施氮模式下的辽西石灰性褐土土壤养分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氮明显提高0~20 cm土层碱解氮含量。随着土层加深,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降低,速效钾含量变化较小。随着生育期推进,0~20 cm土层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高峰出现在拔节期或大喇叭口期;20~40 cm土层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保持稳定,速效钾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趋势,高峰出现在大喇叭口-灌浆期内;40~60 cm土层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降低-升高-降低趋势,高峰分别出现在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随着土层加深,土壤pH值升高。施氮降低了0~20 cm土层的pH值,而对20~40cm和40~60 cm土层的pH值无影响。随着生育期推进,0~20 cm土层的pH值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层的pH值保持稳定。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特征因施氮模式而异。与其它施氮模式相比,二次追肥和一次深施的施氮模式能够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提供玉米较充足的有效养分,满足植株的生理需求。综合考虑土壤养分动态特性、产量性状、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等因素,初步筛选出二次追肥和一次深施为辽西春玉米生产中的高效施氮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壤与肥料》期刊2011年02期)

程红艳,谢英荷,王菲[9](2011)在《铅在石灰性褐土中的淋溶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灰性褐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模拟降雨淋溶土柱的方法,研究了相当于山西省太谷县平均年降水量条件下,铅在土壤垂直方向上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中的铅在0~20cm土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迁移转化,肥力不同的土壤迁移转化的规律不同。淋溶后高肥力的土壤可促使其他形态的铅向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残渣态铅转化,降低了铅的有效性。为探讨铅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循环特征及污染土壤的改良和修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1期)

刘忠珍,介晓磊,刘世亮,刘芳,化党领[10](2010)在《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研究了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培养试验表明,在本研究浓度范围内,施磷明显提高了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含量,提高率为15%—134%,且这种作用在培养前3天之内就已经很明显,在整个培养期比较稳定.施锌也增加了磷的有效性,这种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培养的第7天始)逐渐增强.施锌可减缓有效磷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吸附试验表明,石灰性褐土磷含量或磷吸附量的提高均可降低其对锌离子的吸附容量和吸附能力.吸附磷提高了KCl解吸的活性较高的锌量,降低了HCl解吸的专性吸附态锌(活性很低的锌)量,即磷含量(吸附量)增加了土壤中锌的有效性.因此,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为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0年06期)

石灰性褐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以山西省太谷县石灰性褐土为研究对象,以玉米品种太玉339为供试作物,设置CK(对照)、N(单施氮肥)、NBL(氮肥+5t·hm-2生物质炭)、NBH(氮肥+10t·hm-2生物质炭)四个处理,利用盆栽培养试验研究施用生物质炭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变化特征,并且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后石灰性褐土 N2O、CO2和CH4气体排放规律,探究玉米地合适的生物质炭添加量,为今后生物质炭在石灰性褐土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温度,但作用不显着。总体来看,生育期内生物质炭对土壤pH值影响也不显着。(2)在四个生育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高于对照,并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四个生育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5 t·hm-2和10 t·hm-2生物质炭分别与氮肥配施处理差异不显着。苗期-抽穗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使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影响不显着。在成熟期,生物质炭显着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氩酶活性。(3)在玉米苗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对玉米茎粗、最大叶面积、茎叶干重和根干重影响不显着,拔节期-成熟期,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显着提高了玉米茎粗、最大叶面积、茎叶干重和根干重,5 t·hm-2和10 t·hm-2生物质炭分别与氮肥配施处理差异不显着。苗期-拔节期,10 t·hm-2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显着促进玉米株高的增长,而抽穗期-成熟期,5 t·hm-2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处理的作用显着。在生育期内,玉米植株地上部氮、磷、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试验培养期内,N20和CO2累积排放量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降低。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生物质炭和氮肥配施处理能够降低N20和CO2的排放量,N2O的累积排放量降低6.94%~15.47%,CO2累积排放量降低6.93%~17.69%,但仍显着高于CK处理。试验培养期内,四个处理CH4排放量变化没有明显规律。综上所述,生物质炭与氮肥配施对增加石灰性褐土土壤养分含量和抑制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因此,生物质炭在改善旱地玉米田的土壤性质、促进玉米生长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石灰性褐土论文参考文献

[1].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王立革,郭珺.施用生物炭和秸秆对石灰性褐土氮肥去向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9

[2].王玲.生物质炭对石灰性褐土理化性质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8

[3].张强.城市污泥不同土壤效应差异及对石灰性褐土和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D].山西农业大学.2017

[4].李娜,乔志伟,洪坚平,谢英荷,张平.溶磷混合菌肥对石灰性褐土磷素养分及解析特性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

[5].裴雪霞,党建友,张定一,王姣爱,张晶.不同耕作方式对石灰性褐土磷脂脂肪酸及酶活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

[6].刘世亮,陈娇君,刘芳,介晓磊,田春丽.石灰性褐土中柠檬酸对土壤Cu(Ⅱ)、Cd(Ⅱ)吸附-解吸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2

[7].刘芳,王明娣,刘世亮,介晓磊,刘红恩.玉米秸秆腐解对石灰性褐土酶活性和有机质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

[8].隽英华,汪仁,孙文涛,刘艳,于涛.辽西石灰性褐土不同施氮模式下的土壤养分动态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

[9].程红艳,谢英荷,王菲.铅在石灰性褐土中的淋溶转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

[10].刘忠珍,介晓磊,刘世亮,刘芳,化党领.石灰性褐土中磷锌交互作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0

标签:;  ;  ;  ;  

石灰性褐土论文-武爱莲,王劲松,董二伟,王立革,郭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